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為何在秦范雎時才由其提出成為國策?
「遠交近攻」這一戰略我感覺相對比較顯而易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發,各國將領從作戰中也應有類似經驗。是否是秦范雎首先提出(之前是否類似策略但無總結,或可能是沒有說動君主之類)?是否/為何之前會有帶兵攻打一塊不與自己國土接壤的地方的決策(以擴大國土為目的)?
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在春秋小霸鄭莊公就已經實施了,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遠交近攻的策略(存疑)?
鄭莊公的對手是宋、衛、陳、蔡、周等國,他老早就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結交了遠方的齊國、魯國、邾國,鄭魯齊聯盟對宋衛陳蔡聯盟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在鄭國爭霸初期,他就把目光放到東方大國齊國。前720年,二國在石門會盟。兩大聯盟宋衛陳蔡、鄭齊聯盟形成。同時鄭國還聯絡了小國邾國。
前718年,鄭國與宋國開戰。宋國向魯國求助,但犯了個愚蠢的錯誤,明明鄭國大軍已壓境,卻向隱公死要面子說「鄭軍未及國境」,激怒了隱公,隱公不與救兵。機警的鄭莊公發覺到了宋魯的裂痕,當即於前717年春不失時機的向魯國求好。同時齊國與魯隱公盟於艾。鄭齊魯聯盟正式形成,這構成了鄭庄小霸的基礎。
其他:如何評價鄭莊公? - 范西迪的回答 - 知乎以下摘自資治通鑒:
公元前二九一年:魏冉復為丞相,封於穰與陶,謂之穰侯。
公元前二七零年:穰侯言客卿灶於秦王,使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首先,可以看出攻打齊國,更多的是獨攬大權的魏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並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唯有趙國還能和秦國一較高下。韓、魏、楚基本被秦國打得服服帖帖,即使跨越他們去打齊國,這障礙也不是不可跨越的。再加上齊國剛和燕國上演滅國復國的大戰,其實力肯定虛弱。所以即使不是出於私心考慮,也是可以攻打齊國的。其次,在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攻打齊國也就是這麼兩次,另一次是和燕國樂毅一起滅齊。更多的時候秦國是優先攻打相鄰國家的,所以韓、魏、楚才會屢遭侵犯。秦國甚至還要求齊國一起稱王。這其實都是符合「遠交近攻」的策略的,只是還沒有上綱上領到基本方針的層面。
公元前二九一年:秦伐韓公元前二八九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錯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
公元前二八八年: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秦攻趙,拔杜陽。公元前二八六年:秦司馬錯擊魏河內。秦敗韓師於夏山。公元前二八五年: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公元前二八二年:秦伐趙,拔兩城。公元前二八一年:秦伐趙,拔石城。
公元前二七九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公元前二七六年: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公元前二七五年:秦相國穰侯伐魏。
公元前二七四年: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斬首四萬。公元前二七二年:秦、魏、楚共伐燕。公元前二七零年:秦伐趙,圍閼與。而范雎在當時提出「遠郊進攻」更多的是為了有理有據的抑制魏冉,削弱實力。秦王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罷啦,更何況這個策略原本就十分正確。
另一方面,就如同新領導人上任,總要提出點綱領方針,請參考三個代表、和諧社會、中國夢。當時的秦王也需要急切的扶持自己的勢力,擺脫太后與穰侯,那總得提出些自己的發展策略吧。私以為,「遠交近攻」對秦王的意義不僅僅是戰略上的意義,而是他開始掌權的起步。採用和正式提出理論並作為國策是有區別的。人類歷史上的很多理論,在被數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提系統整理提出前,早已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用很久了,比如博弈論的例子,納什提出前難道人類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沒有用過么?顯然不可能。只是納什對之做了系統性的整理並建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讓人們意識到「哦,原來這樣就叫博弈論啊」,並從此作為一個類科學的理論加以運用
私以為范雎受重用,主要的功績就是打壓穰侯、太后等勢力。而遠交近攻策略本就是實用主義外交衍生出來的,但其意義在於:一、壓制穰侯的陶邑,免得穰侯坐大。二、算是進一步確立了「以對外用兵為綱」的秦國策略吧。
蘇聯的加里寧格勒,英國的直布羅陀。香港,要專門借路之前的秦國就專門借路打仗,下台了改蠶食政策商鞅變法後,軍事共產主義確立能輾壓六國,否則會聯合反擊任何蠶食者,占不到便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