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擺渡人》污到了,請用這部片洗眼
作為一個身體有障礙的影迷,我昨天第一次去電影院。
國爸影城的氛圍確實好……嗯。
而對於《擺渡人》,我只想用一句話評論——
我看懂了你的每一個細節,知道你何時想叫我哭,何時想叫我笑,但到最後,我卻只能哭笑不得。
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插上硬碟。
用一部舊的王家衛,來重拾我觀影的逼格——
重慶森林
豆瓣8.6,top排行榜第86。
兩位男主角,同樣也是梁朝偉/金城武。
記得看《擺渡人》時,梁朝偉飾演的陳末說過一句台詞——
歲月是把殺豬刀。
而我不禁感嘆,在這十二年里,澤東電影,王、梁、金三人,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
從《重慶森林》到《擺渡人》,我感受到的,不止是歲月。
更殘酷的,是極端商業對電影藝術的壓迫。
聽說《擺渡人》的劇本前後改了118稿。
每一句台詞,每一首老歌,每一個誇張的情節、浮躁的抖包袱,都被心機策劃,試圖迎合每一位吃瓜的群眾。
而《重慶森林》當年拍攝時,壓根就沒有劇本。
甚至拍攝周期,也只用了一個月就已完成。
這樣「草率」的電影,其實在去年也有一部。
《何以笙簫默》拍了不到一個月但《何以笙簫默》是藉助IP,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工業商品。
《重慶森林》則是王家衛靈感瞬涌,全憑意識流淌而出的天才閃光。
在我的個人觀影史中,它是最好的愛情片之一。
這部94年的電影,描畫了香港人的城市生活與內心狀態。
而那時候,我們大陸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還沒有真正步入城市生活。
所以我覺得,如果現在你重看《重慶森林》,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共鳴。
《重慶森林》的情節並不複雜。
在香港的重慶大廈,發生了兩段故事。
兩位男主角,都是警察,都在失戀。
金城武飾演的警號223,被女友阿May甩,理由很簡單——
我以前交一個女朋友,我們在一起5年
可是之後呢,她跟我分手
因為她說,我根本就不了解她
因為分手那天是愚人節,所以223「自以為」阿May是在開玩笑。
接著,他又「自作主張」給對方的玩笑一個期限。
我願意讓她這個玩笑維持一個月
從分手那一天開始
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
因為鳳梨是阿May最愛吃的東西
近些年,很流行一個詞——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會催動人類的自我意識,使人成為掠奪成性的利己主義者。
而我們知道,香港是全亞洲資本最發達的城市。
所以你看這部電影里的主角,個性都是極強烈,常以自我為中心。
我有一個預感,她一定會喜歡我
可是為了保障我自己
我要問她一個問題
今天再看,223像不像你,或者你身邊的人?
認清失戀事實後,他很快開始尋找下一個異性。
相處了5年的感情,都沒能了解對方。
卻企圖在酒吧,一夜間摸透一個女人。
《重慶森林》其實表達了城市中的,兩種不同的愛情。
第一種,是快餐化的,隨時可換口味的便捷愛情。
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快節奏,使人一天之內,遇到的人比古代人一生之中還要多。
昨天你還在痴情的阿May,今天在你心中的位置,可能還不及剛剛認識的,對你道一聲「生日快樂」的一個過客。
在1994年的5月1號
有一個女人跟我說一聲「生日快樂」
因為這一句話
我會一直記住這個女人
在第二段故事中,梁朝偉飾演的警號663,和一個空姐發生了「便捷愛情」。
而這段感情,比223和女毒販的還更淺。
因為,它僅在於肉慾。
在拍兩人的激情戲時,王家衛用攝像機拍攝鏡子的倒映。
這說明,他們倆的身體雖在糾纏,內心其實相距甚遠。
事後,空姐習慣性地提出分手。
理由很簡單,想從肯德基,換成麥當勞。
但663,卻沉溺於此,不能自拔。
這就是電影表達的,第二種愛情——
「自以為」的愛情。
223不了解阿May,663不了解空姐,但兩人都自我陶醉出一種羅曼蒂克的情緒。
幻想這個陌生人,對自己無比重要。
阿菲對663的感情,也是如此。
她偷鑰匙,進入663的家,幻想出一個,只屬於他們二人的小天地。
找到一根長頭髮,就「自我感覺」663背叛了自己。
而忽略掉,自己明明就和對方毫無關係。
這種自我糾結的情緒,在王家衛的電影中並不少見。
在《一代宗師》中,王家衛提到一個概念——
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而他大多數的電影,其實都只做到了「見自己」(非貶義)。
包括《擺渡人》里的小玉,為了童年時的一個夢,幻想出一位完美男神。
為了能夠擁抱一個虛妄的影子,她可以奮不顧身。
其實王家衛能看中張嘉佳,我是毫不意外的。
暫且放下張嘉佳的導演能力不談。
