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看劍 ——漫談二戰蘇德將領(10下)
10.3乘勝前進
1943年1月,就在第6集團軍走向死亡的這一個月時間裡,曼施坦因逐漸整頓好了秩序。而蘇軍挾勝利餘威進行了一系列的進攻戰役,趁勢最大限度擴大、鞏固了自己的勝利和戰略主動地位。
(1942.11—1943.3戰爭態勢圖)10.3.1曼施坦因穩住陣腳
12月29日,經過曼施坦因與A集團軍群司令官克萊斯特的多次請求、磋商、催促、扯皮,希特勒終於罕見地命令高加索地區的A集團軍群後撤。雖然做出了決定,在蘇軍北高加索方面軍、南方面軍的壓力下全身而退,也是頗為考較功力的一件事。30天時間,從捷列克河到頓河600公里的路程,充滿了各種艱辛,最終第1裝甲集團軍通過頓河回到了西岸,其中第40裝甲軍踏著冰凍了的亞速海面回到了塔甘羅格。隨即該集團軍的部隊立刻被曼施坦因用來加強防線堵住缺口。而第17集團軍逐步退守到塔曼半島,憑藉「哥特防線」繼續佔據著新羅西斯克,隔海與克里米亞相望。希特勒執意在此留下一個橋頭堡,以便他日捲土重來。因出色地完成此次戰略撤退,克萊斯特在1月底被晉陞為元帥。
這一個月對曼施坦因來說也頗為不易,要從北側拚命擋住蘇軍的衝擊,為第1裝甲集團軍保證撤退通道的安全。蘇軍坦克高歌猛進,險情時有發生。1月7日,第一軍需長安努斯上尉衝進曼施坦因的房間:「元帥先生,蘇軍坦克已經渡過頓河,據此不到20公里……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
曼施坦因淡定地看著這位軍官,鎮定自若地說:「是這樣嗎?」
然後命令上尉到隔壁的坦克修理廠去看看,把堪用的坦克都開出來,靠著這個七拼八湊的戰鬥群擊退了蘇軍先遣偵察裝甲群。12日集團軍群司令部遷至塔甘羅格,隨著撤退任務的完成,29日又退至斯大林諾,現名頓涅茨克,現在依然是戰火熱點。
葉廖緬科指揮南方面軍一個月,最終未能攻下羅斯托夫。主要原因還是力量不夠,該方面軍的主要突擊力量馬利諾夫斯基第2近衛集團軍從12月19日梅什科瓦河阻擊德軍解圍部隊開始連續惡戰,到現在已經是筋疲力盡,而且距離後勤基地超過350公里。不可否認的是,指揮員的因素也相當大,華西列夫斯基曾評價葉廖緬科是擅長防禦的守將而不善於進攻,何況又對上了曼施坦因這個強手。葉廖緬科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前傷就沒好,拖著病體堅持了6個月,再加上從斯大林格勒被派到了羅斯托夫方向,心理陰影面積有點大,身心俱疲,到現在再也撐不住了,終於離職休養。也有說法稱,斯大林對他沒有攻下羅斯托夫不滿意,於是「被離職」了。這個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赫魯曉夫說,在斯大林格勒時有人給斯大林吹風,說葉廖緬科不堪大用。這時斯大林眼看瓦圖京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形勢一片大好,急切地給葉廖緬科發電報,督促他抓住千載難逢的有利戰機錦上添花烈火烹油攻下羅斯托夫截住撤退的德軍,但他終究也沒完成任務,斯大林也只有恨鐵不成鋼了。2月2日馬利諾夫斯基接棒擔任了方面軍司令員職務繼續這個艱巨的任務。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葉廖緬科(右一)與赫魯曉夫(左一))在頓河集團軍群的左翼,勇猛大膽的瓦圖京與葉廖緬科大不相同,他在1月初給總參的報告中判斷,德軍頓河、A集團軍群將放棄現有陣地撤至第聶伯河以西,因而必須進攻進攻再進攻,向敵軍側後實施深遠突擊衝到亞速海岸切斷其退路進而圍殲在頓巴斯地區。瓦圖京邊想邊干,「小土星」之後略事休整,攜勝利餘威,1月4日開始向頓巴斯的進攻,矛頭直指B集團軍群與頓河集團軍群的結合部。此處的義大利人早沒影了,勢單力孤的弗雷特—皮科集群本來就寡不敵眾,在潮水般湧來的T34坦克里沒有被淹沒就很不錯了。霍利特集群成了支撐局面的主要力量,他採取放棄次要地區集中力量反擊,大量殺傷、給蘇軍放血的辦法,不斷與蘇軍拉鋸,邊打邊撤,消耗蘇軍的銳氣和力量,最終到月底,曼施坦因將第1裝甲集團軍調至此處,稱為「王車易位」,戰線穩定在北頓涅茨河。
