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看待心理諮詢?——寫給來訪者的一封信

文/曹懷寧

很多來訪者會稱呼我為「曹醫生「,但其實我更願意你們稱我為「懷寧「或者「曹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位陪伴者或引路人,和大家一起走一條心智成長的路。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正如每個人的身體都很難稱得上完全健康一樣。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有了更多時間休息和娛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我們可以輕鬆地看到很多人不同的生活,產生大量的社交互動。然而,很多人發覺自己被躁動的時代緊緊裹挾,渴望與他人深入聯結而不可得。缺少體認自我的機會,生活反而顯得更加孤獨與僵化。相當多的人因為內心的痛苦、生活的失衡而嘗試尋找出路,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一碗碗心靈雞湯要麼就是沒配勺子,要麼就是勺子型號不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背後的深層原因,往往才是問題的關鍵。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做不到」?因為,癥狀最初出現的原因,其實是為了保護自我。我們生來都是弱小的,無助的我們為了獲得愛和自尊,在成長經歷的影響下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應對世界的模式,它包括行為、情緒、語言反應及思考方式,還有對於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恰恰是心理機制轉化出的強迫、抑鬱、躁狂、甚至幻覺、精神分裂等,才使我們避免了潛意識所真正恐懼的感受。它是我們的內心與世界平衡的一種方法,是大腦使我們免於崩潰的自我保護模式。比如,對某種動物的莫明害怕,其實是為了宣洩潛意識中對另一禁忌事物的恐懼;嚴重的潔癖,其實是為了消除內心污髒的感覺;拚命討好迎合他人,其實是避免自己被拋棄。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潛意識根據自身經驗做出的最直接的應對方式。潛意識就像個孩子,它的調皮搗蛋、大肆破壞目的是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好使他們不再爭吵。雖然目的確實達到了,但卻引發了其他的麻煩。

所以,雖然消除癥狀是我們的直接目標,但絕不能簡單粗暴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解癥狀背後的根源才是關鍵。我的工作,便是引導來訪者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真正的自己,開始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對來訪者而言,他的內在會有一些自己從未觸及過的部分,他們甚至不知道這部分的存在。我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來訪者透過他的表象行為或癥狀去理解自己的內在核心,也就是所謂的人格結構。這個理解的過程,既是成長的步驟,也是療愈的重要部分。

療愈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全情體會新舊經驗。這既包括對過往經歷重新身臨其境的動情體驗,也包括對現在諮詢關係的切身感受。成長經歷之所以會深深地影響我們的人格結構,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發生的那些事實,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事實的情緒體驗與感性認知。所以,不帶感情地客觀述說事實並不能改變我們。心理諮詢不是正兒八經的上課,不是老師認真系統地講道理,來訪者恭敬謙虛地傾聽學習。而是在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與來訪者發展出一段深入、緊密的關係,通過直抵人心的互動,使來訪者放心、安全地回到過去,重新體驗曾經錐心刺骨的負面情緒,然後將其充分表達出來,並在諮詢關係中體驗與過去不一樣的結果。這樣的過程可能會重複很多很多次,新的體驗才能夠逐步內化進來訪者的潛意識中,取代舊的體驗。而療愈,也會伴隨著這一過程逐步產生。

很多來訪者都希望我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或給出明確的答案,諸如「我該不該離婚」、「我還要不要管我的父母「、「我該墮胎嗎?"之類,也有人直接問我「抑鬱症可以吃什麼葯康復」。我能夠理解他們在問出這些問題時,內心的茫然與無助。有時,我會視情況給出一點個人的看法,但更多的時候,我會幫助他們梳理問題背後的千頭萬緒,讓他們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嘗試自己給出答案,做出選擇。「授人以魚」永遠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這種心靈上的「給予」往往會固化他人內心的無助感,或者激發出潛意識中的反抗。因為有很多人的根本問題其實就是過於依賴他人,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孤立地處理受傷的部分,只能緩解一時之痛,所以,我更希望「授人以漁」,幫助來訪者獲得獨立自主的能力。

