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學習逃避成長,聽新知緩解焦慮
2016年還剩半個月就沒有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焦慮,是時候破除「只讀」模式了……
前段時間在北京跑了幾家公司,和他們的創始人都聊了聊。
有羅輯思維的得到、果殼的分答、饅頭商學院、三節課、有可能學院、大咖說……加上之前也溝通過的滬江、起點學院、知乎、pmcaff……
可以算是對年輕的職場、准職場人士(下面把他們簡單的叫做「新人」吧),在泛「學習、教育、培訓、知識」領域的真實需求有了一些感受,和大家聊聊。
————————
2016有些變化,我給出這幾個觀點。
1. 認可知識、服務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值錢的。
2. 可以越來越輕鬆的接收到最高級最前沿的信息。
3. 信息輸入過多導致略浮躁,沒時間「扎馬步」。
4. 競爭起點越來越高,越來越恐懼焦慮。
5. 很多人在「用學習逃避成長,聽新知緩解焦慮」。
6. 但,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是無效的。
下面一條一條說。
————————1. 認可知識、服務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值錢的。
新人不再像他們的前輩,只願意花錢買一些「實物」,他們認可付費不看廣告省時間、打賞一篇好文章、花錢聽幾段音頻。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追求從可有可無變成了剛需。知識本身開始成為了追求,這從最近幾年實體書銷量的提升能看出來,說明了需求增加的是知識本身,和互聯網無關。
知識付費其實挺不容易的,雖然確實不貴,但買其他東西是買了之後就享受了,而知識是買了之後就要開始受累的。
得益於微信紅包發來發去的教育,讓網路小額支持確實越來越「手一抖就完成了」,隨手幾塊錢習慣了,幾十塊,幾百塊也就漸漸的也成為可能。而新人們的付費決策也比學生時代簡單,幾百塊最多也就是幾天的工資么。
————————
2. 可以越來越輕鬆的接收到最高級最前沿的信息。
願意付錢這件事兒,反向促進了高質量的供給。
新人能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高級,最牛的人,本來是要在電視上、書上才能看到的,現在隨手打開一個App,他就給你寫一篇、講一段,音容笑貌宛若就在身邊。
我這種80頭的人,可是上了高中大學才開始接觸電腦和互聯網的,現在的小學高年級同學,一上車就叫爸媽打開「得到」給他聽幾段,初中生已經在知乎上回答得呼風喚雨,大學生已經是連續創業者了……
後育的時代不可避免的來了,我堅信同樣25歲的90後一定比25歲的80後厲害,甚至比30歲的80後厲害,這是晚生人的幸運。
————————
3. 信息輸入過多導致略浮躁,沒時間「扎馬步」。
很多高級信息輸入,把新人們的胃口越掉越高。
我剛才還在看俞軍的價值觀、張小龍的方法論,轉頭就要和設計師討論一個按鈕放左邊還是放右邊???這心理落差……
你看過無數場「華山論劍」,在江湖上談笑風生,好像已經可以指點江山了,就覺得「扎馬步」好像很傻。
而有些能力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因為浮躁,左顧右盼不落地,可能導致一直缺失。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很多傳統媒體人殺入新媒體領域之後,那些純正的自媒體就很難活了,真正的品牌商開始開店以後,淘品牌生存難度也大大增加。雖說後育,但老人們十幾二十年的積累,也肯定在某些方面可以秒殺新人。
基本功還是要靜下心來做的,這在任何時代都逃不掉。
————————
4. 競爭起點越來越高,越來越恐懼焦慮。
新人享受了時代的紅利,成長更快,同時,他們彼此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了。
以產品經理為例,大家的起點都很高。我剛入行的時候,那可是因為專業不好、代碼寫得少,做不了程序猿才退而求其次。而現在,名校、研究生、相關專業、有實習經驗、熟練axure、通讀幾本書,還搶破頭。
