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的贗品 」—?—?虛構文體的未來證明。

原文刊載於《 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2015 / 01 / 25(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Gallery_Content.aspx?n=DBA0D52CDDAE46E5&s=750EC533A84E391F )

◎ 策展人:賴火旺

小說的創作是失去創造自由的一種形式。於是,書評是更不高尚的奴役文體。至少可以這麼說,作家奴役了自己?—?— 受制於他自己所選的主題。批評家的處境更糟,評論者囚禁於所評論的作品,就像罪犯被鎖在獨輪車上。作家的自由丟失在自選的作品之中,而批評家的自由則失落在他人的作品之中:( 取自,Stanislaw Lem《 A Perfect Vacuum 》)。

人類社會通過錯誤、失足、大錯、謬誤而產生了文化。在這種意圖機制化的過程,求真得假;於是習俗形成。人們對周圍世界形成了虛假的分類,發明越來越多的虛構存在之餘,便把自己圍在文化大廈之中,甚而去改變對世界的模型來適應自己的結論。我們當然知道藝術佈局的要求支配著作者,然而,我希望把一連串的事件盡量以列檔的方式重構起來。

【 一切從文化解殖開始 】?

—?— 《 總督殖民報 》。

施懿珊,《 總督殖民報 》,虛構媒體 / 文本印刷 / 標本雕塑 / ,明治三十年 ?施懿珊。

在通常情況下,目前一般人與傳播媒體深信有「 台灣雲豹 」的存在( 註 1 ),而這樣的認知主要是受到公部門基於自然科學界論述的宣導所致。依據國際資訊與台灣排灣族所保有的雲豹皮衣來看,雲豹確實是一種美麗而神祕的野生動物。因此、台灣有「 台灣雲豹 」的說法,是這塊土地上每個人的期望,人們似乎也樂於接受與支持任何和「 台灣雲豹 」相關的論述。然而,至今台灣野外仍然未能有任何一筆被用來確實證明有雲豹存在的科學證據,而國外目前則大多以 「 滅絕( Extinct )」來描述台灣雲豹的現狀。若試著從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這兩個領域去探討對「 台灣雲豹 」的認知,其實能發現許多盲點還需要澄清或補強。

雲豹是否真的曾在台灣存在?藝術家?—?施懿珊用著這樣一個命題,所虛構出來的日治時代架空媒體?—?— 《 總督殖民報 》於明治三十年成立,由同樣虛構的台灣總督壹次心郎的授意下展開了一連串的「 台灣雲豹 」與「 魔神仔 」的採訪報導。

說起這個魔神仔,有更多證據顯示:日本在領有台灣之後,出於治理上的需要、盡快瞭解台灣一般大眾使用的語言是當務之急,然而語言牽涉到的是兩個文化概念間的轉譯、比擬,關係到異文化之間,如何能夠搭起溝通的橋樑並非件易事。編纂辭典就是一項最基本的工作,而詞典中的解釋也可以看做是兩個不同文化中相近觀念的呈現,在 1938 年的《 新訂日台大辭典 》中,令台灣人感到熟悉的「 魔神仔 」就被採用來解釋日本民俗語彙中的「 神隱 」概念。

藝術家相信:「 雲豹 」和「 魔神仔 」很可能是一種特別存在於日本時代的殖民技術。這些可能被植入的自然知識幻覺,就好像一則宇宙殖民的幽遠傳說。

【 數位檔案的文本繼承 】?

—?— 《 委託代號:Gaksital 》。

Gaksital( ??? )的設置概念來自韓國著名漫畫家許英萬( ??? )的同名漫畫,該題材中 Gaksital 所穿的衣服,為韓國人的喪服。素衣下還有另一層意義,一般被用來穿在其他日常服飾下方、在一個隱蔽身份的角色設定上,可以迅速脫去外衣當然為首要考量,而在執行任務時,那被脫下、並且代表各種社會身份的外衣,也代表著退去階級隔閡,成為一般平民。

我們不學 V 怪客( V for Vendetta )中那張不變化的優雅笑臉來嘲笑這個社會體制,Gaksital 是一種以數位資訊代號涵蓋虛實體操作的社會運作技術,可以是一個代號同時可以成為一本地下雜誌、一種生活態度、一個駭客組織,甚至是一個「 人 」?—?— 藏匿在屏幕後方的代表人,僅以社群平台傳送簡易回復:

