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自卑與超越》

此書中文版標題略具誤導性。英文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不知譯者為何譯成「自卑與超越」,明顯並非書名原意,而且還不止一家出版社取用此名,我是頗為不解。若真是把自卑與超越當做此書主題,讀者乍讀之下很有可能對作者的觀點產生誤解,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因為書名直譯過來就是「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講述的是個體心理學的本質內涵表現形式和影響因素,涵蓋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童年、青春期、家庭、學校、夢境、職業、宗教信仰和社會活動、愛與婚姻等,而並非只是單獨談論自卑及如何超越自卑。

作者開篇就在探討何為生命的意義,看似與主題無關,其實不然。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之中,這種交互作用表現為合作與奉獻。也就是說,個體的價值和意義建立在對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基礎之上。對於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而「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就是:這份具有意義的人或事都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但問題是若是時時以他人利益為重,那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呢?作者認為,當我們為他人為社會努力做出貢獻時,我們會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不斷調整自己,自我完善,讓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並在實踐中逐漸學會適應此目標的種種技能。一旦確定這一目標後,個體便自然而然地進行自我管理,自己的就業、交際和兩性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而這些正是個體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用作者的話說,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本身,包含人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們的生活意義和生活目標,以及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模式。本質上講,就是了解一個人合作能力的缺失程度。這裡的合作與奉獻其實是指個體與他人之間的一種交互方式,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合作與奉獻。良性的交互對個體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若是缺乏這種良性的互動,易對個體心理的成長產生極為負面的作用。這些負面作用會導致人體出現程度不一的認知偏差,進而妨礙個體的健康成長。

那個體為什麼會出現合作能力的缺失呢?作者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的童年經歷,在此可分為三類:身體殘疾,被驕縱溺愛,被忽視。身體殘疾的孩子由於某種缺陷或疾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容易長久地把關注點集中在自己身上,認為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進而自暴自棄,不願合作。被溺愛的孩子更是只知索取,不懂回報,不知感恩,總是高高在上,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藐視他人,不屑於合作。而被忽視的兒童由於長久的忽視反而不懂得尋求幫助,而自己也不會幫助別人,不相信別人甚至也不相信自己,對一切都很冷漠。人生對他們,了無意義。這三類兒童若無正確引導最容易對自己、他人和世界形成錯誤的認知和觀念。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會導致他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神經症。例如,如果他認為自己軟弱,他並不是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強大,而是進入一種使他覺得強大的環境中去尋求庇護,或者作出一些異於常人匪夷所思的表現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如此自欺欺人便是自卑感在作祟。類似情況反覆出現便可歸因於自卑情結。

在作者看來,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而每個神經症患者都會有自卑情結。為了掩蓋或逃避這種自卑感,他們會通過尋求優越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補償自己。但這種方式並未解決實質問題,只是從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的事情中尋求安慰,純屬自欺欺人而已。為了獲得這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會具體化這個目標,然後努力去實踐。他們並不在乎這些行動是否正確,是否對其他人或事產生影響,他們只在乎是否有利於目標達成。除此以外的其他東西,他們並不在乎。很顯然,他們的認知觀念出現了嚴重偏差。若想要糾正自卑情節和優越感之間的迴路,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很難實現,需要外在的幫助介入。所以不要害怕追求心理治療。

作者以豐富的教學和臨床經驗表明若是能找到人性曲解最初始的地方,並配之以有效的治療方法,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人性是可以改變的。這種有效方法便是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通過培養這種精神,能讓他們轉移關注的焦點,把注意力和心思投入到他人和社會之中,並引導其尋求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逐漸發掘自己的價值所在,從而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實現人生的意義。

感覺作者寫的有點混亂,好不容易才理清楚前三章的邏輯關係。這前三章基本算是全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了。

但是作者對結論的推導大多是從自己接觸的案例出發,可能受制於時代局限性,未能進行嚴謹科學的分析論證,導致經驗主義至上。其手法與《烏合之眾》如出一轍 ,對書中的部分觀點讀者自己警覺就好,不要偏聽偏信。

1.書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與奉獻,這估計會讓很多人反感。我覺得作者眼中的「合作」與「奉獻」指的是一種良性的交互方式。若是缺乏這些,不要說生命的意義,連在社會中健康生存下去也是個問題。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只要還在這個社會中必定要與身處社會的其他人發生交互作用,這點毋庸置疑。但是若說唯有合作與奉獻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總讓我心裡感覺怪怪的。

2.作者提到,對於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實在難以接受。我們又不是為別人而活的,為何一定要考慮對他人是否有意義?那活得該多累。個人覺得作者對利己主義的觀念有點矯枉過正。

3.關於作者對如何保證自己利益的說法,理論上很美好,但是在我看來過於理想化。現實情況往往複雜多變,任何片面地的看法都值得警惕。

4.作者認為「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就是:這份具有意義的人或事都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若是真照此篩選,留下的都是符合普世價值觀的,而那些小眾群體的追求頓時失去了作者所謂的「生命意義」了。

5.個人覺得作者對自卑心態的解讀感覺非常到位,符合很多人的心理狀態。畢竟作者也接觸了大量實際案例,至少這方面的看法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和學習下。

寫到這裡,漸漸發現如果用「自卑與超越」作為此書主題,也不無道理,因為這也是此書所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實現人生的意義?但還是覺得原書名比較貼切——「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推薦閱讀:

社恐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攻破底線的
解讀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 | 阿德勒
你就是小看我,欺負我!

TAG:自卑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