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嬰兒分離焦慮嚴重怎麼辦?(寶寶快7個月,非常黏爸爸,爸爸一走看不見就哭)?


謝邀吧。

分離焦慮,大人也會有吧,只是大人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多。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治標的辦法是,讓寶寶逐漸縮短上述分離焦慮的三個階段的時間。在分離時給寶寶喜歡的玩具,聲音,觸覺,玩具的光電等刺激分散寶寶注意力。「一直抱著」還是沒有分散注意力,多想想別的辦法。治標只是讓寶寶減少哭鬧,但並不能治本。

治本的辦法,我自己的經驗是,寶寶才7個月,想脫離黏爸爸的話,就多讓媽媽或其他人陪寶寶。如果能走開,爸爸就走開;不能走開,爸爸在旁邊看著就行了;寶寶跟媽媽玩久了,就不會注意爸爸,然後就可以走了。多走幾次,寶寶就習慣了。媽媽慢慢跟寶寶培養親密感,讓寶寶不黏爸爸。這是治本

(最主要的難度是心不能太軟,要接受寶寶哭鬧,這是情緒的表達而非身體不適,有什麼不好呢)

有的答案要爸爸響應任何需求。。。這隻會加重寶寶對爸爸的依賴。

寶寶的安全感是需要培養的,這種安全感不應該建立在某個人的基礎上,應該是整個環境的安全。


我一直想說,愛的方式比愛的分量更重要。

在孩子頭三年,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主要撫養人,讓孩子形成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這個重要他人,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基調,是孩子能否穩定樂觀和諧地看待世界的基石。

首先是固定,孩子的內心是要依戀媽媽的,但是如果媽媽不是主要撫養人,孩子也可以和他人形成穩定依戀,糟糕的是媽媽一會出現一會不出現,不斷干擾孩子的依戀對象,使孩子處在依戀—脫離—轉依戀—出現—依戀的循環中,孩子就會產生被不斷拋棄的感覺,形成矛盾—焦慮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安全感很低,即使成人都給予了足夠分量的愛也沒有用。

其次是方式,有些撫養人非常疼愛孩子,做到百分百呵護無微不至關懷,這會造成孩子的自戀傾向,認為外界對我好是應該的,從而擴展到任何人都得滿足我的需要、以我為中心。其實最好的媽媽(心理學意義上的媽媽)是60分的媽媽,在孩子1歲前做到無條件愛和即刻滿足(讓孩子產生對世界的充足的信任感即安全感)之後,慢慢要展現「壞」的一面,包括延遲滿足,讓孩子明白外界不全都是好的,媽媽也有「壞」(不能滿足我)的部分,這時孩子已經能夠接受並且整合「好媽媽」和「壞媽媽」為一個人。這個時候媽媽有再多的愛,也要剋制住,讓孩子在分離的時候即安定又義無反顧(我相信媽媽是絕對愛我的,但是現在我不可以回去,我有我喜歡的活動要去做)。

大人愛的剋制成全了孩子的獨立。如果事情搞反了,1歲前安全感沒有給足,一歲後又愛得太多,孩子就黏上你了,出不去了。所以愛的給予是從多到少,愛的方式是穩定可靠,愛的結果是把孩子推出去,要飛多遠飛多遠,這才是成功的愛。

在這個案例里,7個月大的孩子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孩子不願離開爸爸,是否爸爸平時陪孩子比較多,孩子建立的依戀關係的主要對象是父親。而母親,或者其它撫育對象並未讓孩子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滿足感?

如果是,根據家庭的情況,如果是後面母親是主要陪伴者,母親需要了解父親平時是如何陪伴孩子,甚至取悅孩子的,慢慢讓孩子的依戀聯結轉移到主要陪伴者身上。

如果情況並非如此,建議母親詳細描述家庭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建議。


只有爸爸多花時間陪他耍,多說話,及時響應寶寶的任何需求。


推薦閱讀:

女生是早點結婚生孩子好?還是晚一些好?
上班還是帶孩子?
寶寶用尿不濕,一般要用到幾歲?

TAG:嬰兒 | 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