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浸會大學(HKBU)讀書是怎樣一番體驗?


今天是我的碩士畢業典禮,然而我沒能參加,而是深夜從燈火輝煌的金寶街回到住處,準備第二天的加班。

上知乎兩年有餘,在這個朋友圈被同學刷屏的夜裡,忙裡偷閒,將第一個知乎回答獻給母校,以這樣的方式懷念母校,履行畢業。在浸會」篤信力行「的校風下,應該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答案,希望能像數月前@李嵐 在AAB5樓大家樂里提議的那樣,每次抽空寫半小時,直到把這個答案寫完。

好了,言歸正傳。

當各大港校在QS排名上不斷刷新最好成績,浸會這幾年的匍匐不前未免讓人產生疑惑,懷疑曾經聲名在外的文科名校是否還保有昔日的榮耀。誠然,在全港名校濟濟、教育質量依舊領跑亞洲的今天,如果要問浸會的特別之處在哪裡,我個人的答案是四個字、同時也是浸會的核心理念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的英文對應是Whole Person Education,沒有查過官方定義,只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和周圍同學的體會。最直觀的感受,浸會的校風更寬容、更有人情味,不是績點至上、一味推崇卓越的。在同學們的日常交流中,對其他港校的反映或多或少都會提到壓力過大、競爭激烈、同學關係緊張等問題。現實情況是,在香港經濟的大環境下,各校都在學術、科研、論文、國際影響等方面快馬加鞭、力爭上遊,以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和有限的政府撥款,但學生的壓力也可想而知。近年的港校學生跳樓新聞中,浸會是目前唯一沒有上榜的本港高校。

如此,浸會的慢悠悠在外人看來就似乎有點跟不上節奏。但其實,且不論QS排名的局限性和參考價值,浸會自身小型文科學院的屬性、眾多應用類課程的設置都限制了其在重理輕文、重學術輕應用的國際排名上的更高發展。此外,因為內地與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化,港校內的學生矛盾也在最近兩年裡層出不窮。不說大的集體遊行,就是每個高校設有的四方民主牆上都吵的不可開交。相對而言,浸會在激進、狂熱的學生政治運動方面幾乎毫無聲息,到第二學期才姍姍來遲的出了一則公開信,稱學校食堂用普通話點餐損害了本港學生利益,隨即引得一名內地本科同學文采斐然的公開駁斥回應,不久便銷聲匿跡,再無反覆。

有同學評價,這應與浸會的教會背景不無關聯。確實,從住學校宿舍的第一天就領到每個房間一本的聖經,到每周的禮拜、定期的唱詩班、宗教專業和課程,.... 列舉這麼多,然而浸會的宗教氣氛其實並不極端、更不強制,只是淡淡的、走在校園內偶爾會遇到的風景。對於有其他宗教信仰或無信仰者也大可放下顧慮;相反,基督教的理念會對相對冷淡、注重利益的本港風氣在校內起到很好的稀釋作用。因此,學校氛圍自由不失平和,富有人文氣息,每日身處校園,有時甚至會有不真實的世外桃源之感。

但如果因此以為浸會校風隨便、治學松垮,那就錯了。時隔數月,感受最深還是一個「苦」,真的太苦了。用隔壁國際新聞同學的話說:第一學期的狀態基本是周周deadline,經常是過完今天不敢想明天,作業太多,要求太高,太想做好。我在的傳理學也不遜色,最有印象的幾次個人經歷:有為了拍小組video三天沒洗澡,每天早出晚歸,回來倒頭就睡;有隊友生病,在圖書館和文獻奮戰一周,每天的節奏基本是待到11點圖書館關門,抱著電腦在李作權大道上再看一會兒;還有前一晚在深圳發高燒,第二天退燒逃回學校,馬不停蹄地做pre直至凌晨2點,然後開始無法抑制的懷疑人生: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對於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初衷只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gap year的人來說,發現高考過去這麼多年,讀書竟然還比工作更累,當時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New Media Workshop結課那天,一組同學感慨:終於結束了,自從上了這門課,每個周五晚上就再也沒睡過覺 ,立刻引來四周哀嚎一片。這門課後來被視為第一學期的「巨坑」,基本是在暗無天日的輪軸轉中含淚修完的:一群電腦、電視小白從最基礎的HTML、剪片軟體開始學起,從無到有的寫代碼、建網站、寫腳本、拍視頻、配完字幕配bgm,還有做不完的ppt、排不完的rehearsal。即便如此,到第二學期,想挑戰的依然大有人在。有同學表示,沒在learning commons看過日出的香港、沒體驗過CVA for overstay的淋浴設施的傳理人是有遺憾的,當初不以為然的過來人如今表示,竟是真的。

然而就是在這樣「苦」的日子裡,卻能讓人逐漸生髮出對學習的愛,並不斷自我驅動,並最終體會到學習的「樂」。認識的同學裡,有化學系的二次元男生第一學期還沒結束就拿到了台灣的博士offer;有中國文學的妹子數日鑽在論文里筆耕不綴,難以想像一個愛玩愛鬧、入學前在CHANEL實習的女生能發出長長的朋友圈大呼「我愛學術」;有三學期制、過年也在上課中奔波的商學院女生們,每次做pre都是清一色正裝上陣,樂此不疲。我自己則是在第一學期末準備肖小穗老師的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的過程中第一次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這位被我們親切稱為「小小酥」的八十年代俄勒岡大學博士專攻修辭學,用@魏武揮 學長的話說「有點靦腆,但研究功夫了得」,從蘇格拉底的三段論到近代的文學批評,將專業艱深的修辭學寫的深入淺出,流暢精妙,讀到深處幾乎拍手叫好。而在傳理的全明星老師陣容里,還有八十年代China Daily首席記者出身、威斯康辛麥迪遜博士的郭中實教授,前大公報助理總編、廣受愛戴的張少威老師,以及在各大4A、名企任高管的part-time lecturer們。這些業界大牛們或風趣幽默,或深沉內斂,卻都無一例外的認真嚴謹、滿腹經綸又傾囊相授,能逐字逐句的改作業,也能把課上的風生水起,課上高標準嚴要求,課外卻又不失寬容勉勵,言談中總能從他們的眼裡看到對學生的關切,和對所研究領域的愛。

