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兩海之聚——從摩洛哥到安達盧西亞

我的公眾號:wukongphoto

前言 -- 五百個喀什噶爾

「你喜歡喀什?」

「當然!喀什老城非常棒!」

「那你一定要去菲斯,因為一個菲斯等於五百個喀什噶爾!」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菲斯,而這段對話發生在9年前,那時我剛剛在塔什庫爾干河流域尋找公主堡後一路從喀什經民豐再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回來。

2007年拍攝於喀什老城

我從沒認真的想過這些年為什麼去了這麼多穆斯林國家和地區,塔吉克、阿富汗、克什米爾、伊朗、卡達、約旦、印尼、兩次巴基斯坦……而通常人們在談論阿拉伯世界的時候,其實大部分都並不清楚自己談論的到底是什麼。古城、風沙、伊斯蘭教、羊和駱駝、包著頭巾的神秘女人、繁複精美的紋案……?無論你想到了什麼,但你都有可能忽略它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些故事裡腰挎彎刀的徒匪大盜、在討價還價聲中出沒的市井小賊、永遠在人群中盯著故事主角的那雙不懷好意的神秘眼睛…… 可這都是真的!有了這些才組成了真實的阿拉伯世界。這樣的場景早已在我腦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記,誰讓我小時候看過的書里印象最深的那本叫做《一千零一夜》呢。

法國畫家布朗熱的作品《一千零一夜》

而今天,因為「五百個喀什葛爾」,我還是來了,它是如此真實的存在,讓我興奮不已!但我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準備去面對它,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現代阿拉伯國度。對,這裡就是摩洛哥。你若沒有一點心理準備,那你可能要遭殃了。2016年摩洛哥對中國普通護照免簽,加上航空公司恰逢節假日的促銷,不少中國遊客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湧進這個北非國度,他們完全不會想到在落地之後即將面對的大小不一且各具特色的陷坑。不過你若對這片土地提前付出一些了解,那摩洛哥也將回報你同樣的精彩。

「摩洛哥,是我到過的最阿拉伯的阿拉伯國家,以及最不穆斯林的穆斯林國家。」 在一個卡薩布蘭卡最普通的清晨,街頭的小餐館裡我和蘇萊曼達成了這個共識,塔吉鍋里滋滋冒油的牛乾巴香氣撲鼻。說摩洛哥是最阿拉伯的阿拉伯國家,因為這裡具備阿拉伯世界的一切複雜元素和文化氣氛;最不穆斯林的穆斯林國家,是因為大街上經常可見光腿的時尚姑娘和高級餐館裡正宗的西班牙火腿,當然也少不了「里克咖啡館」里的洋酒。

卡薩布蘭卡 --《大家都來里克咖啡館》

來卡薩布蘭卡前,我建議還是提前看看這部同名電影,畢竟這座城市是因電影而出名。1942年11月26日在紐約首映前一周,盟軍剛剛佔領卡薩布蘭卡,1943年1月大規模上映時,得益於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卡薩布蘭卡會議,電影出人意料的火爆。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部電影的劇本是基於一部未公開發表過的舞台劇《大家都來里克咖啡館》改編的。結果《卡薩布蘭卡》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經典電影之一,拿下194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電影的角色、劇情、以及主題曲都成為了一種文化標誌。2007年美國編劇協會公布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1部電影劇本」名單,《卡薩布蘭卡》奪冠。

里克咖啡館原型來自電影

不過如果你是《卡薩布蘭卡》的忠實粉絲,又幻想著這是一座具有無限浪漫氣息的北非城市的話,那你可要失望了,因為電影和現在這座城市基本沒什麼關聯,是全程在好萊塢搭建的影棚中完成拍攝的。現實里遊客紛紛踏至的「里克咖啡館」(Rick』s Café)也只是按照電影中的場景後來打造的,早已成了熱門景點,二樓設有放映廳循環播放著這部著名電影,我覺得接下來很快就會有中文字幕了吧。

《卡薩布蘭卡》電影劇照

今天這個其實才是複製品

在咖啡館不遠處的大西洋岸邊,矗立著哈桑二世清真寺的高塔。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在位時,邀請了法國著名建築師Michel Pinseau,動用了兩萬名工匠,耗資超過8億美元,打造了這座世界上最高的清真寺,也成為卡薩布蘭卡最顯著的標誌性建築。哈桑二世清真寺依海而建,施工之時使用了上萬立方米的填石與混凝土以抵制海水的侵蝕,而這大西洋邊的高牆早已成為男孩兒們的探險樂園。