一切的行動和改變都離不開牢固的咨訪關係,所以,這是我在諮詢中最看重的。在心理諮詢中,我會以最真誠的態度建立彼此間深刻的聯結,讓來訪者感到被重視、安全和信任;我鼓勵人們真實地表達自己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感受,並以抱持的態度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被接納,從而願意充分敞開和表達自己;我尊重每個人的借口、否認、指責甚至錯誤,因為在我眼中,它們只是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而不是應被攻擊撻伐的對象;我會用活生生的自己為媒介,幫助來訪者在咨訪關係中重現過往的模式,並切身體會到事情的另一種可能。

人不是孤立片面的存在,我們需要將他放在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中,從個體經歷和社會環境的多角度出發才能真正理解他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所以,我一直將洞察人性、認知世界、理解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作為研究的重點。我稟持人本主義,以精神分析為主要鑽研的諮詢方向,通過閱讀大量哲學書籍來思辨人性和生活的真理。我堅信所有人都擁有自我成長的可能,每個人也都應該努力思考和成長。因為我們生來一無所知,而父母、親人、伴侶等有可能影響我們的人,他們都不是完人。所以,我們身上必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每個人都曾是個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學習和成長,即使身體已經成年,內心也可能依然是個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成長路上不完整的部分完整化,讓自己擁有成熟的心態去看待自我和外界。所以,我也將心理諮詢視為一個幫助人成為全面的人的過程。我自己也同樣在這條道路上前行,人的成長是一個終生的過程。

有人問我:「你作為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從來都不會有痛苦或者焦慮?」只要是人,都會有痛苦、焦慮、悲傷、憤怒的時候,概莫能外。在生活中,我同樣會和外界偶有衝突,也會被突發事件影響,造成情緒上的高低起伏。但比起他人,我可能具備更好的心態調適能力,及更良善的生活態度。我不會迴避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是會直面它們,並讓自己研究、理解它的方方面面,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果發現無法改變或無能為力的部分,我能更快地接受事實、接納自己;我會很注意體會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選擇合適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並經常洞察和挖掘自己的內心。

心理諮詢是一份很消耗內心能量的工作,因為本質上,心理諮詢師就是以自己為「器」來進行工作,一個解決不了自己問題的諮詢師,肯定也不可能幫助他人解決這類問題。所以,我非常注重生活的建設與內心的孕養,因為那會直接影響個人內心能量的高低。我的生活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幸福美滿,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經營,我對自己的生活現狀十分滿意:我的丈夫也很注重內心成長,他與我在精神和生活上守望相助,我無比感激擁有這樣的靈魂伴侶;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興趣與熱情,很有動力深入鑽研;我日益明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以及與之相處的方式,那使我能看清前路,不容易陷入迷茫與動搖。我想,正因為我已經有了明確堅定的三觀,並且真實自我與現實世界目前達成了良性的動態平衡,才能在大量諮詢、高頻接觸負面情緒的同時,並不感覺身體被掏空。有時,與來訪者的貼心交流、靈魂共鳴還會讓我能量滿滿,內心充滿喜悅與感激。

每一次諮詢,都是一趟聯結的旅途,我和來訪者可以欣賞生命中的風景,也會冒險探訪未知的領域。無論是直接的心理諮詢,還是在微博上定期回復私信,我都希望每一次的諮詢和解答,能為人們打開一扇自己未曾察覺的窗口,通過它發現自我、認識生活,並切身體驗到一種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或生活做出一些和以前不同的改變,那是生命前進的動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五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為博取關注,媽媽竟帶著健康兒子做了13次手術…
抑鬱症患者適合停止現在不喜歡的工作么?
如何與父親斷絕關係?
心理問題這個概念是真實存在的嗎?

TAG:心理咨询 | 心理学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