所以,再回到問題開頭,浸會到底好在哪裡,全人教育又體現在何處,我的答案是,它好在亞洲一流的師資、豐富的教學資源(傳理的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工作坊、電影學院的大師班、文學院的國學講座,這三個絕不要錯過,其他不勝列舉)、健全的學生事務制度(學生關懷、心理諮詢、就業指導,都不同於內地,非常給力)和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的校內設施(坐擁九龍塘的黃金地帶,上課不必翻山越嶺),但它更體現在:教給你自我探索的意識,建立個人對世界和周圍的認知體系,幫助你自己解開最本原的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並在不斷的自我驅動中始終保有學習意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信follow your heart是一切生產力的來源。

我以為,這是一所好大學可以帶給你的全部。

2016.11.11-11.21

推薦閱讀:香港 浸會 傳播學 - 扯氮集


原諒文筆不太好,但是讀了一年多還是想寫一寫。

畢竟,我們學校除了梁逸峰之外,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割捨的地方的。。

1. 個人感受篇

很早很早,就想來香港讀書。

作為一個不想上思修毛概的叛逆分子,自由一些總歸是好的。畢竟如果想罵誰都沒辦法做到的時候,那種生氣真的是無法忍受。

但沒有想過來浸大,當時驕傲地覺得非三大不去。命運總喜歡在你人生路上開個玩笑不是嗎。

所以最後一個叛逆分子陰差陽錯來了浸大。

卻發現一切都很好。沒有其他港校中緊張對立的兩地同學關係,做group project一起用廣東話普通話交叉溝通其樂融融。

而讓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我的大一。

背景介紹:本科生宿舍在香港俗稱hall(廣東話「呵」),而我們學校有四個hall,分別是楊振寧堂(yang hall),周樹人堂(zhou hall),宋慶齡堂(song hall),和我的hall蔡元培堂(cai hall)。yanghall和caihall 在南座,song hall和zhouhall在北座。與內地大學很不同的地方是我們沒有宿管阿姨,四個hall的舍監都由不同系的教授擔任,每個hall的文化都不同,有各自的顏色,各自的文化,各自的sports team,每年有舍堂聯賽。

我非常熱愛我的hall,雖然有local同學在得知我住Cai hall之後會覺得我很yo,但是尼瑪我就是很愛很愛我的hall 啊!放張圖讓大家感受下我們豐富多彩的hall life

首先是剛進hall的hall ocamp(orientation camp)

大一時候的我在hall ocamp

今年我做了18組的組媽

這是我們層參加了舍堂聯賽的運動員

然後還有健身團(宿舍一樓有健身房)

利申:我的local層友們對內地生非常友好,除了普通話不好有點自卑之外哈哈

這個學期我的室友是local,之前的舍友都是內地生,玩得很好,所以當聽說我的室友是local的時候有點無措,但是!!讓我驚喜的是!我的室友簡直溫暖到一個點!最近是我們的final week,我的室友送了我一個"考試勇氣package" 其實也就是零食啦,上圖讓大家看看

好了回歸正題

由於我們學校的保安工作外包給了保安公司,南北座樓下都會有保安24小時值班。其中,有一個保安阿姨獲得了全體宿生的愛戴,她叫霞姐,來自福建泉州但廣東話很流暢。每次我們回宿舍,她都「噓寒問暖如同老母」,連續三年獲得最佳保安員稱號。但是突然有一段時間,霞姐不見了,兩三天都沒有見過她,然後我們層的whatsapp group才爆出來說霞姐被人陷害,保安公司把她調到了理工大學。頓時所有人都義憤填膺起來,開始搞事。鬥爭經驗豐富的local們印了大字報「救救霞姐」貼在電梯里,貼在每一層的電梯門外,其中還詳細說明霞姐如何被人陷害,問責本科生舍堂組和保安公司高層。我們的校刊《浸報jumbo》還用了一個頭條報道了霞姐被陷害一事。

上個圖

這裡插播一下我的感受-我當時第一感受是,真羨慕啊。真羨慕這些香港人從小生活在一個言論自由被保護得很好的地方,而校方不會因為被踢爆醜事暗中整挑事學生,讓這些人畢不了業,或者為了平息眾怒保研部分學生。

在事情搞的沸沸揚揚的時候,舍堂組發郵件給了回應說會爭取,說了很多假大空的官話,而保安公司仍然未有回應。

然後事情就一直拖一直拖,我感覺過了好久好久,就連電梯里的大字報都搖搖欲墜的時候霞姐還是沒有音訊,我當時心裡想著,果然在這裡民主還是沒什麼卵用啊除了喊得大聲一點學生們搞事不想學習,一點實際效果都沒有。霞姐還是沒有回來。但就在我產生了這種消極的想法的時候,一開電梯門,發現霞姐回來了。

你能想像得到我當時的心情嗎。就是那種鼻子很酸很想哭很想找人說我們贏了,的那種心情。

「條氣順左」

我非常珍惜它。珍惜我開口說的話,我的意見,我的憤怒,我的訴求能得到回應的機會。

2. 專業學習篇

由於我現在在學習的是商科,那麼我講一下自己的學習經驗吧。

浸大的商學院是全球百分之一的擁有三重商學院認證的商學院,記得大一的時候的商學院開學飯,我們的dean(一個白人老頭)上台跟我們用一種非常驕傲的語氣說你們要記得我們是triple accredited 的business school

,當時聽起來覺得好像很遙遠,好像和我們沒什麼關係。然而真正的關係是到了今年開始申請交換的時候發現的--我們的department level的交換夥伴學校分分鐘比university level的排名高,上網一搜北歐的department level exchange partner都是牛逼哄哄的時候,我才覺得這三重認證還是有點好處的哈哈。

拿到exchange offer 啦來秀一波

我現在學習的本科學位名字是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on.)-Accounting concentration. 商學院的所有課都是全英文教學,因此我們的學位是得到全球承認的,也就是說,如果想轉學到國外繼續本科學業,我們用浸大gpa(績點)來申請是被認可的。關於轉學到國外讀大二的例子,據我目前所知,有學姐轉到了美國的密歇根大學,有學長轉到了澳洲的悉尼大學,都是直接讀大二。對於會計專業來說,浸大的學位可以讓我們在國際註冊會計師考試acca中14門考試豁免9門,hkicpa(香港註冊會計師)的考試我忘了是豁免一張還是兩張paper,總之聽起來非常爽。。