「離開卡薩布蘭卡。」——這不是電影台詞,是我對在摩洛哥整個行程時間有限的旅行者的建議,因為,這實在是一座「無聊」的城市。如果有其他方案,我更建議進出選擇馬拉喀什而不是卡薩布蘭卡,歐洲和中東多地都有往返馬拉喀什的直航。

魔幻的卡薩布蘭卡

拉巴特 -- 沒有存在感的首都

像堪培拉和渥太華一樣,拉巴特這個首都總是沒什麼存在感,雖然「首都」是1912年法國殖民者定的,但這裡畢竟是摩洛哥著名的四大皇城之一。拉巴特始建於1150年,作為當時的沿海戰略要地,阿爾摩哈德王朝(Almohades)在海邊修建了包含城堡、清真寺和住所等防禦要塞,稱之為「Ribat」,拉巴特的名字由此而來,而城堡也成為現在著名的烏達雅城堡。

隨著摩洛哥王朝後來定都菲斯,拉巴特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沒落期。直到17世紀西班牙摩里斯科難民的定居,拉巴特逐漸恢復繁榮,現存的麥地那即在那時陸續建成。

摩洛哥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踢球,背後就是拉巴特麥地那。

這兩張照片分別是從我房間的兩個窗戶拍攝的,一邊透過墓地望見大西洋,一邊陽台上晾曬的衣物背後,是為殖民統治者和歐洲移民興建的新城(Nouvelle Ville)。生活和死亡,在大西洋的岸邊。

布賴格賴格河的下午,拉巴特的年輕人會聚集於此,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北非穆斯林國家。

入夜後的拉巴特麥地那是我在眾多老城中非常喜歡的一個

我曾以為摩洛哥最吸引我或是說我為此而來的,是傳統的阿拉伯文化,保存完好的古城社區和北非風情。來了之後才發現,那種現代化社會發展和傳統文化衝突共生的景象,才真是精彩!要說的,都在這張照片里了。

方塔

哈桑塔與哈桑塔下312支石柱是拉巴特最著名的象徵建築。1195年,阿爾摩哈德王朝蘇丹雅各布·厄勒·曼蘇爾(Yacoub El Mansour)下令於拉巴特修建世界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但4年後蘇丹逝世,工程逐步停滯。期間,人們又加築了清真寺的尖塔部分,並稱之為哈桑塔。不過一場火災,讓原本計劃建造的85米高塔燒到只剩下現在看到的45米建築體,清真寺也沒有真正完工,而宏偉的柱廊也在1755年的大地震中悉數盡毀,剩下了現在所能看到的林立廣場的高低石柱。

好大一塊蘇打餅乾呀!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

地震發生在1755年11月1日9:40葡萄牙的里斯本。這場震級高達9級的超級大地震堪稱18世紀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波及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三個地中海國家。在摩洛哥,地震及其引起的巨大海嘯摧毀了從丹吉爾到阿加迪爾的各大海岸線城市及部分近海內陸城市,10萬多人喪生,無數建築倒塌,包括梅克內斯皇宮、拉巴特清真寺、瓦魯比利斯羅馬古城等等。

梅克內斯 -- 皇城

梅克內斯最早由柏柏爾部落梅克納薩斯(Meknassas)創建於公元711年,而城市的名字即由部落名稱而來。11世紀,梅克內斯成為阿爾摩哈德王朝的重鎮。在蘇丹穆萊·伊斯梅爾統治時期的17-18世紀,梅克內斯迎來它最為輝煌的時代。定都梅克內斯後,蘇丹利用售賣基督徒戰俘所得的巨額贖金修建了這座堪稱北非最奢華大氣的皇城,其內建造了多達50座的各式宮殿,四周則由長達40多公里的高牆與城門圍繞。可惜的是,在里斯本大地震及日後的戰事中,皇城內大部分建築已成一片廢墟、殘垣斷壁,如今只保留下了部分城門、馬廄、糧倉、蓄水池等遺迹。

高牆與巨大城門圍繞的梅克內斯堪稱摩洛哥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它不僅具備伊斯蘭建築的細膩與奢華,又在很多地方和諧融入了歐洲華麗的宮廷建築風格,因此在法國殖民時期,梅克內斯也被稱為「摩洛哥的凡爾賽」。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漫步在塔吉鍋的海洋……

