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各國君主稱號為什麼這麼複雜?
01-25
歷史業餘愛好者,一直對「謚號」這個東西」很好奇。 比如劉備的謚號是「漢昭烈帝」,「昭烈」是個什麼樣的謚號呢?而且歷史上不乏兩字謚號的皇帝, 比如「漢光武帝」「魏孝文帝」等。 還有各代君主爵位問題。 以魏國為例,前兩代君主都稱「帝」,而三代君主曹芳則是齊「王」,第四代君主更低,成為高貴鄉「公",然而最後一代君主曹奐則復稱」元帝「。 還有吳國,孫權的兒子孫亮稱」會稽王「,末代孫皓則只有烏程」侯「的成豪。 最可笑的是蜀後主劉禪,」後主「是個什麼稱號啊笑得不行。
謝邀。回答問題的唯一原因,是題主抬舉我,居然邀請我了……作為輕度強迫症患者,請題主能否……自己修改一下問題描述裡面的錯別字?「後主」笑得不行……您把陳後主、前蜀後主和南唐後主等等放在哪裡去了??
好吧簡單科普一下,後主是源自蜀漢後主劉禪。陳壽寫《三國志》時用了「先主」、「後主」來區分蜀漢的兩代皇帝。後來人們把和劉禪命運相似(就是一樣倒霉)的割據政權的君主,就也叫後主了。
額……寫答案過程中突然明白題主為嘛笑了,他是以為劉禪當皇帝的稱號就是「後主」,怪喪氣的稱號。這是後人給的好不好!!!就好比帝辛怎麼可能稱呼自己為「紂」???這不有病么??!!!歷史年表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等記載這些帝王時,就這麼給的稱呼,不代表他們的謚號啊什麼的就是這個。另外,齊王曹芳,私以為最高票答案有點不妥。他雖然確實早先被封為齊王,但是在歷史書中被寫作「齊王」,而不是「廢帝」什麼的,還是因為他被廢之後,保留的,還是「齊王」的稱號吧。至於謚號「厲公」,因為彼時西晉已經取代了魏,原本魏朝的王爵,還是被廢的王爵,肯定不會有什麼「優待」,自然降了一格。不過估計應該是陳壽為了給他面子,還是給了個「齊王」給他,不然「厲公」有點太難看了。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不一定對。(畢竟後人怎麼稱呼他們,真沒什麼標準)高貴鄉公,最高票答案說的很明白了。他最後死於非命,連個謚號都沒人給留。(而且是司馬氏所誅,晉人怎麼可能會(gan)給曹髦立謚號?)他活了一輩子,就這麼個高貴鄉公的稱呼拿得出手了。吳的就不說了,沒什麼太多的說法,都是生前的封號,有的是被廢后的(孫亮),有的是登基前的(孫皓)。都和他們當皇帝沒關係。順便,你所說的「稱號」本身就是不嚴謹的說法。因為在人們習慣中,有的皇帝大家願意叫他們的謚號(比如漢武帝),有的皇帝我們叫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有的皇帝我們叫他們的年號(比如明清的各位),這種「稱號」我們叫什麼,也並沒有具體可明確的標準(比如明清時期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是用年號稱呼),沒必要為這種事兒糾結。黃粱的答案很正確,但是太簡略,我擔心題主能不能明白,所以畫蛇添足一下。
漢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除初代外)的謚號都有孝字,漢武帝的正式謚號是孝武皇帝,所以兩個字的謚號並不很屌。
謚號是貴族死後獲得的稱號,所以死的時候是什麼爵位,謚號就是什麼。
曹芳先是皇帝,後來被廢為齊王,後再被貶為邵陵縣公,死後謚號厲公。曹芳被廢后,原高貴鄉 公曹髦繼位,高貴鄉是封地地名,公是爵位,和前面邵陵縣公一個意思,曹髦死後皇帝名位被廢掉,所以沒有謚號,一般指稱高貴鄉公曹髦。曹奐以皇帝身份禪讓,死後得到元帝謚號。東吳的情況差不多,同解。《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人陳壽就是這麼稱呼的,蜀國兩帝,可稱先主後主指代,同理有陳後主、李後主。他投降後被封為安樂縣公,死後謚號思公。根據謚法: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劉備謚號可能取義 昭德有芳,有功安民。
我一點知識都沒有,上面都是我上網搜出來的。既然愛好,不如多花點時間在上面
................................................................看了別人的答案,我覺得關於爵位的問題可能有點疏漏。魏的爵位制度和蜀漢有所不同。魏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而蜀承漢制只有王侯兩爵。而根據封地大小和等級細分為縣,鄉,亭三級。高貴鄉公的高貴鄉既是 封地位置,也是鄉公級別。武鄉侯是鄉侯,都亭侯是亭侯。關於爵位的知識我實在是所知有限,歡迎來打臉,不過請輕些南唐後主陳後主哈哈哈哈哈哈哈
中國歷史上稱號已經很省略了
頂黃粱的回答。無知不是罪過,傲慢才是。所以勸題主以後少哈哈哈幾下。
後主這個稱號很好笑的話,我後面也有好多好多躺槍的好么!
以及,咳咳,我有謚號啊,還有封號啊,還有年號啊(什麼鬼)。
所以,題主,答應我,不要因為我胖就取笑我好么?我就不知道後主這個稱號哪裡就可笑了?
。。題主,你問問題前先百度下好不啦。。。。
頂 @黃粱
題主你百度一下都能知道劉禪的謚號……問「為什麼」之前先搞清楚「是不是」啊喂我看這問題也笑到不行。
後主基本都是投降的亡國之君
占樓待編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