10.3.2頓河上游
就在曼施坦因左擋右撐之時,左鄰B集團軍群又悲劇了。眼看同學們越打越過癮、捷報頻傳,沃羅涅日方面軍不甘寂寞,表示要叫醒對手,睡啥睡,起來大家一起嗨!1月初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先後來到該方面軍,這是大戰前的節奏。朱可夫審定完計劃、做足了準備工作又馬不停蹄走了,華西列夫斯基坐鎮督戰。
13日,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開始,華西列夫斯基、方面軍司令員戈利科夫帶領雷巴爾科第3坦克集團軍、莫斯卡連科第40集團軍、獨立步兵18軍等發動鉗形攻勢,合圍B集團軍群南段的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僕從國軍隊一如既往的戰五渣, 2個原本孱弱的德國軍趕上了豬隊友也是欲哭無淚獨木難支無可奈何。至18日完成分割包圍,合圍德、意、匈軍共13個師,27日基本肅清,只有極少數人跑出了合圍圈。此戰規模不算太大,但是蘇軍表現出了極高的戰役素養和學術水平,突破、合圍、分割,動作連貫神速,配合協同默契得當。蘇軍將領們開始學會打仗了,莫斯卡連科、雷巴爾科兩位統帥漸露崢嶸。
還有一位嶄露頭角的是安東諾夫。華西列夫斯基執掌軍機後,發揚前輩沙波什尼科夫培養提拔後進的光榮傳統,1942年12月安東諾夫被任命為總參作戰部長和第一副總參謀長。但是多疑謹慎的斯大林對挑選新人格外慎重,於是派他來作為華西列夫斯基的助手一起協調指揮此次戰役。安東諾夫通過了檢驗,在華西列夫斯基長期擔任大本營代表奔波在各條戰線時代理職務、實際履行職責,最終成為下一任參謀總長。
南段崩潰了,B集團軍群北段的德第2集團軍變成了突出部,自然而然凸了出來。18日晚,前一個戰役尚未結束,華西列夫斯基與戈利科夫就向大本營提出了針對該部的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計劃。突出部南面加強了1個坦克軍的莫斯卡連科第40集團軍、北面布良斯克方面軍的第13集團軍負責鉗形攻勢合圍,中間第38、60集團軍負責正面突擊。24日,天氣酷寒風雪肆虐,戰役開始,28日南北兩翼會師於卡斯托爾諾耶,形成合圍。此時,合圍圈對外正面的德軍後方整個崩潰了,出現了一個約300公里長的缺口,而黨衛軍第2裝甲軍正日夜兼程趕來。於是蘇軍決定將注意力放在外線,各部趁勢一路向西風雪兼程,15天推進130公里,先後光復沃羅涅日、奧博揚等要地。但這樣就放鬆了包圍圈內線,德軍戰鬥力畢竟非戰五渣可比,第2集團軍也開始一路向西風雪兼程突圍,蘇軍含混地說殲其主力,德軍說至2月4日大部突圍。看起來確實是大部突圍,儘管德軍自己也承認損失很大,人員疲憊不堪重裝備丟棄殆盡,總比團滅要好。
很難說蘇軍在自身力量有限的情況下究竟怎樣選擇為好。按照毛爺爺「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原則,應該先消滅被圍德軍。但是從蘇軍戰役結果形成的有利戰略態勢來看,蘇軍這樣選擇也不無道理。經過這兩次打擊,B集團軍群幾乎完全崩潰,到2月初被撤銷,第2集團軍及北段歸中央集團軍群節制,南段歸曼施坦因。兩個集團軍群實際上已被分割開,出現了一個寬度400公里左右的缺口,為2月份的進攻創造了契機。
10.3.3火星計劃
在這嚴寒的冬季,不單只是南方戰線熱火朝天,各個方向都有動作。朱可夫馬不停蹄地穿梭在不同戰場上。
繞不過去的是,在進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同時,1942年11-12月間,蘇軍由朱可夫督導,以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實施了代號「火星」的圍攻勒熱夫突出部莫德爾集團軍的進攻戰役。整個戰役過程極其慘烈。普爾卡耶夫的加里寧方面軍按計劃順利突破了防線。而鉗形攻勢的另一鉗—科涅夫西方面軍方向,莫德爾準確判斷出了蘇軍的意圖和進攻方向,有針對性地排兵布陣,把蘇軍打回了出發地域。然後又反過頭來從容合圍了加里寧方面軍的突擊箭頭機械化軍,最終該軍在友軍內外夾擊配合下受到很大損失才突圍出來。雖然西方認定的損失數字有明顯誇大,但蘇軍損失實在太大,傷亡約四倍於敵。
