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背後的秘密:刻意練習
於是過段時間,又聽到另一種聲音: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宣揚「努力」的價值很有意義,但實踐過程中,「努力」和「努力」之間依然存在著巨大差異:為什麼他努力3小時就學會了,我認真一天也沒搞明白?某種「因素」 似乎依然從學習的一開始,就影響著我們進步的速度。我們很容易把造成差距的原因,籠統的歸結為 「天賦」 ,但卻很少更細緻的思考:「天賦」,具體指什麼?除天賦外,是否有其他重要的、影響我們進步的原因?我曾經認真學習過大概20種技能,學有所「成」(獲過區、市、國級的比賽名次)的有5個,這五個領域涉及了運動、表演、藝術、智力競技,可以說互不相關。而每一個領域我都投入了大概1000-3000小時的練習(上學、工作之餘),在大學之前,我對「天賦」的認知很模糊,認為有天賦,就是你一接觸就學得很快,好像有種「天生就會」的感覺。但當我在街舞、撲克兩個領域,都取得了市級以上的成績後,開始對天賦有了重新的理解,在這兩個領域,一開始都覺得自己真的「天賦平平」,但是隨著持續的練習,我卻脫穎而出,最終學的很「出色」。自我總結後,發現兩點關鍵因素:1.保持高漲的動機2.持續不斷的練習動機,包括興趣、需求、願望等,我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一些方法能夠刻意製造或放大了動機,從而避免「三分鐘熱度」。
練習,關鍵是練習的「質量」,最高質量的訓練方式,產生最快的進步速度,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稱之為: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這篇文章里,我先嘗試把第二點講清楚: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認為可以理解為「科學的訓練」,是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前兩年很火的《異類》這本書,就是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格拉德威爾是「暢銷書作家」,從「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幾十年的研究角度看,「一萬小時定律」的結論並不嚴謹,甚至讓大眾產生了誤解,認為任何技能,練1萬小時就能成大師。他對這點頗有抱怨,後出版了這本闡述更詳實,更有學術性的《刻意練習》那麼如何來定義這種「科學的訓練」呢?刻意練習的特點:
首先,100%嚴格的刻意練習,需要滿足兩個外部條件:
1.存在於較成熟的領域。2.有權威的導師。其次,刻意練習發生時,有這些特徵:3.發生在舒適區之外。4.有精確定義的目標和計劃。
5.包含有效的反饋。6.能形成高質量的心裡表徵。下面我逐一解釋這六點1.刻意練習存在於較成熟的領域
埃里克森定義最嚴格的刻意練習,存在於最成熟的領域或行業,這些領域通常已經發展了幾十甚至上百年,經過千百次變革,形成了一套穩定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而且這些領域,對技能水平的高低,有著客觀的測量標準。
比如:音樂類(提琴、鋼琴。。。) 舞蹈(芭蕾、拉丁。。。)體育(籃球、滑冰、高爾夫。。。)智力(棋類、記憶競賽。。。)其他領域(醫學、軍事訓練。。。)等等。你會發現,埃里克森研究的領域,多是「認知複雜度」較低的領域,這些領域通常是極為純粹的可競技評分的技能。而像「銷售」、「溝通」、「管理」、「設計」等認知複雜度高的能力,比較難有客觀的測量和評定標準。這些能力的水平高低,涉及的成因更加多元複雜,但即便在這些並不「純粹」的領域,依然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去提高,這裡先不做討論。那麼,新興的領域存在刻意練習嗎?比如「跑酷」運動、「魔獸」電子競技。。。是否也存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其實是動態變化的,它隨著領域的不斷發展而迭代升級。
