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與這個世界—論一個拐點的到來

因為遠在四川一個朋友的推薦,我忙裡偷閒地觀看了李安指導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稱《林恩》)。在看《林恩》之前的一個月時間中,我已經被各種影片轟炸了一遍。從雞飛狗跳的《驢得水》,到毀天滅地的《奇異博士》,反正一進影院就好像是進了一家豪華自助餐廳,非得用大魚大肉塞得扶牆而出才算是只會票價。所以在《林恩》開場前,我也是抱著這種期待進的影院。

日場的影廳里人少得出奇,總共只有我和另一個觀眾,但這樣的冷清卻恰恰適合觀看這樣一部平靜的電影。真正戰鬥場面只有短短几分鐘,絕大多數煙火竟都用在了感恩節足球賽的中場碧昂斯的表演上。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卻讓我感到戰爭的無比真實。這是我2016年很有限的觀影經歷中最震撼的110分鐘。在知乎,豆瓣,IMDB上很多人都已經討論這部電影的意義,以及它在技術之外的價值。我在這裡並不打算再討論裡面的深刻內涵,畢竟我對於政治、戰爭以及社會研究充其量只是一個愛好者。不過,我覺得除此之外,依然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被討論。

因為我是研究生態的,那我就從一個生態學研究者的角度聊一聊這部電影。在我們生態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tipping point theory」,當然這也是社會科學中常說「引爆點」。雖然我覺得引爆點這個詞還不能完全翻譯其中的意思,但內核其實是相似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原本穩定的系統,遇到了一些外來的干擾和影響,逐漸開始退化。這個系統一直看上去和之前的時刻一樣穩定,直到「引爆」時刻出現。「booooom!」原本的系統崩塌了,迅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系統,然後進入一個新的穩態。

舉一個生態學的例子: 我的一個前同事是研究亞馬遜雨林退化問題。因為大規模開發林業資源,亞馬遜雨林很多都開始碎片化。越來越多的小碎塊樹林取代了大面積的雨林。在人類剛開始採伐樹林的時候,雨林並沒有什麼變化。少了一棵,兩棵,十課,甚至一百棵大樹對於雨林並不是什麼大事,一場風暴帶來的傷害也許都比它來得大。即使有時候人們砍掉了30%-40%的雨林,絕大多數雨林物種依然存在,雖然它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然而,當有一天人們的破壞超過一個臨界值的時候,雨林系統就會突然崩塌,不僅僅是一些脆弱的生物消失了,就連最頑強的雨林植物和動物也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從生物量極其豐富的雨林,在經歷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就變成了泥石流橫行的草原甚至荒漠。而這個事件發生之後,無論人類努力或者自然怎麼變化,都不可能在短時期重新讓整個生態系統回到原來的雨林狀態。這個就是我們生態學屆常用的一個「引爆點」例子。

雨林的破碎化

被完全破壞的雨林

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很多人都會很容易類比到一些諸如蘇聯解體之類的歷史性轉折,從這點來說,整個理論有點像是禿頭上的虱子,顯而易見。但是,研究這個理論的目標並不是證明這個理論,而是要預測這個引爆點到底什麼會發生。要預測一個系統這個唯一的關鍵時刻到底什麼以後會到來,那絕對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有很多時候,人們甚至難以意識到這個轉折點早已經到來。當蘋果手機iphone1出來的時候,雖然很多極客和科技愛好者都奔走歡呼這個跨時代的產品,但是包括他們在內的絕大多數都不可能意識到這個產品就是改變人類社會形態的轉折時刻。很多人在那時候的反應也許和第一次見到大哥大、BP機、PS遊戲機的感覺類似,很牛逼但卻不可能完全改變我們每天的生活。可現在,手機卻已經成為了人類身上的一個新的器官,你喜歡與否,但它無可替代。

有些扯得過於遙遠了,讓我們再次回到電影上來。《林恩》中李安要給我們講述的時刻也許就是美國下一個轉折點的前夜。一個強大而看似極其穩定的國家內部已經發生了密布的裂痕。這些裂痕就如同是熱帶雨林中被人為開闢的伐木道路。起初,裂痕兩端的人們依然還能理解對方,就好像是鳥兒和獸類依然可以輕易穿過樹林去尋找同類和覓食。然而,當裂痕越來越大的時候,動物就再也難以感知到對方,形成一個個更小的群落,而小的群落則顯而易見地更加脆弱。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其實就是這些已經被分開的小群體,在他們眼裡遠在視線之外的參戰軍形象其實只是他們臆想出來的樣子。拉拉隊員們眼中看見的只是帥氣的美國英雄,頁岩氣石油大亨以為軍人們只是被派到美國為石油企業賣命的可憐棋子,裝卸工才不管什麼軍人只知道他們妨礙了自己的工作,而影片中的大老闆則把他們當成了感恩節的吉祥物,有人甚至臆想軍隊不過是一群互相撿肥皂的基佬。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些每天出現在他們電視新聞中的過客究竟是為何參軍,到底在異域的戰場是如何生存,回到家裡又將面對怎樣的生活。

也許大多數美國人如今依然可以強大到靠著自己獨步天下的武力和技術優勢繼續過著相對優渥的生活,但擺在他們面前即將到來的也許就是一個災難性的「引爆點」。看到這裡的時候,也許有些人會和我一樣自然而然地想到之前剛經歷過的那次「史無前例」的美國大選。這次充滿各種意外和話題的選舉以及參與其中的各色人等,讓這個世界上的人第一次看到了我們星球上最強大國家表面之下深入地心的裂痕。很有意思的是,當美國進一半的投票選民對於希拉里的「意外」落選如喪考妣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很多人卻早就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其實,這個事件的意義並不在於我們是如何有如神棍一般地預測到了特朗普的勝選,而是在於歐美「精英們」不能理解中下層美國人的訴求可我們卻可以。也許美國的精英們最終能夠回心轉意(雖然我不覺得這會發生),願意去傾聽其他人的聲音,但倘若任由裂痕發展下去的,那麼這次大選就可能是我們所說的「引爆點」。

雖然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從來不排除各種其他的可能性。但在這裡我不妨神棍一下,畢竟張召忠將軍也欽定了美國的衰落。我想我在有生之年會看到美國的崩塌式衰落。也許,有人會反駁說,自然界中也有在大災難之後重新繁盛的例子,人類社會也不乏衰落後崛起的國家。是的,但我這裡說的是現在這個美國。假如美國依然沿著現在的道路走下去而不尋求改變,那麼大廈的崩塌就在眼前,而之後在廢墟上崛起的必然不會再是原來那個「星條旗永不落」的強大國度。

說到這裡,我想我扯得有些過於多了,最後想說一句。《林恩》雖然在美國的很多影評人眼裡並不出色甚至頗有點看不上,但中國的觀眾中卻倍受好評。大概這也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依然能夠切身理解像林恩這樣的小人物。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中國的希望所在。當然,中國的分化其實已經發生並且大踏步前進。我已經看到很多所謂的精英們剛擺脫了窘困的生活,卻已經看不見百姓們的疾苦。但我依然還是從中看到了希望與未來。

推薦閱讀:

2017世界植物現狀年度報告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和實踐Permaculture?
地球上的所有海洋被一瞬間蒸發,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城市綜合體,生態城市,這類項目是偏規劃,不重視景觀設計嗎?如寶獅中國公司與萬達的商業綜合體的區別?

TAG:社会问题 | 电影 | 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