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如何才能避免惡性競爭?

從汽車、電力和手機,到軟體、服飾和飲食,處處都可以見到低價競爭,同行拆台乃至惡性競爭的身影,是不是在中國所有的行業最終都不能避免陷入這種境地?和人有關么?


只會低價競爭?看懂這個概念,馬上明白年賺十萬和年賺百萬的區別。

拜互聯網思維所賜,諸如小米手機倡導的極致理念,物美價廉成為我們這一代創業者奉若至寶的創業準則,用低價高品質產品戰勝其他一切產品慢慢成為大家公認的信仰。
這樣把任何一個因素包括價格都做到極致的產品確實具有非常的競爭力和破壞性。當智能手機公認售價在四五千不能再降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加上渠道商經銷商價格沒有辦法再優化的時候,小米橫空出世,把售價攔腰截斷,直接將整個市場顛覆。

歷史就不多講了,後面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是說這個準則不對,相反我個人覺得這種理念對於小本商業人而言卻是一場災難。小米經過多輪融資擁有一個巨大的資金、產業鏈條,它可以手機不賺錢,通過其他方式找到利潤點,比如軟體,廣告,現金流各種。而這是我們一般生意人不可能具備的優勢。

比如我是一個賣衣服的,我用低價的策略去攪動市場,即使獲得了銷量,但是一單幾塊錢甚至十幾塊錢的利潤依然杯水車薪。甚至說寄希望於此來提高流量帶動其他高利潤產品,其實兩者之間的轉化率也並不高,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在白忙活。

反過來想,小米可以手機不賺錢,通過巨大的資金鏈、多渠道賺錢,而我們呢,賣衣服不賺錢的話,~那就只有等著喝西北風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遇到很多學員還有網友,當他們準備進軍某個市場的時候,通常選擇用低價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大多數人認為只有比別人賣的更便宜,才會比別家商家更具有競爭力,才可能有吸引更多的人來買。這已經是大家根深蒂固的商業思維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面去菜市場買菜。

那個時候賣菜的很簡單,就是一些農民把菜弄好挑著扁擔,就坐在賣菜的街上等著客人光顧。當我家裡人尤其是媽媽輩的去買菜的時候,一般會去第一家問,多少錢,那個菜農報個價,旁邊一個菜農記在心裡。當我們去另外一家問的時候,這家就會心領神會比上一家稍微說少一點,比如少個幾分錢或者幾毛錢。就這樣買菜的人左問右顧循環往複,一直磨到某一家賣菜的報到一個低的不能再低的價格為止最後買菜的人就會心裡踏實,買走!

其實這樣一個過程和我們商家走進的低價歧途何曾相識。

有很多商家走進了這樣一個尷尬區:不降價吧,沒競爭力;降價吧,又沒利潤;或者越干越虧,或者感覺像賣了很多東西,等年終的時候才發現,居然沒賺錢!

前不久和一個做咖啡生意的大佬聊天,當年他以低價、地域特色的形式迅速殺入速溶咖啡市場,在淘寶每個月有好幾萬箱的銷量,風光一時。可是做到現在他已經準備把這個產品停產,因為利潤實在太低了,和龐大的物流,售後相比,賺這個錢真的是血汗錢!

他也在謀求一種產品增值溢價的方式。

Ok,說這麼多,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這種困境,我提兩個點,懂了的人就可以帶走。

一、特點

你的產品必須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特點,比如房地產公司中,萬科一直堅持在做精裝修而不是毛坯房,這個是一個和別的公司的交房標準的不同點。

精裝修省掉了客戶自己裝修的煩惱,而且最重要的是把裝修這筆費用也含入到了首付中,省了一大筆錢和時間,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特點。你想想自己裝修毛坯房,交房以後是不是10幾20萬就沒了?更不用說還要勞心勞肺的去和裝修公司材料公司談價格,還要警惕被工人被材料商賺錢。

說到這裡,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講這個道理太簡單了:誰都知道,就是要有特色嘛,誰沒一點特色啊!

