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經濟有什麼作用?

肖四套試卷上看到這樣一段話: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國內生產總值所佔比重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就業貢獻超過80%,新增就業貢獻達到90%。政治書上說,我國是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國家,如果僅從數據上來看,公有制經濟的貢獻率沒有非公有制經濟這麼大,那麼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的作用主要是什麼,它的盈利是全部上繳國家還是以稅收形式?


首先應該明確,在商品生產形式(市場經濟)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有在非商品化生產(不為利潤而生產)下,才會有生產資料公有,否則只是國家資本主義下的國有經濟。正如鐵道部改為鐵路公司,就從生產資料公有變成國有資本,因為以前生產的目的是非商品化的。另外生產資料公有制真正佔主導地位時,無需採用稅收形式進行抽取,這個我下面的解釋會說明。而且將說明金錢(價值)增值,對系統體系(如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來說)社會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事情。

為什麼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只在非商品生產形式下在存在?

 即然公眾共同佔有社會的物質基礎,憑什麼一部分人通過獨佔物質基礎來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顯然利潤就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這樣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就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生產資料小集體或者私有制。(榨取他人的活勞動、活行為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金錢實質代表的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而是代表了權力(驅使)!(具體例子我可以舉很多,這裡不想多說,想了解可以看我的這個貼子人均 GDP 能反應真實生活水平嗎? - 張義潮的回答)並且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時間支配,完全與作為自然力引導人的類勞動不同,它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工人勞動時間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1小時的勞動時間裡,只代表它的勞動或者說行為不屬於她,而屬於我驅使的權力關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經濟學描述的那樣,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有的只是人支配人行為在時間上的權力關係。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個人會節約自身的勞動時間,成本是個人的勞動消耗,因為生產的目的是實物或服務(使用價值),但交換社會關係中確不一樣,當通過交換榨取他人的活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而利潤就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剩餘勞動)時,成本就不是什麼要素消耗,正如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勞動要素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本無關,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對工人勞動時間直接或者間接(原料、機器等資本品)比例才是資本主義的實際成本,對工人工作時間越不等的交換比例,對於總體而言的資本成本就越低。正如企業為提高利潤率而採用的減員增效,它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實物生產、使用效用,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加重不等交換比例。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必然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正如該死的企業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潤,是更高的產值,而不是最小工作時間下的最大化生產、使用的產量。因此公有制企業的說法如同放屁!只要是生產資料公有,就必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現實中資本成本增加,是因為資本積累導致,每個環節的資本都要利潤,正如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生產藥品機器原料的資本,出租土地的資本,出售專利的公司,每一個環節都要分利潤,這樣利潤率必然下降,同時多數人被壓榨取了生理極限,社會的各種福利、公共開支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越不越不可維持。)

同時市場經濟或者說資本主義的均衡,不是什麼供求均衡,而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低於一般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通縮破產。因此資本之間的主要競爭不是什麼流行媒體宣揚的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積累式為主的競爭,比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進行對抗,如直接漲價,當不通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同時對工人工作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被整體性的加重。同樣通縮也是如此,但通縮時有大量的失業率,資本會看得見的形式來壓低工人的工資,如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工作時間下更低的工資,而通漲時這點被價格波動掩蓋。一個行業只有利潤率和對工人工作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不低於平均水平,產能才會恢復和擴大。)

這樣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金錢代表的不是具體的實物財富,而代表了對人行為時間支配的權力,要追求金錢的最大化增值,必然追求對多數人最大化的奴役(時間無償驅使)!這樣資本如同吸血鬼一樣,不斷吞噬著多數人的自由時間,要把多數人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這樣大量的勞動被奴役成金錢原子(價值)

因此單位勞動力下,金錢增值,對於系統整體的社會來說不是值得慶幸的當然對於民族國家來說,對外賺錢榨取他國的勞動來支配,這時有稅收可以用來支付這樣小國的社會福利,這一點是說得通的,也可保持商品生產、錢的遊戲下可以一定時間維持,但隨著單位勞動力下資本積累,成本也會不斷的增加。(比如這兩年的國家的醫保存在虧空,原因很簡單就是醫療的一進步商品化(市場化),使得更多的環節要利潤,而指責人口老齡化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兩三年不是一下就退休那麼多老年人,如果是老齡化產生的虧空,應該是逐步的過程,而不是短時間一下就虧空。商品化下的福利,等於反過來政府要對私人資本獲取利潤而上稅,自然這種福利隨著單位勞動力下資本的積累是越來越不可維持的。)

——————————————————————

  而什麼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稅收形式以外用來作為福利和社會公共開支的抽取如何實現?

