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志 | 資源詛咒與四戰之地,石油帝國沙特的重生之路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作者:馬也、燕 轉載請聯繫撲克作者君(ID:puoker)授權

導語:沙特帝國的未來在哪?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整個世界」,說這句話的人,是當時華盛頓最具權勢的風雲人物——基辛格,而說這句話的時刻,是OPEC在發動了石油禁運,世界為之震驚的時刻。

石油,正如一個潘多拉之盒,自開採之日,便沒有停止硝煙。

70年初,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開始奪取石油定價權,並人為提高油價,將油價從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並提出限產、限制對美國和荷蘭出口的決議,一度給對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歐洲和美國造成巨大的影響。隨著基礎能源價格突增400%,對工業、運輸業和農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關鍵產業如鋼鐵、造船和化工行業也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多數歐洲國家政府為此被迫下台。

後來70年末的兩伊戰爭,又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直接將石油從每桶13美元推漲至1981年的34美元。通過第二次石油危機,歐佩克組織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資本主義所建立起的不公正的石油體系逐漸被打破,產油國又獲得了大量湧入的美元。接著,90年爆發海灣戰爭,它直接導致了世界經濟的第三次危機。

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力量的瓦解以及新興產油國的出現,石油權力開始分散。石油價格持續下降,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勢力逐漸衰退,權力再度回到美國、日本和歐洲。1986年,石油價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權力幾乎完全喪失,西方國家在國際權力爭奪戰中重新獲得主動權。

幾乎每一次的戰爭、衝突都能將石油價格推升至一個高度。之後,經過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產油國罷工事件等等,油價被進一步推高至147美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便是將石油帶入了深淵,至今依舊在50美元徘徊。石油這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更像是看一部戰爭劇,一場列國爭奪石油資源的故事,充滿著血腥、充滿著悲愴,20年後的今天,中東地區依舊危機暗涌。

如果說,戰爭是石油價格上升的助推劑,那麼石油對產油國來講,便是血液,是支撐產油國生存的命脈。

對絕大多數產油國家而言,油價好的時候,政府的財政運轉完全依靠的石油出口,國民的生活也大多依靠石油資源。賣石油,進口國外的製造業產品,是過去多年令人艷羨的國家經濟運轉方式,當前主要的產油國,包括沙特也基本上是這種運轉模式。然而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在油價下跌時候,很容易將自己國家帶進崩潰的邊緣,歷史上的產油國似乎都始終擺脫不了這種宿命。

過去幾十年,沙特狠狠地過了一段有錢且任性的好日子。它以豐富的石油儲量、低於10美金的陸地原油開採成本賺的盆缽體滿。2011年10月-2014年7月間,油價基本保持100美金的價位上,沙特每賣出一桶油,可以賺得約80美金/桶利潤。2012年,沙特單石油收入就達到了1.14萬億里亞爾(按照當前的匯率0.26來計算,摺合2850億美金),占沙特GDP總產值的40%。

於是,沙特用這些錢大舉搞教育、醫療、軍事、成立自己的宗主國基金進行投資,當然,這也是沙特為何能夠確保君主專製得以順利施行的原因之一。

然而仔細算下沙特政府的支出賬本,發現沙特軍費開支已經達到驚人的地步。其軍費開支在GDP中佔比達到13.5%,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沙特軍費開支達48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五,沙特的該是多缺乏安全感!從國際軍事小道消息來看,沙特軍事力量增強,最開心的應該是以色列、伊朗、美國,以及ISIS。

另外,看看沙特的社會福利,其醫療健康類支出約佔GDP的3.7%。醫療是免費,教育免費。全體國民收入免稅。穆斯林節日每人發放紅包2千元里亞爾(約3300元人民幣),生了孩子由政府發紅包,奶粉錢,生孩子住院期間連照顧產婦的護工亦是國家開支。2017年,沙特的財政支出將會繼續增長,其中最大支出仍是教育業,其次是軍事。

