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高口碑災難片,看點可不僅是爆炸
其實最開始知道《深海浩劫》時,叔是有些不屑的。
影片改編自發生於2010年的真實事件,正在墨西哥灣工作的「深海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事故,11名工作人員喪生,導致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態污染。
看起來是個改編成電影的好題材,至少會有很多大場面可以看。
但是你不能說影片有很多爆炸,宣揚了美式主旋律,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可以吸引我去看。
災難片叔還是看過不少的,也總結出了如逢災難必摟摟抱抱定律……
這種模式好萊塢玩了好幾十年了,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可看過之後,叔才發現自己錯了。
原來災難故事也能講得如此精彩,而且收穫了難得的好口碑。
最近幾年的災難類型片,往往都是用「世紀地震」、「人類滅絕」之類的噱頭,安排幾位二線演員,講述一個全家出逃的故事。
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審美疲勞。
記得第一次看《後天》時,還真有不少網友在討論如果地球進入寒冬,我們該如何生存……
但是現在類似的故事已經不新鮮,地球也已經被「毀滅」過很多次了。
倒是韓國電影人,用平民視角打造的《釜山行》獲得了成功。
殭屍電影有很多,甚至《釜山行》的故事也和前兩年的《殭屍世界大戰》有相似之處。
但依靠對不同階層角色的細緻塑造,影片在國內獲得了出乎意料的關注。
歸根到底,災難只是講故事的手段。
真正打動觀眾的,是人面對危機時顯露的真實人性。
當我們回味《泰坦尼克號》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傑克和露絲的愛情。
《隧道》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在絕境中爆發出的求生本能。
《深海浩劫》的高明之處也在於此,雖然在預告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鑽井平台的爆炸。
但是其實在影片進度過半時,爆炸才真正發生。
在此之前,導演彼得·博格都在細細鋪陳故事,展現石油工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事故發生的真正導火索。
也就是BP石油公司高管的貪婪。
正是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的高管唐納德·維德林不顧工人反對,一味想趕上進度,最後才導致了事故發生。
對於這樣一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來說,講述災難發生的原因比描述「火海逃亡」這件事更重要。
事實上,這起事故的發生是多重保險機制失靈的結果。
比如水下的防井噴裝置就出現了失靈,導致最後的保險手段沒能發揮作用。
但無論如何,這起故事的本質都是人禍。
正視這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不斷在社會各個領域提升安全水平,是一個社會走向成熟的關鍵。
前幾天,天津港爆炸案剛剛宣判。再往前幾天,上海虹橋機場剛剛發生了兩機險些相撞的嚴重事故。
這些事故的本質,也是人禍。
一些人的玩忽職守,導致了無辜生命的消逝。
《深海浩劫》雖然本質上仍是一部商業電影,有很多藝術加工成分,但也給了大眾普及安全知識,提升安全意識的通道。
這也是叔覺得影片最值得稱道的一點。
也是……算了不說了。
事件的倖存者對本片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對於直面災難的普通工人,影片並且沒有落入「美式英雄主義」的俗套,而是展現了石油工人的群像。
並且,影片對細節的還原簡直達到了強迫症的地步!
為了重現「深海地平線」鑽井平台,影片真的重建了一個85%還原度的鑽井平台,並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水箱之中。
用影片主演馬克·沃爾伯格的話說:「這是影史最大的布景道具了」。
甚至連屏幕和按鈕這樣的小細節,劇組都進行了還原,讓真正的石油工人都讚不絕口。
而且角色從平台跳入海中的場景,也是實拍的……
用這樣專業的態度重現事件,叔十分欽佩。
其實影片導演彼得·博格與主演馬克·沃爾伯格已經是二度合作。
3年前,他們合作了戰爭題材電影《孤獨的倖存者》,同樣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影片講述了2005年,四名海豹突擊隊員潛入阿富汗刺殺恐怖組織首領,卻慘遭圍剿最後僅一人倖存的事件。
同樣描述了極端狀況下的群像,同樣是馬克·沃爾伯格挑大樑(只有他最後活了下來,戲份最多)。
彼得·博格對戰鬥場面的描述條理清晰,又很具衝擊力,是2013年叔心目中的年度佳作之一。
這次的《深海浩劫》重現了這種模式,讓本片成為2016年災難題材電影的口碑之王。
所以如果你只是希望在影院捧著爆米花大聲叫爽,那《深海浩劫》也許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想在影院欣賞一個好故事,體驗一次驚險的逃生之旅,選擇本片一定沒錯。
推薦閱讀:
※看完這5部自然災難片,震撼之餘背後一涼
※2016美國傳記電影《薩利機長》有哪些有意思的細節?
※在哪些電影中美國金門大橋被炸(毀)過?
※《薩利機長》和《迫降航班》哪個拍的更好?漢克斯和華盛頓演技哪個更好?
TAG:灾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