  如果社會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下,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這樣就無需考慮任何社會組織的贏利與否,只考慮總勞動時間或者說預算的節約,同時預算完全不依賴於與利潤率相關的資本、金錢積累,而依賴於社會計劃控制下的個人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的開工率!(即多數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於有生產配額的社會勞動,這樣時間的節約就成為可能,在沒有失業率下,人均每個人一年只上幾個月的班不是不可能的。)

 這樣商品生產就被根除,貨幣也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貨幣(商品),在這裡消費兌現了無論最終形式上是否銷售,都等於被銷毀,因為它不再作為商品流通,而是被社會回收,而社會的生產、開工等也不依賴於利潤相關金錢積累,這等於實質上的兌現即銷毀,而不像商品生產中,甲賺乙的錢,乙得到錢,又用錢買丙的商品,這樣金錢不斷的流通,並且一切生產必須依賴於金錢積累,否則無法僱傭工人開工。

 而在非商品化的共同生產形式下,社會直接從總勞動時間中預算確定一部分公共開支的工作時間,它完全不依賴於利潤、金錢積累。

 這樣如果沒有進口,有完整的工全系體系,任何行業的成本,因為成本僅從業人員的工資,而不會有利潤,因而社會福利、軍備開支成本比商品生產下低出幾十倍都可以,而且能維持商品生產下不可能維持的全面福利,正如全免費的醫療、教育、全民社會退休制度。(而軍備生產的成本也是極低的,正如像一戰、二戰那樣的世界大戰,各國都必須採用非商品化的生產形式,否則根本打不起戰爭)

這樣對於多數人而言的意義,將是沒有失業率,將有極慢的個人自主控制的生活節湊,他們將擁有自由時間,而金錢遊戲、商品生產中,人們的自由時間被吞噬,單位勞動力下金錢的每一次通過流通增值,無一不是在吞噬多數人的更多的自由時間。

  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在玩命的進步,按理說多數人的應該更能自主的控制自身的生活節湊,但在金錢遊戲中,多數人要嘛失業,要嘛生活節湊不到的加快,至到生理極限(經濟危機)時間,只大量資本破產,危機才能過去,金錢遊戲才能重新迎來黃金期,而該誰破產這個問題,直接引發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戰。

 而人口老齡化減少的勞動力與技術生產率提高根本不值一提,但只要是資本金錢遊戲,隨著單位勞動力下資本的積累,就會不斷的吞噬人們的自由時間,使得各種社會福利、公共開支越來越不能維持,這樣必然越來越多公共領域商品化幣化,以供資本榨取利潤,同時變向的工作到死將降臨到多數人頭上(延遲退休),還學貸、房代、醫貸等的窮忙人將會越來越多!

————————————————————————————

那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對於多數人個人的作用和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節約個人的工作時間。


不知您是找考研題答案呢?還是思考政治經濟學問題。

先上官方喉舌版的,公有製為主體體現在:

1,國有企業掌控經濟命脈行業,如能源,金融,礦業,軍工,交通等。

2,規模以上工業,國有企業佔有優勢地位。

3,國有企業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力,確保我國的綜合國力……

以上,也對也不對。

不知問題中的「公有制」是指某國真正實行的經濟制度,還是字面含義的公眾所有制度,所以要討論回答。

一,改開以來實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是總體正確和有效的。

二,「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是某國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個人觀點:

一,國家資本主義,是後發國家追趕的不二道路。

論證:

在國際市場形成之前,先發資本主義國家沿著自由資本主義道路發展起來。而後發國家面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產業規模,工業產品無力與之競爭,必然淪為原料生產國,和產品傾銷地。歷史課本這麼說,其實是真的。

那麼,後發國家又是如何追趕的呢?靠政權,確保超體量的企業長期虧損經營,來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環境。建工業體系的錢哪裡來?掠奪?那還算後發么?只有壓榨本國人民,賤賣資源,污染環境,特別是壓榨農民,的康庄大道。