油價暴跌,財政收入減少,尋求外部信貸

然而好景不長,自2012年至2016年,油價斷崖式下跌,至2016年初,跌至26美金/桶左右,沙特石油收入一下子縮水近30%。高度依賴石油收入的沙特,財政總收入也大幅縮減。2015年,沙特預算赤字約為980億美元,2016年赤字小幅收窄,約820億美元,根據沙特最新數據,2017年預算赤字約550億美元,較上年下滑33%。

從以往墨西哥、委瑞內拉的例子上可以看出,一旦油價下跌,國家財政收入就開始減少,並進入了入不敷出的狀態。

為了政府運轉,政府要麼大舉外債,向國際銀行申請貸款、要麼濫發紙幣。前者很容易將國家陷入被動局面,正如82年墨西哥債務危機,國家大量的舉債並沒有帶來國家的活力,相反,在國外資本索性撤出後,國家面臨崩潰的邊緣。當前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成為燙手山芋,已連續4年虧損,債務水平高達1000億美元,歷屆政府都在試圖削弱該公司,首先徵收高額稅負減少其投資金額,直到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完全私有化,出售其最有價值的資產。

而委瑞內拉,政府採取了搜刮普通老百姓財富的強盜式的方法來緩解國內財政收入的窘境,大量濫印鈔票,使國內通貨膨脹達500%以上。當前大多數鑽機處於閑置狀態,石油行業也日漸蕭條。

事實是,如果墨西哥不能有效的控制債務,墨西哥可能會面臨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財政和金融危機,而對委瑞內拉而言,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找到解決方法重新啟動鑽機,緩解下當前高企的通貨膨脹,否則,迎接它的,將是又一場經濟危機!

而沙特,當前已經出現了財政收入不足的苗頭,史無前例的預算縮水令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幾乎停滯,更遑論拖欠的數十億勞工工資。這狀況一直持續到沙特首次大規模向國際投資者發行國債,獲得融資,以緩解國家迫在眉睫的現金需求。

整個2016年,沙特至少連續8個月拋售美債,美債規模已經從16年年初1240億美元降至800億美元左右。自2014年底以來,該國已耗費了約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

迫於財政困境,沙特不得不開始在國際市場中發債。其中一個巨大的表現就是開始發行股票。沙特阿美預計最快將於2017年就公司的一部分進行公開上市發行,可能會募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另外,2015年7月,沙特就發行了超過35億歐元的債券,來解決暫時的資金流動性問題,這也是2007年以來的首次。2016年4月20日,向全球銀行組成的財團籌集100億美元的國際貸款,貸款期為五年,這也是該國啟動25年來首次國際貸款。這為沙特從債權國變為債務國鋪平了道路。

2016年10月,沙特進行了迄今以來規模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債發售,此次債券發售的規模達175億美元,比原計劃多出25億美元,超過今年4月阿根廷創下的165億美元國債發售紀錄。此次債券發售的認購規模達到670億美元左右。此次美元債券的發行,將可以支持大約三分之一的2017年政府預算赤字,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其外匯儲備不太可能更大幅度地下降。

重啟凍產協議

然而,不管是拋美債、發債,都不可能解決沙特當前窘境,於是沙特把目光再度聚焦石油——重啟凍產協議,渴望從源頭上、供需上,提振石油價格,然而,這樣的凍產協議能夠屢試不爽嘛?2016年11月,OPEC達成2008年以來的首份減產協議,沙特接受大幅減產,並放棄要求伊朗降低產量,對過去兩年來油價下滑逾半局面終於採取行動。值得注意的是,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也將加入到減產行列中來,這是15年來的首次。

OPEC石油產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約3360萬桶/日。根據協議,該組織將從2017年1月起減產約120萬桶/日。消息一發出,油價當天飆升逾10%,至每桶50美元之上的一個月最高價位,至今依然處於50美金上下浮動,可見,本次的限產並沒有足夠的動力支撐油價上漲。

如果在未來幾年裡,石油市場沒有迎來復甦,石油輸出國將面臨著巨大的財政預算下滑壓力,以及政治局勢動蕩問題。一些小的而且富裕的國家,如卡達和科威特更有可能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在持續較長時間裡渡過難關。但是比較窮的歐佩克成員像利比亞、伊拉克和奈及利亞將面臨潛在的爆炸性政治問題。如果石油價格提升,於沙特,當然是利好無疑,但是,長遠來看,沙特長期依靠單一的石油業支撐GDP的局面,勢必會被打破!

