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

為什麼古人生活的環境沒有大氣污染,沒有地溝油,沒有水污染,吃的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習慣好,那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而現代人壽命那麼高。


沒有地溝油——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吃不起油

沒有水污染——古人也沒有燒開水的習慣

吃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反正都吃不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說白了就是沒娛樂活動,容易導致抑鬱症

生活習慣好——然後一個感冒就掛了

什麼「空氣好」「污染小」「生活規律」「綠色食品」等等,確實是影響壽命的因素,不過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真正對提昇平均壽命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沒有饑荒、沒有戰亂、醫療水平——古代哪一個比得過現代?

要好理解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古代生活水平很多時候跟現在非洲差不多,非洲人也污染小綠色食品生活規律啊,他們平均壽命低你不覺得奇怪了吧。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人短命最大的原因在於基本生活物資的匱乏,古人吃不好,吃不飽,吃不安穩,穿不好,穿不暖,穿不舒服。上面那句話是孟子的理想,五十七十雖然是概稱,但也很清楚的反映了當時的情況,人老了能穿的上好點的衣服,吃的上肉,百姓不飢不寒就是仁政的最高理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凡雲『可』者,但得過而已,未至於富足有餘也。"也就是說,以上三個條件的達成只要勉強沾邊即可,另外能享受這種待遇的前提,孟聖人也說的很清楚:五畝之宅的家庭,老人可以穿點好衣服,五畝當然是個概數,但是一畝等於666.67平方米,而古代計量單位和現代兌換比例最低的隋代,一畝也等於現在的0.7187市畝,孟子沒用丈來當計量單位,說明要讓老人穿的上好點的衣服,你家最少也得有一畝地,以隋代標準你得有479.1357平方米的地來住宿和種桑樹,要讓老人吃的上肉你還得是個養殖小能手。對比下現代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以及政府施政的目標和理想,基本就能衡量出來古代人有多麼苦逼,這還得是和平年代,如果再考慮到中國悠久的戰爭史,作為平民的古人的生活基本就是在餓不死、凍不死和吃半飽、凍半死之間徘徊,至於壽命么,就算不考慮戰爭、饑荒、嚴酷環境和落後醫療條件帶來的死亡,自然也長不到哪去。


嬰幼兒死亡率太高,所以極大拉低了均值。其實撐過少年時代,比如已經到了20歲,在非戰亂時期預期壽命還是能有個五六十啊...


醫學技術落後


其實,很多有錢的古人活得並不短。

平均壽命都是被拖下去的。


醫療條件差,社會動蕩,傳染病,嬰兒產婦死亡率高。用不到看古代,剛果這個非洲國家聽說過吧?女人平均壽命45左右男人平均43左右。


吃不飽,穿不暖,治不好。

難產死一批

產後死一批

營養不良身體瘦弱遇到饑荒死一批

感冒死一批

發燒死一批

傳染病死一批

感染死一批

天天種地老的還快。


一直很好奇怎麼對古代進行數據統計,樣本合理嗎


1.戰爭,譬如中國古代多發的戰爭,整個五千年有史以來,大概一半時間在互相砍人。

2.疾病和生活方式,古代就算現在小小的感冒發熱,都可能要了你的命。醫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醫學例如手術挽救了不知道多少人。還有就是人類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像以前那樣無知,社會性的自我認知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代價是環境污染,當然這種影響可能現在還是微乎其微。

3.人類短短不到一萬年幾乎可用肉眼可辨的速度在變化,壽命是一直在增加的,可能也有生物學上變異在內使壽命在增長。

以上純屬扯淡,自己杜撰的,沒有啥科學依據。。。。不足之處,就當冷笑話。。。,,,不要指正了,謝謝!!!!!


營養和衛生是提高人均壽命最重要的兩大因素,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挨餓不到四十年,衛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抽水馬桶和自來水是偉大的發明。非洲因為喝不上乾淨的水和衛生環境差是導致傳染病流行主要原因。皇帝壽命不高主要原因是縱慾,縱慾也會導致下一代體弱多病,而且清代皇室近親繁殖普遍,所以最後三個皇帝都不能生育。


嬰兒夭折,會加上嬰兒的壽命去計算平均年齡,黑古代社會特別是舊社會,這個是個大黑點。另外古代醫療條件和沒有抗生素抵抗感染和疾病,導致許多人壯年就完蛋了。


古代社會沒有地溝油、三聚氰胺、大氣污染等等不假,但人們對於生活、健康的認識淺薄卻也是真的。

就整個社會來說,讀書識字的人比例很小,眾多勞苦大眾對於生活的概念也僅僅是吃飽、穿暖,更不要提保健、養生,而真正遇到了疾病,要麼誤診,要麼根本無所察覺,糊裡糊塗的就死了。相比之下,純凈的生活環境帶來的益處,就不值得一提了。