對於商學院的學生來說,presentation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在過去的一個學期內,做了大大小小差不多二十個presentation,當然都是全英的,做完individual的做group的,一個課接著一個課,瘋狂轟炸。剛入學的時候還是嚴陣以待和有些怯場的,到現在這時候,我相信即使梁振英坐在我面前我都沒什麼感覺了。。。教授們相信presentation能展示出我們對一個知識點的全面理解,同時還強迫了我們做reading和整合資料。其實這些平時看起來也就跟著做吧好像作用不大,直到我這個學期腦子一熱去面試了四大的春季實習,才發現這些訓練簡直太重要了。

我當時去的是德勤的實習面試,給了一本十幾頁的case study給我們,讓我們小組討論即場展示,當時我就心想,怎麼那麼像我們的一個課叫business communication裡面的課堂討論--

首先,是自信程度的提高。其實面試說白了,氣場很重要,當你站上去present的時候,如果自己先怯場了,面試官肯定覺得你弱雞然後掛你啊。這時候,已經做present做到麻木的我就跟著平時感覺來唄,流暢點有邏輯點簡潔點,hr一般看感覺。

然後是對時間的掌控, 有些魔鬼教授會限制我們的present時間,然後帶著秒錶強迫我們在那個規定的時間前結束,所以我們會對整個presentation的時間先做個規劃什麼的。。

最後是英文啊,我覺得對於我個人來說吧,雖然我們廣東是除了上海市以外全國唯一一個高考英語要考口語的省,我還是對自己的口語沒什麼自信啊。平時我們的presentation真的是大大提高了我的英文口語。。

最後我奇蹟般地收到了德勤的offer,其實作為一個大二學生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意外,畢竟聽說四大的實習都是優先考慮大三學生的。。。。。。。。。這我就歸功於平時認真準備presentation的勞動成果吧。

剛剛講完了我的專業學習,接下來講一下我們學校本科教育一個很大的特色吧--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

所謂全人教育,落到實處其實就是幾乎佔了畢業要求一半學分的通識課(General-Education Course)。每一個本科生都被要求上其他學院開設的通識課,每個學院至少一門,我今年上了GDVM(宗教哲學通識)和GDSC(科學通識),給我們上課的是每個學院專業課的老師,當然這其中有所謂的「正科」和「伏科」,會碰到一些要求挑剔的教授把我們這些門外漢與其專業學生一視同仁,然後給分極其恐怖的情況。。。當然這些教授(killer)在他們專業也一定是killer。。要如何避開這些「伏科」呢?這我要詳細講講local與內地生各自的方法。

For local:由於local的ocamp文化延續了幾十年,而組爸媽們(學長學姐們)自然會流傳著一套選課名單給自己的組仔女。再者就是fb page-BU secret上的google form,裡面有由受害者編寫的選課指南。。。

For mainland: 我們學校有一個極其優秀溫暖的內地生庄(庄 就是社團幹事會的意思),叫-香港浸會大學港陸青聯(AMHKY),每年AMHKY都會整理出一些選課介紹課程大賞,其中與local的選課指南很不同的一點是,local們青睞水課,只求活少分高不點名,而AMHKY的課程大賞則更注重性價比還有內涵(畢竟學費擺在那裡)。

關於我們的通識課,其實發生了很多爭論,有人不喜歡有人喜歡。我在上的時候是覺得OK的,畢竟開拓了視野不會一頭悶死在專業課里,然而==關鍵是求不要拉低GPA啊!!==其實因為有很多文院(比如宗哲)還有藝術的通識課(比如視覺藝術)GPA普遍很低,所以我們的GPA有時候會被這些與專業無關的通識課拉低==GPA還是很重要的好不好 T T

3.教授篇

從小生活在一所醫科大學的校園裡,聽到最多的抱怨就是教授講完課就走了不和學生溝通只注重科研。也聽多了大人們討論著要發表多少篇核心SCI才能升個職稱balabala,導致我在上大學前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對「大學教授」的固定印象。

然而,我們的教授還是很不同啊!!!大一的時候,不像理院的同學們已經有了中學理科學習的基礎,我們學到的是全新的知識,特別是!!!香港中學就有商科學了!!!所以老師們總是會Assume that you guys have some knowledge about this, this and that ==!!然而!!真的是一頭霧水,那種感覺就像回到了高中上奧物的時候==(好吧我不黑奧物老師)當時感覺也是拼,就是抱著幾千頁的課本一個字一個字看,不懂就發郵件問教授--我可愛的教授們簡直是有問必答,問一反三,還會在郵件里舉個生動形象的例子有助於我理解課堂內容,簡直是天使下凡!!

其中,我的會計教授特別好,他叫Kent Lee ;),由於他嫌棄新版的教材很多解釋太模糊了,所以當時每一節課都會印他自己的筆記給我們,圖文並茂,邏輯特別清晰,而且他講課濃重的香港口音也真的是可愛到無可復加。。。我覺得我的基礎打得不錯起碼有百分之九十的功勞要歸功於Kent。

我的金融教授是個非常可愛的美籍香港人,每節課都固定帶兩份Finantial Times給我們敦促我們看新聞,考期中的時候還有零食吃,,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情。。而且我最敬佩他的一點是,他是個敢於講真話的人,比如,在講到某些知識點的時候,他會跟我們說,一般老師會讓你們手算這些數,但我不會幹這種蠢事,因為你們以後工作了要算這些都可以直接用Excel,所以你們不用擔心,考試我不會出的。。當時我就想,哇這個老師真的酷爆了。

接下來,講講我的男神吧!!我的男神就是我的經濟學老師Ryan;)。 因為我是一個理科生,剛上大一的時候,只有經濟可以讓我稍微發揮一下理科頭腦,所以我就很喜歡這個課,然後呢,Ryan又是一個能把各種知識點講得非常通俗易懂的老師,這種通俗易懂的程度必須要用例子來說明一下:在講到Micro Econ裡面的Consumer behavior的時候,Ryan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 ,歐洲的妓女一般一晚100到200歐,但是如果是某著名足球明星要包夜呢,一晚就要1000歐以上,卧槽當時整個課堂都沸騰了,雖然Ryan平時的例子是很正常很純潔的,但是!這個例子真的是生動形象到!不能用語言形容!