我國的國有企業,就是這樣的角色,即使在九十年代,一輪私有化之後,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建成,私有化是化公為私,但並不會影響工業體系完整。

「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多重要?這是現代國家的根本,用一兩代人的血和淚來換是否值得?看看沒有完整工業體系國家裡的賤民就知道了。

京東方是虧損,但虧損的京東方支撐起了中國彩電佔領全世界。沒有虧損的京東方,中國人買液晶電視就比韓國人貴。

例證:

後發追趕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目前有且僅有:戰前的日本,戰後的韓,新,台,還有大陸。無一例外的採用了國家資本主義,日本豐田,三菱,索尼屬於個人,但背後始終是日本政府的傾力支持;韓國三星,浦項等企業,不是國企勝似國企;新加坡的淡馬錫採用現代金融結構間接掌握本國經濟命脈;大陸的國有企業,儘管低效,管理落後,卻為追趕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而且,理論上這些資產還屬於全民。

反例,蘇聯,朝鮮一度快速建立起了工業體系,卻由於沒有採用市場機制,效率越來越低,走向衰敗。

更多的反例,採用自由市場經濟,典型如南美諸國,非典型如南亞多國,長年在中等收入陷阱徘徊,南亞發展水平更低。都是由於沒有採用國家資本主義,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工業體系至今處於雛形。典型的原料國,和傾銷市場。

例外,只有中東產油國,和中國香港,完全依靠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發展了經濟。一旦石油枯竭,或替代能源出現,這些富有的發展中國家將一無所有。香港,是一個極特殊的現象,受益於良好的經濟基礎,大陸對外開發的契機,使香港一度繁榮,並不完全是後發經濟體。

二,「真正」的"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才是社會主義。

與樓上某著名答主@張義潮 的觀點針鋒相對。計劃經濟,實踐證明是條死路,邏輯鏈條冗長而斷裂,即使可行也與現實非常遠。

「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的規則框架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由亞當斯密奠定理論基礎,由地球發達國家,和朝氣蓬勃的發展中國家共同實踐檢驗,充分證明了,市場經濟能夠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白左反對請舉例說明,哪些計劃經濟或封建經濟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高於先進的市場經濟國家。

市場經濟,由幼小發展到成熟,經歷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和壟斷的市場經濟兩個階段,其中歐美髮達國家在壟斷市場經濟階段已經歷經百年,技術不斷進步,經濟穩步增長,但社會矛盾也同樣持續積累。

社會矛盾,在西方經濟學語境下稱為,經濟危機,經濟周期。馬克思將其稱作,生產過剩。我黨稱其為,產能過剩。實際情況,就是社會能夠生產出足量的消費品,而有需求的大量普通民眾卻無力消費,資本家抱怨資本收益下降,企業家抱怨企業競爭激烈,僱員時刻擔心失業同時壓縮消費。最近,美國底層白人還因此選出了特朗普。

經典的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假設有二:一是理性,二是自由。亞當斯密認為理性且自由的市場參與者就能夠使無形的手無處不在,使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因為,每一次理性且自由的交換,都說明效用的增加,而市場使交易頻繁的發生。這就是看不見的手的神奇力量。

然而,自由理性原則基礎之上,市場里充滿了競爭,一般認為競爭帶來效率,人們卻忽略了競爭同時帶來了浪費。競爭帶來效率普遍接受,所以不再贅述,總得來說競爭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競爭,即使是公平競爭,也會帶來普遍性的浪費,其中包括生產過剩,或曰經濟危機。

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使資本積累並投入到再生產之中,於是,全社會生產能力持續增強。(資本家,就算敗家如思聰也花不掉家產的十分之一啊。)

而僱員之間的競爭,使工資降低,工作時間延長,人人處於失業壓力之中,於是,全社會的消費能力減弱。

當然,科技的進步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使商品價格下降(或相對下降),如手機,電腦等,於是,全社會普遍受益於這種效率提高,帶來的價格下降。

即使資本家競爭失敗破產,加入到工人的行列;或是僱員之間的競爭勝利,加入到資本家的行列,都確保了生產能力提高,消費能力減弱。無論推理,還是數據,都證明社會財富,流入資本累計比例升高,而消費比例逐年降低。