環境大背景也不容樂觀,互聯網行業從混沌時期日漸成熟,增速真的放緩了。我是經歷了國內一步步定義「產品經理」的過程,新人沒趕上「規則制定期」也是事實。
實際的崗位需求,相對入行者人數的增加來說,顯得越來越少了。我身邊做不下去,裁員、解散的創業公司就比比皆是,而失去工作的人,如果不願意降低期望,是真的可能找不到工作的。人力共享的想法,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機構實踐,他們發現,某些初級崗位不用招聘全職員工,pmcaff也順勢推出了「外包大師」。有些地方政府,批給支持大學生創業的「雙創基金」,朋友跟我開玩笑說,是算作「維·穩」預算的……
這種與日俱增的深深恐懼,大家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我把它叫做——
————————
5. 很多人在「用學習逃避成長,聽新知緩解焦慮」。
先是拚命的工作,加班、996,997,我年輕,無所謂。但很快,大多數人都發現業務順利的公司太少了,而且公司也不是自己的。
於是,想各種辦法「自我提升」。
每天把自己陷在幾十個信息源提供的「乾貨」里,已經很晚了還捨不得睡覺。
我一邊聽著吳曉波說的財經知識,一邊完了一個下午遊戲,好像負罪感也不那麼強了。
老闆傻逼,我看了多少雷軍傅盛王小川的文章了,根本不是這樣的,真想把這些文章甩他臉上。
所有人都能脫口而出——哎,那個誰誰誰有一個新觀點……
大家都很拼,我怎麼再比過他們呢,對了,花錢!我花錢了,我總領先了一點吧,我是「人民幣玩家」。
……
————————
6. 但,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是無效的。
但,有用么?
當然有用,比如聚餐的時候作為談資,也許工作的時候觸發了一絲靈感,但·真·的·有·用·么?沒人知道。
這次去聊的各種產品,其實大家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都在一邊服務著越來越多的「人民幣玩家」,一邊苦苦思索到底怎麼能更好的幫助新人。不止一個人跟我說過,你看看那些沉迷於這些內容里「求知若渴」的人,往往是現實生活中、工作中混得不太好的人……是啊,最牛的那批人在做事呢,在生產這些內容呢……
————————
所以結論也來了,到底什麼是正確的姿勢,很簡單——
這也就是我重新定義的一個詞——「讀書會」,人生一世,無非此事,「只讀」模式,處處受制。
讀:閱讀,是知識與信息的輸入
書:書寫,是思考與沉澱的輸出
會:會面,是線上和線下的交流
各位,其實你們已經知道得夠多了,我十年前入行的時候只有一本翻譯的《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講得還不是互聯網,現在我的朋友們都寫了十幾本了;八年前我在全網搜各種博客,只為看幾篇談產品的文章,現在幾十個公號天天幫你整理好各種最新乾貨;五年前我聽的音頻還是郭德綱、王自健在小劇場的相聲,現在居然可以用幾十分鐘聽一本書……
只輸入不輸出,就像一個黑洞,別人沒法感知到你和你的變化。你們要做的是輸出,工作中做事當然算,還可以寫點什麼,哪怕寫給自己;然後拿著輸出去交流,和同輩和前輩都行,有了這些,再去思考到底應該輸入什麼,才更有目的性。
可輸入的內容,呵呵,反正也看不過來……
學·習、教·育、培·訓、知·識 這幾個詞,也都是可以拆開的,大家都太過注重前者。
不要擔心,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對於希望擺脫「只讀」模式的人來說,未來會好的。
-----------------------------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B12』合伙人。更多信息可以關注二維碼。
推薦閱讀:
※居安思危,持盈保泰之道
※你窮,是因為你父母窮(下)
※全體會議(all hands meeting )提什麼問題能引起老闆注意?
※女上司故意滴刁難你的時候怎麼應對?
※請教各位辦公室的小人怎麼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