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已經變成精英流行病了嗎?

封面: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

前兩天,因為男歌手、演員喬任梁去世,玲小瓏的朋友圈再次被抑鬱症刷屏,不少人跳出來,或明或暗地表示自己或身邊人也有抑鬱的情況。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像是偷窺了別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也很納悶,這些人里的大多數都是我平時覺得過得蠻不錯的,學歷高、收入好、動不動去國外出差或旅行,生活得很精緻。

玲瓏社區(App)里最近也有一個關於抑鬱症的沙龍討論得很火熱,發龍的妹子在常青藤聯盟的一所學校里讀書,她說學校里多於一半的學生都患有某種形式的抑鬱症。疲憊、失眠、易怒、無緣故的落淚、長期低效率、社交尷尬、發胖和消瘦交替進行。

感覺抑鬱症就像一種流行性疾病一樣,在名校學生、高收入白領或者名人等這些精英人群中來回蔓延,為什麼會如此呢?

這是成為「好孩子」的代價

玲小瓏先提出個問題:各位姑娘們有沒有認真想過,迄今為止你做過的事情中,哪些是你真正想做的,哪些是你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做的?例如學鋼琴,努力學習,選擇城市,去相親等等。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順著他人的意思行事,為了討他人喜歡而做很多讓別人開心的事情,即使它們並非你真心想做,甚至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這樣努力著討好的你,就是你的假性自體(False Self)

或者更確切地說,假性自體就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失聯,用他人的期望作為自己的行動方向,以滿足他人來感受自己的存在,抑或是控制他人,以此免受他人的傷害。久而久之,假性自體的人會逐漸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找不到努力的意義和方向。

那麼假性自體是如何發生的呢?

這個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它的根源是,我們在生命早期作為一個嬰兒時,需求沒有被養育者(通常指母親)恰到好處地回應。例如,嬰兒餓了的時候母親沒有馬上回應他的需求,而可能是回答說:等我準備好了你才有東西吃。

被拒絕的嬰兒起初會生氣,可是他發現自己的生氣和抱怨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一旦如此,母親就會變得冷漠,或者因此而懲罰他。這時嬰兒開始懂得,想讓母親溫暖、微笑,他就必須學會做母親想讓他做的事,於是他開始努力取悅母親,讓自己變得可愛。但取悅的同時,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繫,假性自體取代了他的真實自體,他開始逐漸搞不清楚哪些是他真正想要的,哪些是他為了取悅母親(或者他人)、贏得喜愛而去做的。

這些假性自體發展得很強大的人,日後大都成為了「媽媽的好孩子」。這些「好孩子」們成績優秀、業績突出,但他們內心深處卻感受不到任何愉悅或滿足,他們甚至無法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然後有一天,他們忽然發現自己不是因為「是自己」被愛,而是作為父母或他人的「附屬品」被愛,他們不再繼續努力去滿足那些僅僅用自戀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人,不滿足於提高父母的自尊來獲得父母的愛。他們便陷入了抑鬱,在之前擅長的領域裡開始失敗。

文章開頭處提到的那個沙龍里,龍主貼出了一段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描述的校園生活。描述里說,抑鬱是正常的,但是在他們的校園裡,抑鬱成了一種常態。有不少原本在音樂、繪畫等領域天賦驚人的孩子,入學後悲哀地放棄了自己的熱情和天賦所在,轉而選擇經濟金融相關專業,因為那是父母的期望,也是社會公認的精英雲集的「坦途」。

我們常能在社交新聞中看到許多年輕的成功者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他們努力、優秀,內在卻隱藏著巨大的憤怒、抑鬱、空虛和迷茫。

「我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麼優秀」

娜塔麗·波特曼在哈佛大學2015年的畢業演講上說:「我仍然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

她曾是個因擔心被別人當做「白痴女演員」而學習神經生物學和希伯來文的自卑學生;她大二時常常在見到教授時大哭,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由於出身學者家庭,她曾為自己「輕佻」的演員身份而傷神。

