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架構設計的0層邏輯

編程的本質是創建名稱空間。所謂名稱空間,包括三個東西:

1. 一組字元串,作為名(Identity)

2. 定義名(字)是什麼

3. 定義名怎麼樣

很明顯,名稱空間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產物。在精神世界裡,我們有很高的自由度,唯一的限制是我們的想像力和腦容量。我強調這點,要說明的的是,精神世界左右你的核心問題肯定不是Pattern,甚至不是邏輯(邏輯一致,或者說概念一致性,是一個簡化邏輯空間的方法,卻不是程序的前提),我們不見得需要用這些東西來左右自己的名稱空間。

但如果你要用程序去解決問題,你的限制就來了。「名」為了描述「道」(現實)而產生,但「道」很大程度上不被「名」所左右,甚至名本身就是「道」的一部分。優秀的程序的每個名字定義,都為了對道進行逼近,而不是為了「名」本身簡潔和好看。「名」的簡潔和好看是個人的精神需要,我們都希望事情簡單優美,但最終我們希望逼近道。

我們在這個專欄的前面花了12個博客來討論性能優化,最終都是為了用具體實例來說明這一點:我們以為我們受的限制僅僅在名稱空間的外圍,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邊界處,在我們的設計(精神世界定義)內部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其實在「性能」的壓力下,你在精神世界也是幾乎沒有幾個選擇的。性能是現實綳進邏輯空間的弦,讓看起來有很大自由度的精神世界,也變得和現實一樣冷冰冰,沒有選擇。

在這一篇中:生成優秀的架構,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維護一個大型的軟體,在每個維護開發周期能修改的部分有限,這些修改必須都用於取得競爭力,否則這個軟體就會被淘汰,被取代,它幾乎是沒有選擇的。這特別像一顆自然的植物,它生生不息地生長,每個生長都必須伸向陽光,水份和肥料(而不是擺出一個「道」字的形狀:))。所以你看起來每顆植物形態各異。但對植物個體來說,它長成今天這個樣子,幾乎就是一種「必然」。只有溫室中的花朵可以在強大的人力營造的環境中被隨心所欲打扮,但溫室的花朵是無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

綜合起來說,一個軟體能變成什麼樣子,和所選擇的需求,投入的資源息息相關,在大的層面,最終就是個必然,和架構師的期望,乃至「老闆的目的」、「程序員的情懷」都沒有非常大的關係。

所以,第一層架構邏輯,也許你不會寫下來,但它既不是這個軟體的需求,也不是在這個軟體的「名稱定義」,而是定義清楚軟體的需求和養分是什麼。軟體的需求和養分,看起來歸根結底是「投資」的問題,事實上不是,你這樣理解一下:有一個千億萬富翁,閑著沒事,找了一千人,花了十年,開發了一個可以在天上列印一個「愛」字的軟體,這個軟體有一億行代碼,這個軟體能「活」下去嗎?

「活」不下去的,它的生命周期就是這個富翁的投資周期。沒有人靠這個軟體過活,這個軟體就會死亡。

軟體真正的養分,是用戶量。如果能想讓一個軟體可以不斷活下去,你真正要做的是讓它擁有最大量的用戶。這個邏輯,甚至不受你的老闆的左右。專門支持某運營商的X信死了(或者說不死不活吧),支持所有平台的微信能活。這你也許說是有投資的原因,但但凡這種還沒打就把自己限制在一個平台上的,就已經屬於綁著自己的手和別人競爭了。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希望一個軟體能活下去,只是想解決一個臨時的問題。但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這樣,所以,一件事只要開始做了,每個人都只是這件事上的其中一隻螞蚱,無論是上司還是下屬,都很難離開這個漩渦了。這個事情會被整件事情的名稱空間所控制,決定你下一步可以做什麼。這是架構設計的0層邏輯。 要研究一個軟體如何發展,首先不是研究直接給出來的需求,而是研究這個軟體如何在整個生態鏈上浮著,成為整個生態鏈生存的需要,在那之後,你才能談你的個人情懷。

我們看一個開源軟體是否成功,到頭來,也不是你看到的花團錦簇,而是用戶量的變化,這個用戶量,也不是「使用」這個軟體的用戶量,而是「靠」這個軟體過活的用戶量。當我們把目光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就能看懂一個軟體真正的競爭力了。

我想起要寫這個文檔,是因為常常在討論軟體構架策略的時候,別人會跟我談到開源和閉源的戰略問題,談「公開宣講」和「私下目的」的問題。他們總認為這兩者是可以割裂的,他們以為他們可以口上說一套,私下做另一套,或者開源做一套,私下做另一套。我認為他們都沒有想明白一個道理:暴露出來的策略,和私有的策略,只有可能互相順從,否則吃虧的一定那個所謂的私有策略,這就是「守中之道」。表象和內在,在性能(競爭力)的壓力下,是必然必須互相對齊的。所以才有「聖人無私,所以成其私」。所以,做開源方案,或者做行業標準,或者建立一個新市場,唯一的辦法是全力投進去幫助整個生態,你以為你可以簡單攪起一點風雨,然後坐在後面看別人表演,終究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國內很多軟體企業都缺乏這個認識,所以他們的行業解決方案都毫無價值可言。

附錄1:關於公開方案和私有方案的進一步解釋。

這段補充回答有人私信問的問題:「為什麼暴露出來的策略,和私有的策略,只有可能順從,否則吃虧的一定是私有策略」。

這個原理就是前面的推導,一個解決方案,他可以如何設計,受需求和性能壓力的拉緊:

當你派人去參與這個方案的演進的時候,你有幾個選擇:

1. 如果你的開放方案和私有方案各懷鬼胎,這個方案沒有「拉頸」,這個解決方案在競爭中就會落敗。

2. 如果開放方案是完全受控的(受你控制),它給你帶來的收益肯定不如你全力去做一個私有方案,這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3. 如果你使用一個很小的私有方案,而這個方案在整個解決方案中很重要,如果其他人做不了,沒有多少人會投進來,如果別人覺得在這個體系中還能活下去。這個體系一定有你想不到的路子讓體系在沒有你的情況下活下去,到時受控的是你,不是別人。

所以,我素來說偽君子比真小人好。偽君子自己的那點小九九,在他自己建立的體系面前,只會讓他死無全屍。


推薦閱讀:

微服務的架構模式中,資料庫如何規劃?如果採用獨享資料庫,如何解決事務處理和聯合查詢?
既然 Chrome 的設計這麼優秀,為什麼其他瀏覽器不借鑒?
C/C++ 是否存在大數據生態圈,為什麼?

TAG:软件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