同時,社會的極度不穩定,連年的戰亂,普通民眾生活朝不保夕,也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業餘選手回答:

1.醫療的落後,那時候只有中醫沒有西醫,假如換上心臟病,肺癆等疾病,不好意思只有等死了 ,華佗開顱只是存在於故事中。

2.居住環境惡劣,王孫貴族還好一些,那些最底層的老百姓日子過得苦,處於農耕時代的社會,長期的田間勞作縮短壽命。

3.存天然村綠色在我們這年代看來是稀罕物,但在那個時代肉類才是稀罕物品。物極必反,過分天然也是不好的。

4.伴隨人類進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目前的人類早已經五毒俱全,隨隨便便就能對甲流。倘若將目前的甲流移到古代某個朝代,那將是滅頂之災。


沒有手機你能活多久


打一場仗死個幾十萬不正常嗎?亂世十七八歲就充軍了,能有幾個活命回來的呢。

呂布那麼牛x不也沒活過六十么,可能五十都沒到吧。


無時間節點,無數據支持。

看到一群人胡說八道。

還有一點,長壽人口比例,偏遠地區往往比城市高。某些人只知道醫療條件,卻忽略現實情況。

養生和治病的區別

————————————————————————————————————————————

出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人的健康長壽與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基於人與環境的這種密切聯繫,研究中國健康長壽人群的地域分布特徵,健康長壽與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的關係,建立健康長壽的環境指標,對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健康長壽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的聯繫

地理環境是圍繞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和人文界的總體。它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個部分的統一整體。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岩石、土壤、水、空氣、生物等成分(或稱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景觀)。人文地理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活動的地域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團、經濟、交通、軍事、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自然地理環境是自然物質發展的產物,人文地理環境是人類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社會、文化和生產活動的結果。

健康是指人體各個生理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持續處於相對穩定,並與外界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

人類健康長壽是地球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人的健康不僅受到當地生活環境(包括氣候、岩石、土壤、水、空氣、植被等)的影響,而且與文化、生活習慣等有關,同時與當地膳食營養(包括多種生命元素、維生素)等要素密切相關。

中國自然環境類型複雜,長壽區多樣,是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同時,與發達國家不同,由於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許多長壽區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健康長壽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係更加直接,健康長壽水平與土壤、植被、飲食、飲水等環境因素的關係更加密切,受外來影響(包括食物、文化等)較小。這是中國所獨有的,也是揭示健康長壽與環境關係的特色所在。

二、中國長壽區的分布特徵與自然、人文環境特點

既往對長壽區的研究,大多為省級尺度或不同縣、鄉、村的案例研究,而以建制縣市的人口構成數據為基礎的研究較少。我們通過典型長壽區環境綜合調查,結合GIS空間分析方法,力圖從中觀尺度揭示中國長壽區的地域分布特徵,以便更好地探討長壽區空間聚集的影響因素。由於第五次人口普查分縣分年齡段老年人口的數據(65歲以上,每5歲為一個年齡組)尚未完全收集到,因此,本文所用分縣數據為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

(一)長壽區的分布特徵

以縣人口大於10萬人、每10萬人中有2位百歲老人為標準,我們編製了全國百歲老人2/10萬的縣域分布圖。通過其與相關環境要素的疊加綜合分析,中國長壽區的分布特徵可概括為六多:

其一,多分布於南方,除新疆外,北方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沒有長壽區

長壽區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其中廣西、廣東、海南、新疆全省區百歲老人的比例均超過1/10萬人;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區卻沒有長壽區,百歲老人比例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其二,多沿江河流域分布

百歲老人比例較高的縣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黃河流域長壽區很少。

其三,多為少數民族地區

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

其四,多呈現聚集性,而不是孤立存在

四川、廣西、新疆、雲南等省區百歲老人比例較高的縣域,通常呈片狀或條帶狀聚集分布,基本上不是一個縣孤立存在。長壽區主要分為5個條帶,即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組成的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長壽帶。

其五,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洪積平原地區

將中國百歲老人比例縣域分布圖與地貌類型圖疊加後發現了前面述及的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地貌類型主要為海拔低於1000m的丘陵和小起伏山地;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為低山丘陵和海拔1500m以下的小起伏山地;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為海拔1500m左右的中起伏山地;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多為沖積平原和低海拔丘陵;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長壽帶主要為低、中海拔的沖積、洪積平原。