靠煤吃煤,靠油吃油這種單一的發展模式,在能源開採之初,會迅速取得較大收益,而在能源逐漸枯竭,新興產業逐步形成之後,單一的模式勢必會遇到重大的挑戰,那就是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當然並不是完全捨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而是訴求一個更有效的能源利用模式,未來廉價的、清潔的能源的會越來越受到歡迎。而當陸上可採的石油資源日益枯竭之後,各個國家勢必會將毛頭指向海上,石油開採成本使其逐步喪失優勢。對產油國而言,如果不能在石油資源日益枯竭前轉變發展模式,尋找新興經濟發展,那麼他一定會死在沙灘上。

現實是殘酷的,安逸享受摧毀一切!

島國諾魯,因為大量磷礦的發現,荒廢了基礎產業,國民在高福利下不思進取。十幾年後,國家面臨著磷礦被采空的現實,諾魯政府也是想了很多對策,如修建諾魯大廈,轉型金融業等等,看似很美好很理性。諾魯大廈計劃流產,諾魯的銀行也成為地區洗黑錢的天堂被多國列入黑名單。最後瀕臨破產的諾魯出售國家主權給澳大利亞政府,如今的諾魯人過著破落戶般的生活。

再看看當前的委瑞內拉、墨西哥……

也許看到了委瑞內拉當前的慘狀,沙特並更不想重蹈覆轍。畢竟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開採完,沙特的國力將無以為繼。83萬平方英里的國土,95% 都是沙漠或者半沙漠,僅有1.45%國土適合耕種,它除了石油,就只有石油了。而伊拉克的兩河平原,以及伊朗的伊朗高原,本身都是具備一定地緣實力的板塊,對這兩國來說,除了石油,它們還可以通過工農業開發,維持自身的國力。至於土耳其,雖然沒什麼石油,但除了有小亞細亞半島可作開發,還有伊斯坦布爾這個亞歐大陸最重要的地緣中樞,可以憑著這個區位優勢,賺取商貿收益。

可除了石油,沙特什麼都沒有。這也就是說,沙特沒有兩伊、土耳其那樣充分的戰略轉圜空間,沒有它們那樣打持續戰的能力。在爭奪伊斯蘭主導權的過程中,兩伊、土耳其即便一時不能取勝,但只要本部核心區還在,就還有繼續博弈下去的潛力,國家也能夠通過本土的工農業生產或者貿易來維持。

而沙特則不然。如果它在石油耗盡之前,還沒有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主宰,那它將徹底喪失發展壯大的可能。在靠石油暴富的這幾十年里,沙特的人口也爆髮式增長,而乾旱的阿拉伯沙漠,根本就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的淡水——這個都是靠外購或者高昂的海水淡化來保證。一旦石油收入沒有了,單靠國土開發所賺取的財富,別說像現在這樣享受現代文明了,沙特連外購糧食和海水淡化的開銷都未必支付得起。這意味著這個現在富得流油的國家,到那時必須得死掉一大批人,才能恢復人口與資源的平衡。不管這種人口消亡是因為饑荒還是戰亂,反正有一條可以確定:真到那一天,沙特這個國家就徹底完了。

所以,沙特必須對外擴張,趁著自家還有實力,趕緊佔領那些有工農業開發潛力的土地和商貿樞紐。而擴張的對象,則是敘利亞、伊拉克這些佔據中東核心區的鄰國。而在擴張手法上,沙特必然是激進的,必須儘可能快的實現滅國與征服。這些年沙特大肆整軍經武,全世界購買裝備,同時又大力扶植IS,這都反映出沙特在時間上的緊迫性。