而且Ryan是一個非常用心對待學生的人,這個學期我申請了獎學金,裡面有篇Essay我寫了貿易保護主義,但是又覺得自己的知識水平太過有限,於是就發了封郵件問Ryan,結果!Ryan幫我找了一篇2003年經濟學人上的一篇詳細分析貿易保護主義的文章!!!!我收到郵件的時候真的是,眼淚都要掉下來。 Ryan還是一個有點小帥的帥哥

上個圖

最後,講講我們的教授是如何與學生們相處的。我這個學期選修了一門宗哲的通識課,用廣東話上的,授課老師叫Jai sir,是個非常非常非常可愛的老先生。他每節課都會帶不同的零食讓我們在課堂上傳著吃,並嚴肅地教我們如何分辨好吃的薯片以及好吃的Pizza,然後我們這個學期的唯一一堂Tutorial是在城大的AC3 的餐廳,他請我們吃pizza,一邊吃一邊給他present我們的選題。我們組選了王家衛,然後就其樂融融地討論一代宗師東邪西毒春光乍泄重慶森林...當時有種,這才是生活啊,的感覺。。。。

4. 課外活動篇

啊,終於來到我最想說的一個話題了。。。

話說在香港的高校圈,流傳著大學必做的5件事:走堂(翹課),拍拖(談戀愛),上庄(參加社團幹事會),住Hall(住宿舍),還有Part-time(兼職)。

那麼這裡呢就著重講一下上庄吧。先普及一下一些辭彙以免大家糊塗。

庄,的英文是,executive committee, 正式說法是幹事會。莊員,英文是,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即幹事會成員。平時莊員們會組織活動給會員參加,而組織活動叫做莊務。

不像在內地,如果加入學生會就是加入了其幹事會,在這裡,每個全日制的本科生都是學生會的成員,每年的學費都要交300的會費,而「上了學生會庄」才是加入了其幹事會。(其實我們學校的學生會庄吧,除了有些時候干點蠢事比如吃蟲抗議canteen出現蟑螂事件,平時還是給我們爭取了挺多福利的,比如每年的電腦優惠,我現在用的這部電腦是聯想的高配版,如果在外面買要貴上一到兩千港幣的樣子,但是當時入學的時候買就便宜了很多。還有我們的「福仔」(好像全名叫 學生會福利社 還是什麼)裡面的零食要比超市普遍便宜一到兩塊,飲料打折的時候就更便宜了。。)

不知道其他港校的風氣怎麼樣,我們學校雖然有 一些庄全部為內地生或者全部為local,但是也有很多庄ML混雜。之前好像聽說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聽說港大的學生會為了阻止一個內地女生上學生會庄,貼了她的大字報揭露」她和共產黨高層吃飯「的」劣跡「,(我去,我們作為內地的Top student和校長市長吃個飯也沒什麼大不了吧)。。我們學校就真的還好。有很多庄都擁有著兩岸三地的莊員。

我這裡就講一下個人經歷吧。在我大一的時候,有個玩的比較好的Local同學WhatsApp 問我要不要上會計庄,我當時當然就答應啦,雖然後面因為要搞BBA Ocamp(商院迎新營)而我無法長期待在香港的原因沒有上成,但是在我試庄期間,大家都玩的非常好,沒有人會 因為」Emily是內地生「而有什麼奇怪的表現。雖然沒有上成會計庄,但和現任的莊員都玩得很熟所以就被拉去做了會員代表哈哈。

後來,我就上了一個興趣庄,叫--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攀登協會,是一支攀岩庄,我們的莊員真的是來自五湖四海,我們的主席來自巴西,是巴西籍華人,莊員來自香港,台灣,內地,是不是覺得我們很酷。

上個全體莊員的裝逼照(這是我們的室外攀登活動,在香港石澳)

再來看看我們的活動海報(第一次試玩活動~會員免費)

我們庄的氣氛很好, 也許也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個興趣庄,庄務不算太多,所以我們平時也挺輕鬆開心的~在這裡要呼喚一下還沒上庄的大一寶寶們!!快點來上我們庄吧!!

另一種課外活動就是比賽啦。作為商科狗,大一剛入學就被大大小小眼花繚亂的商賽淹沒,如果有志走學術路線的寶寶們不妨可以多參加一些這種香港九大院校的比賽,順便還可以認識一些其他學校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

我大一和大二都有過半途而廢的商賽經歷(KPMG BA Paper),原因是每次到了期中之後,就完全顧不過來然後就忘了這件事

這種商賽其實更多的是考驗綜合能力,所以學術咖真的不要錯過哦!!

不過,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參加,那就要做好犧牲一些時間的準備,並且最好可以找到一個教授指導,認真點對待其實拿獎機會還是大的。

5. 性價比篇

如果沒有獎學金的話,我們學校一年的學費是12萬港幣,折回人民幣十萬左右吧。這樣看起來好像很貴的樣子。但是平心而論,在我沒拿到全獎之前,我仍然覺得我們學校挺值的,前提是你能好好地利用學校的資源。

比如,我們有免費的雅思輔導課,在報名的時候交400塊押金,只要你上滿了85%就可以退給你。我們有免費的一對一英語口語輔導,我這個學期就報名了一個,給我上課的是一個美國猶太人女士,她每次上課都會先給我做一個雅思口語模擬,然後再和我吹吹水,基本上這一個小時的課我能學到很多很地道的英文詞語還有對話方式。除此之外,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真的是應有盡有,比如每年的ACCA past paper還有BPP教材(學會計的同學會知道我在說什麼),這些如果利用好的話,分分鐘抵得過國內上的幾萬塊起價的所謂ACCA班。

學校不能說很有錢,但學校的錢都用在我們身上了。沒有什麼面子工程之類的浪費資源。

對於商科學生來說,我們學院更是給我們很多很好的機會,比如會資助我們去國外的實習項目,給我們很豐厚的獎學金鼓勵我們出去交換。還有就是去年我就參加了一個禮儀課,會請外面的禮儀老師給我們上餐桌禮儀,服裝禮儀課,那個老師好像特別叼,好像是某屆港姐,反正長得特別好看也特別優雅。作為商科學生,這些機會對於開闊我們的眼界還有培養我們的氣質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們學校的Career centre 也會提供很多機會給我們。比如,我今年參加的一個事業導師計劃(career mentorship program)就能迅速增長我們的見識,雖然這個項目是明年一月開始所以我還不知道我的導師是誰,但是我去年參加這個項目的朋友的導師是新鴻基地產的CEO,都是一些非常Senior的專業人士。