這些新興的領域,隨時間發展,受眾群體越來越多,開始出現職業化選手,那些不斷突破峰值的選手,會沉澱出越來越科學的訓練方式,最終形成刻意練習。比如,埃里克森最初(1978年)研究的是記憶力領域,他的實驗對象:一位普通的大學生Steve,從每秒讀一個數字能記住8個(普通人都在7-9的範圍內),一直到他能記住82個數字,訓練持續了200多次,2年多時間。經過250小時的訓練,Steve就達到了當時的世界級的記憶水平。而即便如此,這也並非屬於嚴格的刻意練習,因為幾十年前,並沒有導師教他記憶方法,只能靠自己反覆琢磨記憶技巧來提升極限。來看一下「世界記憶力錦標賽」的歷屆冠軍記錄:你能看到,"spoken numbers」 這項世界紀錄,2013年前是由中國最強大腦隊長王峰保持的,他能以每秒一個的速度連續記住300個數字,王峰相比Steve,運用了一套更高級的記憶技巧和訓練方法。而目前2016最新的世界紀錄是456個數字,創造者是美國的LanceTschirhart:
(查詢地址:http://www.world-memory-statistics.com/score.php)從刻意練習角度看,對比Lance和王峰兩位頂級高手之間的差異,「天賦」的影響早已不是主要因素,比拼的是誰設計了更高級的訓練方式、誰投入了更久的刻意練習。所以現如今,如果你練習這個領域的技能,找到一位記憶教練(比如王峰的老師是袁文魁),你就能開始嚴格的刻意練習。
2.刻意練習需要有好的導師。
跟人學,找到一位好的導師或教練,是你學習進步的最佳方式。
JohnWooden是美國最傳奇的大學籃球教練,這位老人在執教洛杉磯熊隊的27年里,獲得了10次NCAA的冠軍,包括奇蹟般的7連冠(1967-1973),40年的全部執教生涯里,885勝203負(勝率81.3%),兩位心理學家曾對他的訓練課做過全程觀察。統計記錄顯示,在2326條指令中,6.9%是表示不滿,75%則是純粹的信息:做什麼動作、怎麼做、不做什麼。他最常見的方式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展示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優秀的教練知道學習一件事情的最佳次序,他會給你演示正確的行為、提供有效的反饋,並且避免你「走彎路」。回顧我自己的學習歷程,凡是參加過培訓班、有教練輔導的技能,一定是「入門起步」最快的。如果沒有條件參加課程或者找教練怎麼辦?其實我們已經擁有了一位萬能的「教練」:互聯網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1.豐富的學習資料、工具(書籍、視頻、錄音、軟體等)。2.特定領域的學習社群(qq群、微信群、論壇、線下沙龍等)相比真人的教練面對面教你,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效果會有所削減,但是維度更加豐富,你仍然可以從別人總結的「學習攻略」中快速的進步。
我學德州撲克這項智力競技遊戲,就是完全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的,從網上購買了大量書籍和視頻資料,自己研讀並實踐,還藉助軟體工具,跟蹤記錄撲克佔據我多少時間和精力,3年我大概練習了2000多小時,這是最近5個月打撲克的時間記錄(不含學習時間):通過工具不僅記錄了時間的佔比,可視化的正向曲線,也能反饋出重要的信息:我在撲克打法上的學習是正確的。這不僅會極大增進自信心,還使我保持高漲的動機。
所以,書籍、視頻、軟體、工具、圈子,都是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教練」。你找到越多維度的「教練」,精進的路徑就越多。大部分人的學習目的,並非成為特定技能的「職業選手」,所以上述兩個外部條件,經常不能全部滿足,但這不妨礙我們運用刻意練習的另外四點原則,來精進各種能力。3.刻意練習發生在舒適區之外。
刻意練習的原則之一,既在學習區進行練習。