中東大戰的背後

按照通常的路徑,沙特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整合周邊,將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尤其是波斯灣一帶的一眾君主制小國收入囊中。不過現實中,雖然沙特將這些小國拉近了海灣王權國集團,但從未試圖將其吞併。波斯灣地區,散部著一群阿拉伯君主制小國——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這五個國家,與沙特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海灣王權國集團。

在這個君主制聯盟中,沙特憑其巨大的體量,佔據了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這些國家體量小,且與沙特地緣關係緊密,又都是君主制政體和遜尼派阿拉伯族系,無論是強行吞併還是之後的消化吸收,都不存在太大難度。而收益卻十分之大,既可以吸收他們的石油,加強自身國力。又可以改變自身被憋在半島中央的劣勢地理位置。但是,沙特一直以來從未試圖將其吞併。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考慮了波斯灣特殊的地緣位置。

波斯灣具有作為伊拉克、伊朗、沙特三國緩衝區的地緣功能。擁有全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產區,波斯灣的動蕩和平,不僅牽動著世界經濟的脈搏,對海灣三雄的國運也有極大的影響。如果海灣爆發大規模衝突,鑒於三雄實力大致相當,那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衝突絕非短期可以平息,戰火連綿之下,世界經濟都會因此慘遭重創。所以,維護波斯灣局勢的穩定,符合海灣三雄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這就給海灣小國們的生存提供了外部保障。

阿拉伯半島中南部體量巨大,又三面臨海,控制蘇伊士—紅海這條東西方貿易生命線,地緣區位相當重要,而隨著波斯灣石油的大規模開採,這塊區域的地緣實力和價值更是一夜暴增。這樣一塊寶地,如果被沙特整合到一起,那其積蓄的能量將是十分驚人的。

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不會願意看到沙特能夠整合整個環波斯灣地區,那就是,美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便從英國手中接到了其在中東的殖民遺產。作為一個萬里之外的海洋文明國家,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主要是由海上輸送。中東和北印度洋是其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板塊,所以只有使中東各國四分五裂,美國才有凌駕於其上的可能。如果中東真出了個強勢的本土大國,必然會對美國對中東的主導權構成威脅。

對美國而言,其在中東的核心利益,是通過制衡中東任何一個強大力量的崛起進而控制石油貿易的貨幣結算權,這是美元霸權的根基。

對待海灣三雄,美國的手法各不相同。對伊朗,美國是利用阿拉伯(遜尼)與伊朗(什葉)教派和地緣衝突,對其加以遏制。而對阿拉伯內部的伊拉克和沙特這兩個最具潛力的國家,美國也各有布局:對伊拉克,是延續英國套路,支持科威特獨立。科威特在地緣上屬於兩河流域的一部分,它的獨立,一方面使伊拉克喪失了大量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其僅有的波斯灣出海口也被侵奪大半—這就在地緣上卡住了伊拉克的命門。至於沙特,則是在英國勢力退出後,讓其原本控制下的海岸領土直接獨立建國,把沙特這個主體大國繼續憋在半島中央,這種限制下,沙特雖然仍可以憑藉體量和石油收入躋身中東大國,但就無法獲得相對於伊拉克、伊朗的絕對優勢。

然而,對沙特而言,對美國的這種做法,沙特自然是心知肚明。它當然更希望將這些海灣小國直接吞併,但無論是法理還是實力,沙特在這件事上都鬥不過美國(實力自不必說,法理上,這些小國也是從英國手中直接獨立的,以前並非沙特領土),所以權衡利弊,它還不如咬牙認下,這樣起碼能得到海灣小國和美國的支持,比跟它們翻臉要划算的多。

但是如果沙特的財政狀況繼續惡化,那麼沙特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沙特與其它海灣國家的關係,必將繼續緊張。

