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數學天才比常人強在哪裡?


其實吧,所謂的數學天才也沒我們想的那麼『強』。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公認的數學天才陶哲軒,他的數學生涯也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

就比如說吧,9歲多時,他未能入選澳大利亞隊,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而且他10歲時參加IMO只拿了銅牌,11歲時只拿了銀牌。甚至他也不是拿菲爾茲獎中年紀最小的。。。

咳咳,好吧,說正經的。說正經的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因為我沒辦法衡量到底他們強在哪裡。

就我所見過的『數學天才』,最可怕的其實不是他們多少歲拿IMO金牌,多少歲上大學,多少歲發頂級paper,多少歲拿美國名校的tenure。那些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最可怕的是,你跟他們討論,或者聽他們講lecture,甚至於讀了他們的paper,你就會發現,他們的idea,他們的思維過程等等這些,完全不是我能理解的。是,我能看懂他們寫的是啥,也能聽懂他們講的是啥,但是我真的沒辦法想明白,他們是怎麼想到那些東西的。

有的時候我都感覺,和那些真正的數學天才相比,我在數學道路上和瞎子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截個維基百科:Charles Fefferman

A child prodigy, Fefferman entered college by the age of 11 and had written his first scientific paper by the age of 15 in German. He received his B.S. fro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mathematics, which is p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of Computer, Mathematical, and Natural Sciences at age 17. Then, he received his PhD in mathematics at 20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under Elias Stein, Fefferman achieved a full professor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t the age of 22. This made him the youngest full professor ever appo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強在你上小學的時候,他上大學;強在你還沒高考,他大學已經畢業;強在你大學剛畢業,可能考慮去讀個數學研究生的時候,或許發現同齡的他已經可以當你的導師了。。雖然他未必想帶你。。

貼出來給大家看看真正的數學天才有多厲害。。看完了還覺得有必要和常人比么。。比來比去還有什麼意思么。。


你看,我現在還在水知乎

他們比我就強在這裡_(:_」∠)_


大學時候學群論,什麼迦羅瓦群,看得頭昏眼花。然鵝,迦羅瓦在近兩百年前,17歲就開始寫論文,多次手稿被拒絕或者搞丟,三年後發表了三篇,結果又因為巴士底獄散步被關了半年,在牢中還繼續修改論文,出獄後一個月,和情敵決鬥死亡。天才和凡人的差別就是天才寫兩篇論文就開創一個分支學科,而我們在兩百年後,即便學習了十年,看了詳細教材之後,卻連幾道題都做不出來。

順便說個題外話,記得剛畢業幾年的時候,大學同學負責出考研的題目,等考試結束我瞅了眼,有道題是「證明自反空間的單位球是弱自緊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完全不知道在說啥。


強在他覺得搞數學爽,而你不爽。更加麻煩的事,當你已經成年了之後,似乎並沒有什麼辦法來扭轉你對數學不爽的感覺(逃。反而如果你很小,周圍就只有這些東西的話,很容易就覺得爽了。

幸好數學還是考試的一部分。很多人小的時候打籃球很有激情,也很牛逼,無奈父母不允許這些人只打籃球,不知道有多少天才就被埋沒了。當然了,我也沒有說你只打籃球就一定能夠成為天才,就像很多人也是幾乎只學數學,最後把自己給學傻了。電子競技也是一樣,很多人只玩遊戲把自己玩壞了,但是你想成為一個牛逼的職業玩家,必須花很多時間玩遊戲。大多數職業玩家都是冒著自己一無所成的危險去做的(除了杭州水產一霸)。

想要有回報,必然是有風險的。一個看起來很穩健的路線,當然只能把小孩培養成凡人。你想把自己的小孩培養成一個偉大的人,當然不可能不去做那些可能把你的小孩也弄成傻逼的事情。


我記得大學裡看過一個網文叫&<數學英雄&>的故事,提到希爾伯特,說他能「看」到高維空間里的形狀。這個能力讓他在很多數學問題上能夠很快找到方向。


強在數學。


普通人一年憋出來一個新idea,天才一天冒好幾個。

別覺得誇張,寫過數學論文的都知道出一個新idea多不容易。

至於學新東西方面,天才真不一定比普通人厲害多少,而且就算人家快,這個還是可以通過努力趕超的,但是idea是真的沒辦法。


隨便翻一些網紅的博客、公眾號,再看看這個博客……

http://terrytao.wordpress.com/

沒錯,就是陶男神的!一目了然,高下立判!