其六,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

通過我們多年對大骨節病、克山病環境病因的調查發現,中國大骨節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低硒帶上,土壤、飲水、植物、糧食、蔬菜及人發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通過全國百歲老人2/10萬的縣域分布圖與大骨節病、克山病病區的空間疊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長壽區都分布在克山病、大骨節病病區以外。

飲水型氟中毒是中國分布較廣的一種地方病。但目前尚無關於高氟攝入對長壽影響的研究報告。長期的高氟攝入主要表現為骨骼和牙齒的損傷,對神經系統、肝、腎等多個臟器均有危害,並可能與低硒有協同作用。為從宏觀上分析飲水型氟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分布與長壽的關係,對全國不同類型病區的百歲老人比例進行統計,分析其差異。結果表明,無論是百歲老人的比例還是有2個或7個以上百歲老人的縣數比例,在克山病、大骨節病及飲水型氟中毒3種病共存病區中,都是最低的;其次為克山病、大骨節病2種病共存區;再次為單純的飲水型氟中毒病區;而非病區中,百歲老人比例及有2個或7個百歲老人的縣數比例最高,分別是克山病、大骨節病及飲水型氟中毒共存病區的2.46倍、1.98倍和7.37倍。

(二)自然、人文環境特點

總體來講,中國長壽區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及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主要植被類型為閩粵桂低山平原常綠闊葉林區、西雙版納山地季雨林區及塔里木盆地荒漠草原區。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水質、食物中豐富的微量元素、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祥和的人文環境,共同構成了長壽區的自然人文環境特徵。

1.優美的自然環境。長壽區自然環境的共同特點是特別優美,空氣好,水質好,多為山區,山清水秀,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海拔高度適中,非常適宜居住生存。

(1)海拔高度適中。長壽區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m以下。如廣西巴馬縣長壽區的平均海拔高度為600-800m;安徽省六安縣的華山村海拔高度為500m左右;山東省長清縣張夏鎮小劉庄海拔為300m;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塔坪村海拔1200m;成都平原地區長壽村海拔800m左右。新疆阿克蘇長壽村平均海拔高度為1114.8m。

(2)氣候涼爽宜人。長壽區一般都是氣候條件良好,氣候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氣溫20℃以上;雨量充沛,但不濕不燥,涼爽宜人。如巴馬縣長壽村平均氣溫為20℃。

(3)植被覆蓋度高、河流多。長壽區自然植被狀況較好,植被覆蓋度高,一般都在60%以上。茂盛的植被不但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地,而且是很好的氧吧和清新空氣的「源地」。同時,長壽區河網密布,河流貫穿全境,水量充沛,既可補充地下水,又可攜帶走水中對健康不利的物質,是良好的天然「清洗劑」。

(4)空氣質量清新。長壽區大多遠離工業生產開發區,環境質量好,空氣清新,污染少,甚至無污染。空氣中負離子含量較高,有害成分(如SO2和NO2等)含量很低,很多長壽村,大氣中SO2和 NO2含量,分別為國家規定的最高允許濃度的1/50至1/10左右,屬於一級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2.飲水質量良好。長壽區飲水水源的水質良好。如廣西巴馬長壽村居民的飲用水,是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水,水質純凈,含有偏硅酸和鍶的低鈉礦泉水,還富含碘、鋅等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海南島通什地區長壽村,飲水水質良好,水中多含鎂、鈣等生命元素。

3.食物中富含微量營養元素。長壽區不僅飲水中含有豐富的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其他食物中也同樣含有多種與生命有關的微量元素,促進了居民的身體健康,減少疾病,進而延年益壽。據我們調查,山東省長清縣張夏鎮長壽村居民所食用的主要食物中含有較多能抗衰老的微量元素硒。該長壽村飲水、小麥、玉米、紅薯、土壤等生態系物質中所含的硒,均高於附近非長壽村。硒含量的這種差異,還體現在人體和家禽上。長壽村居民的頭髮和雞的內臟、雞毛中的硒含量也高於非長壽村。此外,張夏鎮小劉庄長壽村還盛產木魚石,木魚石富含生命元素。當地居民用木魚石加工製成的茶具泡茶、喝茶。木魚石含有硒、銅、鋅、鐵、錳、鍶、鈷、鎳、釩、鉻等十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中,硒、鋅不僅具有抗衰老的生理作用,還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病和增強免疫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4.深厚的傳統文化

