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聊聊《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萊特》
1.《俄狄浦斯王》不是命運悲劇
黑格爾在充分研究了莎士比亞的悲劇後稱:「近代悲劇一開始就在自己的領域裡採用主體性原則。所以它用作對象和內容的是人物主體方面的內心生活,不像古典藝術那樣體現一些倫理力量。近代悲劇人物所依據的指導行動和激發情慾的動力是思想和感情方面的主體性格。」有人據此總結為,古典悲劇是命運悲劇,而近代悲劇是性格悲劇。
我沒有看過很多古典悲劇,但針對《俄狄浦斯王》來說,它不是一出命運悲劇。根據命運悲劇的定義,俄狄浦斯應該是無可逃遁地殺死自己的父親的,但是實情呢?據可疑的自述,他走近一個三岔路口時,一位老人(即他的父親)和他爭路,指使駕車人推了他一把。他毆打了駕車人。老人看見以後,拿刺棍還擊。他因此殺害了老人和他的四名侍從。刺棍是驅趕牛羊的棍棒,不具有致死性,因此俄狄浦斯的行為不能被定性為自衛。即使放過這一點,他殺的是五個人而不是一個。俄狄浦斯誠然不知道那位老人是自己的父親,那麼,他便可以殺人嗎?他殺人的時候沒有自由意志嗎?有命運之手扼著他的咽喉嗎?他犯下如此聳人聽聞的罪行,取得任何的惡果不是咎由自取嗎?
說起性格殘暴,俄狄浦斯真像他的生父拉伊俄斯。拉伊俄斯把美少年克律西波斯蹂躪致死,就連赫拉都看不過他的行為,給忒拜城送來了斯芬克斯。拉伊俄斯不堪斯芬克斯之擾,出城求神,遇見兒子俄狄浦斯。後者手刃前者及其侍從,將殘暴推上了新的台階。在全劇不多的情節中,俄狄浦斯對待克瑞翁、牧羊人以及獲悉養父死訊的態度,都可一窺他的殘暴。不嚴謹地說,《俄狄浦斯王》更貼近性格悲劇,其主人公的殘暴性格給悲劇的落場提供了契機。
亞里士多德說:「悲劇的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在這部劇中,我既沒有生髮憐憫之情,也沒有得到情感的凈化。我覺得很多論者的視角受限於主角光環,把俄狄浦斯戳瞎雙目、自我流放當作凄慘。那麼至少四條橫死橋邊的人命又有誰去憐憫呢?更何況,俄狄浦斯在兩位女兒的扶持下晚景康樂,辭世在眾女神的森林,遠遠不是殺人兇手應有的下場。
總之,《俄狄浦斯王》不是一出命運悲劇。從主人公用劍殺死侍從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不是。
2.《哈姆雷特》的猶豫問題
哈姆雷特很早就知道了克勞狄斯殺父篡位,但他遲遲沒有殺掉克勞狄斯,直到全劇的落場,這就是著名的哈姆雷特猶豫問題。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對這一問題有一段著名的解讀,他說哈姆雷特有殺父娶母的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他之所以遲遲不殺克勞狄斯,是因為叔父做了自己潛意識中想做的事情,殺了叔父就等於殺掉自己。
儘管弗洛伊德的解釋有可取之處,但他把心理學理論引入到文學領域來,其目的不是為了解釋本身,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理論先行,值得警惕。
我同意哈姆雷特具有弒父情結。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對哈姆雷特說出了如下的話:「它會令你心靈痛楚、血漿凝固、雙目暴凸、捲髮成直、與毛骨悚然」;「倘若你聽到此事後還不痛心疾首的話,那你就比生於忘魂河畔之蘆葦還要軟弱」;「我這次的造訪只是來磨礪你那已鈍的心志」。一個正常的父親絕不會如此,他會首先愛憐自己的孩子。縱使希望兒子報仇,也不會採用恫嚇、威逼的手段。可以推測,老哈姆雷特在生前就是如此,這足以讓哈姆雷特產生報復心理。
哈姆雷特曾說,鼓號震天、醉生夢死是丹麥王室的痼疾,叔父不是特例,說明老哈姆雷特也是如此。霍拉旭曾說,老哈姆雷特為了一個意氣之賭,投入大量兵力和挪威人殺的血流成河。哈姆雷特罔顧事實,把父親美化成「叱吒風雲之戰神、天使降臨山巔」;「叔父不如他二百分之一之佣奴」,或許是在掩飾自己的弒父情結。
以上的論據不夠有力,真正有力的立論點是父親久占君位,閹割了哈姆雷特的權力。這一點在書中確實有多處映證,如第三幕第二景,哈姆雷特曾說「我要繼續擢升」。但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叔父上任後,哈姆雷特的掌權更加遙遙無期。
我不同意哈姆雷特具有戀母情結。遍翻主張哈姆雷特有戀母情結的文章,論據不過一條:他對母親的再嫁有激烈的反應。他曾說:「軟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一月,她跟隨先父靈柩時所穿之鞋尚新呢」,「老天啊,連一隻不知廉恥的禽獸都會哀悼的更久」。哈姆雷特對父親有一定的感情,不能接受母親對父親的快速遺忘。而且他已經懷疑克勞狄斯殺父娶母,如果行為屬實,就必然得到了母親的幫助。哈姆雷特想到最熟悉的人可能作惡,用語自然過激。論者憑此就篤信哈姆雷特有戀母情結,想像力該有多麼的躍進。
綜上所述,我認為俄狄浦斯情結可以部分用來解釋哈姆雷特猶豫問題。哈姆雷特的確有弒父情結,他殺掉克勞狄斯,就是殺掉潛在的自己。但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可說是子虛烏有。
研究哈姆雷特猶豫問題的名家很多,觀點也是不勝枚舉。我覺得有道理的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柯勒律治提出的想像力太過說。他認為哈姆雷特想像力過於豐富,沉浸於內部世界,忽略了外部世界,氣質憂鬱。我認為哈姆雷特憂鬱的氣質可以和父親的強勢結合起來理解。第二種是歌德提出的力不勝任說。他認為哈姆雷特的能力不足,一旦克勞狄斯死亡,他無法重整丹麥的乾坤。第三種是布拉德雷提出的疾病說,他認為哈姆雷特在有關母親的真相披露後,受到了巨大的道德刺激,從而失去了迅速行動的能力。
我認為,哈姆雷特的猶豫問題是一個矛盾體。哈姆雷特對母親有感情,母親選擇了叔父,殺掉叔父,就是傷害母親。哈姆雷特自身有道德立場,復仇符合這一道德立場。他對父親有感情,而且父親的鬼魂也在不斷催促他復仇,但弒父情結又橫亘在心間。哈姆雷特不斷地猶豫,就是不同的矛盾方面相繼在哈姆雷特的思想中佔據上風。母親之死,打破了這個矛盾體的平衡,哈姆雷特才能夠果斷地在劇尾刺死克勞狄斯。我的觀點可能帶些後精神分析的色彩,但我知之甚少,姑妄言之。
推薦閱讀:
※關於一個作品,為什麼大家不在作者活著的時候去問他: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是文學的傳統嗎?
※中外文學史上有哪些祭文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