梅克內斯和拉巴特一樣,是個很容易被旅行者忽略的地方,因為如果時間有限的旅行者都會選擇從卡薩布蘭卡到馬拉喀什再到菲斯然後北上舍夫沙萬,完美繞開了拉巴特和梅克內斯。很遺憾,這樣的話你在錯過四大皇城之一的首都拉巴特後,又錯過了這四大皇城的第二座城,就是梅克內斯。其實梅克內斯距離菲斯僅1小時車程,即便你不路過這裡,我也建議拿出一天來看一眼,不然的話你錯過的可不只是梅克內斯,還有著名的古羅馬遺迹「瓦魯比利斯」以及具有濃濃北非味道的小城「穆萊伊德里斯」。

瓦魯比利斯 & 穆萊伊德里斯 -- 是誰在守望著誰

在一片散落著橄欖樹和灌木的大地上,非洲大陸的沙土逐漸消失在天際。遠遠望去,一片錯落有致的古迹散落於此,這片古迹作為一座城市保存下來,恐怕在這世界上屈指可數。走進這座「城市」,大街小巷排列井然,坍塌的大廳,半存的競技場,還有雖然殘破但巍然矗立的凱旋門……

這是一座真正的古羅馬城市遺址。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近代淹沒古代的城市,不是掘地三尺才挖出來的周商時期的夯窩,這是一座真正的城市——瓦魯比利斯(Volubilis)。它只不過是遭受了風化火燒以及年深月久的坍塌,它只不過是走光了居民。它尊嚴如舊,栩栩如生,它只是空無一人。

瓦魯比利斯是摩洛哥保持最完成的古城遺迹,也是摩洛哥境內少有的被保護起來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羅馬古城建於公元前3世紀,作為當時羅馬帝國在北非殖民地的中心,控制著當時的茅利塔尼亞省和非洲北緣地區,依靠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而得到極為繁榮的發展。由於這裡盛產橄欖油,瓦魯比利斯古城也成為該地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直到現在,仍可以在瓦魯比利斯找到榨油機的遺迹。而斂聚的財富也讓這座古城在城市規划上得到了很好的建設,大量的遺址與精緻的馬賽克地面即為最好的證明。公元2世紀在羅馬人棄城後,這裡依舊被當地穆斯林人居住,直到11世紀人們才逐漸搬離,而真正摧毀瓦魯比利斯的,又是那場大地震。據說震後的很多石材都被搬到了梅克內斯修建皇城。

現在仍能在瓦魯比利斯遺址看到法院、凱旋門、集會廣場、公共浴池等建築遺迹。當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別忘了,這可是在非洲大地上,更有一種帝國時代天絕地盡的蒼涼之感。

由於羨慕和自豪,後人喜歡模仿古代,於是我們有了巴黎的凱旋門,有了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石門高聳,浮雕脫落了,支柱卻危險的挑立著。城市廢棄了,時代逝去了,但半頹的石門卻一點不失風度,俯瞰天地盡頭的濛濛大陸。

在遺迹北邊的天地之間,一片白色的房子若隱若現。「白色的房子」是北非大陸的象徵,當西班牙人第一次到從大西洋的海上望向北非大陸的岸邊,他們給那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白房子」,西班牙語發音「卡薩布蘭卡」。在來到北非之前,我腦海中一直有個「幻像」:蒼茫大地上一片白色的房子坐落在山嶺的坡上,強烈的陽光下讓它看起來霧蒙蒙的一片,清真寺的宣禮聲瀰漫在這片朦朧之中(可能電影看多了)。沒錯了,就是這裡——穆萊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此時的我才真正從羅馬遺迹中醒來。

「Moulay」這個詞你也可以音譯作「毛拉」,在中國新疆和西北地區是「長老」之意,在這裡指得是先知的後代。穆萊伊德里斯本是先知默罕穆德的外孫,法蒂之子哈散的孩子。正是他從阿拉伯向西行走,在日暮之處創建了摩洛哥王國。這座小城便是他最初駐節的地方,最終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當你進入這座小城之中,才發現它是如此的豐富,活潑的小販、鮮艷的攤子、神秘錯綜的小巷、忙碌的驢子、戴著頭巾的姑娘和頑皮的孩子——這一切組成了一副魔幻的阿拉伯風情畫。

我來到穆萊伊德里斯時,是摩洛哥大選前一天,大街小巷上各個政黨正努力宣傳著自己,而孩子們彷彿也想參與其中。

看這架勢,這是否是一次精彩的競選演講呢?