但是,所有的這些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都需要你自己報名。如果覺得沒有這種努力提高自己的積極性的話,忠誠建議大家慎重選擇。由於這裡很自由,沒有人會像高中老師一樣時時刻刻地管著你,也不存在有輔導員什麼的東西,沒有班級,自由選課,也沒有人會強迫你做任何事,每個人都很尊重你的選擇。所以很容易有惰性,特別是在飛出了高考還有中學這種牢籠之後,惰性會更重。也經常會聽見一些玩物喪志的例子。但在我看來,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大家也都是高考高了一本線差不多100分來的我們學校,都是有能力的人,那如何選擇便是個人自由。因此,如果害怕自己無法自控的,請慎重選擇我們學校乃至其他港校。

我們學校吧,不能說非常出名。所以也有很多同學很高分考進來之後覺得很失望之類的。但是我記得我的一個學姐曾經說過一句話,她說,「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可能我還會選擇浸大。畢竟這裡能給我的機會是別的學校我爭不過別人的。」 這句話頗有一種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感覺。但是講真,每個學校的資源都有限,當然會給最好的一些學生,如果你肯努力的話,HKBU is a good enough platform.

今天在打下這段話之前,我接到了EYAcademy 的Offer,這個Student Club是全港九大院校的學生一起競爭的,當時和我一起面試的有科大的也有港大的同學,但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我也真的是沒有覺得自己比他們差多少,甚至覺得他們邏輯有點混亂。其實講真,那些學校能給你的機會,浸大一樣能給你,可能那些學校牛人多點,但單論教學論學習資源,我也沒覺得差了多少。

好吧先啰嗦到這裡。

6.考試篇

剛剛考完萬惡的final!來更一波我們的考場照片!!

我們考場都設在體育館裡,一個體育館擺上千個座位,重點是!!冷氣就像不要錢一樣特別冷!!!!!!我夏天考試的時候一般都要帶一件毛衣外套!!!簡直是被冷的手都在抖!!!!

6.食物篇

雖然說BU的canteen被人詬病已久,而在我親嘗城大can之後就!真的!覺得!有對比才有失落! 但是!最近在學生會抗議之後!hall can出現了新菜式:

鳳爪排骨煲仔飯

韓式炸雞料理

不吹不黑。

---------------完--------------------

悄咪咪放個公眾號嘿嘿 我叫:木子木同 歡迎關注我啊


2016.12.7

距離我貼上那張圖已經過去了快一年,從結課到畢業典禮再到上班,一個人生的過度階段已經悄然過去。

老實說,我周圍來讀一年制授課式研究生的孩子們其實都多多少少有點浮躁的,這種浮躁到了第二學期,面臨找工作壓力的時候,顯得尤為明顯。

作為HKBU的畢業生,特別是傳理的畢業生,當然是自豪的。廣東話導師會說BU的COMM的分很高啊,校外遇到同校學長學姐也會對你來自COMM給一句誇讚,更別說百度一下至今還有著「亞洲第一」的名頭。但說實在的,COMM再好也不能和HKU相提並論對不對?回到內地的時候,不知道浸會的人大有人在,解釋的時候總有一點點尷尬。

在BU讀書的這一年,沒辦法和其他港校去比,畢竟我也沒好學地去蹭過課,但和其他港校的同學聊起天來,還是慶幸被BU錄取的。當你投了苦功下去的時候,學識上的確大有長進。不是沒有跟不上的時候,但老師也不會逼著你必須達到什麼什麼的高度。你可以更學術,你也可以更自由,豐儉由人。

其實我最喜歡的一個老師,是在第二學期的一個兼職老師。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討厭他的,明明下午2點-5點的課,硬生生要等到快3點才開始,然後拖堂到7點。每進來一個遲到的人,都要把之前講過的話highlight一遍,真的磨嘰到讓人抓狂。可是後來,他拿出公司里最新的方案給我們講解,不好意思地向我們解釋不能把ppt拷給我們,但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我們拍照。後來,他用私人關係,帶我們去LOCAL 4A公司參觀,和很大牌的CEO做分享會。後來,他請我們去開在街市上的大排檔吃飯,告訴我們他可是看著夥計從小夥子變成老頭子的。他普通話說得很好,積極了解一切國內包括互聯網、體育、電影產業的極速發展,鼓勵我們往這些產業發展,讓我們常常update近況給他去尋找有沒有合適我們的工作。

每個COMM的孩子幾乎都有一個自己的「男神」「女神」,反正我覺得能認識到這樣的人,也是一件很讓人快樂的事情啊~

關於全人教育,關於做作業真的很苦,關於廣東話也的確是一道坎其他的回答也講了很多。我只想說,來到BU的確給了我一個更好地平台。如果你是註定要進哈佛耶魯的人,那這個平台你也許會覺得太狹小,但如果你覺得你還是蠻期待這個平台的話,那真的可以試試。


曾也來自獅子山下之二——充滿魔幻色彩的傳理課堂

原創 2017-05-13 丸子合唱團

寫在前面:上次寫的《曾也來自獅子山下》意外地獲得了院系很多老師們的轉發(有些老師我都不認識在這裡也表示真誠的驚喜和感謝)。於是乎,各路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紛至沓來關注了「丸子合唱團」,也加了我的微信,希望能繼續更新更多關於BU傳理系的點點滴滴。好吧,以前寫東西是為了分享感悟、抒發情感,難免顯的有點自娛自樂,今天我來繼續更新學習傳播學的點點滴滴,也希望能給學弟學妹們再現更多的傳理文化。

(咦我發現知乎回答怎麼顯示不了圖片,公眾號里都沒問題呀,唔……)

今天這一篇,跟大家分享傳理系的課堂,當然了,以下都會是我眼中真實的課堂圖景。

不得不說,課堂上時常有很多很多的驚喜,讓人感到應接不暇和耳目一新。不過現在我再次回想,發覺這些驚喜和不暇對於專業實力排名指數甚高、聚集著甚多傳播學領域資深學者和客座教授的BU來說,實在不足為奇。

一、傳理系師生們的聚集地——CVA大樓

傳理系所有的專業課都是在著名的傳理視藝大樓上的,也就是傳說中的CVA大樓。因此CVA大樓也就成為傳理學同學老師們主要的活動場所。

每次一進CVA大樓的門,就可以看到各地的優秀電影人前來講座的信息被掛在最顯眼的位置,比如這學期就先後有王祖藍啊、李克勤啊等等(數量太多我都記不清了),也經常會有一些知名文化屆人士來和同學們分享經驗,這學年先後來BU講座的就有莫言和龍應台(龍應台來的時候,現場來了一位她的特別粉絲,進場之後引發大家無數尖叫,因為這位粉絲是林青霞……)

