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尋找價值錯配,而不是尋找第一名

一)投資是尋找價值錯配,而不是尋找第一名

上周,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的母公司一下科技完成了新浪微博領投的五億美元 E 輪融資,新浪微博的 CEO 王高飛(微博名「來去之間」)的評論很有意思,他說「5億美金~~特么比俺們上市融的都多」。

這讓我想起著名投資人 Fred Wilson 去年寫的一篇博客,他說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邊界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私有市場也能融到公開市場那麼多的錢,而且也有各種流動性和散戶加入進來。甚至,Fred 的合伙人認為,這兩個市場本來就不應該有那麼明確的邊界,隨著一家公司的信息變得越來越公開透明,這家公司股份交易的流動性就應該隨之變得越強。

那麼,二級市場的投資理論和方式,能不能反過來越來越多地指導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呢?比如最著名的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論,也就是標題中所講的,投資是尋找價值錯配,是要找到那些市場價格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投資標的,而不只是去尋找第一名。

有的時候,找到第一名反而更容易一些。比如用賭球來舉例,人人都知道巴西會贏中國,那麼買巴西贏反而是不可能賺到錢的。真正能賺錢的是找到賠率和標的錯配的時候。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近年來一級市場的火熱的確讓很多投資人扎堆的去投資市場上的第一名,讓很多「獨角獸」公司的估值虛高。比如印度版滴滴 「Ola」 這家公司,上周被爆出最新一輪的估值在 30 億美金,而其去年 12 月的估值還是 50 億美金。這也是印度第一家被 downround 的知名創業公司,這給整個印度創投市場都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再比如,Airbnb,Snapchat 和 Uber 都已經把上市提上了日程(Finally...)。Airbnb 發布了 Trips,要從短租平台轉變為旅遊平台;Snapchat 開始賣智能眼鏡,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時尚+智能硬體公司;Uber 除了遠期的無人駕駛,也在近期開始做配送服務。

對這幾家公司來說,現在所做的事情一旦被初步驗證,那麼上市時候的估值就會好看很多,但如果不成功就很難說了。就好像 Linkedin 當初嘗試廣告業務失敗,市值暴跌 40% 一般。

所以,尋找價值錯配,要比判斷第一名來的更靠譜些。多學習二級市場的知識,也應該也會對做一級市場投資有越來越大的幫助。

二)我在雲啟做投資的日子

很多人知道我是從雲啟出來的。我在的時候叫雲啟創投,後來我走了雲啟越做越好,就改了個更有錢的名字,叫雲啟資本。

最近張穎在混沌的分享很火,裡面意外的用了蠻大的篇幅來講了他和我前老闆 Michael Mao 毛丞宇的一段趣事:

我以前去一些投資人大會,跟人家換名片,大佬在上面,理都不理我。第一個理我的人是毛丞宇,人非常好,他當時是 IDG 少壯派里很重要的一個人,但願意跟我交流,有些案子也會想到我。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他現在自己創業做雲啟創投,我跟同事們說:早期投資里沒有合作,只有廝殺,不要合投。但是,一些細分行業,只要雲啟來,我們的額度毫不猶豫分給人家,就是因為毛丞宇跟我的關係。

在跟 Michael 的這段時間裡,我也真的感覺到這個故事不是意外,而是一種必然。我加入雲啟後,有機會和 Michael 一起見了很多項目,還參加了好幾場董事會,有幾件事情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1)提問題

Michael 是一個走到哪問到哪的人,而且提的問題都很有方向。我做投資其實算是從零學起的,從不知道該怎麼判斷項目,到能和項目聊一兩個小時,都是靠觀察學習 Michael 提問得來的。

如 Michael 所說,懂提問多積累,是鍛煉商業邏輯最好的方式之一。當然,VC 做久了會有點職業病,後來很多人和我聊天都會感覺在被面試,這我得給大家道個歉。

2)對人的判斷

Michael 總說,對人的判斷要有感覺,而且還要能表達出來。我自認為前半句做的不錯,後半句還要鍛煉。

而且,見的人多了真的感覺會不一樣,這是一個要刷量的事情。曾經有一次,Michael 要見一個創業者,是我做投資前認識的,我就跟 Michael 說這個人不錯啊,我認識很久了。後來我和 Michael 一起見完,Michael 問我,這人好在哪了?我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那一刻我才驚覺,自己和之前真的不一樣了,對人的判斷能力和標準都提高了不少。