穆萊伊德里斯和瓦魯比利斯就在這片土地上相互守望了千年,一邊是青黑的石頭,一邊是雪白的房子,古羅馬和阿拉伯文明相互駁難,它們都使得對方更加豐滿有據,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菲斯 -- 自由的街巷,活著的「遺產」

終於,還是來到了菲斯。

如果要說說菲斯給人的感覺,意思也許是說說建築,或者說說那些魔法建築組合以後的外觀、布局。不,我像所有來到這裡的遊客一樣,被它那錯綜無限、百徊千轉的天方小巷弄得迷迷糊糊,醉倒在這迷人的阿拉伯情調里。

在高處俯瞰菲斯老城,莫名的喜感…

平頂屋們彼此拼砌嵌擠,夾縫處自然出現了一條小巷,又一條小巷。蜿蜒變幻的小巷兩側,每一棟小屋、每一處門窗,都是鋪子,鋪子,鋪子……奪人眼目的鑲嵌細工,掛滿四壁的彩畫陶盤,香氣四溢的佳肴小吃,還有香料、皮革、綢緞、木器、袍子、鐵器、染坊、學校、清真寺、毛驢、匠人、阿拉伯姑娘、在小巷裡飛奔穿梭的兒童——眾生萬物糾纏疊加在一團亂麻的密巷小街之中,生機蓬勃……

銅器廣場

要知道這不是一小塊殘留的老城區,整個菲斯麥地那原封不動地維持著這種中世紀風貌。1981年,菲斯麥地那(老城區)與皇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處遺產不像那些已經徹底變成「遺產」的古迹——它包括人們熙熙攘攘的生活本身,都一同被列入人類文明的奇觀,被列入保護範圍之內,要知道,最不可思議的是老城在今天仍然是商業中心。

菲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著名,也是最為重要的的一座古城,曾經作為伊德里斯、梅里尼德等多個朝代的首都,其影響力覆蓋整個阿拉伯區域,與大馬士革、巴格達、突尼西亞、伊斯坦布爾、耶路撒冷等古城一起被譽為穆斯林世界的精神文化中心。直到現在,菲斯仍然是摩洛哥的宗教與文化中心。今天的菲斯可分為三個區域:最悠久的麥地那、皇宮所在的皇城區及法國殖民時期擴建的新城區。

從GoogleMap上俯瞰流水般自由的菲斯麥地那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阿拉伯建築及城市規劃,那麼菲斯麥地那絕對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古城典範。它包含2個大區共14個入口,又分為345個小單元,每個單元都能找到一處噴泉。老城內的阿拉伯集市規模龐大,不同於其他麥地那,這裡每個集市區域均按照經營的商品種類或從事的職業明確劃分,特定區域只能銷售特定產品,如香料區、皮革區、木工區、紡織區等等,組織管理十分清晰,其中以香料區和皮革區尤為特色。

著名的皮革染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加固菲斯老城的房屋在牆壁之間的加固木架。

菲斯麥地那裡的一座學校,為什麼說是學校,因為這裡是非常罕見的世俗學校和宗教學校共處一堂的學校。

世俗學校的教室

宗教學校的教室

二手交易市場(一個街角)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在這裡淘到了幾樣漂亮的銅器。

告別,菲斯如一塊有魔法的磁石,只要看過一眼,便會終生吸引不斷的想念。

從凱魯萬到安達盧西亞 -- 寫在菲斯地圖裡的歷史

真正使人讚歎的,不是菲斯城的古老,而是古城的布局;不是菲斯的建築,是建築做為元素的組合;不是街巷,是街巷編織的神秘地圖。用編織來形容不準確,因為並沒有循著某種固定針法的排列。或許破譯菲斯的魅力,可以試試從平面入手,再去深入。那樣你會發現一個更大的天地,幾乎是整部摩爾人的征服和回歸史。

公元711年,摩爾人(阿拉伯人和北非穆斯林)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柏柏爾人將軍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僅率領7千人,以摩洛哥為跳板北渡直布羅陀海峽,只用了8年時間征服了大半個西班牙。在其後300多年裡統治著西班牙大約三分之二國土,後因基督教各王國聯盟的反抗被趕出西班牙中部,但此後摩爾人仍在安達盧斯(今天的安達盧西亞地區)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在總共長達將近8個世紀的統治之後,留在格拉納達的最後的摩爾人於1492年被永遠的逐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摩爾人不僅給西班牙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科技,語言等文化遺產,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這其中的一個瑰寶,便是「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這是世界歷史長河中,東方唯一一次征服並在文化上深遠影響了西方世界。