鬼知道他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寫博客……


作為數學渣渣強答一個

我覺得天才也要分等級

常人,學霸,學神,論文神,從導師身上學不到東西的神,自行尋找並解決問題猜想的神,自行給出猜想讓後人尋找的大神,

大部分我們見到的都是前三或者前四

已然是非常厲害

每個層次也分三六九等,這個層次到下一個層次有些靠勤奮,系統化訓練,比一,二,三,有些靠靈感,三到四,五有些就不清楚具體需要什麼了。

單純的問最後一層到最上面一層的區別是沒有意義的

有句話說,金字塔頂峰和底層的人看彼此都是渺小的,當然用在這裡不太合適,不過,誇過中間各種階段而去分析上下極限在我看來是耍 氓。


強在運氣。

1. 因為運氣,獲得了更好的大腦生理結構。

2. 因為運氣,獲得了更好的環境信息來訓練大腦。

3. 因為運氣,走上了適合自己大腦的職業道路。

4. 因為運氣,在職業道路上有所成就。

5. 因為運氣,才有個人努力,不是想努力就努力,想付出就能夠付出的。

在我看來,不僅數學天才,所有的天才都是運氣。不過對於大腦的智能,我是這麼理解的,對人類智能的思考 - 知乎專欄。


如果說起數學天才,大部分人可能會說Gauss,Riemann,少部分人可能會說 Atiyah Grothendieck witten,乃至上面人提到的陶哲軒等等。還有些人會說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學霸。

然而,生活中的學霸比起陶哲軒,差距就像你和學霸那麼大。

陶哲軒比起高斯,黎曼,龐加萊,我不敢說差了多少,應該還是有些差距的。

簡單的來說,學霸是可以複製的,天才是不能複製的。

比如說牛頓,大家都知道,晚年的牛頓痴迷神學,不務正業。可大家未必知道,牛頓晚年的時候,伯努利向其他的數學家發出挑戰,最速降線問題。牛頓只用了一晚上就解決了最速降線問題,而他的老對手萊布尼茲用了一年。

天才是不可能被複制的,萊布尼茲在數學上的做題數量肯定不會比牛頓晚年少。但是一個一年一個一天。這差距。。。。

「天才靠的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

愛迪生(諷刺的是,愛迪生並不是個天才)。

好吧,所謂有些差距的意思,準確的來說,如果用一個標度來衡量數學天賦的話,那麼這個標度是對數標度,即每增長1,差距就擴大10倍。這麼衡量的話,你是1,學霸是5,陶哲軒可能是7~8,龐加萊是10,guass是10.5,看上去差距好像小了,實際差距。。。


我們能輕易說出身邊普通研究人員在學術上的過人之處:凌晨四點的打鐵聲,過目不忘,心算超人之類的

但是在大神身邊,你真的沒辦法分析他強在哪裡:

「明明我們看的是同一篇paper,為什麼他花的時間比我少那麼多,看出來的問題卻比我深刻那麼多?」

「他是怎麼想到這個解決方法的?」

「這就是解決方法?」

「你不用睡覺么?!」

以及:

「為啥你找的女朋友那麼漂亮!」

「你rank竟然比我高」

所以最後我怯生生地問了大佬一個問題

「我在你眼裡是不是沒怎麼進化完全?」

大神不屑地抖了手中的paper,微微頷首表示禮貌地默認


他們思考數學問題的時間遠超常人。就這一個地方。

很可能他們從幾歲開始就在不停地閱讀, 理解, 思考,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候腦子裡都在不停地演算和想像,醒著的時候腦子很少處於空白狀態。所以別看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也是上一樣的課一樣的晚自習,普通人平均算下來一天能有一個小時在思考數學問題就很不錯了,他們思考數學的時間是普通人的10倍以上--而且開始的時間比普通人早的多。思考時間差了數量級,自然而然實力也是數量級的差距。

