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雷神之錘--「卡爾」600毫米重型臼炮小傳

1942年6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北部別利別克河河畔,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前

一籌莫展的德軍士兵們看著這座堅固的炮台嘆了口氣。自從去年12月17日,德軍以7個步兵師和2個山地師的兵力全面包圍要塞,並發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以來,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蘇聯守軍依然堅守在這個巨大而堅固的要塞群里頑強抵抗。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的305毫米重炮不時對德軍後方陣地進行轟擊,給德軍造成了大量損失。許多德軍官兵看著這座炮台氣的牙根痒痒,卻難以找到攻克它的有效方法。

此時的第11集團軍司令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將軍認為,要想攻克要塞,除了第8航空軍提供的空中支援以外,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德軍集中了203個德軍炮兵連,共1300門各型火炮,在35公里長的戰線上進行了為期5天的炮火準備,重點轟擊給他們造成重大麻煩的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在這些重炮中,除了巨大的800毫米「古斯塔夫」重型列車炮以外,還有兩門重型自行臼炮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發射出的重型炮彈震天撼地,威力巨大,成功摧毀了炮台上的2門305毫米重炮,這便是本文的主角--600毫米口徑的「卡爾」重型臼炮。

早在戰爭爆發前,德國人就產生了研製重型火炮來對付敵方堅固要塞工事的想法。經歷過一戰塹壕戰炮火洗禮的元首更是對德軍研製重炮格外關注和支持。1936年,萊茵金屬的工程師們就提出了研製超重型火炮來對付法國人的馬奇諾防線的建議。萊茵金屬公司的專家們提出,可以將重炮分為數個組件,用車輛運輸到前線組裝後進行射擊。然而光是組裝時間就得6小時以上,再加上其他布置射擊陣地的準備工作,沒有半天時間搞不定。德軍炮兵部隊的將領們對這種無法完成快速展開的超重型火炮表示無法接受。德軍要求這種超重型火炮必須裝在自行履帶式底盤上,以減少射擊準備時間。

經過工程師和軍隊將領們的一系列磋商,萊茵金屬公司拿出了一份可行性設計方案:火炮口徑600毫米,炮彈重2噸,裝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標準射角55°~75°,採用履帶式自行底盤。

很快,德軍就批准開始生產這種新式的600毫米重型火炮,軍方代號「040號設備」。然而,量產準備所需的時間十分漫長,首先要預先生產1輛,以檢驗裝備是否還存在什麼問題,方便在進入量產階段後解決。但時任陸軍兵器局長的卡爾·貝克將軍認為,如果照這個速度,生產線還沒建立起來,戰爭就已經爆發。於是他果斷決定,打破先預產再量產的常規程序,先生產6門火炮。在他一再堅持下,這個完全打破標準程序的建議得以通過,6門火炮也因此得以按時完工,趕上了戰事爆發。德軍將600毫米重炮正式命名為「卡爾」,以紀念卡爾·貝克將軍對重炮研製生產做出的巨大貢獻。

卡爾·海因里希·埃米爾·貝克(Karl Heinrich Emil Becker,1879-1940),國防軍炮兵上將,彈道學家,時任武器試驗辦公室主任,陸軍兵器局局長,曾親自參與了「卡爾」重型臼炮的設計指導工作,後由於他被希特勒指責要對前線炮兵彈藥供應不足承擔責任,承受了巨大壓力的卡爾·貝克將軍患上了精神抑鬱症,於1940年4月8號自殺

德軍對每一輛「卡爾」都分別進行了命名,最初是打算用舊約聖經命名,後來元首覺得這樣不夠帶勁,改為使用北歐神話命名:隸屬第一營的兩台臼炮分別是「亞當」(Adam,後改名為巴爾德爾Baldur)與「夏娃」(Eva,後改名Wotan,即奧丁的古德語名),隸屬第二營的分別是「托爾」與「奧丁」(Thor and Odin;奧丁是北歐神話中的眾神之父,地位基本等同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而托爾則是大家熟知的雷神,主神奧丁的兒子,擁有雷神之錘),以及「洛基」(Loki;北歐神話中的邪神,奧丁的弟弟,也稱為欺騙之神)和「提爾」(Zui,這是戰神提爾的古德語名)。自行履帶式底盤的行駛實驗於1940年5月在德國北部中央的翁特爾呂斯進行,6門重炮也於1940年11月到1941年8月陸續完工。

