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挺楊派」說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臨沂網戒中心」事件發酵已有一個多月之久,網友@未消逝的青春2015的發表的博文《我在臨沂網戒中心的真實經歷》字字泣血,眾網友讀之無不動容。可卻有網友@諍言不昧、@哇塞俠、@羅化生_數之理、@江湖三八哥等,對於這件事有不同的、特別的看法。我也特意去拜讀了這幾位網友發表的博文,無奈鄙人理解能力尚淺,想要對其中幾位網友精彩的博文發出一些疑問。

一:如何定義來治療的「網癮」患者

質疑一(選自@諍言不昧):

「……更加讓人焦慮的,是造就了一個對網路產生病態依賴的特殊群體:多少人成了社會功能嚴重喪失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的宅男宅女?多少學子為此被學校勸退開除,與家庭關係破裂,有多少校園慘案家庭悲劇社會治安問題與此相關?互聯網的偉大意義毋容置疑,可與此伴生的社會問題誰來承擔?這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家庭、學校、醫院、監獄功能所能解決的。」

該網友提出論點:網癮伴生出的社會問題沒有誰能承擔,而且,並不是家庭,學校,醫院,監獄的功能可以決定和解決的。

前文提到,互聯網造就了一個對網路產生病態依賴的特殊群體,而這個群體是「網癮」患者,還指出這些人成了「社會功能嚴重喪失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的「宅男宅女」,對於此處的「社會功能」的定義,學術上定義為「環境監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文化傳遞功能」和「娛樂功能」四大方面。而這位網友所指,僅僅是屬於「社會協調功能」相關方面的內容,而且光從這一個方面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喪失了社會功能略不妥。且對於「宅男宅女」的定義也十分模糊,我猜測他僅僅是用來形容那些足不出戶,與外界溝通甚少的人,如此定義顯然不合理。還有一些自由職業者和程序員相關職業者也常常呆在家裡,通過電腦網路與外界交流,並且還認真工作。他們也並沒有「嚴重」喪失「社會功能」。而且,他牽強附會理解了「網癮」青少年和發生的一系列的「慘劇」發生的聯繫,從目前公開的相關數據看,聯繫僅僅只能限於「偶然」而不是「必然」。

二:關於「楊氏模式」治療的疑問

質疑一(選自@諍言不昧)

「……其中最核心的環節是心理點評:楊永信認為,戒治網癮從矯治性格缺陷開始,矯治性格缺陷從改變認知開始,改變認知從重塑心靈開始,重塑心靈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培養陽光心態開始,改變孩子從改變家長開始。同時包含了大量的輔助性環節:如意志訓練,習慣養成,感恩教育,社會功能康復訓練(如閱讀、寫作、演講、才藝展示、親子交流、內務整理等)等。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集精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於一體,是克服了傳統精神醫學單一性功能弊端的綜合性創新研究,是解決互聯網伴生社會問題的大勢所趨,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引領了精神醫學領域的一場技術性革命。

前文提到了楊教授的看法:戒治網癮要從很多環節著手,改變家長是最先開始的步驟。而關於治療方案中最核心的環節「心理點評」課上的內容,我也特意去拜讀了楊教授的微博博文。一覽所有公開點評課相關博文,並沒有發現有關家長對於自己行為的反思,對孩子的關注不夠而進行的有關互動,而大部分皆是如下圖,帶有大量修飾性詞句的語句,然後所有的盟友在楊教授「目光如炬「下全都會舉起手表示贊同或反對意見,幾乎每次大家都能夠不約而同達成統一意見。

而該網友認為這種模式是「解決互聯網伴生社會問題所趨」,我對其中的「互聯網伴生社會問題」感到十分不解,互聯網會「伴生」怎樣的社會問題,而那些「問題」中有沒有「好的」社會「問題」,比如說互聯網促進了金融經濟發展,「電競」專業走進了高校等等,都是屬於社會「問題」,而此處定義十分模糊。如果這些社會「問題「是我前面提過的「問題」,那麼到底還需不需要用精神醫學相關領域的技術來「解決」?