學習區是心理學家Noel Tichy提出的概念,如下圖:內圈是舒適區:是你已經完全熟練掌握的區域,練習這個區域包含的內容,不能使你再獲得水平的提高。
中間是學習區:這部分的知識、技能,你還沒有完全掌握,多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或是知道了但還沒有熟練運用成為「技能」,你會感到有點「費力」,但稍加用心和堅持就可以Hold住,所有的進步都發生在這個區域。外圈是恐慌區:你很難理解這裡的知識,感到無從下手,因為這已經超越你的極限太遠了,在這裡你只能得到挫敗感,而無法通過微小的修正得到進步。舉個例子,去年我到澳洲要生活三個月,於是出發前的三個月我就開始想,怎樣最快的提升英語「實用」能力(聽和說)?大學畢業後,我有六七年沒接觸過英語了,所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目前我的英語學習區在哪?如何識別學習區?一般我們可以通過測評工具、學習攻略、他人反饋來定位自己的學習區。對於英語,我的做法是,先做個辭彙量測試,結果顯示我的辭彙量大概3000-4000,比大學四級水平差些。然後我查了一些英語的學習資料,順便更新了很多對語言學習的認知,看到上學時從沒有聽說過的學習方式(羅塞塔石碑等。。。),因為我並非要去留學,只是生活一段時間,結合我的「學習目的」和「時間精力」(這很重要),最終決定從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開始:每天學2篇新概念英語。我找來新概念1到4冊,發現第一冊對我過於簡單,二冊開始有30-40%的內容看或聽不懂,三冊更多,四冊則差不多是恐慌區了。所以我的學習區應該從新概念第二冊開始。接下來是很關鍵的一步:設計你的刻意練習方法。
如果你沒有導師教,就一定要結合刻意練習的第四點原則,設計屬於自己的訓練方案。4.刻意練習要有經過精確定義的目標和計劃。
刻意練習需要通過一系列微小改進的積累,而獲得整體的進步。
這條原則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做有目的的練習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四點特徵:繼續以我補英語為例,英語的學習通常包含幾大模塊:辭彙、語法、閱讀 、聽力理解、口語表達。基於我的情況,只是短暫的在澳洲停留3個月,更多面臨的是聽和說的實用英語。所以我應該重點練得是:1)聽力 2)口語 3)辭彙(按重要程度排序,明確目標)找到學習區後,我下載了一個有二、三冊新概念原文朗讀和翻譯的軟體(工具的尋找也很重要),我設計了如下側重聽力的訓練方法:這樣,一篇2分鐘左右的新概念文章,精細的過5遍,把聽力、口語、辭彙都練到了。一篇文章大概用25分鐘,2篇文章,最多一小時,學習結束。
而1小時通常是人腦保持高度專註的一個閾值(1-1.5小時),到了1小時大腦就會產生疲憊感,需要稍作休息。其實,這種方式的最佳效果,應該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一直練到能背誦原文。(這點我實在沒時間做到)如此練下來,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到了澳洲以後,我的英語水平,已經完全Hold得住和當地的華人交流了(滾。。。) 開個玩笑。。。實際上,練習3個月,新概念第二冊90多篇文章基本過了一遍(一共應該是500遍),首先它重新樹立起我對英語的信心,這點很重要,因為很多人其實英語水平不差,但是他不敢說出口。其次聽力、語感的提升都非常明顯,到澳洲後,我去賭場打牌、在超市打工、去商場購物都跟locals交流的「沒毛病」,雖然我表達的語句還比較粗糙,甚至比較chinglish,但傳遞核心意思足夠了。這個練習方法,推薦給不以考試為目標的人使用。顯然這種訓練方式還不足夠科學,但過程中應用了刻意練習的幾項原則,使得它成為一種「綜合綜效」的訓練方式。5.刻意練習要包含有效的反饋。
獲得有效反饋極為重要,有效包含兩方面:及時和客觀。