好,那麼接下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世界上有特點的商業太多太多了,每個從商的人不管規模大小,都會努力製作一個自己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有些有特點的商業能緊緊的抓住客戶,而很多有特點的商業卻門可羅雀。這就是問題了,都有特點為什麼結果卻大大不同?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數商家自認為的特點並不是賣點,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不一樣。

明白這個重點之前,我想先從偽特點說起。

什麼是偽特點?

偽特點就是沒有根據的不一樣!或者簡單認為市場上沒有的,自己有了就是自己的特色。

有這樣一個場景,某學員去賣某產品,他在市場上轉了一圈,發現這個產品居然沒有日系風格的。他和小夥伴商量,一拍腦袋就決定了做一個日系風格的產品,來填補市場上這一空白區域,進入細分領域(某小夥伴說的就是你,我說的不一定對,不過好好思考一下)。

某學員準備做餐飲,在某商場轉了一圈發現居然沒有家鄉的xx口味的牛肉湯,這可是在家鄉風靡一時的地道口味啊,更何況這個地段居然沒有人做餐飲。這不是機會是什麼?不是市場空白嗎?然後一拍腦袋準備數十萬就開始幹了,憧憬著未來開分店,做老闆的無數美好。

好,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拍腦袋找到這樣的特色和方向開始創業,最終發現世道艱難的。

看起來者兩個學員的想法都是沒錯的,都創造了自己的特點,都好像進入了一個細分領域。但是我把這些特點統統稱為偽特點。

因為這些分析出來的特點和顧客切身沒有很大的關聯度。

從問題反向推導!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明白這個概念以後,馬上就可以創建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商業!

我們通常的商業思維是:找到特點,和別家商店形成差異化的產品,從而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但是常常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顧客!

因為不管你拍腦袋做了一個什麼決定或者特色,如果這個特點和顧客個人的利益一點關係也沒有,那麼這個商業的特點就是偽特點偽需求,客戶是不會來買單的。產品的一切都應該圍繞客戶的問題展開,而不是由自己的個人經驗或者單純有沒有這個產品來決定。

回過來說,什麼是反向推導?

反向推導就是,你的產品或者生意的特點,是從顧客待解決的問題,或者困擾顧客的問題推導而來的。

比如萬科不是一來就說我要做精裝修,形成不一樣的特點。

而是說我要解決客戶自己裝修房子質量參差不齊,材料拿不到市場合理價,費時耗力不專業等的裝修問題。從而提出精裝修的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形成精裝修的特點的這麼一個過程。

小米也是找到類似的困擾客戶的問題從而展開特色的。

那麼再回到上面兩個學員。

做日系風格產品的學員,應該思考的是買這類產品的客戶最大的困擾是什麼,從而從這個困擾入手,形成產品特點,而不是看到市面上沒有什麼去做了就誤以為這是一個特點。

比如說你一定堅持做日系的,那麼就要思考有什麼客戶會對日系風格的產品有偏好,比如他會不會受日系動漫的影響特別大,或者他對日本文化的偏好,甚至他有沒有憧憬去日本旅遊體會那邊的自然風土的意願,等等。從而找到目標客戶和突破點。

再比如說,做餐飲的這個小夥伴,為什麼要在一個沒有餐飲的地方做一個只有自己喜歡的家鄉特色的產品。

反過來思考,如果這個商場有很多你的,在異鄉做生意的老鄉,那麼你的生意可以讓他們產生共鳴,也許就能成立。你的口味不是特點,有相對應的特殊需求的客戶這才是一個特點,也是別人沒辦法和你競爭的特點。

當我們提出一個商業的特點的時候,應該想到的是這個產品能解決的一類人群的一個靠譜的問題,從而形成自我的差異化!

——————————————————————————————————————

過程式描述特點

我個人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的,一個事物的特徵應該是過程描述的,而不是結論式的陳述。

比如我寫文章從來沒說過看我的文章以後會賺到錢,但是確實是有很多人用我的策略或者方法開始賺錢開始創業或者有了自己的方向。因為我在做這件事,論證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問題,而不是直接說一個結果!

