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系學生在做方案前看別人方案再總結還是自己一開始獨立思考比較好?
感覺看了別人的方案會有所啟發,但是同時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維。怎麼平衡?
要看。
1.我當年也是以為看別人的東西會被限制思維,結果後來發現學得好的都是看得多的。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轍。
2.不僅要看,還必須多看。看一個案例當然會被限制,把相關的案例全看一遍,大開眼界。作為初學者,首先要試圖對這個領域(比如博物館設計)的成就有所了解。不要太自信自己獨立思考幾周的成果能夠趕得上學長們大師們積累數代的經驗。不要停留在被一個案例啟發的階段。獨立思考這句話的適用對象是學傻了的那種,不是不學的那種。
3.在廣泛了解的基礎上重點深入。比如挑選一個案例,深入地分析;或者挑選兩三個案例,對比分析;或者對所有相關案例,選擇一個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例如用光的技法。
4.建築設計本來就是在和各種限制周旋。逃避限制是沒用的。了解限制,發掘限制,把限制轉化為機會(很多情況下機會都是這麼來的)。越是逃避限制你的設計進步就越慢。基本上,所謂學習就是去了解限制的全貌,所謂研究就是去突破限制。
5.不看任何案例,經過艱辛的思考,你獨創了一個精彩的設計。然後發現別人早就做過了,做得比你還好。猜猜看這是什麼體驗。而且對新手來說,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太大了。
6.在參閱了眾多的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再去提出你的創見,做出你的改良,解決你的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問題。這一步是很難的。但如果不去看任何別人的方案自己獨立思考、非常輕鬆地得出創見,這種創見的價值何在呢?
7.早開始積累優秀案例。空閑時做做整理,作為儲備。對資料的收集一定要和設計實踐同步進行(,別像我一樣讀研的時候才開始收集實驗室先例資料什麼的,發現自己本科的設計很爛)。養成這種習慣。
8.根據題主的評論補充一點,對想要借鑒的方案尤其需要深入思考,因為情況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更要認真考慮他人的處理是針對什麼樣的場景,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帶來了哪些問題,我的問題是什麼,我能不能在借鑒他的基礎上比他做得更好。還是要花很多精力的。
9.20150413補充。看案例要看好的。概念設計和建成方案要區別對待。對案例的評價能力和你的資料積累質量是左右腿的關係——沒有一定的功底,是難以分辨出哪些是好方案的;沒有一定的閱歷,也就難以建立起評價體系。很多剛開始覺得不錯的案例,到後來也就一般了。不過「看好的」這條原則總是沒有錯,不喜歡的案例可以不用浪費時間去深入研究,畢竟你的時間有限,要用在刀刃上。首先把「有想法」「獨創」「大師」「靈氣」這些辭彙統統從你腦袋裡抹去。
學生以及不成熟的建築師對建築設計的一個誤解就是:
每一次設計都是證明自己,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
因此,他們很忌諱任何對展現自己造成威脅的事情,比如參考和借鑒。
然而建築設計並不是那樣,
設計的過程本質是做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是好用的,有價值的,有趣的,得到你認可並且讓你覺得別人也會認可。
因此,先看還是後看,借鑒或者抄襲,根本沒有任何影響(競賽除外)。
關鍵點是把好東西做出來,而不是讓我做一個好東西。
希望樓主可以體會兩者區別。
當然要看,看的時候要分析。
但也很能理解你的疑惑。「從本質上講,設計是一種創造性行為,而創造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學習的初步形式,練習者(設計師)總是部分地依賴於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但又總是試圖突破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不必諱言,幾乎所有的設計者都有著糾纏於這般矛盾之中的疑惑和焦慮,更不必說是初學者了。」————《分析作為一種學習設計的方法》,韓冬青,《建築師》2007年第1期。限制自己的是懷疑和懶惰,不會是別人的好方案。
比起李白式「妙手偶得之」的浪漫,創造力在建築行業里發生的過程,更加像「千帆過盡後」的漸悟。沒有唯一答案,也沒有獨孤九劍破盡天下武功,只有不斷積累,慢慢攀登,享受旅途的樂趣而盡量不要問捷徑在哪裡。
如果一定要指個方向,那就既要看,更要獨立思考,這兩個相輔相成之,至於從哪個開始就無所謂了,學生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認知和選擇,可以都試試。一個學期兩個大作業,一個純抄抄盡本類型的經典,一個純想,絞盡腦汁堅決不走尋常路,會很有趣的。不需要平衡,建築師需要平衡的東西太多了,那是以後的事,現在做方案盡量不要平衡,試著追求極端吧。Good designers copy; great designers steal.