在這漫長的8個世紀中,來自北非突尼西亞的一個富裕家族從家鄉凱魯萬(Kairouan)遷居至了安達盧斯,最終這個家族的兩姐妹也避免不了隨著摩爾人被驅逐回到了北非,姐妹二人最終到了菲斯並定居下來。隨後兩姐妹相隔7年分別在菲斯建立了兩座著名的清真寺(你沒有看錯,由女性創建了兩座清真寺),分別以她們的兩個「家鄉」命名,一座名叫「凱魯萬」,另一座名叫「安達盧斯」。

菲斯麥地那後來圍繞這兩座清真寺逐漸發展為了兩個區域,正是「凱魯萬」區和「安達盧斯」區。這兩個區域中凱魯萬更老舊更窮一些,而安達盧斯更新更富裕一些,在建築風格和住戶的門上甚至馬賽克的顏色圖案上也有區分。

凱魯萬區

安達盧斯區

當你了解了這段歷史,再俯瞰菲斯地圖的時候,你便會豁然開朗。走進菲斯的小巷,你就能很容易分辨自己所在的大致區域和方位,甚至從房門上你能發現在菲斯尋路的秘訣。

注意,如果是2扇門對開時,代表這裡一定是個Riad(花園),只有1扇門時便是普通住家。

這是菲斯最古老的一扇門(單扇門),但請注意這個門是分大小兩扇的,有兩個敲門的環,代表這裡面住了兩家人,敲擊大門和小門的聲音不同,以此分辨來訪者是找哪家人的。

大門上的「法蒂瑪之手」(在平面圖案中有另一種展示),前一張照片中的門是大門套小門,代表裡面住著兩家人,大門和小門上各有一個法蒂瑪之手,敲出的聲音不一樣,用來分別是敲誰家的門。

兩扇對開的門進去一定是個花園,一般多家混住。注意遠處有隻火雞...

※ 麥地那尋路指南

摩洛哥的各大麥地那的共同點就是道路猶如迷宮般錯綜複雜。因此,對於初來乍到的旅行者而言,想在麥地那內快速尋得目的地會比較困難。在此作者以個人經歷提些麥地那的尋路方式。

藉助谷歌地圖App。 雖然摩洛哥的谷歌地圖做得並非完美,也沒有標全麥地那內的各條小道,但主要通道均做了圖注,並且能給予大致方位,對於方向感不佳者還是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紙質地圖。 不少民宿、酒店均會提供麥地那的紙質地圖,雖然大多為簡化版,但信息基本準確無誤,參考價值更高。建議隨身攜帶一支筆,可以在地圖上畫上未標明的小道,以及對一些定位方向有幫助的地方作標記。當然,也可以在出發前將谷歌地圖列印出來,配合筆紙做標記,會比手機App更實用。

在拐角處對個人覺得有特色的商店名或建築多加記憶。 這是幫助定位方向的比較有用的技巧,可以用手機拍照並記錄店名以及將要選擇的方向,回程時可作為參考。

諮詢騙子與野導以外的他人。 麥地那內有很多騙子與野導,不少人甚至會主動帶路,最後均會要求支付帶路費。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盡量藉助上述方式尋路,如果需要諮詢,最好的方式是電話聯繫酒店工作人員,或詢問景點工作人員、附近餐廳或商店的店主。切忌隨意向路人諮詢。

舍夫沙萬 -- 藍色為誰而留

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全世界只有三座藍色小鎮,其中一座便位於摩洛哥的舍夫沙萬」……但其實1471年舍夫沙萬建城之時還不是藍色的。最初這裡只作為傳統的阿拉伯式防禦工事,用來抵擋南下的侵略者。直到1930年後,舍夫沙萬的建築外牆和路面才被陸續粉刷成藍色。據說當時居民中多數為逃難至此的猶太人,因為難以忍受當地夏季沉悶的高溫,便用藍色塗料刷滿屋子外牆來降低室內溫度。在當地民間則另有種說法:藍色避蚊,這種說法和印度的「藍城」焦特布爾如出一轍。

但實際情況是,自從這裡因為藍色出了名之後,為了持續吸引遊客,每年都會重新粉刷…… 其實舍夫沙萬的藍色老城區非常小,半天功夫就就能走遍所有藍色街道。

舍夫沙萬菜市場的老奶奶

在舍夫沙萬最好的回憶,莫過於這位會講西班牙語、德語、柏柏爾語的老人給我連刮帶剃的一頓整,可惜他完全不會英語和法語…… 所以手舞足蹈一會後,全憑他自己的感覺給我剪的……

