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人民日報》看房價:你和夢想之間,還隔了一套房

「安得廣廈間千萬,我只想要北上廣的一間」

「他人笑我搶房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買一間」

「天蒼蒼,野茫茫,夢裡買下二手房」

「聞君購得一套房,漫卷詩書喜欲狂」

「易求無價寶,難得一套房」

「我見房價多SB,料房價見我應如是」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房價,朝漲八千暮漲一萬」

「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坐穩了房奴的朝代,一個是求做房奴而不得的朝代」

……

——原創組詩《買房》

01

其實,在很多國家,買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發展中的國家。

早在1990年的時候,《人民日報》就曾經發了一篇叫「聯合國秘書長發表公開信 呼籲重視發展中國家住房問題」的文章。

也正是在這篇文章里,我知道了一個很冷門的節日「世界住房日」,每年十月的第一個周一,今年算起來大概還有一周就到了。

為了給這個冷門的節日「造勢」,這段時間朋友圈早已被各地房市瘋漲的消息刷爆了。

兩天前的周日早上,騰訊新聞一大早心急火燎地推送了一篇標題就能讓人崩潰文章:《深圳鴿籠房每平15萬,半天售罄》(後來又有闢謠,存疑),生怕大家周末睡不醒。

我的一個朋友半年多沒回家,中秋節回老家濟南,一大早給我打電話,我以為是要說兩句「過節快樂」,半睡半醒地接起來,沒想到電話里接連傳來三聲急促的聲音: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我一臉懵逼。

朋友繼續激動地說:

「濟南房價都快兩萬了!這是要瘋了么?」

就在一周前,《人民日報》公眾號頭條發文,標題就叫:《樓市瘋了?!》

文中提到: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超過90%的城市房價上漲。鄭州、上海環比漲幅超過5%,南京、合肥、無錫等漲幅超過了4%,北京、天津、石家莊、杭州、廈門、濟南、武漢漲幅超過3%……

這一連串排比的架勢,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學歷史課里看過的一段話:

(特別申明:此處配圖僅為體現房價瘋狂,非故意褻瀆歷史,請有意找茬者繞路。)

還有好事者翻出了人民日報1989年2月2日的一篇報道,發現《人民日報》原來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在開始感嘆房價太高,大家要住不起房了。

很多人以為,1989年的這一期是《人民日報》第一次大張旗鼓談房價,然而並不是。

學長閑得無聊時曾經看過歷年《人民日報》,憑著記憶去查了下,果然發現在這的前一年,《人民日報》就已經在開始感嘆房價了,標題也很直接。

房價這麼高誰買得起?——《人民日報》1988年1月11日第2版

難道這就是最早一期聊房價的?

我不服氣,又繼續往前看,費盡心力,最後終於在《人民日報》創刊不到一年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篇報道。

論如何解決北平人民住的問題——《人民日報》1949年5月21日第2版

這TM還是建國前呢,中國人民關於住房問題的討論,果然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怪不得上一任總理要說:

住房是中國人最大的民生。

02

在這一輪房價瘋漲的同時,政府也伸出了「另一隻手」進行嚴厲的調控,蘇州、合肥、南京、廈門、武漢等城市紛紛出台了限貸或者限購的政策。

南京在限購後,還在最近出台了「寧十三條」。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人民日報》20年前一篇報道,標題叫「取消48項收費 能否大幅度降房價?

這是個設問句,因為在文章的最後,它自己作出了回答:……從以上五個方面可以分析,近期大幅度降低房價不僅沒有可能,也是不符合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

那是1997年,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簡直精準得像個預言。

這些年,不管多少人唱空房價,不管多少人感嘆房價買不起,不管政府用了多少辦法,一路高漲的房價都用自己堅挺的實力,毫不猶豫扇了無數人的耳光。

前面提到過,早在1988年的時候,《人民日報》就感嘆過房價過高。從那以後,《人民日報》幾乎隔幾年就要感嘆下房價:

房地產業在局部地區明顯降溫,更多的地方在等待觀望——《人民日報》1993年9月22日第2版

北京房地產價格回落——《人民日報》1995年10月27日第2版

貸款購房俏京城——《人民日報》1995年12月27日第10版

房價居高不下的深層原因——《人民日報》1997年3月8日第8版

北京房價為何高高在上——《人民日報》1998年5月11日第9版

房價上漲過快應引起重視——《人民日報》2001年8月9日第5版

房價是怎麼高上去的?——《人民日報》2000年6月19日第9版

畢業了,我們該買房嗎?——《人民日報》2006年6月12日第6版

房價,會漲就會跌——《人民日報》2007年8月23日第8版

……

內容起伏很有規律,步伐很有節奏。總結起來就是:房價太高,買不起啦!買不起就要調整,要調整就要下跌(第一步)——我X,怎麼又漲了?這次肯定不行了,我們走著瞧!(第二步)——真降了,看,已經降了0.01%,蒼生有福啊(第三步)——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怎麼會漲,我要好好反思(第四步)——不行了,不行了,房價太高,又買不起啦(回到第一步)……

這個套路被玩了快30年,北京房價終於從每平米1900元感嘆成了每平米6萬元,也算是功德無量。

與此同時,這些年裡,各路專家學者都在新聞里反反覆復說著同樣的話:房價已經很高了,你不要現在買,因為風險很大;未來也不要買,因為如果現在還沒有跌,那未來跌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最好的是,你要買在過去。

問題在於,過去能買的起話早買了好嗎。

每次聽到這種屁話,我都忍不住想起來電影《夏洛特煩惱》里的一個場景:夏洛穿越回去,告訴小學同學大春,一定要買房。過了很多年,夏洛找到大春,發現大春還是住在很破的房子里,就問他是不是沒買房。

大春回答:

大春說完後,夏洛用難以置信、又無比同情地眼光看著他說:

今年房價暴漲之後,我翻了下去年那些唱衰房價的文章,真想用個召喚術,把這些專家學者們都召集到我面前來——

排隊領耳光。

03

很多人並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就一定要買房,還越漲越要買。

比如之前落馬的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就曾經發出過這樣的疑問: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買房,為什麼不租房住呢?