沒錯,我不相信有"天才"這種說法,我也從沒見過什麼天才,只見過全身心投入思考的人。任何碾壓級別的實力靠的都是碾壓級別的投入,就是這樣。


強在他能明白「略」是什麼意思。


其實,很想表示一下,數學天才這樣的頭銜,是很虛的。就連數學大師丘成桐都說:至今為止,他只認為兩個人是天才,一個是歐拉,一個是黎曼。

做題好不好,數學題做不做得出來,這不是評價數學好不好的標準,而是你可不可以做到去感受數學的美,那種邏輯思維的碰撞,是你可不可以在前人的數學基礎上,創造一些別人創造不出來的東西。一種人類與自然哲學間的一種最自然的交流,你是否可以撲捉得到,是否可以因為一個你想弄明了的問題而茶飯不思,並以生命去熱愛數學,將其納入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你所看到的科學天才,那些證明與想法,是通過日積月累的思考出來的,這樣的數學直覺,大部分是後天陪養的。

沒有所謂天才,只是看看,你是否可以找到一份你可以為之獻出一生的時間的事。


速度是次要的,深度才是本質。


其實只有一條區別:一般人對數學都有畏懼,視數學為畏途,但數學天才卻相反——以數學為最大的娛樂工具,一碰到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就好像屁股上扎了一針嗎啡,眼睛放電!對於數學天才而言,在數學考試中考幾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現在要思考一道有趣的數學題,其他人(事情)都讓開,別擋著老子,給老子一個安靜的環境!」

其實還是一個興趣的問題。興趣越高,越想投入時間精力,成就也就越高。


最強的還是他們生對地方, 生到別的地方就是懶散無用的書獃子. 牛頓生到同時代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東西, 不敢想像


當年班裡有個數學天才,遇到不會的數學題,站起來打一套二十四式太極拳,然後…然後就會了…給十六歲的我帶來了巨大的智商碾壓陰影


記憶力。簡單說就是(詳細解釋在後面):

  1. 內存大,讀取速度快 (瞬間記憶)
  2. 硬碟大,讀取速度快 (長期記憶)

不單單數學,人類的各個領域的天才,他們的天賦都跟記憶力有關。也就是每個領域的天才他的大腦結構特別適合存儲該領域的知識,導致他們天生存儲速度和檢索速度就比常人快一些。但是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天才需要努力,努力的方向就是當知道自己存儲哪方面數據牛逼後,就要訓練自己找到好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優化自己的大腦去存儲這類數據。

認清這點以後,再回頭看數學天才,他們發現自己存儲跟數字相關的信息牛逼後,就開掛一樣學習數學演算法,用合理的數據結構安排自己的大腦,從而做到在瞬間存取速度和長期檢索中佔領優勢,最終利用自己記憶力天賦和後天努力優化碾壓群眾。

不單單數學領域,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比如牛逼的藝術家,就是對圖形圖像的記憶方法異於常人,所以同樣的時間,他們觀察事物,記住的細節就比你多,在自己的大腦里通過各種圖像處理演算法反覆加工,最後畫出來的東西其實是人腦 PhotoShop 過好幾百遍的結構。

你用我這個解釋去推導一下:音樂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生物學家。。。 是不是感覺都說得通了?體育系的可能比較特別一些,屬於 CPU 夠快,外設又好的。但其實也和記憶力有關,他們瞬間載入數據的能力一流。

天才之所以少見,是因為你要滿足:

  • 找到適合自己存儲的事物
  • 你的內存夠快
  • 你的硬碟夠大
  • 你自身還要努力學習你那個領域的"演算法"(我們叫方法會更親切一些)

更慘的是,隨著人的年紀增長,人的記憶力會衰退,就算你有過一時的天才,長期保持也非常不易。所以請珍愛身邊記憶力超強的人類,都是潛在的天才。

======================

評論區的一些朋友我感到很失望,我本非常期待有人可以和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去思考人類大腦如何形成現有的思考行為和思考方法,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識別演算法,能夠在短短几年時間辨別事物,究竟在這個階段,大腦是如何形成這些演算法,又是如何去學習的。我們認可的天才他們又是如何觀察事物,思考事物的?他們的大腦運作和你我的區別在哪裡?而產生這種差異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一出生亦或者還在成長期時?這些問題本來可以由我的這個回答更深入的引出。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些「所謂」的數學愛好者,捍衛一些可有可無(自尊心)的事情,或者粗魯的給與反對卻說不出自己的任何思考過程和思考觀點。我的回答不免讓人不愉快,就好比 AlphaGo 戰勝人類智慧時,人類棋手會落淚一樣,或許在我們認清大腦結構後,也終有一天,我們敬仰的數學天才也被輕而易舉的取代了。我們在這裡的討論並不是為了捍衛作為人類的尊嚴,而是追溯這一切的根源,究竟是哪些因素最終形成了我們人類認可的天才,而如果我們全面掌握了這些因素後,是否有可能人為地創造出天才?

