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腦時代的踏浪者——聯想(一)
有個成語叫順勢而為,雷軍把它用的恰如其分。他有句名言: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看看小米這幾年的發展,可不是飛上天了嗎。他還創立了一家投資機構叫順為資本,可見對這一詞的情有獨鍾。在 80 年代初,個人電腦已經在國外發展好幾年了,國內的一些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開始引進這種新型設備,可以用它來製作文檔和表格。那個時候進口的主要產品就是 IBM PC,品質好牌子硬,可有一個關鍵問題是不能打中文。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容我後面再講。因為是進口,價格非常昂貴,一台原價 20000 元的電腦,加價到 40000 塊錢,還是輕鬆賣出去。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了商品就可以賺錢。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國內已經有了 11 萬台的電腦,也就是 44 億的市場規模,在那個年代可不是個小市場。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科院計算所,它們主要生產大型機。每台機器投入幾百人,花上幾年時間,還賣不出去。特別是在國家大形勢轉向發展經濟後,原來軍事方面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整個計算所一千多人有力沒地方使。窮則思變,總有一些人不甘寂寞,想要做點有價值的事,其中一個人就是柳傳志。聯想的家底1984 年,柳傳志已經 40 歲了,是中科院計算所的一名副處級管理者。一般人到了這個年紀,也就失去了鬥志,可他骨子裡還憋著一股勁。計算所所長找到他和王樹和,想要成立一家計算所下屬的公司,至於具體做什麼還不清楚,大的思路是新技術落地。兩人又拉上了張祖祥,開啟的創業之路。公司的早期員工直接從計算所內部招募,啟動資金是計算所出的 20 萬元,連公司的名字也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可以說是計算所正宗孵化的子公司。我現在看一個企業的發展,總喜歡研究它的家底是怎麼來的,這麼一說,你就明白了聯想的家底就是中科院計算所。創業有三個關鍵因素——人、事、資源。這人和資源都有了,就差事了。他們開始倒賣過電子錶、旱冰鞋,後來想要倒賣彩電。可一群技術工人經商沒經驗,硬是被人騙去了 14 萬,欲哭無淚。他們這群人最核心的優勢是懂計算機,所以還是考慮從自己的優勢出發考慮做什麼。他們想到了兩條路,一條是代理電腦和技術服務,另一條是解決中文打字的問題。
當時中科院一次購買了 500 台 IBM PC,這種進口差價的錢,他們賺不了,可機器的組裝和後續維護,對他們來說是可以搞定的。可這事情不只是他們看到了,其他有家叫四通的公司,也想拿下這單生意。好在聯想和中科院的關係近,最終是把項目搞到手,7% 的服務費,直接賺了 70 萬。中文打字的問題,他們想到了倪光南。柳傳志與倪光南在國內計算機領域,可以說誰人不識倪光南?許多國家級重大計算機科研項目,都是他牽頭。他和聯想的淵源那是非同尋常。柳傳志和倪光南在一起創業之前,已經認識十年了。兩人一個擅長管理和與人打交道,一個擅長做研發。在計算所讓倪光南鬱悶的是做了那麼多的研究,就沒有一個像樣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上,他從柳傳志這裡看到了希望。柳傳志請他入伙時,他提了三點要求:一不當官、二不開會、三不理記者,柳傳志通通答應。