西方研究二戰蘇軍的權威專家戴維.格蘭斯甚至專門寫了本書,認定這是朱可夫軍事生涯中的最大失敗。格蘭斯的看法有失偏頗。
首先,「火星」計劃的戰役目的是,阻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抽調預備隊,儘可能牽制、吸引住德軍的補充兵力和有生力量,以此保障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一點在蘇軍戰史資料、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中都曾明確指出,注意這是在格蘭斯發表他的研究成果之前。經歷了42年上半年的失敗,蘇軍最高統帥部、斯大林已經清醒意識到,蘇聯的人力物力此時尚不可能在寬大正面實施多個大規模進攻戰役。誠然,在給各參戰方面軍的訓令中沒有提及戰役的真實目的,甚至寫入了「粉碎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力量」的字樣,這對於實施佯動的部隊來說無可厚非。
最直接的證據是,時任第3突擊集團軍司令員加利茨基在回憶錄中記載,發動進攻前夕的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在方面軍司令員普爾卡耶夫陪同下來到他的集團軍指揮所,朱可夫對他說,「所有這些突擊都應當是相互協同的,是為了保障今天開始的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牽制敵人的預備隊」。
其次,與「天王星」計劃相比,從11月20日開始準備到12月8日就緒,「火星」戰役的準備時間非常倉促,進攻物資準備有限,大本營將最主要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勒熱夫的兩個方面軍只是立足自身進行了有限補充,可見蘇軍最高統帥部發動「火星」的本意。事實上整個這一年蘇軍都在實施有限進攻給莫德爾放血,使得莫德爾不斷向上級請求增援補充。
第三,考察戰役過程可以看出,突擊是在廣闊正面、多個分散方向上實施的,而且發起進攻的時間也各不相同。這根本不是朱可夫的風格,完全背離了朱可夫從哈勒欣河戰役就遵循的在決定性方向上最大限度集中兵力兵器的基本原則。而這樣的分散突擊達成的效果就是所有突出部德軍部隊陷入全線苦戰。
最終「火星」計劃的戰役目的達到了。僅在10-11月份,德軍指揮部就陸續給莫德爾調來了5個師,一說12個師。在11-12月,中央集團軍群從其他地段向勒熱夫-維亞茲馬突出部、大盧基地區加強的兵力達10個師。到了1943年2-3月份,德軍終於不能忍受這樣無休止的失血,主動放棄了這個突出部,從莫斯科方向西移了170-200公里。
蘇軍雖然達成了牽制德軍的戰役目的,但是戰役中有很嚴重的失誤,這是造成慘重損失的主要原因。偵察組織不好,彈藥保障不足,突破口選擇不當、組織協同太差……總之包括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在內的各級指揮員還不太會實施進攻戰役。於是,最終形成這樣的戰役結果也是合理的。最終當科涅夫難以為繼時,朱可夫匆匆趕到,分析判斷敵我形勢後,建議停止了此次戰役。
朱可夫給斯大林打電話彙報戰役情況時,斯大林又上火了:「怎麼又是科涅夫?」朱可夫少不得又詳細解釋了一下,再次替科涅夫緩頰。
而朱可夫自擔任副最高統帥以來,一直在斯大林格勒戰線籌劃督戰,到11月17日才受命前往莫斯科制定火星計劃,隨即前往這兩個方面軍部署相關工作。但是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朱可夫並沒有像之前的莫斯科戰役或者後來的庫爾斯克戰役、白俄羅斯之戰那樣全身心的專註於這一件事,而是多次前往斯大林格勒戰線。即便是他人在勒熱夫方向,仍然不斷與華西列夫斯基交流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對策、想法,斯大林也頻頻徵詢相關意見,包括其他戰線的、戰略全局的意見,兩人電報往來不絕於道。朱可夫的主要精力顯然不止在於此地,甚至可以說蘇軍最高統帥部的主要精力不在於此。
