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大紅袍之父」:人人都追捧手工,他卻鼓勵機械化

10月30日,懂茶帝第1期茶山遊學班圓滿結業。部分同學在返程前,還給自己送了一份超級大福利——拜訪「大紅袍之父」陳德華老師。

▲懂茶帝茶山遊學班部分茶友拜訪陳德華老師

「大紅袍之父」這個名號,可不是誰都擔當得起的。在當今之世的武夷岩茶界,乃至整個中國茶葉界,陳德華老師都是屈指可數的人物。可以說,沒有陳德華,就沒有現在的大紅袍。所以,作為茶業界晚輩的我們,能與陳德華老師見上一面,真的非常非常幸運。

陳德華,男,高級農藝師。1941年出生於福建長樂。1963年畢業於福安農校茶葉專科,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茶葉公司、茶葉研究所工作,投身茶事長達46年。1985年起,陳德華開始對大紅袍進行無性繁殖的剪枝、試驗,並且取得了成功,為大紅袍的大範圍種植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6年,陳德華被授予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陳德華老師雖然年逾七旬,頭髮全白,但依然精神矍鑠,面色略顯紅潤,全身上下都透著濃濃的學者氣質,頗有幾分仙風道骨。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里,陳老師從歷史到現狀,從研究到生產,給同學們講了很多有關大紅袍的點點滴滴,彷彿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知識點非常多,今天只能選取部分知識點來與大家分享。

▲陳德華老師與茶友交談

手工與機械,孰好孰壞?

因為現在到處都在宣揚手工制茶,甚至有商家大肆炒作純手工,我們就問了一下陳德華老師怎麼看這個現象。沒想到他對所謂的「純手工」完全不感冒。

陳德華老師說,「完全不信這套」,因為手工有手工的局限性,會影響效率,無法實現批量生產,如果能用機器來代替手工,當然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須的。「傳統的不一定是落後的,落後的也不是好傳統。」

陳德華老師打了個比喻:照理說,最傳統的交通應該是步行,可是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坐高鐵,乘飛機呢?因為高鐵和飛機的效率遠遠高於步行,但又能達到步行實現人的空間位移的效果。

我們在武夷山幾天的時間裡也了解到,現在幾乎所有大小茶廠,多少都會採用機械來完成岩茶的部分環節。例如,手工每次只能搖青幾斤,而且耗費體力,而搖青機一次就可以搖青幾百斤,效率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老樅與新樹,孰強孰弱?

如今的岩茶界,茶友們討論得最多的就是老樅了,例如老樅水仙。對此,陳德華老師說不能一概而論,他以武夷岩茶的兩個當家品種為例,說道,水仙是老樅比年輕的茶樹更好一些。但是,肉桂不是越老越好,年輕的樹種更好,因為肉桂以香氣著稱,越年輕的肉桂香氣越好。

據陳德華老師介紹,水仙原種不在武夷山,而是在建陽,有大約100多年的歷史,卻一直默默無聞,而1982年開始代表武夷山真正走出去的是後起之秀——肉桂。

▲臨走前還意猶未盡

30年以上的大紅袍,可信嗎?

在交談中,陳德華老師給我們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1985年以前,武夷岩茶對外的稱呼幾乎沒有用「大紅袍」這個名字的,而是叫「水仙」或「奇種」。而且,最早大紅袍也不稱之為「大紅袍」,而是叫「紅袍」,沒有「大」字。

這就提醒我們,現在市面上動輒三四十年陳的老茶,包裝上赫然寫著「大紅袍」三個字,可以說都是不可信的。還是那句話,知道一點歷史知識,對我們鑒別茶葉真假大有幫助哦!

此外,陳德華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大紅袍的一些歷史知識。例如,大紅袍母樹旁邊的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個大字,是崇安縣第33任縣長所書,時間大概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曾經給前北大校長馬寅初送過半兩大紅袍。如今武夷山的肉桂幾乎所有都是從武夷山茶葉研究所走出去的。2005年,最後一次拍賣的20克母樹大紅袍,拍賣價為20萬元。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您答疑,可添加微信公眾號:hcyd321,或小懂個人微信:hyn361


推薦閱讀:

知多點單叢茶(上)| 科普貼
武夷岩茶有哪些品種?比較耐泡的是那種?
如何評價老樅水仙?
以下兩個視頻里,道長的洗茶、打茶的方法有沒有什麼問題?
閩南和潮汕地區是不是消費一類高火的岩茶,比如水仙 大紅袍,還有熟香的鐵觀音?

TAG: | 乌龙茶 | 大红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