我從這句話里嗅到了濃濃的「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答案很簡單,其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在房價面前,個人的努力、家庭的財富、數十年的積累,都顯得那麼渺小。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曾經揭示過一個殘酷的社會真相:只要資本回報率高於經濟增長率,我們努力創造的財富不過是在為佔有資本的富人集體打工。

而在中國,只要房價的增長速度高於工資的增長速度,我們一輩子的奮鬥很可能就是在為一套房打工。

根據最新查到的數據:中國2016年平均工資增長率為8%,已經是全球第一;但與此同時,房價漲幅超過15%紅線的城市就有34個。

在北京,一套房在一個月內漲的價就可能抵得上你一年努力工作的收入;一個上市公司幾千員工的辛勤成果,還比不上賣兩套房;騰訊新聞里,一個18歲輟學少年當房產中介,兩年時間就能買上賓士、住進豪宅。

這種巨大的價值差異,連《人民日報》評論員都忍不住大呼:不要讓房價消解奮鬥的價值。

但很諷刺的是,很多時候,房價就是衡量一個人奮鬥的關鍵價值。

你買了房,才能結束漂泊的租房生活,才敢大模大樣地往家裡買各種喜歡的東西,才可能得到心上人家長的認可,才可能讓你的後代上好的學校,過上穩定的生活。

在中國,住房早已超越了千年以來「居者有其屋」的樸素含義,在它之上,捆綁了太多的東西:保值增值、城市戶口、愛情婚姻、小孩上學、社會認可,以及你的夢想。

04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畢業至今都沒有什麼存款,也沒什麼買房的打算,一直在北京租房住。

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來到全世界旅遊,買書、看書、吃東西,在「白看」上寫文章,過著很寫意的日子,放肆地追求著自己理想的生活。

他就是白公子,畢業後先是走遍了國內幾乎所有省市,然後去了全世界幾十個國家,最誇張的時候連續一個多月都在路上,從非洲到北美再到中亞。

他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忠實踐行者。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

大概五年前,有一則新聞曾經席捲整個網路:

北航最年輕博士稱讓父母在京買房,只因不想當北漂

新聞里,被稱為「神童」的張炘煬16歲考上北航的博士,突然要求工薪階層的父母在北京給自己全款買房,否則就不去參加論文答辯。

當時所有的輿論幾乎一邊倒,有批評應試教育「揠苗助長」的,有感嘆又出了個「傷仲永」的,還有更多的人直接謾罵他「沒孝心」「培養這樣的博士完全浪費」「虛榮心太強」等等。

我當時也對他充滿偏見,以為這又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典型,直到他參加柴靜主持的《看見》。在節目里,他和柴靜面對面訪談溝通,邏輯清晰,一直很從容。

在採訪的最後,他直面回答了柴靜關於「為什麼這麼想買房」的問題。

也正是這個回答,讓我知道,張炘煬並不是什麼「傷仲永」,相反,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這其實就是今天絕大多數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困境:

沒有房子,奢談夢想;為了房子,失去夢想。

即使你是神童,也不能例外。

05

二十一年前的6月,《人民日報》曾經用嚴肅地口吻,提出過一個號召:

走,回家種地去!

而瘋漲的房價,讓很多人真的動了這樣的念頭。

當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太多想寫的東西:房價為什麼這麼高?房價會不會跌回去?怎樣才能在大城市裡買房……

但當我將幾十年的《人民日報》重新捋下來,卻發覺,在房價這麼高的今天,討論這些可能都沒有什麼意義。

這些年裡,《人民日報》早已將這些東西都嚼碎了一遍,你看到的它早已報道過,你想到的它早已分析過,你瞎琢磨的它也早已預測過。

不斷瘋漲的房價,消解了很多人的奮鬥價值,也無情地將他們的夢想拍在地上。

但房價如果真的瘋狂下跌,這一次被拍在地上的,就將是另一群人的夢想了。

只要房子上還捆綁著那麼多的東西,承擔著本不該承擔的重任。

那麼,你和夢想之間,就可能永遠隔著一套房。

————————

1. 請不要問我《人民日報》哪裡看,中央文獻研究室曾經出版過《人民日報圖文電子版》,自己上網搜。

2. 採訪張炘煬的視頻地址:[看見]長大要成人(20111016),值得每個人回頭重新再看一看。

3. 我的知乎有關回答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是怎樣的體驗? - 李栩然的回答

微信搜索「栩先生」,關注學長同名公眾號,遇到更多驚喜。


推薦閱讀:

比起資本,我更信人民日報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在Twitter上投訴YouTube?

TAG:房价 |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