本計畫以下列電子郵件作為聯繫介面?—?xgaksitalx@gmail.com,將用資源互換的方式接受所有文化策略相關之委託( Hack )。委託項目一但啟用,顧客方會收到一封由 Gaksital 系統所發佈之合作文本、其中將對該委託案件進行議題形式的評判與重組,甚或委託者所能提供之互換條件( Faust )。任何委託人請皆使用「 匿名 」或「 代稱 」來進行議案,而本方亦會遵守一切保密原則。

這樣的運作項目,讓人想起日本漫畫家赤石路代 1991 年發行的作品?—?— 《 P.A 》( Private Actress ),是描述在現實生活中收取酬勞演戲的人。只要她接受委託,就會替你出演在現實裡的任何角色。亦或又如藤子不二雄?《 黑色推銷員 》中的「 顧客 」 根本無需付錢,可改以任何資源互換的形式作為報酬。如果委託人什麼都不願意付出,那表示他也沒有承擔鬆動體制的意念。

Gaksital代表人強調這個計畫的傳導方式,會更集中在匿名委託上。而此代號亦將有「 繼承性 」。 精確來說,Gaksital 亦作為訊息接遞員( 跑腿者 ),是將中散落於各處的「 資訊 」穿引串聯的一種設定,而當 Gaksital 真的成為一種集體運作的代號,那它就開始出現「 可繼承性 」,這時候接遞員也可能換為另一批人擔任。

【 文化生產速率的反噬技術 】?

—?— 《 Biennale ? 》。

雙日展示意海報,《 Biennale ? 》, 街頭游擊 / 行動穿戴裝置,2014 迄今 ? Biennale ?。

假如你要去相信一個作者的話?—?— 越來越多的人告訴我們,那就要去相信科幻小說的作者!這項起始於二零一四年末的計畫宣稱,當前展覽的產出速率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化崩解的前兆,如此具備未來預言口吻的陳述,正是《 Biennale ? 》這號組織引以為傲的發表技術。《 Biennale ? 》將藝術操作情節設定在二十年以後,發生在經濟體已受中國侵透的台北街頭。不知姓名的游擊者群在滿是鮮甜包裝的文化創意園區興盛地段裡穿行,有人對著可能曾經作為博物館的荒廢空間、或是在中國再度成功入侵台灣的歲月裡一些財大氣粗企業的運送部門外進行無痛塗鴉( 註2 )?—?— 整套論述就是這樣,像部小說的步調。

當初這些產業巨人的生產量處於高峰時,「 文化 」從人群精神活動一躍而成了生活消費的附屬品。波蘭科幻作家?—?Stanislaw Lem 曾對這種人類邁上技術文明之路那一刻起的宿命糾纏以性爆炸( Sexplosion )列舉:「 美國的工業無人格可言,它利用了東西方的倫理學智慧,拿掉了中世紀的枷鎖,把藝術拿去為性愛機器設計服務,同時還成立研究所和科學基金會,為性事從種族繁衍的奴役下解放出來而鬥爭。性事在以藝術之名的刻意包裝下已經可以成為信念、或作日常義務,那個紅色指標的高潮表因此代替了辦公室和街頭的電話機。」

話說回來,這批不知姓名的街頭游擊者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他們是傾於民間意象的非政府組織( NGO )?還是痛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而深受其害的失業青年?亦或附著在現實資源縫隙中所虛構出來的文化生產語境?「 為了打造出今天這個世界,我們做出怎樣的犧牲。你為什麼要一輩子當顛覆分子呢?」《 Biennale ? 》發起人平淡地描述著。亞洲八零年代經濟崛起後的幾個地方皆因社會變動產生了一種虛無感。在被稱為「 第三波民主化」( 註3 )中的共同特徵,即是:妥協、選舉和低度暴力。這種低度暴力與模式化的經濟和選舉操作,我想正是二十世紀末青年人們的集體虛無感來源。

【 更動文化勞動階級的解決用具? 】?