質疑二(@諍言不昧):

「……性格缺陷矯治和社會功能康復方面的有效性,來此診療的患者成分複雜,真正與網路沉迷有關的不足六成,就這六成也幾乎無一例外地伴有焦慮、抑鬱、強迫、幻覺、妄想、衝動等心理精神病狀,普通精神病患者、性格缺陷者、社會功能缺陷者不乏其人,甚至包括一些涉毒涉黃涉賭涉黑的「亞犯罪者」。為了穩定情緒有效溝通,順利配合治療,該中心在醫療許可範圍內和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督下,使用了目前大中小型醫院和家庭普遍使用的康復理療產品——低頻脈衝治療儀,作為一個輔助環節。」

上文提到中心收治的患者中「真正與網路沉迷有關的不足六成」,而且「這六成也幾乎無一例外地伴有焦慮、抑鬱、強迫、幻覺、妄想、衝動等心理精神病狀」,也就是說,真正來治療「網癮」的只是「不足六成」的一部分,而「不足六成」里的患者裡面還有其他伴有「焦慮、抑鬱、強迫、幻覺、妄想、衝動等心理精神病狀」的人,也就是說這個臨沂網戒中心打著「治療網路成癮」的招牌其實收治的很多都是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回到上文,「性格缺陷者、社會功能缺陷者」和一些涉毒涉黃涉賭涉黑的「亞犯罪者」也被納入了中心的收治範圍,雖然中心自稱可以收治這些形形色色的「病患」,也不談歸於以臨沂四院這座精神病醫院裡的「網戒中心」是否也在提供精神病症方面的治療同時,兼有資質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難道「涉毒」和「涉黑」也可以被歸入精神治療的範圍?

「……需要說明的是,楊永信是人不是神,十年戒網癮,他在理論建樹和臨床上的巨大成就不容否定,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模式環節並不完美,成功率也絕不可能是百分之百。

該網友認為:楊教授在治療理論和臨床方面雖然取得了「絕大成就」,可作為新生事物的模式環節也並不完美。可就在前文該網友自己也提到了「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集精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於一體,是克服了傳統精神醫學單一性功能弊端的綜合性創新研究,是解決互聯網伴生社會問題的大勢所趨,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引領了精神醫學領域的一場技術性革命。」這有些講不通了,到底這「楊氏模式」環節是完美得可以引起一場技術性革命,還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並不完美。

對於上文里提到的「成功率也絕對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說法,我也深感疑惑。楊教授本人親自參與「戒網飲」研製並申請專利的文書裡面也提到過了,這就是他和他的專業團隊根據大量臨床觀察和參閱傳統醫學理論所創造的「100%」治癒率的藥物。以常人的角度來推測這個治癒率的問題,如果說藥物治療只是模式其中的一部分,都已經能夠達到「100%」的治癒率,那麼其整套模式的「成功率」更應該能達到「100%」,為何該網友還要提出成功率「絕對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用了「絕不」如此堅定的語氣?這不是在對楊教授的治癒率發出了質疑嗎?

(下文選自@江湖三八哥):

「……那些曾經被楊永信成功改變的,胸佩軍功章、手捧大學錄取通知書、懷揣獎狀、回歸社會成家立業攜妻帶子對楊永信千恩萬謝的』問題孩子』被刻意忽略。而在這樣一個特殊群體里有那麼幾個未成功改變的孩子(楊氏模式醫治網癮目前成功率約為80~90%)在媒體誘導下的歪曲爆料卻被變著花樣瘋狂炒作,賺足了好奇的眼球與同情的淚水!」

該網友也犯了跟上位網友一樣的錯誤,推理同上。

三:「挺楊派」和「倒楊派」的派系之爭

質疑一(選自@江湖三八哥)