比如我們描述一個姑娘很美,初級選手會說,這個姑娘是個大美女,相當漂亮。

高階一點的會把這個美女為什麼美告訴你,可能會告訴你,她的睫毛很長,她的皮膚吹彈可破,她的身材像水一樣的靈動,她的眼睛很大像會說話一樣,走在大街上回頭率很高,描述這個美女的美。而不是僅僅告訴你她是一個美女這個結果。

同樣的,商業也是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傻傻的告訴客戶,我的產品是最好的,最便宜的。因為所有的商家都是這樣說的。

你一定要說清楚產品到底好在哪裡,特點是什麼?為什麼要買?

從過程來描述這個商業的特點。

二、價格感知

為什麼同樣的產品,有些商家可以賣高價,有些商家卻連成本價都無人問津!

很多商家總是會落入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圈套,當客戶來臨的時候,總是會不厭其煩的告訴客戶:你知道嗎?我的產品是商城裡面同類型中最便宜的,性能最好的,買了一定不會虧。

而結果就是你的客戶非但不領你的真誠,而是會不自覺地就跑去和別的同類型商家詢價,最終貨比三家,提出一個又一個苛刻的要求,而我們的商家不得不忍痛將自己利潤一再降低。

那麼如何來化解這種困境,這就涉及到一個價格感知的問題。

有一類人做生意可以做到客戶從不講價,而客戶都是爭著來購買,我和客戶談買賣的過程80%以上不會超過5分鐘,這是為什麼?

剩下的內容已更新至這個答案!明白價格感知,你將成為高手。

如何在競爭對手的價格打壓下找到突破點? - 知乎

還沒過癮商業創業的可以繼續看這篇,商業轉換的三個過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33835/answer/136266476


惡性競爭大多數是同質化競爭導致的,避免惡性競爭最可能依賴的是創新。

當然,3Q大戰是一個特例。

理論上,自律其實避免惡性競爭的最有效手段。但自律這件事本身又是最不靠譜的。很多企業或政府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為了自己的利益確保「自律」,但自律基本都是不可長期保持的狀態。


問題有點大,昨晚的還在跟 @青嵐 說這個事兒,說知乎上有些問題是比較大的,單憑一個人是無法給出完整回答的,當然這也是知乎存在的一個價值,廣開言路,讓大多數人來答題,最終湊成一個完整的答案,形成完整價值。這個問題我估計99%的人給出的答案都無法做到全面,都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我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本人的不全面答案:

1,惡性競爭這個行為自人類開始從事原始的物物交換貿易以來,就誕生了,一直到今天高度發達的商業,從未間斷,從未消失,未來多半也不會消失。

2,基於1的陳述,只要你參與到商業中去,惡性競爭多半是避免不了的。就像色情業,朝朝打,朝朝有,綿延不絕,至少就人類現有的文明程度來說,是無法消除惡性競爭的。真正做過生意,經過商的人,應該能明白這個道理。任何形式的商業活動始終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做出的每個決策,每個舉動,第一出發點都是利潤或者自身的發展。

3,我講一個實例。就我比較了解的國際貿易來說,是這樣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工廠,基本上國外大品牌的代工廠都在中國沿海一帶。國外掌握了商品定價權,掌握了很多環節,把我朝的工廠逼到了死角,沒退路,沒選擇。一個商品,從設計,商標,渠道,銷售,包括用料都由國外掌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賣勞動力,出賣勞動力,出賣勞動力,按照國外客戶的要求做出商品。代工廠除了這個你還有的選么?很多人講自主開發品牌,跟他們拼了,恩,這是個主意,不過這不是你一年兩年能做到的,甚至投進巨大資金開發自主品牌,還沒開發出來,就破產了。目前大環境是買方市場,僧多粥少,國內代工廠多,國外客戶少。國外客戶可以同時和很多家工廠談價格,你5塊錢不做,另一個工廠4.5就做,客戶回頭再一問,咦,居然有人4.2也做,再回頭一問,擦,4塊錢也能做。彆氣硬,據我所知,很多工廠在淡季都是零利潤幫客戶做工的,只要能維持工廠機器運轉,留住工人即可。工廠被逼到這個死角,想活下去只有降價,因為你沒有別的價值可以給客戶提供了,你唯一,唯一能做的就是降價。客戶那邊,當然是在控制好品質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壓縮成本。再打個比方,生產一個商品成本需要10塊錢,你覺得10就已經是你的成本了,低於10塊你就得虧本,低於這個價你就不做。別傻到以為這個價格你做不來,別人就也做不來。若果別人機器比你先進,管理效率比你高,成本相對就會下降,那麼別人成本比你低了,9.5就能接這票活兒。如果別人剛好半價或者更低的價格從海關拍賣場弄到了原料,那麼別人6塊錢就能接這活兒。