在這座CVA大樓里,聚集著傳理系全部的老師。這幾天會有學妹好奇,BU傳播學的風格是偏理論還是偏實踐?我總會回答她們八個字——「涇渭分明,百花齊放」。BU不僅僅有學術派的在傳播學領域有很精深造詣的學者們來教授大家傳播學,更有很多實踐派的老師比如連續現場報道過3次美國大選的知名記者張少威、前奧美集團主席Royce袁、BBC中文總編Raymon等等等等來給大家傳授他們在實戰工作中數年積累下來的寶貴的實踐經驗。

兩派老師的混合「雙打」會讓你時不時有一種碰撞感和抽離感。我記得我第一次「目擊」兩派爭鋒的場景是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前,他參與拍攝了一部叫做《Aprrentice》的真人秀節目,這是一部通過一層一層地真人秀選拔,為特朗普集團選拔新的領導接班人的真人秀節目。

這個真人秀的第三季出預告片的時候,我印象非常深刻:所有參賽成員被分為了兩組,一組是由畢業於哈佛、耶魯、牛津等各大名校的商學院學生組成的學院派,一組是由已在商場打拚多年且頗有成績的人組成的實踐派,他們彼此分營,互為對抗,標語是:看學院派(Book Smarts)和實踐派(Street Smarts)誰與爭鋒。

當時覺得兩派爭鋒簡直精彩極了——學院派的認為實踐派沒有理論素養,拍腦門兒做決策的第六感式思維讓他們嗤之以鼻;而實戰派往往最愛詬病學院派選手們的知識固話和理論教條。不過總體來說,在這部真人秀里,有些任務對於學院派來說的確更加信手拈來,然而也不乏很多挑戰任務對他們來說是個坎兒,只有街頭派的選手才找得到路徑一舉攻破。

沒想到很多年以後,我在課堂上也切身體會到了一場場學院派和實踐派老師們的爭鋒。

你經常會在學術派老師的課堂上,聽到他們對廣告、公關行業的看法和態度——「They are the biggest lier!」

你也可以在實踐派老師的課堂上,聽到他們眼中的「學者派政治觀點」——「What they are talking are always out of date!"

當然,你也會經常聽到兩方高度地彼此欣賞——「不得不說,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還真的都聚集在廣告行業里!」

在這「兩派」的激烈鬥爭中,我們時時刻刻地感受著一場場撲面而來的思維範式升級——各種流光溢彩的課程緩緩地滲透到我的精神世界當中。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慢慢介紹。

首先,傳理的課堂外緊內松

外部緊張,是所有的一切都由核心的準則控制,讓課程在大方向上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比如香港課堂在課程設置、學術標準、老師是否提供了足夠指導方面有嚴格的測評,學生的反饋是這個測評的重要部分。最終每一門課程結束以後,按照慣例,學生都要給任教老師做名目繁多的反饋和評估,這種評估大部分用打分的形式來體現。你可以在五個檔次的感受中,給這門課的老師打出一個個分數。最後,還會有一些主觀的問答題,如果你願意,可以寫下對這門課程的主觀建議。這實際上,是給教授在開課之前,設置了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前提。

就我的感受而言,這個測評絕對不是「走形式」的空穴來風。本來,傳理系有一門很熱門的課程,講跨文化傳播,連續兩個學期都會開設這門課程。第一學期上課的同學們反饋回來說,老師會在課上用很多生動的例子來講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最精彩的,是在講解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時,老師分享了很多關於愛情,甚至是sex的話題。這讓下學期爭先選這門課的同學都對這堂課的內容抱有著高度的熱情和好奇,結果,下學期繼續選這門課的同學卻發現,老師講課的內容變的非常的古板和嚴肅。後來,再專門講到「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這一章節時,老師略帶傷感(這種情緒當然是我們自己意會的嘿嘿)地說:"I think I may not talk so much about sex this term."

於此,同學們紛紛猜測,一定是在上學期期末課程評價的時候,有同學對這些內容提出了異議。這對於絕大多數還對愛情保持高度熱忱的我們來說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但是由此可見,這種課程評價在香港的教育體系里,是相當被重視的一環。

外部緊張,還體現在,老師對學生的嚴格監測上。比如是不是在deadline之前交了作業,以及課堂的出勤率,上課積极參与討論的程度等等。

這樣的雙向監測,讓課堂整體的學術氛圍和基本的老師、學生行為準則都有了基本的保證。

內松——指的是課堂上的授課形式不拘一格,多種多樣。沒有了既往我們習慣的嚴謹、嚴肅、甚至有點高壓的課堂氛圍,同學們的很多自由精神都得到解放,雖然老師們依然會覺得我們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低——這也沒辦法,十幾年嚴肅的課堂文化讓我們不太習慣自由表達,但是我想每個同學自己心裡都明白,我們自己在心裡所感受到的思維上的自由度和馳騁值,已經遠超過我們在既往所有課堂上的表現。

其次,令人吃驚的是,老師為了抵達教學效果時的「無所不用其極」

很多老師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會選擇很多很多的方法來抵達他們理想中的訓練效果,你可能會在一些課堂作業中體會到一點需要掙扎的部分,你可能會在一些課堂作業中感覺到「驚到下巴掉下來」,不過總體來說,每認真完成一次作業(一定要認真完成才行),都會覺得自己的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通通全都被進階了一級。

1、通過大命題寫作的方式,填充自我知識體系的空白,對事物進行邏輯地梳理和客觀地建構

上學期我選了張少威老師的《Media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Society》。威少上課很有特點,他的課上布滿了大量的史實介紹和紀錄片資料,還有他親述的各種政治事件。每節課晚上7點開始,威少每次課都會準時在7點或者6點59分踏入教室——他走進教室的時候永遠面帶微笑,精神抖擻,神采奕奕——有一種天下皆醉我獨醒的自信在裡面。

張少威老師是前大公報知名記者,曾親自報道過3屆美國大選,有著極其豐富的記者經驗,親身經歷過無數可謂見證歷史的事。他本人待同學也非常的親切友好,我們都喜歡叫他:威少。

