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風險大,那有牌照的金交所總能放心投了吧?
看完這篇你就清楚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無馬哥的測評文章中,頻頻出現了某某金交所的理財產品,現在越來越多的P2P資產端中增加了此類資產。對很多投資人來說,「金交所」是個頗為陌生的事物,它到底是什麼?來自金交所的資產是不是更安全?無馬哥今天來科普一下。(說明:本文不少信息整合自網路,試圖幫助讀者梳理得更清晰易懂。)
聽著很高大上,金交所到底是啥
P2P投資者近期之所以大量接觸到金交所資產,恰是因8月份出台的網貸新規出台,其中一個關鍵條款是借款資產限額。傳統上絕大部分P2P平台都存在大量超過限額的資產標的,為了合規轉而跟沒有限額桎梏的金交所合作。
金交所是個統稱,實際上名稱中一般是「**金融資產交易所」或「**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兩類雖有區別,但實質不大,所以這裡不多做介紹和區分。金交所是經地方政府(一般為省級)批准設立的綜合性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平台,從性質上屬於公司,但發起成立金交所有一定門檻,大多要求有國資系或大型民企背景。
注意,由地方政府批准和監管的金交所,跟全國金融監管系統監管的證交所等交易機構,性質有很大不同,靠譜性也大不一樣,這點後面再詳說。金交所並不是新生事物,相反,在之前很多地方傳統金融交易所在「生死線」上掙扎。正是網貸新規給這些金交所帶來了新的生機。
金交所的設立初衷,是為了各地流動性差的金融資產、尤其是非標準化資產,能夠靈活地公開處置和流通,從而盤活資產、並釋放風險的目的。作為交易中介,金交所收費較低,因此必須依靠業務規模化來實現盈利;從實際情況看來,由於同質化競爭和定位模糊,既缺產品又乏客戶,大部分糊口不易。
但近半年,互金巨頭們紛紛布局金交所;而自網貸新規出台後,更多的P2P平台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金交所。
目前,互聯網平台與金交所合作主要有兩種模式:收購入股傳統金交所(大型集團或巨頭的首選),或者代銷金交所資產(戰略合作,成為金交所會員)。
已與P2P開展合作的部分傳統金交所,數據源自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自行組建互聯網金交所,如百度創建的百金所、開鑫貸創建的開金所等。這類金交所可以直接在網上開展金融資產交易業務。
15年以來成立的互聯網金交所,數據源自網路
掛牌產品的「真相」
目前常見的P2P「金交所產品」,主要有定向融資計劃、收益權轉讓、債權轉讓等。在產品合同中,金交所是交易中介,承擔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的角色。這裡大家要注意,金交所跟P2P平台一樣是信息中介,本身不能為交易作擔保。也就是說,金交所資產借款人如果不及時還債,金交所並不負責墊付和保障。
網貸平台大量開賣金交所產品,對於投資人來說,需要尤其注意的,就是底層資產的問題——這意味著錢投向哪兒。交易所模式雖然給P2P大標合規化出路,但目前在信息披露上是普遍不高的。
無馬哥測評過多家承銷金交所產品的P2P平台,看到這類產品對於底層資產的流向描述基本都非常模糊。目前金交所的經營範圍和資產類型很廣,甚至有不少「灰色地帶」。在打包售賣的「計劃」和「產品」包裝下,理論上底層資產幾乎什麼都能賣,房產抵押、商業保理,或者汽車抵押貸款、供應鏈金融、小微信貸……都是有可能的。
從根本上說,這些現象源於目前金交所尚未納入全國統一的有效金融監管。要做到包裝過程中的「合規」,其實並不難。依據國務院37號文,對金交所的禁止行為有「六不準」,比如一個標的不超過200人的投資限制,平台可以通過資產分拆和限制人數來達到。而交易所必須採用會員制,不能對公眾發售,平台就通過限制註冊登錄後可見,以及在合同中註明投資人「自願註冊金交所會員」來達到。
國務院37號文件規定金交所的「六不準」行為,資料來源網貸之家
當然,P2P+金交所的合作模式,一方面P2P可以破解資產限額的合規化,地方金交所得到來自互聯網的大量資金,擴大交易規模和收益,各得其所,從而大大推動了這類業務的推廣。
警惕「滯銷品」和「出口轉內銷」風險
表面上看來,幾個條件讓金交所顯得很正規和安全:地方政府金融部門批准創辦,有正規「牌照」;數量不多,且經營單位經過篩選審核,相對比較靠譜;金交所一般還會對接多種金融服務機構,風控相對較好。
這些固然沒錯,是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增添風險的另一面。
第一,是監管政策風險。前面說過,金交所尚未納入全國統一的金融監管系統,而對於金融監管來說,系統風險是全國甚至全球性的,金融監管的一致性和重要性,意味著不排除未來會有全國性的監管政策出台,目前的一些經營措施可能會有變化。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點:來自金交所的資產質量可能並沒有想像那麼好。有幾個原因:
首先,監管金交所的個地方金融辦,既缺乏金融監管的專業能力,也缺乏監管的激勵動力。地方金融辦歸地方政府管轄,可能會經常淪為地方經濟發展招商引資服務,而不是獨立嚴格監管。因此,金交所可能實際上常會處於監管真空的灰色地帶,地方上質量良莠不齊的資產,可能經過包裝後正規掛牌,卻因信披不清,投資人難以判斷。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多地金融辦人士表示「金交所往往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金融辦既無立法權也無監管權,一般是走走場、過過賬」。
其次,憑藉P2P平台帶來的互聯網資金流量,傳統金交所的「滯銷產品」可能成為搶手貨;另外,隨著很多P2P平台上質量可能並不高的大額資產轉移到金交所,經過包裝之後再「出口轉內銷」地放到網上來賣,質量並不因此而提高,但是迷惑性和誤導性更強,甚至還「名正言順」地降低信披透明度。
從目前看來,部分平台對金交所項目會引入擔保公司,但並非都有。那麼不能覆蓋的風險,最終誰來保障?這是投資金交所產品之前,大家必須考慮到的。
小結
如今不少P2P平台上增添了很多金交所理財產品,主要目標是為大額標的尋找合規化出路。但金交所雖有很多優點,但在投資風險方面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安全,尤需注意的是,金交所只是信息和交易中介。對投資人來說,目前很多金交所產品在底層資產的透明度、保障措施以及風控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投資需謹慎。
還是那句無馬哥(微信號:wumajinrong)一再重申的話:投資要看基本面,關鍵是基礎資產的質量。不要僅憑一些標籤(如國資系、上市系)、或者渠道(金交所、合作方推薦)來判斷投資的風險。對於P2P平台上的金交所產品,如果難以知悉這些信息,不如繞行。
推薦閱讀:
※有一天,也許沒人再提「網貸」兩個字
※扒一扒金融行業的食物鏈:你是大魚還是小蝦?
※國內的金融數據提供商,除了萬得,還有別的嗎?萬得太貴了,買不起
※針對劉士余說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的底線,P2P 平台應該如何避免成為資金池?
※放在P2P理財平台上的資金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