至少就我們製造業來說,這種極其惡性的價格競爭,不會放緩,在未來仍舊會持續很長時間。

4,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行業巨頭欺負同行小弟的情況存在,在這裡就不點名,明白事兒的人都知道,例子數都數不過來。

5,還是那句話,惡性競爭避免不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例外,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我們能做的就在這個環境下如何更好更高效的工作,更英明的領導企業運轉,前進,在面對對手出陰招的時候,用更上一籌的策略勝之。

6,商業沒有坦途,一個領導人在帶領公司向前走的時候,時刻都面臨著未知風險,腳下的路從來沒平坦過,未來也不會。

以上

祝開心

Holli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 在價值鏈上哪個環節的集中度高,形成多寡頭壟斷,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就強, 集中度低就只能惡性競爭, 而惡性競爭的結果一般也是走向多寡頭壟斷。

例如面對消費者,中國三家電信運營商的集中度很高, 因此議價能力強,但對待國際專利持有者,例如高通,蘋果集中度又不夠,被人家各個擊破了。


競爭存在的基本原因是,產能相對市場過剩。能到惡性競爭局面的,大體上就是,競爭失敗的哪些產能很難消失。

競爭的例子,重慶的火鍋店,重慶人創業首選是火鍋店、小麵館;一條街上往往五六家甚至更多,但當產能充足之後,競爭出現了;客戶會集中到產品質量好的地方去,這是競爭。而生意差的,自然被淘汰,最終市場形成一種平衡機制。

惡性競爭的例子,光伏電池。前兩年因環保政策出現巨大變化,市場驟然萎縮,產能相對過剩嚴重。此時如果能夠淘汰多家落後公司,行業龍頭還是可以活的很滋潤的。但光伏產業投入巨大,背後有無數推手希望能夠維持生存,原本應該倒閉的沒倒閉。最後全行業所有人都不死不活。


兩種競爭模式的促發條件

惡性競爭在一些情況下是避免不了的,創新也有專利有效期,而且創新有時也會帶來大規模的惡性競爭,比如類似京東等電商帶來的零售業大規模價格戰

即便是惡性競爭也不是非理性的,市場會以此形式自動調整資源配置,必須死的活不了


中國企業的惡性競爭是由於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不足導致的。

很多領域,比如婚慶領域,很多企業擁在這個領域,分這塊過小的蛋糕。

歐美企業如此對創新和科技擅長原因是,他們每個企業都賺錢很多,花同樣的努力他們比在中國賺錢多的多,只有賺了大量的錢才有資金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導致行業的更新和進化,這也是為什麼德國製造業的強大和美國科技業強大的原因。

中國對企業的稅負過於嚴重,資源都被國有企業掠去,這樣一來中國人工資就低,工資低消費水平就低,自然就無法促成產業進步。


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合理。

打個比方,簋街知道?那裡有多少小龍蝦的店?你認為這是惡性競爭么?初始肯定有,但是慢慢就平衡了。

正是因為這一條街都是小龍蝦,才會有人那麼多人慕名而來,才能成「勢」。如果只有一兩家,倒是不「惡性競爭」了,但是難成氣候不是?

同樣,再比方,今天的國產手機行業,從山寨時代走來,洗牌了多次,才有了今天。為什麼會洗牌?因為「惡性競爭」逼的。大家都玩兒低價,總有一天因為內部或者外部原因玩兒不動的。

所以我不同意題主您說的「惡性競爭」。不過是市場的選擇而已。

再開玩笑的說,智能機紅海有那麼多人殺入了,可是君不見,也有那麼多人賣手機配件,賺的盆滿缽滿么?