3)專業

我一直覺得自己欠缺的就是法律和財務等相關的知識,如果我日後創業遇到公司期權、架構、上市、或者什麼 VIE 之類的問題,我一定首先想起來的是去問問 Michael,我覺得這是老一輩投資人比我們這輩更專業的一大表現。

再有,曾經有個項目的董事會上,Michael 和創始人在發展方向上有些小爭執,我坐在那裡旁觀都不敢出聲,結果開完會,Michael 馬上就開始關心起創始人的生活狀態,安慰他不用太焦慮等等,然後就相約一起吃飯聚餐去了。

做投資能做到這麼公私分明,是我一直最欽佩 Michael 的一點。

哦對了,Michael 當時還拉著我到浦東體育場打了好幾次籃球,結果不知道為啥,我總和 Michael 分在兩隊,還總對位防守 Michael,尷尬的很。再後來,我實在太懶了,就沒再去。

但你們相信我,Michael 真的投的很准。

三)大蕭條真正的發酵,會是在 2017 春節後嗎?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回答者程步一是經濟學的 PhD。在這個回答里,他解釋清楚了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比對了美國、日本兩次大蕭條的歷史,總結了中國的現狀,並給出了「真正的風險不在於大蕭條,而在於實體經濟的較長期低迷」的結論。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作答,以下是作者本人羅列的全文摘要:

1.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在於債務通縮機制,也就是當實體經濟中的債務比重過高的時候,經濟衝擊通過金融市場的內生機制而被放大,從而影響企業的融資條件和投資水平,導致經濟劇烈下滑。

2. 當前中國已經具備債務通縮的條件,特別是非金融國企的債務比重過高,但出現大蕭條的可能性卻很低,因為中國特殊的經濟和金融體制可以限制銀行的信貸收縮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縮之間的正反饋。

3. 但要將產能和槓桿降低到合適的水平,未來要麼痛下決心調結構,實體經濟出現一次快速的出清,之後重現新的復甦和增長;要麼延續當前搖擺不定、互相矛盾的調控思路,實體經濟經歷一次緩慢的出清,問題拖而不決,最後出現比較長時間的低迷。目前來看,最大的現實風險是後者。

4. 中長期來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是未來新的增長動力。這方面的政策一直在推進,但新經濟的體量和競爭力尚顯不足,成為新的經濟支柱需要時日。

四)一點數據

上圖是美國曆年來創業公司融資額的變化情況(相應的也反映了公司的估值變化),可以看到 2014 年每輪融資額的增長達到 60%,2015 年繼續增加 30%,到 2016 年終於回歸了 20%。

上圖可以看出,從 2009 年開始,全美創投市場每年的融資輪次就在緩步上升,到 2015 年達到頂峰,全年發生了 2000 起融資。到了 2016 年終於也開始略有下降。

2016 年會不會是一個分水嶺?2017 年市場會如何變化呢?

拭目以待。

五)魔術師約翰遜的經商之道

"魔術師"約翰遜:超越用戶期待 | 42章經 - 騰訊視頻

這段視頻是我過去一年裡看過的最喜歡的之一。

很多人知道魔術師約翰遜是一個超級厲害的籃球明星,他曾經帶領湖人隊獲得過五次 NBA 總冠軍,自己也拿到過三次總決賽 MVP。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退役後的約翰遜竟然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甚至,據說他經商所賺的錢,已經超過了其從事 NBA 時的收益。

在這段視頻里,他講了自己經商的幾個重要的原則,比如堅定追求成功的信念,超過 100分 的努力,和永遠超出別人的期待等。

謝謝 Coco 剪輯製作,強烈推薦。

------------------------

42章經 WEEKLY,公號每周日晚更新。

--------

  • 更多回答請看 曲凱

  • 更多文章請到 創投方法論-知乎專欄

  • 更多互動關注公眾號 42章經

推薦閱讀:

新零售的投資邏輯
2017周報(一)壓力山大的解禁潮
從公司收購到投資(原創)

TAG:互联网 | 投资 | 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