餅乾家族全盤點,終結你的選擇恐懼症

誰沒在辦公桌/書桌抽屜里囤過一包小餅乾呢?

我簡直想像不出比餅乾更大眾,更招人喜歡的小零食了。開袋即食,簡單方便,保質期也長。甜的鹹的,方的圓的,或是濕潤軟韌,或是酥鬆脆薄,有罪惡的熱量炸彈,也有干硬的磨牙小餅……

反正,無論你好哪一口,都能找到適合的那一款。

但也正因如此,超市裡的餅乾貨架,是選擇恐懼症的高發區。名目繁多的Biscuit,Cookie,Cracker,都有什麼區別?哪種酥,哪種脆,哪種熱量低,哪種口感好?

為了讓你搞清楚這些問題,企鵝君把常見的餅乾都分類梳理了一遍,下次照著買買買就好啦!

【I. Biscuit 和 Cookie 有啥區別?】

別以為它倆是近義詞。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美國人和英國人,十有八九會給出大相徑庭的答案。

在英國,Biscuit是所有餅乾的統稱,尤其是各種甜餅乾,都可以歸到 Biscuit一類。但在美國,Biscuit特指一種用黃油、麵粉和膨鬆劑等製成的速食麵包(Quick bread),可以搭配培根、雞蛋等食材做成咸口小菜,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餅乾。美式 Biscuit多見於美國南部,吃起來跟英式司康(scone)挺像的。

美國人對於各種甜餅乾的統稱則是 Cookie,從但對於腐國人民而言,Cookie特指軟而甜的小圓餅乾,往往和下午茶相伴相生。

【II. 餅乾家族大盤點】

1 | Cracker 薄脆餅乾

主要原料:麵粉、水、鹽,部分有少量油脂或膨鬆劑

口感:脆,硬,一般為鹹味

熱量:相對較低

人類在幾千年前就學會了將麵粉和水製成麵糰,壓扁烤乾,兩河流域的皮塔餅(Pita),北歐地區的扁麵包(Flatbread),猶太人的薄餅(Matzo),皆可視作餅乾的遠古雛形。為了便於保存和攜帶,人們將麵餅做得更小巧,烤得更干硬,就成了最初的薄脆餅乾。

最簡單的薄脆餅乾只用麵粉和水製成,有時會加入鹽或其它調味料。但如今的薄脆餅乾已經發展出許多類別,也有些餅乾會加入油脂以帶來酥脆口感,但整體而言,薄脆餅乾依然以鹹味為主,油脂含量較低,相對其它餅乾,熱量也更低些。

[ Saltine Cracker 蘇打餅 ]

我們最熟悉的薄脆餅乾大概是蘇打餅。它與其它薄脆餅乾的最大區別在於,會使用酵母發酵,或利用小蘇打作為膨鬆劑,使餅乾在烤制過程中產生氣體並適度膨脹,形成多層次的薄脆口感。因此,蘇打餅乾在烤制前會紮上小洞,以免氣體膨脹造成表面過於凹凸不平。

[ Graham Cracker 全麥脆餅 ]

顧名思義,全麥脆餅是用全麥麵粉製成的薄脆餅乾,相對來說較為健康。不過,超市裡那種標榜「高纖」「健康」,然而又酥又香的「消化餅乾」可不是真正的Cracker,一般都加入了大量糖和油,千萬別把它當健康零食吃。

[ Rice Cracker 大米薄脆餅 ]

歐美地區有專門用大米做的薄脆餅乾,是麩質過敏患者的福音。此外,用米製成的仙貝、鍋巴等零食,也都可以歸入薄脆餅乾一類。其口感一般比小麥粉製成的餅乾更加香脆。

[ Pretzel Cracker 椒鹽脆餅 ]

Pretzel在歐洲已有上千年歷史。本質上,它其實是麵包,使用酵母發酵,可以做成蝴蝶型、長條形等各種形狀。但在17世紀的美國,有一名學徒不小心將麵包烤過頭,做出了一爐硬脆的「餅乾」,味道竟也出乎意料地好吃。從此,硬質的椒鹽脆餅就作為零食流行開來了。

如今很多硬質餅乾棒都有椒鹽脆餅的影子,不過大多不用酵母,因此口感更堅實些。譬如國人熟悉的百力滋餅乾,其英文名 Pretz 就是由 Pretzel 變化而來的。

2|Cookie 曲奇

主要原料:麵粉、油脂、糖,部分使用雞蛋、牛奶和膨鬆劑

口感:酥脆或鬆軟,一般為甜味

熱量:高

Cookie 來源於荷蘭語 koekje,意為」小蛋糕「,更確切地說,應當是蛋糕的邊角料。據說在沒有電子烤箱的年代,歐洲主婦們在烤蛋糕前,為了測試爐內溫度,會滴一小片麵糊入爐烤制。由於分量較小,麵糊很容易烤乾變脆,這就是曲奇餅的雛形。

[ 黃油酥餅 ]

在沒有泡打粉等膨鬆劑的年代,曲奇的「酥」,純粹是由黃油賦予的。因此,加了大量黃油的餅乾,往往會有天堂般的極致酥鬆口感。蘇格蘭的Shortbread,法國的Sable,西班牙的Polvorón都是個中代表。不過,黃油酥餅對製作工藝要求頗高,運輸起來也麻煩,因此國內尚不多見,最廣為人知的黃油酥餅則要數蘇格蘭品牌Walker"s。

[ 黃油曲奇 ]

黃油酥餅雖然口感精緻,香氣濃郁,但長得太過質樸,也玩不出什麼花樣。黃油曲奇則可視作黃油酥餅的進化版,麵粉含量相對略高,因此不那麼易碎,也更適合造型。國內常見的丹麥曲奇,以及近來很火的珍妮曲奇,都是花式黃油曲奇的典型代表。