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11月28日夜,朱可夫在加里寧方面軍司令部商討「火星」計劃。斯大林來電詢問他是否了解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最新戰況,並命令朱可夫考慮形勢後提出下一步行動的意見。
29日晨,朱可夫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準確判斷出了德軍企圖甚至是行動方向:
「被圍德軍如無敵人由下奇爾斯卡亞、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實施的輔助突擊,是不會冒險突圍的。德軍統帥部……將在最短時間內在下奇爾斯卡亞、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集結突擊集群,從而在我軍防線上打開缺口,形成同其被圍部隊供應各種補給品的走廊,而後再利用這條走廊突出合圍。……」
之後朱可夫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注意,這個時候曼施坦因才開始考慮謀划行動方案,「冬季風暴」是12月12日開始發動的。就是說,朱可夫又一次在對手尚未決定之前就預見到了德軍的行動。這太匪夷所思了,需要極其深厚、多層次的職業經驗和沉澱。這個細節同時也說明,此時此刻蘇軍從上到下最關注的究竟是哪裡。
朱可夫也並沒有迴避此次失敗,回憶中客觀評價了此次戰役和蘇軍所犯的錯誤。
10.3.4火花行動
之後,朱可夫繼續在各戰線奔波。1月初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審定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計劃、督導準備工作後,又被派到大盧基方向的第3突擊集團軍督戰,兩天後1月8日去了列寧格勒。
打破列寧格勒封鎖的「火花」戰役早就開始準備,戰役計劃在12月8日由斯大林、朱可夫聯名下達,沒錯,12月8日,那時朱可夫還在勒熱夫方向。這時在列寧格勒已有伏羅希洛夫擔任最高統帥部代表,顯然斯大林不放心,於是朱可夫來了。經過兩年半的錘鍊、積蓄力量,此時的蘇軍早已不是吳下阿蒙。1月12日行動開始,梅列茨科夫沃爾霍夫方面軍與戈沃羅夫列寧格勒方面軍東西對攻,至18日,兩個方面軍進攻部隊勝利會師,隨即開始驅離德軍擴大已方陣地。工人們幾乎立刻修好了一條支線鐵路為列寧格勒輸血,封鎖終於被打破,史詩般的曠日持久、付出了百萬人生命代價的勝利是多麼可貴啊!
(解圍會師)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朱可夫與別人不同。自從擔任副帥後,蘇聯最高統帥部幾乎所有的戰役計劃都是斯大林、朱可夫聯名下達。1943年5月12日,斯大林更是頒發命令,除斯大林本人外,只有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有權向各方面軍司令員下達命令。華西列夫斯基也頗為得力,斯大林經常將其派到最危急、或者最重要的戰線坐鎮,集中精力完成最艱巨的任務。與之相比,朱可夫不僅出現在最危急最重要的地段,而且不停地在各戰線巡迴,統攬全局,斯大林顯然對朱可夫更為倚重。斯大林是位傑出的大國領袖,眼裡不揉沙子,如果朱可夫真的對「火星」負有重大責任,即便為了維護形象不對外宣布,肯定也逃不過斯大林的法眼與懲處。1月18日,朱可夫成為蘇軍首位戰爭中晉陞的元帥。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又因之被授予第1號蘇沃洛夫一級勳章。這足以表明朱可夫的作用與地位。
事實上到了43年初,戰爭已經給了各位將領足夠的空間展示自己,也給了斯大林足夠的時間挑選最優秀的助手。斯大林選擇了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安東諾夫,這幾個人構成了此後戰爭期間的蘇軍大腦與中樞。
10.4哈爾科夫