在加入團隊之前,倪光南已經研究漢卡好幾年了,可以說是帶著成果加入進來的。他發明了一套設備,可以插到電腦上支持中文打字。與其它打字設備不同的是,他的這套具有聯想功能。當你輸入一個「記」字,會跳出「記者」、「記事本」、「記錄」等,這可以大大提升打字效率,這也是為啥公司名字後來改成了叫聯想。所以後來有人爭論到底是倪光南成就了聯想,還是聯想成就了倪光南。當時計算所所長為了支持聯想的發展,允許內部員工直接帶著成果加入到公司,可見支持力度之大。產品研發出來是一回事,可要量產是另一回事。聯想漢卡雖然功能強大,可系統穩定性不行,這也難怪,當時許多板子的焊接都是純人工,並且沒有像樣的生產線,都是到處找小廠給生產,結果生產出來的板子,100 塊里有 30 塊會有質量問題。後來採用了質量監測的方法,才把質量提升去了。一種產品上市,往往會有多家競爭對手,倪光南很自信,基本保持一年一個新版本的迭代速度,這樣在功能上總比競品強大。從 1985 年推出漢卡,到 1992 年漢卡衰落,賣出了超過 60000 塊漢卡,每塊的價格是 3500 元,給聯想帶來了 2 個億的收入,這是聯想那個時期的核心支柱。開始的時候,倪光南專職做研發,一代代的推出聯想漢卡,柳傳志負責帶領團隊把它賣出去,可以說是完美搭配。可到了 1992 年,漢卡市場競爭激烈,並且出現了比較多的軟漢卡,直接安裝一套軟體就能解決漢字輸入的問題,聯想漢卡就此衰落。你可能好奇為啥開始的時候不直接推出軟漢卡。當時的計算機性能還比較弱,中文漢字的查詢和顯示,需要耗費比較多的計算和內存資源,因此採用擴展卡的方式。後來當計算機性能越來越高,這種硬體漢卡的方式也就沒有必要了。好在柳傳志早就認識到漢卡只是一種過渡產品,他一直想生產自己的電腦,倪光南顯然是能夠實現這一想法的人。從 1988 年下半年開始,倪光南被派到香港進行主板研發攻關。在那一年,成立了香港聯想,主要是通過香港聯想購買國外的機器,然後轉給國內聯想賣出,這樣就可以賺取 15% 的中間商差價。在 1988 年底的公司年會,柳傳志若有所失,對著全體 320 名員工說:如果順利,倪光南將在春節之前完成主板研發,否則,將要留在香港繼續趕工,讓我們一起昂首面南,祝總工程師身體健康,早日歸來。何等的氣勢!倪光南不負眾望,在次年春天正式推出聯想主板,又在德國的展會上一炮而紅,獲得了大量的訂單。那個時候聯想主要在代理一家叫 AST 公司的電腦。這家公司是兩個香港人和一個巴基斯坦人創建的,他們先是生產主板,後來生產整機,在聯想的代理之下,成為國內的著名品牌。聯想一邊代理 AST 的機器,一邊研發自己的主機,重走 AST 當年的路線,當聯想主機成型之後,柳傳志又堅決的放棄了推銷 AST 電腦。許多人當時很顧慮,要知道當時聯想的主要收入來自於 AST 電腦代理,聯想漢卡的銷售額都沒辦法和這塊業務比。現在放棄手裡的肥肉,如果聯想主機不能成功,豈不很不划算。可柳傳志就有這般能耐,多數的時候他很保守,但看準的機會,絕對是義無反顧。
兩個人在漢卡和早期主板研發階段,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可隨著關稅的下降,外國品牌電腦迅速切入,聯想主機銷售面臨困境時,兩人的思路發生了分歧。這就是後來的到底是走「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柳傳志選擇前者,而倪光南要研發中國芯。後來兩人可以說是發生了許多狗血的事,倪光南寫信告柳傳志具有重大經濟問題,想把他整倒,最終沒有成功,還被趕出了聯想。如果我們研究柳傳志的職業生涯,在處理人事問題上,簡直是左右逢源。可和倪光南的關係,可以說是再也不可能化解開了,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關於這一道路的選擇是否對錯,在兩個月前參加聯想之星培訓時,有幸聽到了柳傳志親口解答。華為現在發展的非常好,其中一個核心是強大的研發能力,而聯想趕走倪光南,也就把研發這條路給封了。柳傳志覺得這就像爬珠穆朗瑪峰,到底是北坡還是南坡,選擇一條,堅持下去就對了。下一篇:個人電腦時代的踏浪者——聯想(二)推薦閱讀:
※介紹尼亞加拉-亞當斯水電站(下)
※直通矽谷行記
※美國在冷戰期間科技發展上為什麼沒有犯蘇聯那樣的致命性錯誤?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時,北方的技術是如何融合到南方的?
TAG:科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