她公開承認自己患有「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同樣如此的還有凱特·溫斯萊特,Facebook CEO謝麗爾·桑德伯格等。

冒充者綜合症是指一個人無法心安地從內心接納那些被他人認可的成就。儘管已經有種種外在證據表明了他的能力和競爭力,他仍然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成就,他認為促成自己成功的都是外因,即時機、運氣等等,他只是騙過了所有人,讓大家誤以為他很優秀、很聰明,並且時刻擔心自己會被揭穿。

這並不是被收錄的精神疾病,而是專屬於精英群體的一種現象。這群人的共同行為表現包括:

  • 過度勤奮:非常努力、過分做充足的準備、並反覆檢查、糾纏於細節(可能會導致拖延),以避免自己被他人「識破「;

  •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太愚蠢和膚淺,他們只表達那些他們認為自己的上級或者老師覺得正確的想法,但其實這樣反而會加重自己的「冒充感」;

  • 迴避自信的念頭:他們認為如果對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表現得很有信心,有可能會遭到拒絕或否認。所以他們會不斷地自我說服,自己並非天賦出眾,或者自己配不上這樣的成功。

微軟公司的專屬心理顧問安娜·勞里同樣在許多企業高管中發現了這類心理現象,這些人總覺得自己是個贗品,隨時會被識破。職位越高,收入越多,心理積聚的壓力越來越大,離抑鬱就不遠了。有研究表明,70%的人至少有過一次「別人眼裡的自己的成就並不屬實」的想法。

那麼冒充者綜合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 過度表揚或者過度忽視孩子的父母

前者會因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害怕失敗、害怕自己不夠完美;後者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成績無法證明自己的能力,總是給自己貼上「不夠優秀」的標籤;

  • 亦敵亦友的同輩

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人可能會在你成功的時候用「僥倖」來形容,或者是用嫉妒來中傷你,讓你在長大之後也對自己的成就心存疑慮。

  • 低自尊的自己

低自尊的人對人際關係、他人評價的敏感度很高,並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價值,不太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正面反饋。

我的一個朋友就成長在這樣的家庭里,爸媽極其看重她的成就,她也一路努力得很辛苦。重點大學畢業後,她進入了一家五百強知名外企,從實習生做起,雖有磕絆,卻大體風平浪靜,直到去年被提升為主管。短短三個月,爆瘦20斤,整個人焦慮又憔悴,已經很久沒好好睡過一覺了。她每天都在拚命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做所有可能的準備,因為她負擔不起任何一次失敗和不被認可,況且本來就對坐上這個位置心懷忐忑。

冒充者綜合症經常發生在當事人能力得到認可、地位得到提升的某些關鍵時刻,因為這時他將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擔負著更高的失敗代價和風險。

這種蔓延著的焦慮和緊張加重了本人對自己的攻擊,緊接著,抑鬱症就有可能發生了。在心理學的解釋中,抑鬱症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和攻擊。

寫在最後

抑鬱症在精英人群中蔓延可能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高度的競爭壓力、被象徵化的攻擊性等等。

但是玲小瓏也想在此強調,患上抑鬱症或者發現自己抑鬱並不是世界的末日,它可能只是意味著你要放慢腳步、休息一段時間,你應該更多地向內看一看,接受某些現實,放棄一些可能性,然後重整旗鼓,更好地出發

最後,玲小瓏還想問問你們:

  • 你最抑鬱、對什麼都沒了興趣、沒了希望的時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及,你是如何走過來的呢?

來留言里一起聊聊,讓大家也許能在下次生活暫時不那麼美好的時候,重新充滿希望。

更多內容,歡迎下載玲瓏沙龍App!

下載地址:玲瓏 - 更美的生活 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喬任梁離開了人世,但抑鬱症還在
自我及時強化法有效治療抑鬱症
如何走出產後抑鬱症的陰霾
生死關頭怎樣防治產後抑鬱症

TAG:心理咨询 | 心理健康 | 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