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閱讀會不會成為逐漸過時的信息獲得方式?

雖然閱讀依然被認為是「正道」,但其實文字本身可能是信息傳播效率不高的一種形式(例如,一個五分鐘的精彩科普視頻,所傳達的信息量可能是閱讀一本同樣精彩書籍四五個小時才能獲得的,而且可能因為通過聲音圖像綜合刺激,更能被轉為有效記憶)。在將來,文字閱讀會不會成為相對低下的一種學習或者獲得信息方式?


不會,因為文字閱讀信息量大,是目前效率最高的信息傳播方式。

一個五分鐘的精彩科普視頻,所傳達的信息量可能是閱讀一本同樣精彩書籍四五個小時才能獲得的。。

現實其實恰恰相反,「五分鐘的精彩科普視頻」只能讓你了解個大概,信息量一般只能抵得上一兩篇科技論文的摘要,which usually takes less than one minute to read.

如果你那麼認為,那隻能說明你讀四五個小時的書啥也沒學進去。

從技術上來說,音頻的信息壓縮量遠小於文字。

例如這個朗誦:

視頻封面配樂朗讀朱自清的散文《春》視頻而下面是文字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裡腳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視頻中朗讀用時5分鐘,考慮到語速慢,我假設正常語速是它的兩倍,那麼用時5分鐘。

而上面的文字,正常人仔細閱讀不會超過一分鐘,泛讀不會超過半分鐘。

而視頻的話,只能作為輔助工具幫助理解。許多文字讀物,特別是教科書文獻類的,通常也配有大量圖示圖解,而圖示沒有了文字聲音註解,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很小。

用英語來說,快速朗讀速度大約每分鐘200-250個詞,而經度閱讀可以達到400個詞。

如果使用下面這些字幕閱讀工具,可以達到700個詞/分鐘。

Spritz

Free online speed reading software

再談親身經歷,從學習上來說,例如系統動力學,教授上一學期的課(12周),一周3個小時課時,假如課後不看書一共需要花費36個小時學完,而且這遠遠達不到不能應付期末考試的水平。而不去上課,自己看書,只需要8個小時就能學完全部知識,並能輕鬆應付期末考試。

於是一切證據表明,題主只是不喜歡看書。。。。


題主,看視頻只會讓你「覺得」領會了。


人類不失去想像力的話,就不會失去文字閱讀。


【不知算不算強答,但至少是不邀自答,如果因為這個讓你不開心,你可以來咬我,恩恩。

隨著信息爆炸程度的增加,我們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利,但對於文字閱讀的耐心卻在不斷消褪。以微信為例,微信好友發的朋友圈裡若是沒附什麼圖片,估計很多人就直接將大段文字忽略掉,一掃而過了。「讀圖」降低了我們獲知信息的門檻,卻也使得文字的魅力無從施展。

進入到讀圖時代,我也不免受到它的巨大影響,寫文章、發動態時,我都會習慣性地附上一幅或幾幅圖,但對我而言,文字的魅力,是絕不會因為潮流的變更而消減的。好在我一直保留著閱讀的習慣,所謂好物不可獨享,也想將自己的一些感悟與意趣相投的人分享。

若是談文字的魅力,首推詩詞,我始終覺得詩詞是極美極妙的東西,寥寥數句,或感傷,或歡喜,或喜憂參半,或寂寥,都可表達得淋漓盡致且餘韻悠長,更神奇的是,即便是同樣的文字,在不同場景下由不同的人讀出,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只舉些例子,不展開解讀了。)

這個在知乎上有很多很棒的總結,比如:

@安然若楓:你見過那些10字以內的經典詩句和話語?
- 知乎

你見過那些10字以內的經典詩句和話語? - 文學

比如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寥寥幾字,意境全出,而「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更是將那種朦朧美好、一見如故表達得婉轉迷人。

高中的時候愛在周記里寫些如今看來有點矯情的小文字,總覺得有無數難以排解的愁緒,當時語文老師既沒有置之不理,也沒有批評我整日胡思亂想,只是寫給我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當時只覺得可以用一句詩詞來做批註很神奇,現在想來,才明白此句中的深意。

前不久回內蒙古的母校看了看,離開的時候小魚老師送了我一本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繁花》,絕對的大部頭,看起來卻毫不吃力。金宇澄獨特的語言敘述風格讓人很是著迷,即便坐在充斥著蒙古語的火車車廂里,我依舊很快地浸入到小說所處的老上海背景里。

不,不只是這樣,他好像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和敘述風格營造出了一個獨立的時代、獨立的上海,在閱讀時,我如同穿越一般進入到那個獨特的時空,像是擁有著上帝般的全知視角,卻又因對這種語言風格並不熟悉,對故事結局並不知曉而興趣盎然,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又是一個無知的旁觀者。