不用擔心這個,哪裡能掙錢,資本就會往哪裡流。我真的認為題主多慮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想避免惡性競爭或者說將這樣的矛盾最小化,一定要發掘核心競爭力,有特點,別人輕易無法取代的。

還有,不管是什麼行業,要摸清需求者的心態,要具備此類產品的共性和你們自己的特性。

慢慢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特色,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挺膽小的,假如我拿著個相機也去旅遊景點給人拍快照的話,說實話我真的怕被其他以此謀生的人打

在我學校門口的黑車司機,都是到地鐵站收十五塊。如果有人收十塊,會被其他司機集體排斥。有一次我講價,問一個司機十塊錢走不走,他本來同意了,這時旁邊的司機惡狠狠瞪了他一眼,於是他不走了。

所以中世紀的城市會形成行業工會,以共同抵制外來者的競爭


我願意把作者的問題變為兩個小問題:


1)為什麼中國的惡性競爭那麼普遍?;


2)為什麼會發生惡性競爭;

其實,不止中國,美國也發生過惡性競爭,只是時代久遠,人們不願意談及。1895年,美國達爾頓地區有位女孩發明製作了絨線床罩的技術,隨即引發了床罩熱,其後是地毯熱。進入20世紀60年代,人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因為只需要一萬美元便可投資設廠,於是達爾頓地區遍布小作坊,一度達到350家,各家開足馬力生產,以滿足各個樓房各個角落對地毯的需求。隨著經濟下滑,建設變緩,之後,地毯廠商進入了競相壓價階段,使得自己和競爭對手都無錢可賺。

我相信這種情況在美國,在日本,在德國等全球都曾發生並經常發生,這應該不是中國特色,應該是市場和人的正常行為。

市場本就提倡競爭,而人又有扎堆的習慣,所以價格戰也就不可避免,因為這應該是最高效搶佔客戶,最受顧客歡迎的方式,不要告訴我,看官,看著價格降低,您心豪無欣喜???

「適者生存」,我認為與其費勁心思糾結為何會引發惡性競爭,不如將其定為常態,反向思考,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不妨這麼想下「如果進入市場惡性競爭階段,我如何保持不敗之地?」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管理者會發現有很多事情要做,首要目標就是控制成本,這樣,當價格戰來臨時,有準備之人便不受牽連。

*******************************分層*************************************************************

如果我是企業經營者,那麼我會蠻歡迎惡性競爭的,因為我已做好準備,而惡性競爭是最能挑戰公司競爭力的方式,在行業萎縮之後,大部分不適應者退出這個行業,而做好準備的人將搶佔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這難道不是好事情??


題主有吃過蒼蠅館子嗎? 幾張破桌子,幾個破板凳,老闆脾氣壞的要死,常常沒地方做只能蹲著吃。但就是要排一個小時才吃的到。餐飲這行是紅海不?為啥他那是藍海?呵呵。


寶馬沒和奇瑞的同配置低價競爭,iphone沒和小米在同配置的2000左右價位競爭。

建立高b格的品牌,並讓人認可你的品牌,即讓產品的靈魂比同類高貴,這樣就自然而然影響了消費者的決策。

於是你看到窮逼賣腎換iphone的現象。

靈魂做的好,窮逼也是會買賬的


一切根源都來自惡性競爭,惡性競爭不僅表現在包括教育的各行各業,大家自行體會。

惡性競爭和自由競爭最大的區別是:惡性競爭是無底線,無規則,會出現各種不可思議的手段,競爭者會使用自己各種資源,最後競爭勝利者往往要付出不匹配的代價,而競爭失敗者的下場更加悲慘。

一個優質的社會應該更加關心競爭失敗者,給競爭失敗者一個托底的保障,這樣競爭才不會變成惡性競爭,大家想一下,如果競爭失敗者可能要面臨著生活困苦甚至生活都無法維持的局面,那麼競爭者就會用盡自己的各種資源和手段,競爭就會變成惡性,而社會如果能保障競爭失敗者可以活的下去,那麼競爭就會偏向自由競爭多一些。所以,一個優質的社會秩序是給競爭失敗者以多的關愛(最低社會保障),而競爭勝利者要有較多的付出(繳納高額的個人所得稅)。