2月初,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接見前線有功將士,最高統帥熱情地勉勵諸將再接再厲,大家心潮澎湃,如同去年冬季反攻時的樂觀情緒又開始蔓延,並很快傳到了各部隊。隨即,蘇軍在2月份開始進一步擴大戰果。沃羅涅日方面軍計劃代號為「星」,目標指向哈爾科夫與庫爾斯克。瓦圖京和馬利諾夫斯基計劃代號「跳躍」,以瓦圖京向曼施坦因身後做深遠突擊,力爭會同正面的馬利諾夫斯基合圍住曼施坦因。但此時,蘇軍再一次錯誤判斷了形勢。
蘇軍各部隊經過2個多月的進攻已是強弩之末,後勤基地遠在數百公里之外,剛解放的戰區缺乏鐵路等交通網路,補給物資時斷時續不能滿足需求,惡劣的天氣、積雪也阻滯了部隊的速度。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後撤了數百公里,後勤基地補給越來越方便,各部隊也逐漸收縮聚集握緊了拳頭,後方的援兵也不斷補充進來。最重要的,瓦圖京錯誤判斷德軍會不斷撤退直至第聶伯河,低估了曼施坦因的決心。
同樣在2月初,希特勒終於覺得再也不能忍受勒熱夫突出部無休止的失血,罕見地批准莫德爾撤出,代號「水牛」行動。此舉使中央集團軍群戰線縮短300餘公里,並可抽出20多個師的兵力。
莫德爾連續不斷的損失還有一個原因,蘇軍在此地區具有強悍的游擊隊力量。據2月份第9集團軍的一份情報估計,游擊隊數量多達12,000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此地的游擊隊員大都是莫斯科會戰反攻階段被打散退入森林地帶的蘇軍戰士,戰鬥力、組織紀律性明顯強於普通百姓。他們襲擊車隊、孤立據點,刺探情報,與正面蘇軍遙相呼應,搞得德軍如芒在背,坐立難安。
莫德爾撤退前組織了一次極其殘酷地報復性掃蕩,將游擊隊趕盡殺絕的同時,親自下令將所有男性居民從突出部中遷出(以防加入紅軍),所有食物沒收,所有水井投毒,至少20多處村鎮被夷為平地。這是莫德爾與曼施坦因等其他將領的最大不同,他是德軍元帥中最兇殘最嗜血的一個,而且毫不掩飾。
10.4.1星與跳躍
在南方,2月2日,沃羅涅日方面軍開始進攻,仍然由華西列夫斯基及其助手安東諾夫坐鎮。進攻分兩個方向,主要方向以數個集團軍圍攻哈爾科夫,輔助進攻方向由第60集團軍沖向庫爾斯克,又稱為「哈爾科夫進攻戰役」。
行動開始,雷巴爾科坦克第3集團軍、莫斯卡連科第40集團軍、以及第69集團軍開始猛衝,蘇軍坦克潮水般湧來。
此處德軍原本虛弱,只有2月1日剛組建的蘭茨集團軍級集群掩護。該集群包括「克拉默」軍殘部和剛從西線調來尚未完成集結的第2黨衛裝甲軍,但仍然拚死撐住,且戰且退,給各路蘇軍造成不小損失。
2月9日-14日,蘇軍各集團軍克服各種困難、不顧傷亡,攻佔別爾哥羅德,開始逼近、威脅、進而三面包圍了哈爾科夫。15日,開始強攻,其實此時的蘇軍已經疲憊之極,總共只有80輛坦克堪用。
就在此日,黨衛裝甲軍的3個師剛剛到達城內完成集結,根本沒時間展開。守城主將黨衛裝甲軍軍長豪賽爾多次電呈希特勒,請求棄城,均遭拒絕。但是16日,豪賽爾仍然下令棄守,全軍突圍而去,以期捲土重來。這顯然是正確的決定,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與保盧斯形成了鮮明對比。希特勒大為光火,卻沒有懲處自己的寵兒黨衛軍,借口集群司令官蘭茨是山地步兵上將專業不符撤職以泄憤。搞得曼施坦因等一眾國防軍將領心中暗自惱火。
與之相比,庫爾斯克方向戰鬥順利很多。年輕少壯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率領第60集團軍2月3日開始進攻,6日逼近庫爾斯克,8日攻佔。可謂兵貴神速,隨即繼續向利戈夫方向推進。
此時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年僅36歲,戰爭初期曾擔任坦克師長在西北方向與優勢敵人浴血周旋,就是一個字,干吶,傷亡慘重坦克拼光了改編成步兵師繼續干,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42年夏天他在沃羅涅日方面軍編成內指揮第18坦克軍,在嚴酷的防禦作戰中,方面軍司令員戈利科夫、集團軍司令員經常要他分兵把守,而他一再堅持集中軍主力進行反突擊殺傷敵人的戰術原則,為此與上級屢有爭執,已經被準備撤職。