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逐鹿:後列寧時代的權力鬥爭(上)

在上世紀30年代的蘇聯,一場持續二十多年的政治鬥爭激烈上演,而這場角逐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生死。

青年斯大林

這場鬥爭的主角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這是兩個幾乎完全不相同的人。斯大林出生於喬治亞一個農民出身的鞋匠家庭,在家裡他長期受到酗酒的父親毒打,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使得斯大林堅韌沉穩,深謀遠慮。斯大林這個姓是他自己改的,在俄語中的意思是鋼鐵。而托洛茨基出身於一個有著猶太血統的知識分子家庭,富裕的家庭條件足以支持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童年充滿了來自家庭的關愛,這使得托洛茨基成為了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革命青年。俄歷1917年2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而對於列寧來說,他所要建立的是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共產主義。

於是在他的領導下,俄歷1917年10月,俄國再度爆發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當時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都已經是輔佐列寧的左膀右臂,他們已經與列寧並肩戰鬥了近三十年,兩人的爭鬥也從十幾年前便已經開始了。

青年托洛茨基

這場鬥爭還得從兩人複雜的關係說起。

1907年5月在倫敦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這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第一次見面,這一年斯大林29歲,這是他第一次走出了高加索地區,第一次見到西方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難以置信,當時的斯大林只是坐在觀眾席里的黨員代表,個頭不高,滿臉雀斑的他並沒有引起別人的關注,而此時28歲的托洛茨基器宇軒昂,已經是炙手可熱的黨內明星,托洛茨基在主席台上激情洋溢的演講深深吸引著斯大林,此時的斯大林對托洛茨基應當說充滿著一種敬畏的心理,但是斯大林在各種場合都儘力掩飾這種心理,因為他一直希望確立的強硬形象是不允許自己對誰充滿敬畏的。托洛茨基身上的許多特質都顯得與斯大林格格不入,托洛茨基是一個天生的演講者,他性格外向,頭腦聰穎,他的演講激情澎湃,而斯大林卻不善言辭,從蘇聯留下的視頻里可以看出,斯大林即使是在成為蘇聯領袖之後,他的演講也十分生硬、機械。斯大林顯然注意到了這些差異,這也為兩人的日后角逐埋下了伏筆。

托洛茨基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充滿了貧窮和不公,這個國家急需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托洛茨基17歲便投身革命,斯大林也在他20歲那年開始了自己的革命事業,但他們的鬥爭方式卻截然不同。

由於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托洛茨基對革命的看法傾向於理性,他喜歡和馬克思主義學家進行辯論,他在奪取政權的道路發展出了一系列革命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一種極高的社會形態,在他長期遊歷歐洲的過程中,他經常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者和社會學家,當時年輕的托洛茨基就已經能與歐洲知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平起平坐,這樣的生活環境使得托洛茨基開始從全球範圍內思考革命問題,最終確定了「不斷革命論」的學說,他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社會主義政權,應當說他生活在一種極為高層的社會主義革命中。在托洛茨基遊歷倫敦時,年輕的他與列寧相遇並成為了他革命的忠實伴侶。

但斯大林的鬥爭環境就顯得十分殘酷,他長期在俄國境內從事反沙皇的鬥爭,殘酷的社會現實和險惡的鬥爭環境讓斯大林只關注於俄國的革命,推翻沙皇統治成為了他唯一的目標,這使得斯大林被社會主義知識分子所輕視,對於列寧來說,斯大林是一個「干臟活」的人,斯大林經常使用敲詐、勒索、搶劫、暗殺等非法手段,為俄國革命提供財源。但是對於當時還在流亡中的布爾什維克來說,斯大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列寧都說過,如果革命沒有斯大林這樣的人便不能成功。

高加索革命之王 斯大林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蘇聯的領導者列寧任命了一批主要領導,其中包括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斯大林,這些都無一倖免的捲入了這場紅色政權的權力角逐。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並沒有得到安寧,一場持續5年的內戰在蘇聯爆發,為了擊敗沙皇的殘餘勢力,蘇聯建立了紅軍,而作為他的主要締造者,托洛茨基長期奔走於戰爭前線,他絲毫不顧及自己的人身安全,戰爭打到哪裡,他的專列就開到哪裡,他通過自己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戰前演講,展現著自己獨特的領袖魅力。把勝利的希望帶給這個新生政權的紅色力量,他的專列成為了他的武器,也是他宣傳的武器,每天他都會寫一篇日誌,專列開到哪裡,他就將日誌印刷發放給士兵、百姓,撫慰和激勵著戰時的蘇聯,他幾乎沒有一個固定的辦公室,他就是戰爭的指揮在他的努力下,蘇聯紅軍用了兩年的時間從1918年的100萬增長到了500萬。

紅軍的締造者 托洛茨基

而在1918年,當布爾什維克從聖彼得堡搬到莫斯科,入主克里姆林宮之時,斯大林立即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在他的精心挑選下,就緊緊挨著列寧的辦公室,此時的斯大林已經當選為黨的總書記,他正在一步步的接近權力的核心。但是此時的斯大林在布爾什維克黨內高層還只是一個小角色,在他的前面還有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更不要說當時已經成為俄國革命的內戰勝利英雄的托洛茨基。在這一時期托洛茨基與列寧的畫像經常共同擺放在一起,而斯大林的職位——黨的總書記,在列寧的時代更像是一個書記員一樣的虛職。

列寧與托洛茨基

1920年,蘇聯軍隊開始了全面的反攻,開始反擊沙俄白軍和他的支持者波蘭軍隊。在這場戰爭中,波蘭軍隊和白軍已經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了,戰火蔓延到波蘭境內,波蘭軍隊和白軍全面收縮到華沙地區,紅軍開始了全面的進攻。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分別指揮軍隊完成對華沙的圍攻,而斯大林卻不聽從任何人的指揮按照計劃從東向西對華沙進行合圍,而是轉而進攻了波蘭的另一個城市。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斯大林沒有配合托洛茨基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華沙戰役的失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沙戰役的失敗更像是斯大林與托洛茨基之間的宣戰。托洛茨基在戰後的報告中,對斯大林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兩人就此走向了決裂。

列寧與斯大林

蘇聯紅軍最終還是消滅了沙俄殘餘勢力,確保了革命的勝利果實。然而戰後的蘇聯滿目瘡痍,在經歷戰爭的殘酷後的蘇聯領導層發生了心態上的變化,而隨著列寧的病重,關於頭一把交椅的爭奪也在慢慢發酵,蘇聯政壇也逐漸變得波詭雲譎。


推薦閱讀:

大清洗:列寧式政黨的必然之路
為什麼知乎會有那麼多精神蘇聯人?
拿破崙和斯大林是不是一樣的人?
斯大林是殺人惡魔還是偉大領袖?

TAG:苏联历史 | 斯大林 | 权力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