- Pablo Picasso
另:和同班同學交流也是開闊思路的好方法,但是請不要直接拿同班同學的東西,很醜陋:A和B都照著同一份兒配方調酒,一個把青檸換成橙子,一個少用了點兒伏特加,最後味道都還不錯,這是可以。A調出來之後B喝了覺得不錯直接拿去說自己獨創的新款,就有點兒不要臉了。
而且一個學徒調出來的,好喝的概率能高到哪兒去?
嗯,之所以知道,因為也算是被抄過的——GSD是啥人都有,抄到最後中國人美國人一聽名字就都露出「我懂了」的微笑,也算是難得一見了——遇見了,也算是見山見水了吧(大霧……
不要參考同學或者學長的范圖。多參考,而不是只參考一個。參考經典的作品。
一個僅作討論的回答:1、個人覺得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優秀的建築師必備的基本素質。所以,如果題主想把建築做好,還是建議要下決心好好培養自己分析問題並提出相應解決策略這種做方案的童子功!要知道,每塊場地(微地形,場地內的要素,周邊環境影響要素,社會文化問題等等)都有它獨特的地方,這些要素組成了一個相對複雜的設計初始條件。我覺得這些獨特性與複雜性的應對策略甚至是一些形式上的奇思妙想,是很難通過「總結」其它案例這種方式深入細緻地解決的!總結其它案例,很多時候有可能解決掉一部分問題(比如某類建築的流線組織,功能布置,應對某種地形或者某些歷史古迹的策略等)。但是很難深入細緻地去解決場地中的問題,再強調一遍,是深入細緻地解決!這是由每個設計都有其特殊性決定的。所以,我建議題主一定要從低年級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這種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說不定某次,你就能提出一些創造性的解決策略呢。這就是授之以漁。你有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斷積累經驗(收集案例,學習別人,自己總結),相信你會進步的很快的
2、別人的案例當然是要參考的,但我覺得這種參考應該是一種「主動式」的參考。我不否認,根據別人的案例「總結出」自己的方案也是一種設計方法,但上文已經解釋,這種方法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我認為對於他人經驗的學習分為兩種情況:首先是平時的積累。就是你通過各種期刊,微信公眾號,各種網站等等看到的好案例收集起來的,這種積累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另一種情況是,當你正在進行一個設計的時候,你首先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很多問題,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思考也好,通過先前積累也好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還有一些棘手的,你沒有能力解決,或者別人的做法比你的好,這個時候你帶著自己的問題再去搜集案例總結經驗,學習別人的做法,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說的「主動式」的學習。這也算是「總結案例」的做方案方式吧,但這種「總結」是建立在廣泛積累和獨立思考基礎之上的。3、最後給題主提個醒,獨立思考是很難訓練的,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的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怎樣找出問題,怎樣找到突破口,怎樣利用基地條件提出創造性的策略。更難的是像大師們一樣,提出那麼多炫酷的想法。所以,對於走訓練自己獨立思考思維的路,題主要有好好學習的準備呀!能遇到好的老師,或者去好的事務所實習,也是不錯的學習方式,有牛人帶你才進步的快。最後,加油吧!在《建築語彙》的序言中有這樣幾句話,當時讀完對我觸動很大。但是我在讀到它的時候已經是工作三年了,回想起來當時自己在學校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後悔自己當時沒有多讀書。
"設計的創意來自於如何將策略衍生為第二天性,然後加以創造性地選擇、組合、變化及巧妙地運用,以製造一個全新的設計作品。「
"在課堂上對於相同的一組設計需求,產生各種不同的設計解答,是一種具刺激性及有意義的學習。這種教導和學習的實質是經常促使學生保持個性的方式……兩個不同的設計師,由於他們的獨特性及不同的經驗、生活感觸、價值觀,以及設計哲學和對問題認知點的不同,將導則他們作品的差異。"
看的書多了,聽的話多了,才有自己的說話習慣個性。腦子裡沒貨,畫的出啥啊 (Gehry除外哈)
設計能力=努力(90%)+天賦(10%)
設計努力值=紮實的設計理論基礎(30%)+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看(70%)
天賦決定設計師的上限,努力決定設計師的下限。
「我不反對你們抄,反倒非常支持你們大量的抄,因為只有在不斷地抄別人過程中,你們才能逐漸的感悟設計的本質」
——我們老師說的