就在這時,瓦圖京接任方面軍司令員,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來此督戰。兩人立刻發現了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不拘一格的才幹和膽略,不但肯定了他的想法,而且從斯大林處為他力爭到第60集團軍司令員的任命。後來的蘇軍史學家說,這是蘇軍的幸運。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一上任,立刻投入到圍攻德軍第2集團軍的戰役中。初時表現得還有點生疏,華西列夫斯基到他的指揮部去,看到他無精打采坐在桌前看著地圖,頭上直冒汗,向華西列夫斯基抱怨說:「這全怪我,我在這玩不轉。還是讓我回師里去吧。」華西列夫斯基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很快就表現出少壯派特有的令人咋舌的勇猛和離經叛道的活力。他善於準確判斷、迅速把握任何複雜情況,制定出人意料、極其大膽的計劃,並且不可動搖地堅定執行。1月份,他衝進了沃羅涅日。現在,他在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12公里內集中了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和3個坦克旅,其餘100公里地段內只有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並且還要求這幾個師旅積極行動。最終,幾乎是一晝夜時間就拿下了庫爾斯克,華西列夫斯基也不由得擊節讚歎。後來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先後在羅科索夫斯基、瓦圖京、朱可夫的方面軍編成內戰鬥,屢有驚人表現、上佳之作,幾位戰神都對他各種讚歎各種青睞。迅速脫穎而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與沃羅涅日方面軍相比,瓦圖京對形勢的判斷更樂觀一些,步子也更大一些。他一直認為德軍在逃跑,將一直撤退到第聶伯河西岸。因而在1月底,兵力部署幾乎未做調整,彈藥儲備也只做了有限補充,就亟不可待地開始了「跳躍」計劃。進攻重點是方面軍右翼的波波夫集群、第6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負責沖向曼施坦因後方截斷交通,進而甚至攻佔第聶伯河渡口。左翼部隊和南方方面軍一起進行正面進攻。
(指揮作戰的瓦圖京)
曼施坦因當然明白其中深意,他在回憶錄中刻意把自己描述成高雅的與對手鬥智的象棋大師形象確實是有道理的。他的對策是逐步收縮正面,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頓河下游換下來調到左翼,集中兵力不斷反擊波波夫集群。這也是曼施坦因一貫的戰術原則,不死守,機動,通過不斷機動,集中兵力對蘇軍進行連續反擊,即便自己力量不夠不能形成殲滅,也要不斷的放血,最終使對手失血過多而喪失力量。曼施坦因看不上莫德爾,說他就是個軍士長,兩人戰術指導原則的不同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2月12日,頓河集團軍群改稱南方集團軍群,接管了已經崩潰的B集團軍群南段地域和剩餘部隊,北段的第2集團軍歸中央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司令部退出了東線。
到2月中旬,在德軍不斷反擊下,蘇軍的狂飆開始放緩,逐漸刮不動了,蘇軍的進攻能力近乎衰竭,雖然戰線向前推進了多少多少公里、解放了多少多少國土面積,但是沒有達成戰役目的——截斷曼施坦因的後路。而曼施坦因的代價是,正面羅斯托夫方向的霍利德集群在南方方面軍的壓力下逐漸退縮至米烏斯河一線,馬利諾夫斯基最終於2月14日收復了羅斯托夫。
10.4.2曼施坦因反擊
隨著哈爾科夫的解放,蘇軍統帥部的熱情進一步高漲,感到已經摸到了勝利的門把手。斯大林要求瓦圖京加快速度繼續前進,佔領第聶伯河渡口,完成戰役目標,完成這個冬天的最後一擊,網住曼施坦因部隊。