「……倒楊派們,為了當好遊戲商的代言人,坐享其逐月攀高的巨額紅利,勾結傳媒人,罔顧事實,蠱惑輿情,逆流而動,巧立名目,大放厥詞,可謂暗藏玄機,令人震驚!甚至勾結國外部分可能帶有某些政治企圖的勢力,置我中華民族的利益、祖國的前途和希望和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於不顧,片面地強調人權、民主、自由,獨獨把一個醫治網癮並發狂躁症或強迫症或習慣衝動障礙或暴力傾向患者的低頻脈衝治療進行無限度的放大和扭曲!」

上文提到了「倒楊派」的定義,把該網友的觀點提煉精簡後就是:倒楊派的陣營裡面,有遊戲商的代言人,和與其勾結的傳媒人,還有國外部分可能帶有某些政治企圖的勢力。

而在他的後文裡面,他又是這樣定義的:

「……以雷斯林、林熊貓、張騰岳和某些所謂的專家等為代表充當網遊商代言人、網癮未成功改變的青少年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為代表倒楊派,片面強調網路的普及和網遊無害論,鼓吹網路競技和網遊的正面作用……」

而後文對於「倒楊派」的定義又變得十分模糊了。

把這次的觀點精簡一點就是:以雷斯林、林熊貓、張騰岳和某些所謂的專家等代表人物們,和沒有成功治療「網癮」的青少年,還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

我以常人的立場來看,該網友對自己給「倒楊派」的定以概念認知十分模糊。此前他還曾提倒楊派只是網遊公司以及背後眾玩家,這下又以偏概全囊括了「不明真相」的網友。而認為該中心發生的事情是否屬實的決定權在於眾網友,可該網友的觀點卻在此處強行拉了還沒有表態的「不明真相」的網友入了倒楊派。我們可以再大膽的假設,照此推斷:現今只有「挺楊派」自成一派,而其他所有人都是「倒楊派」,此觀點牽涉了整個互聯網。

而對於該網友對上述所有當事人的陳述詞句,我有話要說。

「倒楊派」的代表們作為公眾人物,其名譽權顯得比常人更為重要。而該網友使用的「坐享巨額紅利」、「蠱惑輿情」、「大放厥詞」、「勾結」等詞句,沒有基於已經公開的基本事實做出合理合法的使用。且該網友甚至還大膽地懷疑他們「甚至勾結國外部分可能帶有某些政治企圖的勢力」,這種不利於國家和平社會和諧的言論不僅是無中生有,捏造事實,還通過語言和文字的方式散布在了互聯網。已經符合了構成「誹謗罪」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

還有一段:「……乃至於央視接連發聲,甚至干擾政府決策,擾亂醫療秩序,使近百名網癮者無法得到有效的求治,被迫再次承受二次痛苦與傷害。其居心之險惡令人髮指!」連央視也受到指責。

根據下列有關規定,該網友等人可能會因涉嫌誹謗而產生一定困擾。

《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201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9次會議通過)

第三條 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

(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

(三)引發民族、宗教衝突的;

(四)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五)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

(六)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

(七)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第四條 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第十條 本解釋所稱信息網路,包括以計算機、電視機、固定電話機、行動電話機等電子設備為終端的計算機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路,以及向公眾開放的區域網絡。

而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複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遊戲商)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也同樣適用。

四:關於「網路成癮」等心理問題產生的疑問

質疑一(選自@江湖三八哥)

「……漠視網路遊戲和網路不良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不良影響。他們認為網癮不是疾病,是父母不會教育才是最可怕的病。其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這與學術界的網癮之爭我認為有著本質的區別。」

該網友又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是在探究「網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時,認知又出現了偏差,已經重複多次,楊教授本人也多次提出了: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而上文卻認為「倒楊派」們認為「父母不會教育」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還對其激烈的反對。對於該網友的立場,所有人都可以看出來——他肯定是屬於「挺楊派」的,所以他的發言也就代表了「挺楊派」,也就包括了楊教授等專業人士和接受治療的孩子們的家長。難道該網友也對楊教授的理論成果提出了質疑?

