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總理認為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

剛從印度回國,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丫純粹吹牛逼。(doge臉)


扯蛋啊,21世紀明明是葉良辰,龍傲天,趙日天,福爾康的世界233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出我所料,說起印度,下面馬上就是「強姦大國」,「廁所修好了嗎」,等等各種充滿不屑的話語。然而,歷史是不隨著這些自大狂的意志為轉移的,先上結論,印度GDP和PPP超過中國世界第一,最早2030年,最晚2050年一定實現

這是一個看似很大膽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東西的結論。但確實要耗費一些功夫來對其加以說明。我們的故事,要從四小龍說起。70年代起,有這麼四個「大膽」地融入世界市場的經濟體: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這四個經濟體原來都是落後地區,50年代人均PPP大致相當於中國大陸的1.5倍到2倍不等,而今,四家裡面人均GDP最差的台灣,GDP三倍於大陸;人均PPP最低的韓國,PPP也是3倍於大陸。大家對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紛紛認為台灣起家完全是因為從大陸運過去的黃金,而韓國大致是用韓國姑娘在美國大兵營房裡的屈辱換取了美國賣腎援韓,然後喊上幾句「金錢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看著自己銀行卡上那點可憐的積蓄,陶醉在幻想之中。

現實點吧,資本的原始積累,除了西方式的掠奪和蘇聯式的剪刀差,還有一種比上述兩種效率高得多的方式——承接產業轉移!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興起了信息產業,原來大家都不會造電腦,現在大家會了,造電腦肯定比造襪子要賺錢,於是造襪子的人就回去造電腦,那麼問題來了,襪子大家總不能因為有了電腦就不穿了吧?襪子總要有人造,本國的人不愛干,那怎麼辦?交給外國人唄!於是我們可以看到,60年代低端勞動力從西方轉到日本,又在70年代轉到四小龍(畢竟七十年代日本也會造電器了),八十年代正好中國也在搞改革開放,就轉給了中國。

這裡面很重要的是三個問題:

1、當初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為什麼資本選擇了中國?

比如我是開服裝廠的一家外商,我們知道,不可避免的,在一群人中間一定有人相對比較擅長做服裝,另外有一些人不擅長做服裝。一般來講,對於這些第三世界國家,「擅長做服裝的人」佔據人口的比例,不會有明顯差距。那麼問題來了,我把廠子開到中國,本質上我是從13億人裡面選取「擅長做服裝的人」,哪怕我的廠子建在廣東,憑藉發達的諮詢,我也可以招到東北的人。但是,如果我把廠子開到越南,我的選材範圍只有六千多萬人——我把廠子開在越南能吸引泰國的人嗎?不可能的事!等泰國的人辦完過境手續我這都開工一個月了!一句話(單個國家內)人口就是縱深,在承接產業轉移的時候人口有優勢就是壓倒一切!

2、四小龍是怎麼後發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

四小龍國家的企業,起步的時候必然要做代工起家,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問題在於雖然我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低,但是我可以做大!比如做電器的企業需要全球分工,把組裝的部分給到四小龍。但四小龍的一家組裝企業可以借幾十家西方企業的組裝,最終導致雖然利潤率低,但因為營業額大,總的利潤居然能與西方相當甚至超過之。然後企業自然就可以把這些利潤投入研發,由於研發的人力成本還低,最後就是企業依靠規模效應,雖然處在產業鏈低端,卻仍然積累了很多研發資金,最終把規模優勢轉化成技術優勢

3、四小龍為什麼比中國強?

不廢話嗎?四小龍起家的時候中國在幹嘛?砸爛黨委鬧革命?祖國河山一片紅?等到中國終於明白過來了,四小龍相對中國已經有代差優勢了,換句話說四小龍相對中國就是當年西方相對四小龍,這肯定就不好超越了嘛!

好了說了這麼多和印度也沒關係啊——別急:

印度為什麼現在看來老不太行?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七十年代末,印度的改革開放可在90年代初!等到印度開放了,中國早已成為資本的熱土了。可即使如此,印度的發展速度也一直不比中國慢太多,只不過是因為印度一貫壓低匯率謀求出口(八十年代的中國也這麼干)。如果看購買力平價,印度PPP從本世紀初開始一直都是中國的五分之二多一點。鑒於目前中國已經停滯(一季度本幣名義GDP增速中國大陸兩岸四地倒數第一)今後想要超過,其實不難。

印度靠什麼超過中國?人口!有人會扁扁嘴說什麼印度不都是文盲嗎?11年,印度識字率73%,中國識字率95%,然而印度0-14歲人口1.5倍於中國!什麼概念?雖然印度年輕人的識字率比中國低,但是識字人數是要高於中國的!同樣的現象還會發生在2020年左右印度高等教育規模超過中國的一刻。黑人和穆斯林生育率也高,但是非洲和阿拉伯是統一的一個國家嗎?就算你出生率高,具體到每一個非洲或阿拉伯國家,出生的人口還不到印度的一個零頭。記得我之前那個造服裝的例子嗎?中國「不會造服裝」的人也要大大多於其他國家,然而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開服裝工廠,管那些不會造服裝的人幹嘛?印度一定會成為下一個投資熱土,有投資就有產業,有產業就有稅收,有稅收還愁修廁所?對了順便說一嘴,2014年透明國際的清廉度排名,印度壓了中國10個名次哦~