憤怒的希特勒也於2月17日飛到曼施坦因位於扎波羅熱的司令部要追究違令丟棄哈爾科夫的責任,根據戈培爾的說法,希特勒已經有了解除曼施坦因職務的念頭。會面中希特勒大發雷霆,要求曼施坦因立即反攻奪回哈爾科夫。曼施坦因指出瓦圖京向第聶伯河的推進具有更大的威脅性,當天蘇軍波波夫集群的坦克距離扎波羅熱僅60公里,現身說法為曼施坦因提供事實依據。最終曼施坦因艱難卻成功地說服希特勒理解了當前的形勢,同意了自己的計劃。
(希特勒來到曼施坦因的指揮部)蘇軍大本營根本沒有看到,戰場上的力量對比正在悄然變化。德軍在退守中逐漸握指成拳,並且大批援軍正源源不斷補充進來。不完全統計,1-3月,僅西線調至曼施坦因麾下就有15個師,尚不包括東線其他地段調入部隊。其中尤為強悍的當屬第2黨衛裝甲軍,人員齊整,裝備精良,且納粹黨徒戰鬥意志極為頑強,國防軍也自嘆不如。到2月中旬,德軍步兵人數雖不如蘇軍,但裝甲部隊數量據相當大優勢。而且,蘇軍皆已久戰疲憊強弩之末,德軍反而是新銳之師。最關鍵的,曼施坦因通過包括技術偵查等多種手段摸清了蘇軍底牌,判斷清楚了蘇軍的戰役企圖。於是,在這漫無聲息的變化中,這個冬季戰局的最後一幕,曼施坦因的反擊戰拉開了帷幕。
10.4.2.1瓦圖京栽跟頭
反擊行動分兩步走。首先針對威脅大而自我感覺很好的瓦圖京。此時瓦圖京北翼的突擊力量波波夫集群、第6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已是孤軍深入凸了出來,且早已疲憊不堪,但瓦圖京求功心切仍在不斷催促部下前進再前進。曼施坦因的計劃是打一場教科書般典型的德式運動戰,使用裝甲部隊實施鉗形攻勢向心突擊合圍蘇軍該集團。
蘇軍攻佔哈爾科夫使斯大林笑逐顏開希特勒怒火中燒。曼施坦因卻巧妙地將此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條件。黨衛軍裝甲軍是一股令人生畏的裝甲突擊力量,衝鋒陷陣攻城奪寨斬將奪旗為其本色,固守一地顯然不能盡其所長。現在丟掉了哈爾科夫這個包袱,曼施坦因恰恰可以揚長避短人盡其才,遂以少量兵力在北面牽制住沃羅涅日方面軍部隊,以第2黨衛裝甲軍從西北方向、第1、4裝甲集團軍從東南方向對蘇軍突擊集團實施兩面夾擊。
(德軍精銳,第2黨衛裝甲軍)(黨衛軍帝國師)蘇軍也偵察發現了一些德軍兵力部署的跡象,瓦圖京、戈利科夫卻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德軍為了撤退而作的兵力調整。不由人喟然長嘆。
2月19日夜,黨衛軍首先動手,俯衝轟炸機群在轟鳴,裝甲部隊在碾壓,很快在蘇軍第6集團軍北側翼撕開一個30公里寬度的缺口,黨衛軍蜂擁而入一路狂飆沖向巴甫洛格勒。瓦圖京不為所動,依然命令各部按原計劃向前推進。
20日,只剩下約40輛坦克的波波夫集群也遭到德優勢裝甲部隊打擊,形勢難以為繼,當夜波波夫請示後撤,瓦圖京又拒絕了。
瓦圖京畢竟在總參時間太長、指揮大兵團時間太短,沒有經歷過戰爭初期被合圍—突圍的情況,對當前這種局面沒有經驗缺乏警覺。
蘇軍還在硬著頭皮前進, 22日前鋒坦克25軍居然打到了扎波羅熱東北方向12公里處,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同一天,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猛攻蘇軍側翼,向著巴甫洛格勒猛衝。蘇軍前線指揮官們開始覺察到危機,先頭第1近衛坦克軍、第25坦克軍開始掉頭回撤。
23日日終,黨衛軍與第48裝甲軍南北夾擊會師於巴甫洛格勒,合圍蘇第25坦克軍及2個步兵師。
25日,終於醒悟過來的瓦圖京命令撤退,波波夫集群等各部冒著德軍猛烈的炮火與死神賽跑,至3月3日,拚死踏過結冰河面,終於退至北頓涅茨河東岸。
德軍合圍兵力不足,天氣寒冷又限制了戶外行動,包圍圈並不嚴密。被圍蘇軍缺少燃料,坦克軍的坦克乘員丟棄裝備步行突圍,有相當部分得以潰圍而出。最終蘇軍戰場遺屍2萬3千人,被俘9000人。瓦圖京走上前台後一直攻必克守必勝春風得意,這次也可以說與勝利僅一線之隔,卻在嚴冬中灰頭土臉結結實實摔了個跟頭,被曼施坦因狠狠上了一課,不知內心作何感受。好在總體而言蘇軍的戰力還是在加強,德軍卻不如從前了,戰爭初期那種動輒人數高達6位數的戰役合圍再也做不到了。