不知道真正生活於江滬地區的人們讀起這本書又會是怎樣的感受,這麼想想,更是感慨於文字世界的浩淼了。如果說圖像是一種無門檻的世界通用的語言,以共性見長,那文字就更像是一種有著無窮個性魅力的東西了。

簡單抄幾句感受一下:

【阿婆說,等阿婆挺屍了,再哭喪,快吃。蓓蒂一面哭一面吃。阿寶說,蓓蒂,阿婆也是兔子。蓓蒂說,啥。阿寶說,阿婆跟兔子一樣,吃素。蓓蒂說,阿婆壞。阿婆說,我就歡喜蓓蒂。蓓蒂說,昨天,阿婆吃的菜包皮子,是姆媽買的,後來,阿婆就去挖喉嚨,全部挖出來了。阿婆說,是呀是呀,我年紀大了,鼻頭不靈,吃下去覺得,餡子有葷油,真是難為情。蓓蒂說,我開心得要命。阿婆說,乖囡呀,我已經不派用場了,馬上要死了。蓓蒂說,阿婆為啥吃素呢。阿婆說,當時我養了小囡,算命先生講,命盤相魁,阿婆屬虎,小囡屬龍,要斗煞的,阿婆從此茹素了,積德,想不到,小囡還是死了。阿寶摸摸蓓蒂的頭。阿婆說,唉,素菜也害人呀,當年,比干大官人,騎一匹高頭白馬,奔進小菜場,兜了幾圈。蓓蒂笑笑。】

「挺屍」,「茹素」、「小囡」等都是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詞,卻不會讓人在閱讀時覺得吃力,反倒像是一個領路人,引領我們自然而然地踏入小說中的時空。且不說故事講得如何,僅憑這樣運用語言的能力,已很是讓我佩服。

還有一種獨特的存在——譯本。相對於直接用母語寫就的文章,譯本更像是一種二次創作,即便再強調尊重原作的本意,也難以避免將譯者的個人意志加入到譯文中,所以閱讀譯本時,對譯者的選擇也極為重要。

比如村上春樹,國內可見的譯本多為林少華所譯,施小煒的也不少,此外還有賴明珠等。每個譯者的風格各不相同,近幾年有不少對村上春樹的兩大譯者施小煒和林少華的爭論,二人的擁簇者均不少,雖然二者的譯本我都讀了不少,卻很難明確說出誰優誰劣,各有獨特的魅力罷了,每每想到這個,都有種學好日語,然後用日語讀村上的衝動,想必會很有趣。

話說我最早接觸的村上的文字便是林少華翻譯的《挪威的森林》,他的語言有種莫名的讓人心安的能力,讀起來很舒服,我很喜歡。

說到這個,推薦知乎上一些關於翻譯的經典問答:

字幕組有哪些經典翻譯? - 知乎
字幕組有哪些經典翻譯? - 電影

比如這句,《天使愛美麗》

【Sans toi,les émotions d』aujourd』hui me seraint que la peau morte des émotions d』autrefois 沒有你,良辰美景與何人說。】

真是美~

再扯遠一些,說說名字,比如地名。以我家為例,我出生在一個叫「清豐」的小縣城,古時叫頓丘,後因為當地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孝子「張清豐」而被**賜名清豐縣。至今張清豐的石像依舊是我家鄉的一個地標建築,但平心而論,我還是更喜歡它的古名「頓丘」。頓丘,西漢置,治所在今清豐縣西南。

作為一個中原城市,我的家鄉雖然並不發達,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旅遊景點,卻在一些古書典籍里有所記載。比如高一下學期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詩經》,其中的《衛風·氓》講述的就是古時發生在我家鄉的故事。「送子涉淇,至於頓丘」中的「頓丘」就是這裡。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我家所在的市叫濮陽,這幾天因為霧霾過於嚴重而上了某個不那麼讓人開心的排行榜,此前則一直因為是個地級市而默默無名。說起這個,是因為河南省內有很多帶「陽」的地名,比如信陽、安陽、洛陽,眾所周知,陽的本意是太陽、陽光,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引申為明亮、溫暖、凸出的(轉於搜狗百科)。這樣的地名多少帶了一些人們的美好祝願。

此外,還有很多一聽就讓人喜歡的地名,比如長安、雲夢(湖北境內,氣蒸雲夢澤)、敦煌、懷柔、林芝、鹿邑(屬河南周口市,老子故里),僅是名字就載滿了很多故事。

方言也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早先一直覺得自己的方言特別土,白話特別多,很多老話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寫,後來在微信訂閱號看到一篇文章,才發現原來自己覺得很土的話其實在很多古書里都有記載,不但不土,反而韻味十足。

比如「噦」、「諞」、「搲」、「扥」、「鬻」、「醭」。

附相關鏈接地址:

河南人常說這10個字,99%的人不會寫

此外,還有一些很好玩兒的東西,比如把玉米叫做「玉蜀黍」,飛蛾叫「撲浪蛾子」,不服氣叫「不忿兒」,蛇叫「長蟲」,雖然乍一聽有些怪,但細想想倒是都很形象直接,果然符合中原人直白簡單的性格。

再說人名,這個應該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東西了,隨手在網路上一搜,就能搜到諸如「奇葩名字」、「搞笑名字」之類的熱搜問題,而給孩子起名的軟體其熱度也始終不曾消散。以我的名字為例,我是女生,但名字里有一個「偉」字,經常會有人在看到我名字的時候以為我是男生,小時候也因為這個曾經立志要掙錢改名字(小時候以為改名字是很費錢的一件事),比如很瓊瑤的「葦」,或是比較小女生的「薇」。因為種種原因,我並沒有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如今長大了,也再沒想過要改名字。媽媽說我的名字是爺爺起的,在名字中添了一個剛性氣質十足的單字「偉」,是想告訴我,女孩子也可以獨當一面,自強自立,聽到這個在心底暗暗慶幸沒有把名字改掉。雖然爺爺已經去世了,但他對孩子們的祝福卻將隨著一個簡單的名字伴隨他們的一生。

附一個相關鏈接:

你知道的有哪些有趣或奇葩的名字? - 知乎
你知道的有哪些有趣或奇葩的名字? - 名字

PS:叫果立成真的大丈夫嗎……起這個名字的人,真是——可愛,哈哈

說了這麼多,我終於要說說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食了。只是這個範圍實在太大,可說的東西太多,我也就想到哪兒說哪兒了,之後如果想到別的再來更新。

先說菜名,還是以我家鄉的美食為例吧,比如裹涼皮。說起涼皮,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陝西的涼皮、釀皮、擀麵皮,但對於我們土生土長的濮陽人來說,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家鄉的裹涼皮。它的主要材料和一般的調製涼皮差不多,都是蒸制的麵皮、芝麻醬、油辣椒、麵筋等,但製作工藝卻大不相同,從一個「裹」字可管窺一二。

我在下廚房的某個菜譜里大致介紹過做法:

【以卷涼皮為例,不同於陝西的釀皮,這種卷涼皮是拿在手上吃的。製作工藝和陝西涼皮沒什麼區別,差就差在吃法上。陝西涼皮一般是斬條拌料澆汁兒,我家的卷涼皮卻不是。一張做好的麵皮在案板上鋪開,取一個小盆兒,挾些黃瓜絲、麵筋、香菜,舀上點蒜汁兒、炸花生碎、芝麻醬、醋、鹽、自製的辣椒油等,呼啦啦一拌,均勻碼在鋪好的麵皮中央,先把四周的麵皮依次往中間的餡料上按壓,然後打開,恢復到平鋪的狀態,這是為了讓麵皮都沾上味道。接下來就開卷了,先把下面的麵皮折上來,再把左右兩邊的麵皮依次折過來,要裹的實一些,但也要注意不要把麵皮弄破。這時的半成品有點像是個小包袱了,之後推著包袱肚兒往前滾,直到把上面的麵皮也均勻地裹上就行,做法類似於煎餅果子,但其中裹滿了湯汁,技術難度要比煎餅果子大得多了。卷好以後拿個塑料袋兒在外面一包,你就盡可以像吃煎餅果子一樣享受這個美味了。

和煎餅果子不同,涼皮是半透明狀的,裡面裹的碧綠的黃瓜絲和香菜、紅色的辣椒油和花生碎、黃色的芝麻醬汁兒都清晰可見,邊走邊吃還顫巍巍的晃。黃瓜絲和涼皮都多是冰鎮過的,再加上裡面裹滿了湯汁兒,要一口酸辣爽口、汁水充沛,真真是消夏的不二選擇。這要再配上一個剛出爐的椒鹽芝麻燒餅,那可真是千金不換了!】

附相關鏈接:

鯉魚穿沙-用柴米油鹽陪你寫詩的家常做法_下廚房

【鯉魚穿沙-用柴米油鹽陪你寫詩的做法】鯉魚穿沙

我家是個中原小城,這裡的人們粗朴而直接,吃東西講究量大能飽腹,什麼文藝、精緻在這兒是會被笑話的,因為那是「不中吃的東西」,但即便是這樣,還是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菜名,比如鯉魚穿沙。