評論區里有辱罵性發言的 我以交給知乎管理員刪除,所以各位看到評論區里斷斷續續的時間線不知道說什麼。由於持續出現謾罵和不禮貌的發言違背本討論的本意,我已關閉評論。對話題有興趣的可以私信我討論。


大腦結構不一樣,這壓倒一切因素。能做出很難的題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他們能想到普通人想不到的解法或者原創出一套理論。你能看懂他們的東西,但會驚嘆於他們是怎麼第一個想到的。
當然大腦一方面厲害,或許會導致另一些能力比較差,比如性格古怪、不善交際等等。

兩個次要因素:

熱愛。這驅使他們不去干別的,就搞數學。

刻苦訓練。就如同頂尖運動員:從小有天賦,再加上專業訓練。


其實,他們只是比普通人勤奮而已。

你看到數學定理的證明,看不到背後高聳堆疊的草稿紙。

你看到數學大神微博段子,不知道這是他埋頭數日演算中途放鬆而為。

你看到滿分神人肆意奔跑於球場揮灑汗水,不曾想這是為學習保持健康體魄。

………

………

………

編不下去了

神就是神,他們天生與常人數學思維不同。

凡人洗洗睡吧。

在他們休閑娛樂時,也跟著樂呵樂呵心理安慰一下,他們也刷微博我也刷微博,我離神也不遠了,就可以了。


我的猜想:

人的想法一定是基於已有的經驗,我們無法想像從沒見過的事物。所有想像出來的事物,無論多麼離奇,都不過是已有事物的變形組合。

但我們說一個小孩是天才的時候,他一定不是嬰兒,因為嬰兒沒法測智商 。所以「天賦」這個東西是值得懷疑的,他實際上包含了很多後天因素,比如小孩子玩耍的過程,這些經歷很有可能已經在孩子的大腦中建立起了某種有利於後面學習的模式,所以才會表現出」天才」特徵。而這種優勢會積累,一步快,步步快,最終超過別人很多。


他們會99乘法口訣。


我見過不少天才的人和自以為天才的人,我的見識有些片面。

人群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普通人,所以你是不是天才我也不在乎。

見過最多的是自以為天才的中二少年,往往有以下幾點性質:

  1. 自認為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自己沒花時間在上面,簡單來說,眼高手低,而且伴隨著嚴重的裝逼心理。
  2. 有一方面較為出眾,但不知天高地厚,礙於環境周圍人的捧,如果沒有虛心的能力,後果就是被捧殺。

而我見過的真正天才,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能感到絲絲恐怖:

  1. 總結經驗的能力太強,犯過的錯誤基本上不會犯第二遍,而且伴隨著細心。
  2. 學習理解極其快,而且沒有偏科,如果沒有選擇一個方向,文理皆十分擅長,人格也沒有缺陷。最恐怖的就是這種能力,完全無法理解他是怎麼想到的,直擊要害。因為我是學數學的,大部分人靠努力,但天才既努力又聰慧,無形的恐怖的強悍的能力壓著我感到差距確實是天賦上的,不是環境可以造就的。自認為還是思維敏捷,在這種人面前,深深懷疑自己做的一切相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3. 天才沒有缺陷,天才沒有缺陷,天才沒有缺陷。那些人際交往說話不利索,不是真正的天才,他們差的太遠了。

大部分人都還是普通人,我希望不要大家當中二少年,保持謙虛的心態學習。不謙虛的說,不用真正的天才出面,我就能碾得你渣不剩。


你以為我是在學習,其實我是在覺醒。


在於,他是真懂了定理/推理證明的前因後果,而且他跟跟你解釋得明明白白。但他感慨道:我不適合搞數學,太難了。

註:在數學物理方法考試後,老師特地發了封郵件給班委:全班只有他懂最後一題的原理,能夠用自己的思路證明,證明思路很漂亮,其餘同學基本上是模仿教材。


需要兩個條件:

1、數學方面的天賦遠超一般人;

2、受到足夠的合適教育。

前者決定是不是天才,後者決定被不被人發現。

而事實上大多數所謂的"天才"並不算什麼天才,第一點不充分或不那麼充分是常態,靠的是第二點。


極縝密的邏輯思維,連貫思考能力,抽象推理,可視化的思考,短時長時記憶能力,觀察能力。


已經建立起來的數學體系和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完美契合,教科書上描述數學的方式對他而言和對你說「明天早上吃三個雞蛋」一樣簡明


我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她大學裡有個同學,每次考試都是用小學數學的解法,但是最後得分都還不錯,能得個80幾多。

所以我覺得這也許不單單是勤奮的問題,真正的天才可能是不需要刷題的。

有的人強大,只是因為記憶力強大,能記住的東西很多;但是我也記得數學老師說過真正的數學高手是不會背答案的。


1.思維速度快

(我們在第一題掙扎他/她已做完一頁)

2.描述邏輯好

(我們敘事跳脫而他/她能從因到果娓娓道來)

3.思路清晰 創新

(我們在為一種思路糾結他/她已在思考第二(及以上)中思路)

以上是我作為學渣的見解,如有不妥請諒解


我的數學路一片黑暗,而他們就是我的光。

沒有他們我答案都看不懂


數學天才:對數學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學習數學,刷題多少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對一個理論、公式的深刻理解,它的歷史發展脈絡,作用和意義。學習數學,首要弄清楚的是,理論、公式背後的數學原理、數學思想。站在更高處看待面前的數學問題。天才的靈感,也就是在這樣的角度下產生,創造新的數學理論或分支。一半天賦,一半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主要靠頓悟吧。提高自己的視野,站得高,看得遠。


瀉藥

問他吧 @Mmmmr


一個超級數學家必然有如下的過程:

1.天賦非凡,注意力集中在數學

2.遇到一個博學多才,能把自己數學潛力徹底發揮的啟蒙老師(個人認為這個最重要)

3.不求名利的愛好數學,可以廢寢忘食並且樂在其中地探索自然的數學

中國出現符合全部三點的人還沒出世。


嘛,只是喜歡而已啦


沒見過天才,感覺天才們都記憶力和理解力好。平常人學了很長時間基本理論,才入了門。人家學了很短時間,就可以應用了,而且知識點還記得很牢靠。普通人把大部分時間花到學習上了,人家把時間花到思考上了。


強在天才都沒有來回答他們和普通人的差別,而普通人都來回答他們和天才的差別


別人能想到的,不是你我可以比擬的!


強在我們只能看神仙打架,而他們沒準哪天就正式參賽了。


沒有什麼不同,和常人沒什麼兩樣。


他跟我說 所有數學題其實都差不多一樣

拿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我慌了


天才就是幾乎不傻逼的人!


有興趣可以看看拉馬努金的故事,所有整數都是他的朋友。

我又這本事我也會覺得研究數學是一種樂趣。


打牌麻將鬥地主什麼的贏面大。

不好喝數學好的人賭博。


所以

普通人不太容易學會東西

聰明人稍微容易學會東西

天才人創造別人學的東西


這個題下面的其他回答都是一些什麼玩意兒,啥對沒說。這個題有一點想法,拋磚引玉,來說兩句。

先說一下自己的數學經歷,以前數學很爛,高考才一百二。半路出家學了數學,大二的時候有點領悟,數分,概率論和實變接近滿分,數學競賽也拿過幾個小獎。現在沒做數學,轉行金融。不算什麼天才,也許窺進門裡一點吧,談一點個人體驗,給大家做一下參考。如果有更高明的見解麻煩寫出來,噴我沒意思。

學懂和沒學懂看到的數學是兩個世界。數學為了嚴謹和準確放棄了讓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最簡單的極限,大家在入門的時候對epsilon-delta語言肯定一頭霧水,現在應該都能理解了,這些語言其實描繪的就是一種極限逼近的狀態。所謂天才,他們不需要複雜的證明就能理解這一種狀態,訓練時間夠長大家也能答到這個狀態,天才可以直接理解,他們把理解寫出來就是證明。集合論各種定義證明十分複雜,但這種十分抽象複雜的證明和定義,在天才眼中他們能夠理解刻畫的是一個什麼東西,而且很快,普通人只能花大量時間訓練答到這種狀態。

說白了就是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這些。


數學天才,不是用來超越的,而是用來欣賞的,遙遠的,都覺得很美!