而楊教授的觀點也很明確地表現在了他發布的研究成果裡面:

質疑二(選自@哇塞俠 一位離院三年的盟友)

「……作為曾經在網戒中心改變過的盟友,我很想勸一勸那些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痛苦的盟友們,請放下你們的自私,就算為了生你養你的爸媽,承受這點痛苦又如何呢?即便你們仍然堅持自己,願意自己待在自己陰暗的角落,也請你們不要再污衊網戒中心,它是充滿陽光的,只有你們的內心,才是陰暗恐怖的「納粹集中營」!

該網友發布了一篇"盟友"口吻自述的文章,文章觀點鮮明,大力歌頌楊教授的治療成效。可是這最後一段讀起來,竟讓一直試著冷靜的我無法冷靜了。

什麼叫「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痛苦」和「放下你們的自私」?

來,我們做個推理。

第一:要是治療不痛,那麼就不會由好幾位盟友通過非正常手段送去,而是自己直接去。

第二:要是痛的不是很厲害,就不用那麼多人壓在治療床上,還綁上用來固定身體的東西,因為治療過程不痛的話,人的身體本能是不會出現掙扎的情形反應的。

第三:要是不痛不欲生,就不會在被固定好本人後還要往嘴裡塞東西防止叫得太慘烈。

—我都這麼詳細推理了我說錯嗎。

而這位「離院三年的盟友」卻說出讓人如此寒心的話:

「……就算為了生你養你的爸媽,承受這點痛苦又如何呢?」

——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那位「離院三年的盟友」,他完全喪失了對於自我的正確認知。

五:為什麼會有治療「網癮」等一系列機構的存在?

因為被送進來的所有人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符合把他們送進來的人的期望啊。

我很悲哀於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自稱「深陷絕望」和「走投無路」的家長向媒體哭哭啼啼,就好像全世界只有他們最可憐了一樣。也是,可憐算不上,只能算可悲不是嗎?

(紀錄片《Web Junkie》)

我一直都很想對那些家長說:

當他們在網吧泡一整天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感到孤獨感到難過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在學校被同學欺負,過得並不安穩甚至滿身是傷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抱著手機和網路那頭的好朋友們一起想念你們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考試成績不太如意,情緒低沉想要被安慰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寧願冒著受傷的可能性也要毅然決然跳下窗戶離家出走的時候,你們在哪?

當他們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

當他們孤獨地抱著玩具熊說話的時候。

當他們做作業還能聽到時鐘滴答滴答聲響的時候。

當他們的同學朋友都有爸爸媽媽來接回家,放假帶去公園玩耍的時候。

你們在哪?

你們在麻將桌上,你們在出去遊玩的路上,你們在外出應酬的餐桌上,你們永遠在忙永遠在為了忙而忙碌著的死胡同路上。

為什麼他們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因為你們沒有時間去管教他們,你們缺少在了他們生命中最需要你們的那段時光,因為你們互相不再能像小時候一樣溝通,因為你們根本就不了解他的想法,或者說,你們根本不會在意更不會聽取他的想法。

因為你們讓他們孤獨,難過,沒有安全感。

網路那頭的朋友們,他們不過也是這樣一群孤獨的孩子而已啊。

網路遊戲裡面的朋友們,他們和自己一起作戰,玩耍,生命里似乎最充實,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他們一起度過的。網路遊戲,不就是個讓他們這群孤單的孩子相遇,互相取暖互相安慰的地方么?

可到頭來,是所有的「傻家長」一起,創造了這些地方。

剝奪了自己的孩子,生而為人,最後的自由。

註:

(1) 此文原作者系新浪微博用戶無明之痴

(2) 希望常用新浪微博的朋友可以同時在微博陣地多多支持,原文鏈接在此:質疑:「挺楊派」說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文末彩蛋:經黑客查實,微博用戶 @諍言不昧 真實身份系臨沂四院心理點評師趙松濤


推薦閱讀:

我們的創造力都被誰毀掉了?
香港浸會大學在香港大學裡的地位?
思考能力的進步階梯
國內二本出國讀研和國外本碩哪個更有優勢?
如何組織一次暑期支教活動?

TAG:社会 | 教育 | 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