這是爸媽經常做的一道,主料並不複雜,小米、挂面、蔥、香油、鹽、生抽,僅此而已。做法在上一個鏈接里:【鯉魚穿沙-用柴米油鹽陪你寫詩的做法】下廚房

【鯉魚穿沙-用柴米油鹽陪你寫詩的做法】鯉魚穿沙

還有一道和這個類似的,叫金絲穿元寶,聽名字就能大致猜出它的主要材料——麵條和餃子。我家鄉的餃子一般都是包成肚兒圓而大的元寶形,一則取個好兆頭,二則是因為這樣能盛更多的餡兒,也就更能飽腹。煮餃子時難免會有幾個漲破肚兒的,餃子里的肉汁滲出,使得清湯的麵條增了一絲油香,麵湯也格外的醇厚。最後另起油鍋炸個蔥油,隨意淋點生抽加點鹽調味,然後倒入煮餃子和麵條的大鍋里,餃子香、蔥油香混在一起,想想和日本的拉麵配煎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這場碳水化合物的盛宴可能要遭到健康飲食擁簇者的反對,但那滿足感還真是讓人慾罷不能啊!

外地的小吃也有不少名字很特別的,比如貴州的絲娃娃、雲南的大救駕、北京的艾窩窩……有的是取其形象,有的是為了講述一個故事,還有的是方言直譯,不管哪種,都讓我在念起時不自主地分泌口水,真是饞呀~

PS:因為熱愛美食,我僅有的一次實習經歷以及一次工作經歷均和美食相關。

大學畢業後在深圳特區報社實習,所在的恰恰就是美食版塊。2014年從暨大研究生畢業,回到家鄉和姐姐照顧家裡的小小奶茶店,然後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招聘信息,那句「你的吃相,是最美的模樣」讓我很是心動,於是於2015年3月重回深圳,並在一家通過互聯網銷售半成品食材包的創業公司擔任美食體驗官。在這裡,我得以以文字來記錄我對美食的感受亦或期望,能用文字將食物的美妙口感傳達給屏幕對面的人,對我而言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是在這個時期,我愈發的感受到文字魅力範圍之廣。今年十月初,我選擇從那個公司離職,又開始了呼和浩特、包頭、西安等地的美食之旅,輾轉又回到家裡,慢慢梳理這段滿溢著香氣的旅程,看,有時候文字不比圖片承載的少。

第一次在知乎答題,一不留神寫了這麼多。但是很多東西並沒有展開細說,日後會有後續更新。


樓主知道看別人微信群語音聊天多痛苦么?文字就不會!


如果文字閱讀成為了過時,那朋友圈還怎麼裝13…


《童年的消逝》里有提到:

「閱讀時,人們必須等待著獲得答案,等待得出結論。而在等待的時候,人們被迫評價句子的合理性,或至少要知道何時並在何種條件下暫停批評性的判斷。」

這意味著,人在閱讀時需要長時間保持著對文本的關注,使人很快進入疲倦的狀態。而現今,這種疲態直接促進了微信、微博等高度依賴碎片化閱讀存在的APP的成功。

如題主所說,如果你的需求是「信息」,的確相比於圖像和影響所含有的信息量且無需複雜的理解能力,文字的閱讀是一種效率極為低下的行為。但是影像要求的是讓你去接受而不是思考,他把所有的信息一口氣全部塞入你的腦袋裡無需反駁。也許你會說你會對影像進行思考,但是我相信你思考的時候腦子裡冒出來的是一串文本,而不是用另外一份影像來解釋。而當你是在閱讀文章而不是單個文字的時候,信息是穩定的,你只需要對定量的信息作出反應,反而學習成本更低。

參照漢字的發展,文字最初是圖像,為了方便傳播交流而簡化成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字。這也可以說明圖像並不利於精確的信息傳播。

想要取代文字閱讀的作用,除非廢除語言,當一個三體人(笑)。


在信息能像U盤那樣直接灌輸到人的大腦以前,文字的地位不會動搖,文字的魅力是圖片語音視頻都無法取代的。


我覺得肉文,里番,本子,av,playboy缺一不可


看書可以寫批註,豆瓣閱讀看書還可以看別人的批註,這就夠爆掉視頻好幾條街了吧,視頻有彈幕但是彈幕要不意義不大,要不就要暫停看。


顯然不會,除非以後能直接輸入大腦,多方便…


不會。習慣喜歡用書看,安全可重複不傷眼睛,便于思考,手機內容太多了

手機看還要有流量,保存也不方便。

這些都是很細微的用戶體驗,而書本更好。

讀一本好書難道不耗費精神嗎,看一段5分鐘的視頻並不能讓你得到思考的智慧。如果是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可以替代,不過增進理解力的很好的書籍是需要思考讀很多遍的,而這個視頻太快了,不能看出來很多東西,注意力會忽略一些東西,而這需要靠文字來轉述一些心裡的想法。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太陽能公路(Solar Roadways)?
譯言網是怎樣一種存在?
最前沿:機器人學習Robot Learning之模仿學習Imitation Learning的發展
量子即未來:微軟發布量子開發工具包免費預覽版

TAG:閱讀 | 語言文化 | 科技 | 科技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