然而中國之於印度為什麼不可能成為四小龍之於中國呢?機會原是有的,但已經永遠錯過了。原因有很多,比如計劃生育使得中國90後人口相對70後斷崖式暴跌三分之一,將來光是養老就足夠拖垮國家財政;比如大躍進文革使得我們的發展晚起步了十年。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印度這個人口規模在經濟問題上不尊重市場是自廢武功的行為(注意這並不見得適用於人口比我們少一位數的俄國和日本)!從外部來看,體量大到中印這個規模的國家,在世界市場的生產和銷售體系來講都是too big to fall,西方敢把我們幹掉,它自己的生產也要停滯,最起碼其成本也會高的不可承受。從內部來看,我們知道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謀求轉型,假設有一千萬分之一的人能想到怎麼轉型,對於一個小國家,很可能都攤不上這樣的人。但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十幾億人口也找不出這樣的人來?概率太低了吧?而只要一個企業成功轉型,它所在行業里的其他企業乃至其他行業也必須跟著轉型,否則就會贏者通吃。由於中國每個行業規模都足夠大,就會導致每個行業都很可能有人相處怎麼轉型。所以轉型指著企業自發行為就好,政府要做的僅僅是避免沒轉型的企業破壞規則坑害新興勢力,而不是自己自作聰明的制定什麼規劃方案——你看10年的戰略新興產業,風電也好光伏也好電動車也好,不都打了水漂了?而這也是印度相對我們最大的優勢,印度政府也許不如我們那樣「擅長」做點什麼,但是人家至少遠比我們清楚自己不應該做什麼

總而言之,全球化的環境,龐大的人口,合理的人口結構,有所不為的政府,這一切的一切註定了21世紀必然屬於印度


記得2000年初世界上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中國還予以否認。怎麼才過15年就有一個自己說自己是21世紀是自己的世紀?世界承認嗎?


從人口紅利上來講,大概是中國的世紀-印度的世紀-非洲的世紀這樣一個變化


主要是因為領導覺得印度程序猿已經悄悄的學會加班了。


大概在70年代末,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校長上政治課,主要內容就是吹外國如何先進,最後加一句,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全都熱烈鼓掌,無比堅信我們的未來肯定很美好。那時我們愛看《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幻小說,中國那時的科幻小說未來總是很先進、美好。現在回過頭看,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該與現在印度差不多,除了對未來的樂觀,什麼都沒有。這種樂觀,應該是一種國運的體現,持續3、40年的長牛國運!

不知道印度有沒有這種國運。


分享一下羅胖胖的觀點,中國和印度在確定路線上制定的方針是不同的。在同樣擁有人口紅利的前提下印度大力發展精英產業IT科技,結果是整個印度只有不到700萬人享受到了這裡政策優勢。中國首先發展製造業讓4億人得到了從農村走到城市生存的機會,然後再發展科技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未來30年應該屬於中國是沒錯的。再往前看我覺得我的知識面是沒法預測的。但我相信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提高,一個個過千萬的超級大城市的行程會讓中國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但伴痛也是必不可少的。


估計暫時還是美國的


一派胡言!二十一世紀明明是生物的世紀!


請暫停調侃,仔細想想印度總理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在我看來,印度8億年輕人這件事看起來還是蠻可怕的,尤其是對比我國的老齡化社會。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適齡勞動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被認為正處在「人口窗口期」。在這段時間內,藉助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經濟可以長期保持較高增速,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等也可藉機實現升級,有望大幅提升國家綜合實力。」

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印度是27歲,男性才26.4歲,女性是27.7歲,中國是到36.7歲,日本現在是44.6歲。中國正迅速的步入老齡化,2020年,世界上四個老人中有一個中國人。

更不利的是, 瑞典、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NP己達1~3萬美元,在全球72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中,人均GNP達一萬美元的佔36%,一萬至三千美元的佔28%,而我國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進入了老齡化。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 的特徵。老齡化的加速對經濟社會都將產生巨大的壓力。

中國、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彼此間必然各種產業競爭。印度雖然有諸多問題,但「莫欺少年窮」,一二十年下來,一個未富先老,負擔頗重,人力資源越來越稀缺和昂貴的中國,和一個方興未艾,朝氣蓬勃的印度角力,不容易。


三胖說:胡說八道!明明是我朝鮮的世紀,不信的我要放原子彈了!


這算搶先宣示主權嗎?將來他們就可以說,自古以來。。。


矽谷是海外印度的代表,在海外印度看到印度裔取得的成就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而實際上印度本土和海外印度是兩個國家。


穆迪老仙!!

法力無邊!!

趕中超沒!!

就在明天!!


據說他矽谷拿了一本《蛙》


我們從小就聽過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然後我們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喂耗子和釀豆醬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