長壽區具有歷史源遠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如彭山的彭祖文化;都江堰是水利文化的搖籃,夏邑的黃河文化、孔子祖籍文化;三水的南武當文化;鍾祥的楚文化,以及巴馬、麻陽的少數民族文化。各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融合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哲學、道德、養身等多方面,為健康長壽奠定了博大精深的基礎。

5.祥和的人文環境

長壽區都有祥和的人文環境,民風鄉俗很好。家庭成員之間和鄉親鄰里之間能和睦相處,互相關心;村民們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對老人愛護有加,侍奉周到;人們生活在濃郁的親情之中,心曠神怡,美滿自足。不僅物質生活滿足,精神生活也非常愉快。愉悅的心情,有利於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延年益壽。

(三)長壽區空間分布的均衡性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這裡引入人口重心指標,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空間上的均衡狀況。如果人口重心與區域幾何重心一致,則表明人口分布均衡,反之,則不平衡。為了認識長壽區空間分布的均衡性及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繫,我們分別計算了全國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口的比例、人均GDP等指標的重心。

結果表明,中國百歲老人比例的空間重心位於東經102度,北緯31.34度,大體位於四川中部,與中國國土的幾何重心呈南北明顯偏離,與人均GDP重心位置也偏離較遠。還表明,老年人口年齡越大,其重心與人均GDP重心、人口重心位置偏離越遠,從80歲到100歲逐漸西移。這反映出高齡老人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

百歲老人比例的空間重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百歲老人的分布更多依賴於其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而經濟發達程度的高低並不是大多數長壽區存在的絕對必要條件。勿庸置疑,全國百歲老人的比例從1990年的0.59人/10萬,增加到2000年的1.44人/10萬,各個省區長壽老人比例也整體增加,說明經濟發展對我國整體長壽水平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

三、繼承長壽文化傳統,擴大研究視野

(一)長壽現象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中國古代人們對壽命的一種認識,說明古時候能夠活到70歲的人很少。按當時的條件,人活到70歲就是長壽了,連60歲的人也被稱為老人。現如今,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1.4億多,65歲以上人口接近1億,80歲以上高齡人口近1200萬。

不同的時代對長壽的認識是不同的。50萬年以前,由於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原始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7歲左右。在那時,若能活到二三十歲就算是長壽了。《莊子·盜跖》中的記載為「人的上壽是百歲,中壽是八十,下壽是六十」。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期望的長壽(上壽)是100歲。人的一生到底能活到多少歲呢?生命科學家指出,人類的壽命極限為150歲—180歲。但是,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人類的平均年齡只是其壽命極限的一半,即75歲—90歲。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結果預示,人類有望活到150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也不斷延長,1957年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至57歲;1976年為65.5歲,1982年67.8歲,1987年68.8歲,1996年70.8歲,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顯示,全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比1990普查時提高了2.85歲。進入21世紀,
65歲以上稱為老年,100歲以上者才能稱為「長壽」,視為「天年」的人瑞壽星。

(二)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的研究仍需加強

健康長壽是人類追求和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通過對縣域百歲老人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長壽區在廣西、四川、廣東、雲南及新疆五省區聚集,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和瀾滄江流域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且多為少數民族地區,並多為非地方病區。長壽區的存在並非偶然,而是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長期形成的一種獨特現象。百歲老人分布的重心位於我國西南部,明顯偏離人均GDP重心,從一定程度上表明,長壽區的出現,是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佔主導作用,而社會經濟條件影響較小,但經濟發展整體上促進了百歲長壽老人比例的提高。

長壽與地理環境關係密切,本文只是進行初步研究,有許多未知領域尚待深入。分析長壽區的地域特徵,深入揭示不同長壽區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特徵,從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更好指導實踐,因地制宜地提出保護和改良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措施,將為提高全國人民的健康長壽水平作出貢獻。


什麼是人均壽命呢?搞清楚這個概念就知道了。


首先,舅舅的孩子娶了他妹妹的女兒…能健康長大嗎?

其次,吃不飽,住不暖,不餓死,凍死都是命大!

最後,好像唐朝人的平均壽命是20歲…據說


吃都吃不飽…


戰禍第一,醫療差


推薦閱讀:

古代士兵打仗會不會因為私仇在戰場上殺自己人?
提起古代文人的氣質和那種韻味,總覺得和現在文藝青年推崇的意境相同卻又不同,這是為什麼?
五代十國時期帶十個絕對忠心的人,十把突擊步槍,一把機關槍,一把狙擊槍,無限彈藥,能否征打天下當皇帝?
古代的教派是以什麼謀生或盈利的?
古代的時候砍頭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TAG:歷史 | 常識 | 生活常識 | 古代 | 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