10.4.2.2戈利科夫撤職
反擊戰第二幕,曼施坦因兵鋒指向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哈爾科夫方向。
其實從21日開始,雷巴爾科坦克第3集團軍曾經在黨衛裝甲軍後背發動過攻勢,力圖分擔減輕瓦圖京的壓力,然而也並沒有什麼用。自身力量不足,德軍強力阻擊,反而使得部隊更加疲憊,更加分散,對後來的防禦態勢更加不利。隨著瓦圖京的退卻,此方向蘇軍也嗅到了危機,開始整頓隊形準備應戰。剛晉陞的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匆忙趕來,大本營預備隊也匆忙趕來,但最快也要到10日左右才能趕到。
3月2日,黨衛軍馬不停蹄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掉頭開始攻擊雷巴爾科。4日-6日,第4裝甲集團軍變更部署調整到位參加圍毆,7日「勞斯」軍也跑來添了把火。蘇軍各集團軍都陷入苦戰。
雷巴爾科坦克集團軍早已名不副實,各旅尚余不到10輛坦克,各摩托化步兵營僅余不到20人,卻死戰不退。蘇軍大本營命令西南方面軍對德軍側翼實施牽制性進攻,都是殘兵敗將,也並沒有什麼用。
10日,沃羅涅日方面軍南部缺口擴大到60公里寬,門戶洞開。曼施坦因原本也想盡量形成迂迴包抄,最終變成了扇形攻勢,德軍各部恐怕也是一口惡氣憋了很久,如狼似虎般三面撲向哈爾科夫。12日-14日,開始巷戰。14日夜,戈利科夫下令棄守,各部開始突圍。黨衛軍16日奪回哈爾科夫,18日奪占別爾哥羅德。
(攻入市區的第2黨衛裝甲軍「警衛旗隊」師)同在16日,朱可夫從西北方面軍匆匆趕來,下馬伊始深入基層了解實情,一頭撞入火線,沒看到蘇軍大兵只看到德國坦克,自身安全出現險情差點成了活靶。回到方面軍司令部後,以其一貫的暴脾氣發落了一頓戈利科夫,並向大本營提出了換將的建議。這不是第一次了,莫斯科戰役中,朱可夫就因為反攻不利撤過戈利科夫集團軍司令員的職務,兩人矛盾由來已久,從大清洗的時候就結下了梁子。
下旬,蘇軍新銳預備隊陸續到達,漸次穩定住了局面。曼施坦因敏銳地感知到了戰場態勢的變化,27日適可而止地停止了進攻,穩住了自己的成果。
至此,鏖戰了一個冬天,雙方都極度疲憊,戰場趨於平靜,兩軍都開始了長時間的休整和等待,為新一輪的搏殺積蓄力量。
德軍自己也承認,就整個冬季戰局而言,顯然蘇軍取得了巨大成功,曼施坦因最後的反擊成功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但是這次成功穩定住了德軍戰線,使戰爭局勢又回到了某種均勢,最重要的是恢復了德軍的信心,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
撤退比進攻更能體現指揮官的功力。受命於敗軍之際的曼施坦因不但擋住了蘇軍挾斯大林格勒勝利餘威的進攻,進而冷靜敏銳地抓住對手的錯誤出奇一擊,在即將崩潰之時穩定住了整個東線南翼。當直面希特勒對機動防禦的頑固反對時,他強勢地說服了自己的元首,與保盧斯形成鮮明對比。當他面對優勢兵力的蘇軍時,他敢於冒險,大膽地在次要方向抽調兵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環節。凡此種種,充分體現出了曼施坦因對戰場局勢的非凡洞察力和強大的內心。可以說,客觀局面給了曼施坦因機會,讓他在各種不同條件下都展現出了出眾而全面、明顯高於同儕的綜合能力。使所有其他德軍將領都心悅誠服地承認,曼施坦因是此次戰爭德軍將領中最才華橫溢、最傑出的的佼佼者。
題圖:蘇軍收復失地。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烽火巾幗
※如何評價耽美小說《灰塔筆記》?
※手槍中的普魯士貴族—二戰德國原品魯格P08手槍收藏記
※二戰期間美國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說德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嚴謹的民族,那為什麼二戰期間兩國軍事機密被同盟國大量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