在法國統治時期,丹吉爾省是劃歸西班牙統治的,所以包括舍夫沙萬及以北的摩洛哥人都基本講的是西班牙語,他們大多根本不會法語和英語。還有就是我前面提到過舍夫沙萬多為猶太難民後裔,如果你從菲斯北上舍夫沙萬,你會明顯感覺到這裡的當地人比摩洛哥其他地區的人冷漠很多。

艾西拉 -- 路過一場日落

位於大西洋沿岸的艾西拉距離丹吉爾僅1小時車程。小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腓尼基人時代,15世紀葡萄牙人佔領這裡,並修建防禦城堡及城牆,艾西拉才得以興起,19世紀時期更是名噪一時的海盜基地。摩洛哥獨立後,艾西拉因其地理位置逐漸發展成頗受本國人和歐洲人喜愛的濱海度假小鎮。而真正讓它聞名於世的則是創辦於1978年的艾西拉國際文化藝術節,來自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地的藝術家在小鎮的白色牆壁上繪製了各種各樣的壁畫,隨著越來越多藝術家的到來,這項藝術活動也一直被延續下來,這也成為了今天艾西拉的一道風景。

其實來到艾西拉,我無非是為了一場大西洋的日落,但是為了一場日落專程跑一趟這種儀式感,並不適合每個人。當太陽沉入大西洋那一刻,還是覺得挺值的。

從丹吉爾到塔里法、阿爾赫西拉斯 -- 跨越直布羅陀海峽

為什麼不跨越直布羅陀海峽去安達盧西亞看看呢?我站在丹吉爾的海岸線上凝望著霧氣騰騰的海面,腦海中閃現出了這麼一個想法。

是啊,我正站在非洲大陸西北角的頂端,左手大西洋、右手地中海。天氣晴好時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峽北岸西班牙的山巒,像極了海市蜃樓。從飛菲斯一路北上,你看到安達盧西亞深深的烙印,怎會對海對面的國度不產生好奇呢?

丹吉爾麥地那

非常神奇的在丹吉爾麥地那看到了「貓先生」!如果不是夫人告訴我我還真不知道這隻「貓先生」的故事:一位來自法國的街頭藝術家Thoma Vuille,受到一位小女孩的繪畫作品的啟發,在法國製造了M.Chat(Monsieur Chat縮寫),中文為「貓先生」。這些貓都畫在特別醒目的地方,他的宗旨是:通過貓的笑臉,將歡樂傳遞到全世界。

第一隻「貓先生」1997年空降在法國奧爾良市,之後當他每到一座城市,都帶去他的「貓先生」塗鴉,法國之後席捲整個歐洲,並迅速擴張到全世界。2005年在薩拉熱窩、2006年到紐約和香港、2008年在河內、首爾和東京,後來2009年發展到了卡達、聖保羅和溫哥華。到2010年,巴黎共有60多隻「貓先生」。

在丹吉爾港環顧海面,左手大西洋,右手地中海。

前面在菲斯章節我提到過,公元711年,塔里克率領7千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站在如今的直布羅陀港口的一塊巨大的山岩上指揮作戰,傳說擊潰了10萬西班牙守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典範,直布羅陀後來也淪為弱者的、東方和穆斯林的勝利標誌。隨後塔里克下令在登陸處修建一座城堡,為紀念這次渡海作戰的勝利,城堡命名為「直布爾·塔里克」(阿拉伯語al-Jabal al-Tarig),意為「塔里克山」。海峽也稱為「直布爾·塔里克海峽」,西班牙語音譯為「直布羅陀(Gibraltar)」。

這場登陸戰中和塔里克一起扮演重要角色的另一戰士名叫塔里甫,他率軍攻佔了西班牙最南端的港口並也以己命名,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塔里法(Tarifa)。

西班牙塔里法港

半個多小時後渡輪載著我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塔里法登上了西班牙的土地。到阿爾赫西拉斯的沿途山路,直布羅陀完整的展現,這張照片視線所及之處,幾乎就是直布羅陀的全部了。

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面溫差和上空的暖濕氣流匯聚後會產生大片的霧區,籠罩了整個直布羅陀海峽,可以說站在駕駛台側翼近距離的兩人如同黑夜一樣達到「伸手不見五指」的程度,這樣的霧天,對於航行的船舶來講無疑是可怕的。