威少很像是一部行走的人生記錄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每節課進教室的時候,都會背著一個碩大的棕黃色的皮包,每當上課前,他會「duang」地一下,把這個大包沉沉地放在講台旁邊的小桌上——裡面被塞的鼓鼓的,那可全是威少保存下來的親歷各種歷史事件時的「證物」,比如,一件T恤,一份記載了重大事件的報紙,美國大選日的現場資料,一支筆,一個杯子,等等等等,對了,還有刊載著他無意中「被」登上報紙頭條的珍貴報紙。

他通過一件件親歷的物品向我們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場圖景,在紮實如一顆大肉粽的課堂體驗下,向我們講解政治、講解歷史、講解人物、講解媒體。

威少在這堂課上會給大家布置兩項作業——都是就一個特定主題來完成一篇寫作。威少的兩份作業的具體題目我已經找不到詳細的資料了(當時居然沒留存,blackbord也沒有存檔),第一個主題是關於如何重塑大陸媒體公信力,第二個主題是關於香港特首該如何改善和香港民眾的關係。雖然記不得具體的題目全貌,但我清晰記得我拿到題目的心理感受,那就是:無知。

為了完成作業,我不得不開始搜集大量的資料,關於大陸媒體公信力的現狀到底如何?它的發展歷程都經歷哪些重要的事件點?關於香港民眾和特首的關係是一直都很差嗎?在回歸之前與英國總督的關係又是如何?在第一個主題上,我從各種犄角旮旯甚至都跨去了國家發改委網站,就為了尋找關於建立公信力的蛛絲馬跡;在第二個主題上,我更是把香港歷史翻了個底兒掉。

就不詳述具體的過程了,總而言之在大量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隨著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歷史和現況,聽到了越來越多不同人發出的聲音,我在word上列出的疑問也越來越多——我好奇歷史的真相,我好奇今天是如何從昨天走過來的,我好奇在不同人的解讀中到底是非幾何……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很多歷史問題絕對不是一個方案就能輕輕鬆鬆解決的問題,它牽扯了太多的緣起和傷痛,且這些問題根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有歷史、文化、政治等等各種因素,拋開一個單獨方面看其他,都會是以偏概全的。

由此,我也真正體會到要想完成一個主題建構,要想通盤了解一個現狀的全貌,再升華出自己的觀點,寫成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真的好難。威少這是在通過主題寫作,錘鍊我們的思維建構能力啊。

我並不想掩飾作為醫學生的我在這些跟歷史和政治相關事情上的無知,因為我也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對所有的歷史所有的話題都有全面的了解。不過在這種自我尋找史實資料,逐一填充空白知識體系,升華出自己的觀點,再產出一篇有邏輯有依據的文章的學習過程,讓我有一種思維能力在騰飛的感覺。

是,關於政治議題,這並不是有關某件事情、某個學術觀點的單純問題。真正意義在於,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對事物會容易提前抱有一種固定的想法,但是傾聽到瀏覽到更多的真相後會突然如夢初醒。在香港這樣的多元氛圍中,藉助四通八達的互聯網,我們有很多機會了解到不同的觀點,有機會剷除那些根植在身體里的偏見,防止被單方面灌輸一種觀點。幾次痛苦完成作業的經驗讓我逐漸相信,信息對稱、自由表達,是改變固定思維模式的一個基本因素。我更是意識到,由於以前習慣了被灌輸某種標準答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在思維上也變得懶惰,我甚至不知道,我已經如此習慣於接受別人對我的灌輸。然而,在這幾次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過體驗各種腦力激蕩,通過大量資料的積累,一種新的模式已經開始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開始逐漸被激發出來。

(威少最終給我作業的評價,非常認真地手寫,感動ing)

當然,還有另一門課的老師,是通過寫作作業,讓學生完成思維升級的。那就是林沛理老師開設的《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課程——跨文化傳播。

林沛理老師被譽為現代魯迅,他在香港很多媒體上都開設有專欄,我覺得一個「現代魯迅」就足以說明他在文壇的地位了不用贅述了……他講課的風格是娓娓道來,溫和卻抓人。一個學期下來,娓娓道來地跟大家講了文化固有印象文化身份認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男性文化與女性文化、軟實力、大眾流行文化等等話題。perry講課的內容超級紮實,那些觀點是你前所未聞前所未見的,也因為他對語言和文字的把控力,講課過程中對一種情緒、概念、內容、關係的表述也時常讓我們覺得實在是精準,且怎麼能如此精準!——諸如「我們對不同文化的包容程度很低,折射出我們的膚淺;我們對認識事物的局限,折射出我們對自己的墮落。」等等高濃縮的概括式好句(都是我翻譯過來的大家將就意會,祝福大家能選上perry的課去現場聽吧!)。

在perry為大家建構的跨文化傳播的氛圍里浸泡著,感覺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享受。挑戰的方面是要真正在思維上理解跨文化的障礙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對於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的我們來說;而享受的方面是那種似乎突然與另一個文化世界相連相通的感覺開始佔據了身心。這種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的看上去不著痕迹,但背後一定是出眾的口才能力和相當大的閱讀量。

和威少一樣,perry也是通過兩篇主題寫作來讓大家完成對跨文化傳播的建構,精深我們對它精神內核的理解,我同樣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完成這兩篇寫作作業,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寫的其中一篇的中文版吧——在這個出軌的年代裡,女性對愛情的絕望與期許 。英文版標題是&.