在生產能力不足的年代,即資本主義初期,這種趨勢對所有人都是美好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消費能力的持續減弱,發達國家20世紀初,中國21世紀初,情況發生了反轉。衰弱的消費能力成為限制民眾生活水平的奇特因素,技術進步的一小部分成果轉化成消費,而大部分轉化成無法被消費的生產能力。

於是,社會主義思想,混雜封建復辟思想,反市場化思想,反全球化思想,福利經濟學思想,如潮水一樣湧起。

口乾舌燥 該進正題,

這個時候,該公有制登場了。

公有制不是國有企業,不是官辦經濟,不是官僚資本主義。而是原原本本的「公眾所有制」,就是有一筆神聖的資本,是屬於全民的。

市場繼續市場,效率繼續效率,市場規則不變,競爭規則照舊。不同的是,有一筆神聖的資本,屬於全民,收益歸全民。

從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來,股份制企業如日中天。而在經濟原理上講,股份制企業是資合性組織,區別於早期企業的人合性組織。股份制企業,等量資金的價值相等,不管出資方是大媽,大爺,萌蘿莉,基金公司,還是索羅斯,一股的價值全都相等。這樣資合性組織的資金完全可以來自公有資本,不存在任何制度障礙。如果,公有資本進駐了大部分股份制企業,並將一部分收益以分紅方式分配給全民。市場競爭的缺陷就得到了彌補,而競爭帶來效率的優勢就完全突顯。以美國標普500指數過去一百年的收益為例,年化收益率平均7%,以我國國有資產總量的基礎,公有資本收益可觀。

從國情現實出發,推進以下改革,就能夠構建起真正的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

1,全民所有資產,產權法治化,明確所有制,建立公有資產賬戶,明確到人均,以取得廣泛的改革支持。

2,國有企業資本化,逐步取締國有企業,積累公有資本,建立公有資本投資制度與體系,才是真正的盤活存量。

3,健全法治,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使公有資本運行在現代企業制度的保護之下,建立公共訴訟法,使專業調查公司能夠發展,公有資本監管社會化,公眾利益維權市場化。揚公有利全民之長,避公地無主之短。

4,在明確公有資本收益歸屬全民之後,名正言順地確保公有資本在自然壟斷行業和命脈行業佔據絕對優勢。進而,構築對立競爭,創造出自由競爭,壟斷市場之外的第三市場狀態,對立競爭。既提高企業效率,又確保公有資產收益。

5,在上述四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有資本優勢,在科技創新方面,集中力量,重點突出地支撐跨代技術發展。跨代技術,如核聚變,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一旦取得突破,必然在國際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地位。

6,鼓勵創業,支持創新,但也要注意到新時代大量的外部性問題,比如互聯網經濟活動的廣泛的正外部性輸入,和工業生產活動的負外部性輸出現象。公有資本無償佔據一定比例符合市場經濟原理。

7,幻想,人工智慧領域一旦取得突破,失業問題將引起人類社會崩塌或重構。而公有制經濟體,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應該限定一個範圍,中國現狀下的公有制。大部分的別國是沒有公有制的。按理這些國家私有經濟體貢獻更大

這份節選的話提到了非公經濟的貢獻。我的感覺是,如果農業沒有實現機械化,那以人工和畜力進行的農業必然佔據更多人口,也算提供就業。以保險舉例,不從事生產,進行的金錢轉移,歸根結底還是從實業中獲取利潤的路子,也需要很多推銷員吧,也能貢獻稅收吧。相反,國家的軍工,航天,以及一些更廣泛參與市場流通的重工業企業,因為對勞動者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標準,反而數量上不如輕工業和服務業能吸納就業人口,稅收上有部分單位根本就不參與商品交換,也就沒有稅收,簡單來說就是燒錢的,但你能說這些單位沒有意義么,能說這些部門不是經濟體么。總不能因為這些部門從事的工作有保密內容,或者與國計民生聯繫太緊,反而不好詳細敘述,就覺得這些影響更大的部門不如我們所熟知的私有經濟體吧。

蘇聯雖然解體,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嘗試在一個大國實行非私有制的經濟體制。最後的掌權者可能背離了初衷,但不能說他的建立者對人類沒有貢獻。恰恰相反, 我覺得他的貢獻比現存的國家體制更大,對人類的福祉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篳路藍縷:這可能是關於中國民企30年最深度的思考了...
為什麼振興東北的老工業會失敗?

TAG:經濟 | 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