「卡爾」的自行履帶底盤在沒有安裝火炮的情況下可自行開到板車上,由卡車牽引運輸

一開始「卡爾」使用的是彈長2.511米的600毫米重型混凝土穿甲彈,重2.17噸,內裝280千克高爆炸藥。這種炮彈有1號和4號兩種發射葯可選擇,1號發射葯可打2840米遠,4號發射葯能打4320米。新式的輕型混凝土穿甲彈於1942年服役,彈長1.991米,彈重1.7噸,內裝200千克高爆炸藥。雖然裝彈藥量減少了,但新型的5號和9號發射葯使其射程可達6640米、彈頭在飛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擊穿2.5m厚的混凝土層,然後在延遲引信作用下爆炸。由於600毫米炮彈射程較短,德軍於1942年5月還生產了540毫米口徑的炮管和炮彈,以供「卡爾」更換後射擊,射程增加到了10060米以上。

使用540毫米口徑炮管的「洛基」號,可以看出其炮管與600毫米短粗炮管的明顯不同

每輛卡爾臼炮都配屬有1個19人編製的炮班,火炮裝填時一共需要16人來操作,裝彈前要先將炮管放平進行填裝,抬起炮管射擊之後再把炮管放平裝填,再射擊。讓人驚訝的是,火炮俯仰居然沒有採用電動機,而是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戰火炮那樣靠手轉動搖柄來實現,這可把「卡爾」的炮手給害苦了:在這種強負荷的作業強度下,炮手即便竭盡全力,炮身每次俯仰動作也要耗時4~6分鐘,不得不說這算得上一個設計缺陷。

為了方便吊裝炮彈,德軍還專門配套研製了由IV號坦克底盤改進而來的彈藥吊運車

「卡爾」的履帶式底盤採用了戴姆勒?賓士制MB 503 A液冷12缸發動機(580馬力)以及戴姆勒?賓士制的MB 507 C液冷12缸柴油發動機(590馬力)作為動力,但由於全車質量達到了124噸,僅靠自身動力行駛也只能開到10km/h這樣的龜速,其自行底盤的作用主要還是進行短距離移動以進行炮位與射角迴旋調整,要進行長距離運輸還得依靠特製的鐵路運輸平台進行機動。

為「卡爾」私人定製的特種鐵路運輸平台,吊運時必須依靠那兩座龐大的轉向架將全車放到板車上

一輛「卡爾」的後勤保障車輛一覽:2輛指揮員乘坐的汽車,1輛12噸半履帶牽引車,2輛炮彈吊運坦克和2輛載重卡車,與800毫米的「古斯塔夫」相比,「卡爾」所需的後勤單位要少得多,從進入射擊陣地到發射只要10分鐘,完成戰備只需要古斯塔夫重炮1/312的時間

「卡爾」戰記

初陣--布列斯特

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的布列斯特要塞,控制著華沙-莫斯科以及立陶宛-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的交通要道。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要達成越過布格河,佔領明斯克,直指莫斯科的戰略設想,其中一個重要的戰術目標便是攻克這座堅固的要塞。德軍總參謀部把攻克布列斯特要塞的任務交給了第45步兵師。為了協助步兵進攻要塞,德軍在實施航空支援的同時,還首次將「卡爾」送上了前線:由於在之前對要塞群發起的進攻中步兵傷亡慘重,德軍決定讓「卡爾」一試身手。

1941年6月,正在布列斯特要塞附近展開的德軍「卡爾」重型臼炮

1941年6月27日,德軍開始使用「卡爾」重型臼炮有計劃地在炮兵觀察員的指引下炮擊蘇軍佔據的地區,德國空軍也協同炮兵向要塞投擲重型航彈。在「卡爾」的600毫米重型混凝土穿甲彈的轟擊之下,原本十分堅固的要塞防禦堡壘瞬間被轟塌。在猛烈炮火襲擊後,德軍第45步兵師在坦克的支援下對中心堡壘和北部科布林要塞發起總攻,最終順利拿下了布列斯特要塞。「卡爾」也首次證明了自己的實戰價值。