乘渡輪跨越直布羅陀海峽時拍攝的照片

無論以任何方式進入西班牙,均需持有效申根簽證。

安達盧西亞 -- 誰是誰的歷史

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長達8哥世紀的統治,對整個西班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居於統治地位的摩爾人是開明的,他們沒有像後來的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大陸那樣,用血腥的手段推行自己的宗教和語言,雖然他們在西班牙傳播伊斯蘭教,將阿拉伯語定為官方語言,但也允許當地居民保留信仰基督教和使用通俗拉丁語的自由與權利。正是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政策,西班牙語才得以保存,並且逐漸融合了阿拉伯語中的一些辭彙,成為今天西班牙語中的一部分,為西班牙語的演變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安達盧西亞的西班牙語名字Andalucía就是源於阿拉伯語Al-Andalus(安達盧斯),這個詞語是當時摩爾人對西班牙的稱呼,後來成為安達盧西亞大區的名字。

而在摩洛哥經常能聽到遊客這樣的話:「那個東西和西班牙那邊的好像哦,殖民時期傳來的吧...」 等等,姑娘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除了語言,摩爾人在安達盧西亞留下了無數風格別緻,充滿著伊斯蘭文風情的建築傑作。格拉納達的阿爾漢布拉宮、科爾多瓦的清真寺、塞維利亞的大教堂和皇宮,都是摩爾人留給西班牙的珍貴遺產。

從阿爾赫西拉斯來到塞維利亞,走在街頭的我腦海中不斷的浮現菲斯迷宮般的街巷,還有那一扇扇標誌著自己來自安達盧斯的大門,我也在塞維利亞街頭無時不刻尋找著菲斯的印記。阿卡薩城堡(Alcazar),便是兩個宗教文化融合的典範。

阿卡薩城堡是集宮殿與城堡於一身,是西班牙伊斯蘭文化風格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這裡依然是西班牙王室成員的住所,建築群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幾何圖案繁雜精美,色彩斑斕,嘆為觀止。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建築風格不同,伊斯蘭建築幾乎沒有人物的圖案,他們大量採用規整的幾何圖案。與歐洲其他宮殿相比,阿卡薩城堡的陰影迴廊、壁飾掛毯以及屋頂的雕花技巧,讓它格外與眾不同,到處都彰顯著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牆腳下

塞維利亞大教堂就在阿卡薩城堡的旁邊,正是由標誌著摩爾人統治的大清真寺改造而成。教堂不僅有伊斯蘭建築典型的圖案,也有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混搭於其間。真正讓人著迷的卻是大教堂稱為希拉達塔(La Giralda)的鐘樓,也叫風信塔。雖然里斯本大地震損毀了教堂,但隨後原來宣禮塔改建的鐘樓被加建得更高,約100米高的方塔滿布的幾何形雕刻印著摩爾人的印記,最高處的柱子、拱門和穹頂,卻又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這便是著名的摩爾三塔之一。

希拉達塔

摩爾三塔

傳說12世紀摩爾人的世界有三座方型巨塔,它們各扼險要,遙相呼應。其實這並不是傳說,是真實存在的,三座巨塔分別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摩洛哥的拉巴特和馬拉喀什,它們是安達盧斯時代的象徵,也許說紀念碑更合適些。摩爾三塔的第二座,其實就是在前文提到過的1195年蘇丹下令於拉巴特修建的世界規模最大清真寺,當時因為他已得知塞維利亞的宣禮塔計劃要建造60米高,所以哈桑塔原計劃要建造85米高爭奪第一,不過事與願違,最終只有半截方塔矗立在大西洋的海風中……

拉巴特的哈桑塔

故事還沒說完,摩爾三塔的第三座,就是位於馬拉喀什的庫圖比亞清真寺(Koutoubia)。於是我又從塞維利亞直接飛回摩洛哥,來到四大皇城中的第四座——馬拉喀什。

作為阿爾摩哈德朝代的典型宗教建築,庫圖比亞清真寺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高聳的方塔,成為北非最美麗的清真寺之一。這裡原來是馬拉喀什的紙張集市,庫圖比亞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清真寺內由17道柱廊組成北非最大的祈禱廳之一,可同時容納2萬人。方塔高77米,四面外牆的雕花及碑銘裝飾均不相同。從12世紀至今,庫圖比亞清真寺一直都是馬拉喀什市區的最高建築,儼然成為馬拉喀什的標誌。

