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穹頂之下」的北京人如何抗霾?

遭遇 「十面霾伏」,除了採取打開凈化器、戴上口罩等 「自救式」 抗霾措施,你還可以……靜靜地等風來!

作者:政見觀察員 馬亮

近日,中國北方多數城市再次 「十面霾伏」。儘管網上依舊一片祥和地流行著各種調侃和段子,但這也折射出人們在面對重度空氣污染時的無能為力。「如期而至」 的污濁空氣,再次啟動的紅色預警,除了打開凈化器、戴上口罩、靜靜地等風來,「穹頂之下」 的北京人還能如何抗霾?

英國、荷蘭和中國的四位研究人員 2015 年對上千名北京市民的調查發現,人們會理性選擇各種措施,以降低霧霾的危害。不過,這些個人採取的 「自救式」 抗霾措施儘管是當下的最優選擇,效果卻難以評估,或許只能是權宜之計。

弔詭的 「反向隔離」

清潔的空氣本是人人皆應享有的公共物品,但是空氣污染卻讓此成為一個難題。由於政府治理霧霾短期內難以奏效,人們只能 「各自為戰」,採取各種防護措施,規避霧霾對個人健康的危害。

Andrew Szasz 在其 2007 年出版的著作《購入我們的安全:我們如何從保護環境轉向保護自我》中,將這種行為稱為 「反向隔離」(inverted quarantine)。即人們因為無力改變現狀而 「反躬自省」,將自己同危險的外界相隔離。換句話說,人們無法將污染源隔離在密閉空間,只能反過來把自己隔離在室內。

反向隔離必然導致階層分化和社會不平等,因為只有富裕人群才買得起高價的空氣污染防護設備。暴露在污濁空氣下的窮人,成為社會的最大受害群體。

與此同時,市場提供的各種防霾利器也在為反向隔離助勢。無論是空氣凈化器還是防霾口罩,抑或是鼓勵人們逃離霧霾的旅遊服務和房地產項目,都在促使人們選擇採取反向隔離行為。

但所有人都謀求自保,則會侵蝕集體行動的能力基礎,使人們喪失關注和應對霧霾根本癥結的意願。所以,個體的理性行為卻會導致集體的不作為和非理性。

北京中產階級的抗霾狀況

為研究北京市民對抗霧霾的措施,研究人員在一家調查公司的志願者資料庫進行了隨機調查,該資料庫包括約 20 萬生活在北京的居民。調查回收了 1050 份有效問卷,反映了北京中產階級的抗霾狀況。

調查顯示,過半數受訪者認為空氣污染已經到了 「忍無可忍」 的地步,四成受訪者不相信空氣污染可以很快得到控制,僅三分之一受訪者對政府控制空氣污染的舉措感到滿意,這些數據表明人們對短期內改善空氣質量持悲觀情緒。

調查發現,超八成受訪者都採取了措施保護自己免遭空氣污染危害,但只有 36% 的人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有效防護。此外,有 24% 的受訪者以不同方式減少了個人污染物排放量,45% 的受訪者參與了集體行動。

在各種個人防護措施中,使用最多的是購置空氣凈化器,佔六成;其次是在家中種植綠色植物;此外,四成左右的受訪者選擇待在家裡少出門的免費措施。與居家防護相比,室外防護措施的使用率較低,僅有三成受訪者選擇佩戴口罩。

很少有受訪者因為霧霾選擇更換工作,或考慮搬到污染較小的地方,這與退出機制的代價高昂有關。

在防霾投入上,38% 的受訪者花費在過去兩年內花費超過 1000 元,43% 的受訪者花費 500-1000 元,還有 19% 的受訪者花費不足 500 元。

在決定採取何種防霾行動時,受訪者主要受媒體、政府、他人及個人感受影響,不足三成的人受廣告影響。

相對來說,有京戶、長期在京生活、收入較高、有孩子的受訪者更傾向於購置空氣凈化器。就避霾出遊而言,只有收入是其影響因素。

「一個人的戰鬥」 能贏嗎?

總體來說,受訪者對其採取的防護措施態度樂觀,認為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霾。但是,仍然有四成受訪者質疑防護措施的效果。

而沒有採取防護措施的人則認為,出遊、購置空氣凈化器等防護措施太昂貴,搬家、換工作等又不現實,其它如食療吃藥、減少戶外活動、種植綠植、戴口罩等作用不大。

這項研究表明,北京市民的確在積極採取防護措施,應對霧霾導致的公共衛生風險。與根治霧霾相比,這些個人防護措施作用有限、成本較高且效率不高。但是,這畢竟是無助之人在當下的最優選擇。

值得警惕的是,霧霾可能把人們變成利己主義的個人消費者,而不是肝膽相照的集體行動者。這對於向政府施壓並推動霧霾治理,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因為自危而尋求自保,就不會推動集體行動。比如,人們購買帶有檢測器的空氣凈化器,可以實測真實的空氣污染程度,從而採取集體行動打破政府的信息壟斷。

不過,謠言四起、知識欠缺和商業利益的交織纏繞,也可能在撲朔迷離之中催生 「霧霾」 經濟。其中不乏利益相關方危言聳聽,利用民眾的恐慌進行 「恐嚇式」 營銷。因此面對空氣污染,人們在擔憂的同時也應該保持清醒,莫被重霾迷了眼還迷了心。

參考文獻

Johnson, T., Mol, A. P. J., Zhang, L., & Yang, S. (2017). Living under the dome: Individual strategies against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59, 110-117.

Szasz, A. (2007). Shopping our way to safety: How we changed from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protecting ourselv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推薦閱讀:

翻譯 | 震驚!CNN報道:科學家在人腦中發現空氣污染顆粒!
法治社會 能治霧霾 能省電費
每吸一口霾,你距離肺癌心臟病精神病又近了幾步?| 浪潮100問

TAG:雾霾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