激戰塞瓦斯托波爾

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群的進攻是德軍超重型火炮立下顯赫功勛的一仗。面對普通炮兵、航空兵無法有效摧毀的堅固要塞,付出了慘重傷亡的德軍又一次出動大量超重型火炮:420毫米固定式重型臼炮、600毫米的「卡爾」和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德軍的第一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藥庫,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連續發射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直接穿透8米厚的混凝土防護層,成功命中位於地下的要塞彈藥庫中部,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隨後,"古斯塔夫"順臨時搭建的4軌大型鐵路轉彎南下,開始攻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了全面圍攻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的炮擊行動。

1942年6月17日,德軍發起總攻,配屬給第11集團軍的第833重炮連下屬的2輛「卡爾」(「托爾」和「奧丁」)開始向高爾基一號炮台開火,2噸重的混凝土穿甲彈重重地砸在305毫米炮台上爆炸,把西部炮台徹底摧毀。

德軍正在檢查被「卡爾」等重炮轟擊摧毀的「馬克西姆·高爾基一號」炮台上的305毫米聯裝炮塔的損毀情況

「卡爾」在面對堅固的敵軍工事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蘇德戰爭的進行,已經沒有類似的堅固要塞需要「卡爾」去轟擊了,他們的下一站,是華沙城。

鎮壓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由波蘭地下抵抗武裝「救國軍」發起的華沙起義爆發,為了搶在蘇聯紅軍到達前取得對華沙的控制權,波蘭抵抗軍在對蘇聯完全保密的情況下發起了起義。然而,圖樣的波蘭抵抗軍沒有想到,他們的行動遭遇到了德軍的強力鎮壓,而他們期待的美英盟軍又沒有及時給予支援,最終起義失敗。

在鎮壓華沙起義期間,德軍再次出動了「卡爾」重型臼炮,德軍用「卡爾」猛烈轟擊佔據市區高層建築的波蘭抵抗軍,普通的高樓根本承受不住2噸重炮彈的轟擊,旋即倒塌,起義軍損失慘重。

「卡爾」的600毫米炮彈命中華沙市區由抵抗軍死守的原英國保誠保險公司辦公大樓,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和煙塵,對抵抗軍心理產生了強大的震懾

波蘭抵抗軍在城區廢墟內發現的600毫米炮彈啞彈

德軍利用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的弱點,開始有條不紊地發起反擊,經過了「卡爾」的轟擊和德軍「突擊虎」重型突擊炮的火力打擊下,承受不起損失的波蘭抵抗軍最終投降,而這也成為了「卡爾」參與的最後一次德軍取得勝利的作戰行動。

1945年3月11日,美軍成功奪取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鐵路橋,德軍聞訊急忙調集「卡爾」等重型火炮前往轟擊大橋,阻止盟軍通過鐵路橋向柏林推進。雖然沒有直接命中大橋,但2噸重的炮彈落地爆炸產生的震動最終讓魯登道夫大橋結構嚴重受損,並於3月17日倒塌。但此時大量美軍部隊已經成功過河,「卡爾」也無力挽回敗局了。

正在向魯登道夫大橋開火的「卡爾」

1945年3月,被美軍航空兵發現並摧毀的540毫米「卡爾」及其鐵路運輸平台

目前唯一存世,保存在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的卡爾600毫米重型臼炮,有意思的是,毛子給這輛卡爾寫的名字是「亞當」號,而作為1號車的「亞當」為八對負重輪,而博物館內的這輛為3號車以後使用的新式11對負重輪的履帶式底盤,估計其真實身份可能為「托爾」號
推薦閱讀:

日本的試製41CML50艦炮的性能參數如何?
請問排長同志,1956年時,我國炮兵的觀察和校射是如何進行的?(若依然涉密請說明)
迫擊炮炮彈是怎樣被發射出去的?
口徑、倍徑、膛壓和彈藥哪個技術含量最高?

TAG: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