除了發動軍事行動去擴張自己,沙特內部同樣在進行著改革。

宏偉的願景:2030

在2016年4月25日,沙特公布了旨在擺脫對石油依賴的龐大經濟改革計劃,該計劃包括出售國家石油公司股權和建立世界最大主權財富基金。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沙特經濟基本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沙特在「願景2030」(Vision 2030)計划下為經濟和社會改革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該計划出自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的創意,這位現年30歲的副王儲是沙特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Salman bin Abdulaziz)最喜愛的兒子。

在25日早晨沙特內閣批准這一計劃後的電視訪談中,這位副王儲斷言,沙特可能在四年內終結對石油的依賴。目前,沙特90%的預算收入來自碳氫化合物。

在國有的阿拉伯衛星電視台(al-Arabiya)頻道的採訪中,本·薩勒曼表示:「過去很多年來,沙特人已經養成了『油癮』,這是很危險的,它阻礙了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他稱,沙特今後主要收入來源將是投資、民用和軍事工業、房地產和旅遊,而不是石油。

本·薩勒曼還表示,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阿美石油)的估值在2萬億至2.5萬億美元之間,沙特準備將該公司上市,然後出售其5%的股份,用籌得的資金作為總價值2萬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的一部分。

該交易標誌著沙特主要的經濟發動機發生歷史性轉型,提高這家國有企業財務的透明度,還會提高該公司對政府石油政策的獨立性。

同時,沙特還計劃建設六大「經濟城市」,預計將使GDP增加1500億美元,這六座城市遍布沙特全國,預計創造130萬個就業崗位,人均GDP將因此由1.3萬美元增至3.35萬美元等等。

但決策者意願正確未必就一定意味著成功。資源國家成功轉型的案例從來就非常稀少,否則也不會有「資源詛咒」的術語。早在1970年頒布的第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計劃中,沙特政府就提出了國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減少石油依賴度的主張,但時至今日成效不彰。《願景2030》這份全面經濟多元化和改革計劃應該能夠實現部分目標,但要想總體成功,同樣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未可輕言樂觀。

而沙特國民能否承擔實現這樣雄心勃勃的目標?傳統和現實都令人難以過度樂觀。就社會傳統遺產而言,沙特企業家傳統非常薄弱;從人力資本來看,沙特受過中等以上教育者占人口的比例表面上看不算低,但其中絕大部分接受的是阿拉伯語言文學、宗教等專業教育,缺乏現代技術、產業方面的教育背景。

更糟糕的是,延續近兩代人之久的高福利大大滋長了沙特國民普遍的惰性,一方面使得他們比較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使得沙特進一步削減福利開支、減輕財政負擔的目標面臨重重阻力。回顧歷史,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沙特福利支出向下剛性之大,即使到了國家經濟財政急轉直下之時,也難以發動民眾共度時艱削減福利:

其次,沙特發展製造業等非石油產業的經濟多元化努力困難重重。在數十年來的經濟多元化實踐中,由於「荷蘭病」效應,沙特等石油輸出國的非石油產業無論是成本還是質量都完全缺乏國際競爭力,在貿易自由化環境中只能依賴於財政補貼苟延殘喘。

在這一輪的經濟多元化努力中,沙特能夠成功擺脫「荷蘭病」和尋租問題嗎?《願景2030》提出2030年一半軍需在國內製造,還要把一部分醫療衛生、教育等政府服務私有化,而這些領域在世界各國都是腐敗高風險領域。

第三,《願景2030》計劃中的宗教追求很可能會給其經濟目標設置許多障礙。作為擁有伊斯蘭教兩聖地的國家,沙特一向非常強調伊斯蘭原則,希望把伊斯蘭教當作自己的「軟實力」充分運用。

所以,沙特能否成功轉型,撲克投資家仍會在後續的時間裡繼續留意。

推薦閱讀:

睡前消息【16-09-15】——今天都是大國遊戲
Swiber,天啟之路
看不見的石油推手——維多集團
如何看待原油價格跌破30?
為什麼國際上會允許 OPEC 這樣的國際卡特爾組織存在?

TAG:石油 | 沙特阿拉伯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