—?— 《 CD 2014 實踐方案 》。

文化聯邦電子公報第一期,《 CD 2014 實踐方案 》,虛構生產線,2014 迄今 ? 文化聯邦。

文化被視為化解人類針對自然進化所產生的所有異議和憤怒而存在,但近年文化也在當代時常披著「 公眾捍衛者 」的漂亮官袍,試圖讓我們接受所有惱人的遺產。它使用不計其數、模擬兩可的詞語,啟用自相矛盾的論據,時而訴諸感情,時而訴諸理性,只要文化能達到目的?—?— 把負量轉變為正量,就能順勢成為官僚們可挪用的迷人技術。M 型社會中的 M 型文化圈,是否能夠靠 「 文化資源的重新公平分配 」達到文化自治?對很多文化基層的工作者來說,其實是遲疑的。常年混居於中國網路版圖的王火來( 化名 ),於 2014 年末提出透過虛構生產線強化文化基層的實體策略( 註4 ):

當國家在發展重點計畫中植栽了一條「 文化創意產業 」的項目、將兩種不同價值系統強行媒合,藝術與文化環境即有著一個不用公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秘密 」。整體有限資源如何有效分配,其實只是權力支配者的「 公平形式 」,我們的文化體質卻未曾因此改變。

在台灣內部市場侷限、與基層工作者長期被迫多工勞動所導致的內部階級問題,也讓人厭煩。大量文創補助所促使從其他經濟體而來的「 產業加盟者 」,更加速了這波因為政策帶來的文化內耗。在無法立即更動生產系統的情況下,於是萌生製造一條虛構的文化生產線的可能企劃。這條被王火來暱稱為 ─CD2014( Cross Domain 2014 ) 的實踐方案,正在起步、預計由其他各類型產業中獲得「 剩餘的資源 」作為基礎養分。

為了向上列這些創作者的虛構能力進行挑戰,我將本次策展主題分成以下幾種形式來破解:

( 一 )不再現歷史、也不臨摹揣讀,而作「 穿越 」的《 總督殖民報 》?—?其所扮演的角色、即,面對歷史結構較為破碎的台灣,相對來說、黏貼這些斷裂的方法僅有靠「 穿越 」技術才較能夠修補先天史觀體質上的遺憾。而藝術家所使用的「 陳述技術 」,則以丟棄歷史結構的方式才能去回應當時無能為力如今卻有機會詮釋的理想。幻境總是比實境迷人。

( 二 )此處《委託代號:Gaksital》被我視為一種相對言論自由時代中的媒體( Media )新義,並同時用來滿足技術宅( Geek )對體制對抗的幻想。其中讓人值得留意的便是代表人所強調的,以「 文化命題 」於時代變流中和社會媒體( social media )相為喘息的續命感。

( 三 )在以虛構文體作為藝術實踐前哨的技術,《Biennale ?》的時空設定卻讓人顯得可有可無、但卻能被並置於《 CD 2014實踐方案 》之側,成為虛構生產鏈圈中的實踐者。人類過去沒有書寫上與內心反抗的尷尬,因為寫作沒有自由;信仰時代的文體不說謊,只用來「 服務 」。我們接著破題詢問:本文這種用以複製平行社會作為真實的贗品,是一種技術賣弄?還是一則徹頭徹尾的玩笑?我們是否有可能用一種文體重組讀者腦袋裡的家當?亦或者、能更動的也僅限於閱讀前已經有些家當的讀者了。

註釋:1.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本島最大型的肉食野生動物之一。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然而,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甚至屬於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2. 無痛塗鴉:一種從建築投影延伸而來的塗鴉技術,為《 Biennale ? 》發起人於計劃中所設定的未來空間書寫形式。3. 第三波民主化:在政治學上,第三波這個詞專門用於指稱1970年代以來席捲全球的民主化浪潮,由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在《 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 》中闡述了這個概念。4. 詳見「 《 文化聯邦 》?—?文化局長遴選辦法。」: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56939581199559/5. 文化聯邦電子公報?—?《 第一期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9ZbKuj0lUU4AeTe64l38Cm9nVzRO_uTgKmgUslBNrHs/pub?start=false&loop=false&delayms=3000

推薦閱讀:

靳埭強實力如何,為什麼看他的作品會覺得晦澀難懂?
紐約藝術書店指南
他是命硬的GAI,更是彎腰的周延

TAG:艺术 | 文化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