那些回答比普通人勤奮的想必是覺得高考數學滿分就是數學天才吧。。

不要說數學天才了,我甚至不能理解我這種渣項目里排名前幾的大神的數學智商(他們離天才不知道差多遠了)


看上去也沒有多強,大家都是人,只是腦子不一樣


沒有區別。


不說數學天賦之類的,天才們往往都非常謙虛低調,但是和他們一聊數學往往說著說著就不知所云了,這時候我只能裝大概懂的樣子附和他們了。畢竟這些天才可是和教授們談笑風生的人物,比我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智商的碾壓


我覺得是數感。證明類題目尤其明顯,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應該怎麼變換。比如高斯拿到1加到100就知道首尾想加。

當然做的題目多了,經驗也能彌補。


強在堅毅的品質


數學天才,也是天才的一種。故,我先就天才說一說。

天才,真的有嗎?真的有吧,無論是因為基因,環境,還是什麼陰德陽德。總之,總會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會表現出一些異於常人的思維或行為方式。

梅西,麥迪,愛因斯坦,高斯……都是各個領域的天才,也許這些人離我們太遠,但是,其表現的特點還是很鮮明的,他們對於自己領域的一種感覺和處理方法很令人感慨。

筆者高中同學在高二時保送北大數學系,在筆者親身接觸中,感到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於對於數學的理解和數學思維,記憶中曾有一次他利用定積分轉化面積法求證出高中數學壓軸題的一個不等式(大致是這樣的,年代太久不可考)印象中是本人第一次感到一種數理帶來的美感與藝術,而直接導致筆者認為最能體現數學藝術的無非就是證明題了。

所以,筆者以為,數學天才,不僅僅限於其靈動卻嚴密的思維,更是一種引領了一群人的能力。


我的觀點是一切都是隨機,哪裡有什麼天才?

高票的幾個說法:

1,不知道強在哪兒,就是想法不一樣,就是能拿出來別人拿不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是正確的訓練量的差距導致理解深度上的差距。

2,興趣、熱愛,我的觀點是,並不是熱愛導致了成果,而是成果導致了熱愛,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看到數學之美,你對一件事物的研究越深,往往也就越明白它的難得和美好。

另外,環境的支持也很重要。但這些實在不可控。

天賦當然也有,但在我眼中也不過是隨機的差異罷了,這個因素對最終結果的形成,影響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大。

所以我的觀點是,沒有什麼差別。

同樣的你,如果不斷讀檔重來,總有一個存檔里,你也會成為所謂的天才。


是維度的差別,思維層次不一樣,當然不止數學,其他天才也一樣,不過數學更加可以量化,更加經緯分明。

所謂思維層次差別,土話是腦袋轉不過彎。人與人之間可能就差那麼幾道彎。

所謂維度,土話是腦殼轉得飛快。運算起來的時候,有種宇宙就在腦中的感覺。

我不算天才,但是從小數學很好,基本一直滿分到大學,其實有想過走奧數或數學研究這條路,不過家境不允許。

其實我對數學是有愛的,因為這個科目能帶給我優越感,不過我可能僅僅是擅長數學考試,對數學本身的理解還不夠深,畢竟大學就沒學數學了。

說說個人感受,真的從小沒怎麼學過數學,看看公式推算就理解了運演算法則,類似的題就都會做了,身邊朋友讓我講解,我也不會講,因為我覺得看一眼就出來的題沒什麼過程,就是我腦內轉的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吧。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別人做不來數學題。。。


推薦閱讀:

如何證明根號 2 的存在?
數學與物理是什麼關係?
世界是個方程,誰能推翻我的邏輯?
學數學學到什麼程度怎樣才算學好了?

TAG: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