如果把《重慶森林》的名字,改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你會發現,毫無違和感。
(此處自行腦補改名)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原著,大多時候都在講城市人的孤獨。
但凡愛看這本書的人,或多或少也都是孤獨者。
《重慶森林》則把這孤獨,發揮到極致。
比如這段台詞——
我們最接近的時候
我跟她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
57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
這段話沒有表明的是:77個小時之後,我和這個女人永別了。
影片不斷重複精確的數字,以表達城市人之間的疏離感。
我之前說過:我特別喜歡新海誠。
新海誠有一個外號:動畫界的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也有一個外號:日本的王家衛。
而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的確和《重慶森林》很像。
都是用精確的數字,表達城市人的孤獨。
「直到現在我還喜歡著你」
三年里結識的女友在郵件里這樣對我說
但是我們之間即使有1000次郵件的交流
大概心和心連1厘米也沒有接近過
《秒速五厘米》使用了雪地、電車軌道等鏡頭象徵孤獨。
飛升的火箭,把一同行走的兩個人分隔開來,彷彿兩個不同宇宙。
與之相比,王家衛的手法直白許多。
直接用「裂縫構圖法」,描述人物只活在自我,與外界格格不入。
用鏡子的倒映,描述兩個人的內心呈切割狀態。
用各種象徵阻礙、疏遠的物品,擋住人物的視線,呈現出「失落沙洲」式的寂寞感。
十分潔癖的畫面細節,描畫出極致孤獨的氛圍,使簡單的故事得到升華。
愈喧鬧,愈孤獨。
《重慶森林》中的「重慶」,自然是指重慶大廈,意指繁華的都市。
而「森林」則是指生活在都市中的,各色人群的迷茫。
記得看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故事發生在民國,由一封信起始,勾勒出一段橫跨數十年的,無比純粹的愛情故事。
我看完,很感動。
後來看《查令十字街84號》的電影和原著小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英國、美國,全篇只是一堆漫長的書信往來記錄。
但我看完,也很感動。
後來,薛曉路以此作為靈感,協同湯唯和吳秀波拍了《不二情書》。
故事發生在當代,我卻感動不起來。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影片的質量問題。
而是它選錯了時代。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浮躁多變的社會中,經過漫長醞釀出來的「羅曼蒂克」其實會有一種違和感。
《泰坦尼克》的浪漫故事只適合發生在20世紀,一旦到了百年以後,就只能拍《革命之路》這樣的現實主義,才更容易使人產生共鳴。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程耳的那部電影會取名《羅曼蒂克消亡史》。
因為在那個時代後,羅曼蒂克就已逐漸消亡。
承認吧,其實我們多數人都是活在「小時代」中,只不過我們沒那麼有錢。
王家衛,很好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他把最純粹延綿的愛情,留給了民國題材的《一代宗師》。
而在物慾橫流的香港,他深知我們這一代人,普遍最想要的是什麼,內心狀態是如何的自私、迷茫。
商品的無窮堆積,超高速的人流涌動,使人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反倒更加孤獨。
所以你看它的鏡頭,那麼晃那麼迷亂,正貼合我們所處的「物慾社會」與「情感荒漠」。
《重慶森林》最經典的一個鏡頭,門口人流涌動,阿菲目不轉睛注視663,而663卻在喝咖啡,漠然的思維不知在何處遊盪。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事情」的時代,即便身後有愛情,你也很容易錯過。
電影最後,阿菲回到故地,但她和663之間,並沒有產生動人心魄的合歡結局。
而是簡單幾句聊天,蘊含著未來的無數種可能。
我們活在這樣的社會,這種事又有誰說的准呢?我的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文章。
都看到這兒了,好意思不關注一下嗎?
PS:本人長期為各大電影媒體撰稿,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勿誹謗。
推薦閱讀:
※王小波《論戰與道德》
※《戲如人生》:影評人可以牛逼到什麼程度
※「獵場」:機關算盡,還是沒獵到觀眾~
※不問西東,應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