你必須及時的知道你的練習對還是不對,如果不對,錯在哪裡。沒有有效的反饋,你會因為錯誤的練習方式而產生相反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請人教是最佳的學習方式,教練能夠給你最有效的反饋:你練對了,他告訴你繼續保持,你練錯了,他馬上就給你指正。我上學時學跳舞,進步最快的是兩個階段,一是前半年,我參加了一學期的社團培訓班,有教練輔導。 二是一年後,我開始意識到反饋的重要性,每次練舞都錄視頻,練完馬上看視頻糾正自己的動作。而中間半年多,我沒有花錢上課,也從沒想過自己跳的是啥樣,就是埋頭苦練。。。到了學期末,很激動,終於有機會登台表演了,跳完下了舞台,同伴給我看拍的視頻,第一次從視頻里看自己跳舞,我抑鬱了。。。為什麼呢,後來想了想,那時候如果能上央視,我應該有機會成為尼古拉斯趙三。被自己動作之丑嚇到後,我突然明白:練習最大的意義是要獲得如何改進的反饋。如果你想學某樣技能,經濟允許,就去找導師學,至少儘可能在「初學階段」,花錢參加某種正式的培訓,讓專業導師帶你先「正確的入門」。如果沒有條件花錢上課學,就給自己每次的練習做記錄、錄視頻、錄音,以觀眾視角看自己的練習過程,再對照正確的範例糾正自己,同樣能獲得有效的反饋。練習的初期,儘可能的從教練處獲得反饋,而練習的後期,你需要學會自我監測。不斷獲得反饋,才是嚴肅有效的刻意練習。6.刻意練習能夠形成高質量的心裡表徵。
心裡表徵,就是在大腦思考任何事情時,產生具體或抽象的心理結構。
理解這個概念,最簡單的例子是視覺形象。比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馬上腦海里就會「看到」那幅畫的形象,這個形象就是心裡表徵。世界國際象棋大師:阿廖欣,是第四位世界棋王,他能不看棋盤,同時和32位高手下棋並獲勝,這就是令常人驚嘆的下「盲棋」。心理學家對大師如何記住棋盤做了有趣的研究:他們擺好了兩盤棋局,一盤是別人真正下出來的棋局。另一個棋盤,只是混亂隨機的放一些棋子,根本不算一盤棋。當國際象棋大師看到真正下出來的棋盤時,三五分鐘就能記住絕大部分的棋子位置,而一個象棋新手,只能記住4個左右的棋子位置。當換成隨機亂放的棋盤時,新手只能記住2個棋子,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師竟然只能比新手多記住2、3個而已。研究發現,大師記住棋盤的記憶力是取決於「背景含義」的,真正下出來的棋局,棋子之間都有某種類型的關係規律,這些規律就像「數據塊」,而一位國際大師的腦子中,長年累月的訓練後,會儲存超過5萬個這樣的數據塊。大師處理和解釋棋子位置的方式,就是心裡表徵的例子。很多特定領域,「天才表現」的背後,是艱苦卓越的訓練形成的獨特心理結構。越高級的心裡表徵,越清晰和細緻。比如在一些競技領域,高手和大師之間的差距,通常取決於對領域內「灰色地帶」的判斷能力,就是那些極其細微的、多一點點還是少一點點的區別。比如,新手的眼中,「灰色地帶」是這樣的就是一片沒有差別的色域,模糊朦朧。而頂級高手眼中,「灰色地帶」是這樣的:也就是說,頂級高手具備「像素級」的識別能力,能通過高級的心裡表徵「看到」最細小的差異,從而做出最精準的判斷和行動。刻意練習最為核心的目的,就是創建有效的心裡表徵。以上,就是刻意練習的基本要點,總結如下:本文只是對刻意練習的定義和原則做了局部詮釋。刻意練習並非屬於「天賦決定論」或「努力決定論」的任何一方。刻意練習提供了另一種理念:練習可以構築天賦,你的潛能由你掌控。(完)
如果覺得有啟發,歡迎點贊關注,關於練習的更多維度的乾貨,我會繼續分享出來。番外篇: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 River哥的回答 - 知乎本文首發,我的公眾號:rivershuo 我會在這裡寫關於【練習】的文章,告訴你把興趣玩成高手的實踐方法論。推薦閱讀:
※方法論|如何理解一項學習行為?
※從小就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們認為在現在的社會還行得通嗎?
※怎樣提升自學能力?
※如何為不愛學習的初一男生當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