一般情況下,當社會出現動蕩,民族遭到生存威脅的時候,偏向惡性競爭的變革會使民族更強大,而在社會平穩發展時期,限制惡性競爭可以使社會更穩定,更健康。

一般情況下,國家政府的宣傳和引導很重要,當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生產力連生存都無法保障的時候往往會鼓吹惡性競爭,可以快速提高整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整體競爭力,當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生產力已經足夠保障生存的時候,要限制惡性競爭,要從制度上解決競爭失敗者的後顧之憂,從制度上規定競爭勝利者的高付出和高社會地位,這樣有可能減緩社會的發展速度,但是卻保證社會的優質發展。

如果國家不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在社會和平發展時期仍然鼓吹惡性競爭,不能解決競爭失敗者的後顧之憂,不能讓競爭勝利者多為社會付出,那麼競爭就會變得沒有底線,競爭失敗者會破罐子破摔,社會會變得唯利是圖,社會會崇拜金錢又仇富,而競爭勝利者有些是因為使用了一些非法手段而忐忑不安,再加上沒有讓他們付出的社會制度和付出後應該得到的社會尊重,他們會不想付出,並且會運用一切手段來保護自己的財富。

所以,從社會到教育甚至各個方面,現在還在鼓吹惡性競爭的,還在加劇惡性競爭的,還在因為惡性競爭而獲利的,都是在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教育行業故意壟斷教育資源,提高和宣傳教育競爭水平(分數),在年輕學生受教育的時候就埋下惡性競爭的種子,這種思路和社會氛圍的形成都是愚蠢和阻礙社會進步的。


老白一般不喜歡回答這種大題目,原因很簡單。說真話,有危險;說假話,壞良心;說輕了,沒意思;說重了,惹麻煩。

好在這個題目還不太敏感,可以試著從兩個方面回答:

首先是大環境:政策、法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第一個新鮮事物出來以後,大家一窩蜂似的涌了進來,很快進入供大於求的狀態,大家誰也沒有自己的特色,只好價格競爭。如果知識產權保護嚴格,那麼就有了進入門檻,短期之內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供大於求的現象。

但大環境憑一已之力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只能從第二個方面來解決具體企業的具體產品面臨的挑戰。無論什麼樣的產品,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多少一定會有不一樣。也就是說,細分的話,還是有區別的。

「細分」就是這裡的關鍵詞。

在市場戰略中有一個詞,英文叫「niche」,中文一般翻作「缺口」,不太準確。也就是說當大家產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時候,你需要仔細分析你的產品和其它產品的不一親的地方,這個異化,不等於就是質量有多高,技術多先進,而在於是不是你的產品獨有的,不管再小,這就是Niche。當然這個Niche必須與市場結合才行,也有許多聰明的企業會創造這個需求,也就是你產品的獨特競爭優勢。無論是宏觀的行業,還是微觀的具體產品,只要細分,都會找到這個Niche的。可惜,即使有些企業做了大量的產品對比分析,最終還是在共性中找,結果肯定是失敗。

大家許多人都不是商業管理出身的,所以就不講太深了。

同俗一點的辦法:把你的產品和同行進行比較,至少找出十三個以上的不同,然後再一個個的分析,才能最終找到那個Niche。記住:是十三個以上

為什麼是十三?老白以後會在銷售小學問里講的。這裡你只要記住「至少找到十三個以上」 100%能找到避免惡性競爭的辦法。

至於你最終能做多大,或是能走多遠,那是另一個話題。

到喜馬拉雅或是上Apple播客聽「銷售小學問」,老白把乾貨留在那裡。

【銷售小學問】在線收聽_mp3下載_ 喜馬拉雅電台

http://xima.tv/iWYVa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的 @潘欣 說的非常對,國內惡性的價格競爭基本是因為同質化造成的

但是究其根本還是用戶定位的原因

那麼多企業把手伸向大學生的錢包,需求相同的情況下,學生又相對較窮,不打價格戰打什麼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