[ 美式曲奇 ]

巧克力碎曲奇(Chocolate Chip Cookie)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曲奇餅。它是美式精神的完美詮釋:簡單、隨意、慷慨,原料和製作都簡單粗暴,但大概很少人能抵抗這種由大量黃油、糖和巧克力構成的甜蜜炸彈。

這種曲奇對技術要求不高,只要料下得夠足就行,因此最美味的巧克力碎曲奇往往都是自家手工製作的。國內的趣多多算是比較常見的品牌,但顯然少了那種家常的樸實風味。

3|Waffle 華夫餅乾

主要原料:雞蛋、黃油、糖、麵粉

口感:脆,薄,甜

熱量:較高

關於華夫餅,有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那種軟香的華夫鬆餅,和硬脆的華夫餅乾究竟有什麼區別?

嚴格地說,硬脆的華夫餅乾屬於華夫(Waffle)大類下的一種。與軟香的華夫餅不同,它一般不使用酵母或泡打粉作為蓬鬆劑,而是直接用蛋清、糖、黃油、麵粉攪拌成麵糊,倒一層入模中,烤成香脆的薄片。剛出爐時較軟,趁熱捲起來,待涼後定型,就是我們熟悉的冰淇淋甜筒皮了。

[ Wafer 威化餅 ]

華夫餅乾在歐洲的歷史頗為悠久,各國都有不同種類的華夫。其中,荷蘭有一種糖漿華夫餅(Stroopwafel),是在兩片薄餅乾中夾上甜蜜的麥芽糖漿,用來配咖啡或茶尤其合宜。這種餅乾,可以視作如今夾心威化餅(Wafer)的前身。

同樣是在薄餅乾中加入夾餡,超市中售賣的威化餅會加入小蘇打、碳酸氫銨等作為膨鬆劑,且麵糊中不加糖油,因此口感明顯更疏鬆脆薄,層次也更豐富些。

[ Tuile 瓦片餅 ]

瓦片餅雖然沒有標誌性的格紋,但其配方與華夫脆餅相差無幾,都是以黃油、麵粉、糖和蛋白為主料,烤成薄脆餅乾。

較薄的瓦片餅,一般會加入杏仁片、椰蓉等烤制,可以像華夫筒一樣趁熱拗出各種造型。若是烤得厚一些,塗上白巧克力夾餡,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色戀人」了。

4|Macaroon 蛋白杏仁餅

主要原料:杏仁粉、蛋白、糖粉

口感:酥,甜度較高

熱量:中等

雖然今日的馬卡龍是法式甜點的精緻典範,但其前身「蛋白杏仁餅」其實誕生於義大利,當地人稱其為Amaretti。其起源並不確定,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當時猶太人在逾越節吃的甜點。這種小餅乾只含有蛋白、杏仁粉和糖,沒有麵粉或酵母,恰好符合逾越節的飲食禁令。當時的蛋白餅長得一點也不精緻,蛋白在烤制過程中會直接撐裂表皮,製造出粗糙紋路,但同樣是甜蜜酥脆的美味小點。

[ Macaron 法式馬卡龍 ]

1533年,佛羅倫斯公主凱瑟琳·麥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也將蛋白杏仁餅的配方帶到了法國。到了1930年代,巴黎的一位點心店主Pierre Desfontaines Ladurée 將兩片蛋白餅製成夾心小圓餅,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少女的酥胸「馬卡龍。

馬卡龍在烤制前,要耐心將表皮晾乾,待其結皮後再烤,內部的蛋白受熱膨脹時就不會撐破表皮,而是從下緣冒出來,形成可愛的小裙邊。如此烤成的馬卡龍外脆內酥,配上一杯苦茶或黑咖啡,就足以消磨一個下午。

[ Coconut Macaroon 美式馬卡龍 / 椰絲蛋白餅 ]

是的,以粗獷聞名的美式甜點中,也有「馬卡龍」的一席之地,一般叫美式馬卡龍或椰絲馬卡龍,可長得跟法式馬卡龍大相徑庭。只要將打發蛋白與椰絲、糖粉等混合,直接舀一勺麵糊放在烤盤上,就可以烤成金黃香脆的小甜餅。比起法式馬卡龍而言,口感雖不精緻,但更有嚼勁,香氣更濃郁,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5|Biscotti 意式脆餅

主要原料:麵粉、雞蛋、少量糖,會加入各種堅果或果乾

口感:干硬,適合浸泡咖啡、茶

熱量:相對較低

大多數人對於 Biscotti 的印象,應該始於星巴克。這種意式脆餅是將整塊麵糰烤一次後,取出切片,再烤至脆硬,Biscotti 一詞在義大利語中就是「烤了兩次」之意。

傳統的Biscotti不含油脂,烤過兩次後質地更加干硬,正適合遠行者隨身帶著當乾糧。不過,這種餅乾要牙口足夠好才咬得動,因此,人們往往用它搭配飲料。將餅乾的一頭浸入咖啡或茶,多孔的組織迅速吸水,一入口,咖啡和小麥的香氣交錯融和,是非常獨特的口感。

如果喜歡上面的文章,不妨再看看這兩篇

比起Cupcake的艷麗 我更欣賞Scone的樸實

種草清單|好吃到停不下來的餅乾,你不來幾包? - 玲瓏


推薦閱讀:

「話梅」的由來居然是這樣的
火遍全球的十大泰國人氣零食
一篇超級個人化的糖果安利推薦文

TAG:食物 | 零食 | 烘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