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向前,向後 or 持中

(本文基於讀書會分享整理)

各位小夥伴,今天和大家分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者是梁漱溟。當初,我的一位領導向我推薦了兩個文化巨匠,辜鴻銘和梁漱溟。我之前分享過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今天分享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是個牛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他有兩個事很出名。第一,他24歲被聘為北大教授。第二,就是他和毛澤東的軼事。解放前,梁漱溟去延安,八次和毛主席交談,其中兩次通宵達旦。解放後,在政協會議上和毛主席發生激烈爭吵。解放後膽敢和毛主席吵架的,而且還沒有道歉,可能就這一位。

言歸正傳,咱們說這本書。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921年,梁漱溟同學那年28歲,這本書被譽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這本書雖是白話文,但是讀起來比較費力,但是值得一讀,希望我的分享能勾起你的閱讀興趣。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呢?我們順著作者的思路來。中國人對待西方文明,最開始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以清末有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告訴我們,這個不靠譜。然後我們學習更進一步,開始廢科舉,辦學校,修鐵路等,然後是戊戌變法失敗和八國聯軍進北京。看來要再進一步,開始政治改革,清朝搞立憲,孫中山搞革命。結果還是不理想,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團糟。所以,作者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文化。

當時很多人認為西方文明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梁漱溟覺得這是表象,不是實質。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精神文明高於西方,梁漱溟和胡適看法一樣,自欺欺人。梁漱溟的結論是:西方文化是以向前為根本的,中國文化是以自我調和、持中為根本的,印度文化是以反身向後為根本的。聽著有點繞,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說明,說房頂漏雨了:

西方人會選擇修房頂,實在修不好就搬走,這是向前的文化,是進取的文化。

中國人發現屋頂漏雨了,怎麼辦呢?沏壺茶,欣賞著屋頂漏雨,吟詩作對,或者發奮讀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或者想著自己空有報國之志,滿腹經綸,卻只能欣賞屋頂漏雨,唏噓不已。這是中國人,這是調和的文化。

要是印度人呢,漏雨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他根本就不過這輩子,他想的是來生的世界,是向後的文化。所以西方人要求幸福,中國人安遇知足,印度人解脫生活。

西方能產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中國則產生玄學的態度,不管是《易經》中的亢龍有悔,飛龍在天,還是「降龍十八掌」中的亢龍有悔,飛龍在天,都不是真有龍,得靠你去領悟。比如金木水火土,不是真的金木水火土,所以中醫的語言是:生薑泡黑了用,入腎,腎屬水,其色黑,這裡面的腎不是真的腎,水不是真的水,顏色不是真的顏色。沒錯,我們中國人喜歡玄乎。

梁漱溟的結論是,人類要先走西方的路,等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了,走不通了,自然會轉到中國文化的道路上,調和的中國文化才是最終出路。

不過,我想反駁一下,現在距離這本書首次出版快一百年了,全世界應該還在走西方的向前的、進取的道路,還沒有看到物質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世界。 雖然發生了二戰、冷戰和各種衝突,人類面臨太多的問題,比如環境問題。這些問題讓人類思考,也出現了很多調和行為,比如重視環保之類的。不過,我覺得這類調和行為的出發點,應該還是向前的路徑,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源於我們中國持中的思想文化。當然,相比於大師,我是膚淺的。而且這類中西方文化的問題,爭吵了幾百年也沒個結果,我也沒有資格談。我只想說,讀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對我的生活影響很大。

首先,讀天才的文字,感受大師的思想,享受思辨的快樂,非常幸福。

其次,讀這本書勾起了我了解梁漱溟先生的興趣。然後,我讀了他的傳記,了解梁漱溟先生波瀾起伏的一生,受益匪淺。

這本書對我最直接的影響有兩個:

其一,我覺得,對待人生的態度應該是西方向前的、進取的路向,少一點自欺欺人。同時,我們對於內心,可以多一點調合的心態,這樣會平和一些。我們從根子上就是中國人,所以要好好的學習中國的傳統智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其二,這本書教會了我要從原點看問題。比如梁漱溟把中西方的差別,推導到最根本的文化差別。那麼,在工作生活中,如果能學會拋開紛繁複雜的表象,去看問題的本質,比如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生活?然後以此為原點,做出各種選擇。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選擇,源於內心,是不會後悔的。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那麼,學會從原點看問題,應該是確定人生戰略的好方式。

最後,我推薦大家了解一下樑漱溟。超級牛人一枚,你值得擁有。

推薦閱讀:

求推薦鋼琴書~非初學!?
拆《動物莊園》:反烏托邦的童話故事
書單 | 2015年個人閱讀 ? 推薦
拆《佛祖都說了什麼》之一

TAG:荐书 | 阅读分享 | 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