建築是時代的標示。歷史上某個時代若能被後世稱為是偉大的時代,那它一定擁有著令人驕傲的建築作品。打開Google Map俯瞰,摩爾三塔鼎力於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大陸,它們在建造之時,就註定成為偉大的歷史。

馬拉喀什的庫圖比亞清真寺

馬拉喀什 -- 世界的寵兒

剛剛告別了世界奢華旅遊大會,就迎來了世界氣候大會——這便是馬拉喀什。

古老的麥地那被十多公里的城牆環繞,完善地保留了馬拉喀什的歷史建築與遺迹,精緻的傳統民宅與喧嘩的阿拉伯集市營造了延續幾百年的風土人情,而麥地那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之中。法國殖民保護時期建成的現代化新城又與麥地那形成鮮明對比。「赤紅之城」、「北非後花園」、「南方珍珠」等等……無數名字都在宣稱著馬拉喀什是世界的寵兒。

街牆上「法蒂瑪之手」的平面造型塗鴉

馬拉喀什街景

和庫圖比亞清真寺每天禮拜的穆斯林人群遙相呼應的,還有聖羅蘭的馬若雷勒花園(Jardin Majorelle)門口每天排隊「朝聖」的善男信女,時尚大師和宗教信仰的交織成為馬拉喀什有趣的一景。

一天前,我還在塞維利亞的阿卡薩城堡里,一天後,我站在馬拉喀什的本約瑟夫神學院(Médersa Ben-Youssef),恍惚中你已無法分辨那些對稱的建築、繁複的阿拉伯雕花和馬賽克…… 在歷史和時空中穿越,讓我終於恍然,這趟旅行不僅僅是摩洛哥加上西班牙兩個國家那麼簡單啊,而是行走在900年前安達盧斯的大地上。

塞維利亞的阿卡薩城堡

馬拉喀什的本約瑟夫神學院

本約瑟夫神學院內

在德吉瑪廣場一角的咖啡館俯瞰下去,難以想像這裡從16世紀開始整整喧鬧了五百年!而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廣場的傳統活動延續至今,每天下午開始,這裡聚集了舞蛇人、訓猴師、噴火藝人、講故事和算命的柏柏爾老人等各類雜耍表演以及兜售各類工藝品、果汁、糕點、海娜紋身的商販們,廣場上摩肩接踵,人聲鼎沸。

我斥巨資在馬拉喀什買了一張原版沖印照片,是百年前的馬拉喀什廣場的景象,放在一起做下對比,更是令人感慨。

在馬拉喀什的日子,只留下了饕餮的記憶

傍晚時分廣場中央則支起多列地攤夜市,白煙夾雜著香料芬芳瀰漫上空,廣場也瞬間變身美食天堂。當然,正如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所有阿拉伯世界一樣,借著馬拉喀什的夜色,盜賊與騙子們也開始躍躍欲試……

準備好了么?摩洛哥正式打開大門了。

旅行指南

下載「窮游錦囊」App,搜索「摩洛哥」即可獲得超詳細的旅行指南,不用我在這裡贅述了。在路線安排上,我個人建議辦多次申根,把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和摩洛哥放在一起去看,你將會對這片土地獲得更加全面的認知和理解。另外就是@窮游錦囊 機構號在知乎發表過一篇「騙術大全之摩洛哥」,建議去之前好好看看。

P.S.

說實話,要是沒個法語超棒的夫人,估計摩洛哥此行也是凶多吉少,而且她曾在突尼西亞住過一個月,正好去過凱魯萬,給了我超多資料上的幫助。確實,會法語的話在摩洛哥旅行能獲得非常多的額外的信息。除此之外沿途我們還一路打爆了Pokermon Go的所有道場…… 在我拍攝照片的時候,夫人就在背後偷拍我,後來她在摩洛哥給我寄了張明信片,上面寫著:「你眼中皆是風景,我眼中都是你的身影~」。

拍攝於穆萊伊德里斯

所有文字及照片著作權及版權均歸我本人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wukongphoto

End


推薦閱讀:

西班牙旅遊有哪些典型騙術?
山東泰安肥城市(縣級市)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旅行攻略?
長假出遊該怎麼挑行李箱?
遇見旅途中的萌貓,觸摸世界溫熱的一面
怎麼看待山西省最近熱搞的《人說山西好風光》?有什麼經濟現象嘛?

TAG:旅行 | 摩洛哥 |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