「沒有任何人能憑空做出好的設計,因為設計師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作」
——我自己說的
————————————————————————————
補充一下:
建築大師=設計能力(60%)+存款(40%)-甲方的腦殘程度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觀點,建築系的學生功夫是要用在課下的。原因很簡單,建築說白了就是一個研究「人」的一門學科,當你拿過任務書開始做方案的那一刻,其實就是將你對所使用者行為方式的理解和其情感的寄託表達出來。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來源你的生活的,比任何設計案例都真實,有效。所以別再在拿到任務書時悶頭看案例或者做方案了,平常沒事多出去走走看看,畢竟建築學其實很大一部分時間是花在路上的。
不看搞不好連自己的思維都沒有~
都可以。都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但是我覺得抄是弱者的生活方式。強者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建築設計計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築設計計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築設計計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融匯貫通的運用所學所見所聞所想於創造的過程!所謂你要忘記你所學的,不是真的要忘掉他們,而是從具體情景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多的是結合你所掌握的理念、思維、視角…更做出綜合的動態的判斷與策略,恰到好處的表達,創造性的問題,而不是循規蹈矩或者是被限制!
我個人認為:建築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體,建築師需要科學家精神,也需要藝術家的靈感。科學和藝術的真諦,猶如遊走與迷宮之中,曲折崎嶇且沒有常規路徑可循。正如愛因斯坦說:「經驗事實常常為科學家設立外部條件,是他們受限於以往的認知體系和常規概念;科學家既需要有想投機者那樣肆無忌憚的態度,有需要有學者般的系統而嚴謹的認知」。
一定要看,而且要瘋狂的饑渴的看,了解的越多越好,你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以前有過什麼優秀設計,現在的頂級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你才能知道你自己的設計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我們現在所有項目開始前期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搜案例,儘管案例庫已經非常豐富,還是要搜,以前存過的案例這次也相關的話,也要再看一次,你總能從不同的層面獲得信息量,信息量才是優秀設計的基礎!!千萬不要指望自己憑空能想出優秀的設計,在你什麼都沒看過之前,連閉關鎖國的清王朝都不如,有些什麼優秀的設計手法,新穎的設計理念,啥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設計就會和小朋友畫水彩畫一樣。連七八十歲的院士們都經常去參與展會交流會論壇,你有什麼理由不多看。
兩者已改同步進行,最開始獨立思考總方向,部分設計細節可以參考優秀的作品,方案的設計最終出品理論上應該是你個人設計理念的表現,不過目前的甲方市場,設計師也不好混。在修改過程中很容易被甲方左右,最終出品的只剩下甲方要的。
建築系學生在讀
大一剛開始自己做方案的時候,是一個瓦楞紙坐具分析,都做過對吧當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創新,與眾不同畫草圖是時候出來了這麼個鬼東西大概是把一個大圓盤,中間在畫一個人坐的圓盤,剩下邊緣的環分成六等份,三份上翻,三份下翻畫軸側時不會畫就用紙做了一個模型丑,而且靠背扶手的受力都沒有解決,材料只有瓦楞紙,可是方案怎麼改?之前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個。
後面買了麻繩,這是沒見過別人使用的。
我發現當自己的想法逐漸在落實的時候,我參考別人的一定不是外觀上的相似,而是細部的解決,最後的成品和之前想的完全不同(同樣很醜就不放出來了???,也和參考的不同。
當你說你在顧忌是否被別人的方案帶著跑的時候,那是因為你自己的方案並沒有敲定下來,你還在看別人的,看別人的想法理念,並不是說這樣不好,這是學習的過程。不斷思考著做出變化,那裡喜歡那裡不喜歡,會有屬於自己的作品的,自然而然的讓它呈現出來,而不刻意為之,刻意追求不同。大概就醬推薦閱讀:
※有哪些不知名但是打動過你的建築物設計?
※建築設計中對於使視線轉彎有什麼技巧?
※韓世麟揭短夏彬之事讀後感一則
※「舊文」不如渲張裝逼圖---來紀念P站的掛掉
※有哪些設計得比較好的體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