很高興的是,在這篇文章交上去之後的點評課上,perry專門列出了我的這篇文章,並點評說:「This is rather a great title!!」

當時的我,坐在課堂上,心裡簡直興奮極了。

2、另類有趣的課堂作業,讓你深切觸碰到「insights」。

除了寫作這種思維建構地訓練過程,課堂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項目,讓我體驗到觸摸到傳播學精髓的多彩紛繁的方式。在這些有趣另類的課堂作業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放縱自己的想像,把枯燥傳統的作業打造出一場華麗盛宴的效果。我感覺我的想像力在靜默中一天天地被無形放飛。

在A Mo老師的《Compaign Workshop》的課堂上,有一天的課程安排是學習怎麼用故事打動觀眾,有一節課末尾的時候,他笑眯眯地跟大家說,「現在,假設你們都是60歲,請你們給自己寫一封訃告,不要超過60個字,限時3分鐘!」

這是一項需要」極度走心「的課堂作業,要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性記憶,而且只有短短的三分鐘。我想這種直面自我內心深處的極端的逆向練習讓人真正實現從自身出發,由內向外,先把自己打動,再觸摸到被打動的感覺,最後感悟到如何撰寫一個打動人內心的故事(你要知道,打動人心的產品,才有可能成為好的產品。)

最開始好迷茫,不知道我該寫什麼,以前有無數文藝青年在微博上給自己寫墓志銘,依次來明確自己此生的人生目標,激勵自己向死而生。當時只是看著一樂,但是真輪到自己寫了,還有時間和字數的限制,居然發現自己的人生的期許是如此的不清晰和茫然——這是一次變相審視人物內心根本需求的訓練。

就這樣,一次試圖挖掘自我內心需要的極速旅程開始了。我深刻地想我這輩子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快速把自己的前小半段人生快進似的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我匆匆地回想,我經歷了什麼,我追逐最久的東西是什麼,我最渴望得到什麼,我最害怕丟掉什麼。

三分鐘很快就到了,我們在極限的考驗下,逼迫自己挖掘到自己內心深處對人生最終極的渴望。最後,我發給A mo老師的內容如下(不用糾結文字的略無章法因為實在時間有限)——

如此,我也才第一次驚覺,自己內心深處最看重的東西什麼。

是,Amo老師用這種有趣且特別的作業方式,讓我們從自己出發,發自內心地體會到,如何打動人心,如何深入挖掘到人性深處的需求。如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廣告人,才有可能設計出一擊即中的方案。

可以說,傳播學的課堂對於一個醫學生出身的我來說,是一場接一場的奇異旅行。每一天對我來說都如同愛麗絲漫遊仙境,我的身上如同裝上了無線wifi,對一切信號的感知異常敏銳,通過各種各樣有趣的訓練,一種全新的世界觀正在漸漸形成——一方面我覺得擁抱了世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面對這個世界,我是赤裸的。如同一個新生的嬰兒,感覺眼花繚亂又眼界大開,彷彿一個個百寶箱,在我的面前慢慢打開。

在這裡,每天探觸未知之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逐漸地接受了自己的無知,每天都赤裸著內心,上演一場又一場與自己、與人性的對話。這樣一種不斷探索、不停學習的習慣植入了體內, 才是我認為收穫到的最無價的東西,因為它讓我明白,壯闊的思維河流,一旦開啟,就會奔流不止。

今天就先寫到這裡吧,後續再繼續跟大家分享一門讓我開始認知到社會與人性的傳理系金牌課程。


BU用一個詞形容就是低調,不然到現在為止怎麼就寥寥幾個回答呢……

不過本科在BU讀了這麼些年書了,還是一反低調的傳統吐一吐槽,也順便為BU正一正名(地太黑洗不動)。另外因為這個答案里會涉及一些local們對八大的印象(stereotype),這種東西道聽途說比較多,如果自己學校被黑了歡迎回復澄清哦 。

在BU讀書實在是沒什麼好宣揚的。全港最小的校園,同樣是在九龍塘寸土寸金,城大校園比我們大還離地鐵站近;八大中最難吃的食堂(但是據說也相·對便宜一些);QS排名始終在二三百位徘徊,比起近來上升勢頭很猛的城大又差了一截;本科每屆學生只有一千五,內地生只有兩百人上下,人際網路比較狹窄;在內地的知名度和宣傳力度都不夠,有時候回答別人問題的時候感覺自己上的是野雞學校;內地生住宿只保證一年(有入學獎學金除外),上了一年就要被踢出去找房子,給大家增加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BU能黑的地方黑起來沒邊,為了非本校學生的閱覽體驗,先說說BU有什麼好的地方吧。(等後面慢慢黑)。

香港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氣質,而且香港本地學生和內地學生會對它們有不同的印象。這些差異我一開始都是不知道的,直到我學會了廣東話並打入本地生圈子……據一次相當掏心置腹的夜談,我有幸得知了本地人對各個學校的印象:科大多宅男(毒男),港大勢利,理工有帥哥,浸會低調,城大則是有點自詡清高……我「可是城大近年來排名上升得很快啊。」一個同學「那是因為CityU做了某些事情來提高自己的排名,比如花很多錢修了很多昂貴的設施。」

然後他們說城大在香港的收分其實並不很高,和內地的高分政策完全不一樣。所以內地生會覺得有同學從城大轉學到浸會非常不可思議,但是本地生就覺得很正常(我一個朋友就是從城大轉到了浸會的地理)。

同時被黑的也有港大的文學院,據說他們的英文和翻譯非常強,但是其他專業就是出了名的水(來自某位分數能上港大文學院的小夥伴)。

而港大的勢利體現在,新生剛入學互相之間經常會問中學是哪間學校,家住哪一區(要是住天水圍就會被鄙視),父母都做什麼,儼然是出身調查。還有港大的宿生會是完全由學生運營的,能不能住上宿舍一看臉,二看背景。(順便BU的local住宿政策是看學校離家的遠近)。

浸會的世界排名的確讓學生們都非常尷尬,但是文科類院校拼排名拼不過理科類院校及綜合院校也是眾所周知的。

當然,儘管考慮到了這點,我們還是真心希望BU能夠多爭爭氣的。

BU其實是個特別民風淳樸的學校。Ocamp(香港的迎新營)純潔到被港大和中大嘲笑是小學生,本地生和內地生也相處得相對融洽。但是,BU是沒有廣東話課的!雖然校牧處等其他組織也會組織免費的收費的廣東話課程,但是還是不比在學校正兒八經地上學分課程。而據說廣東話課很多其他的學校都是有的。

(其實以前有個只有一學期的廣東話課程,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沒有學分課程導致要想學好廣東話全憑自覺,需要相當的毅力+絕對不能玻璃心。玻璃心在學語言的時候隨時都能碎成渣渣,就連食堂阿姨都能給你致命一擊。

再說下BU的內地生情況吧。

BU每屆本科生大概一千五(不確定),其中內地生大概兩百名。這兩百名內地生在迎新的時候被分成組一起參加活動,再加上平時上課+活動+上庄,如果你不是特別的宅,大學四年同屆人認識得七七八八完全不是問題。如果你比較吃得開,那下一屆人和上一屆人都認識很多也非常正常。認識的內地生多有個直接好處,就是做group
project的時候好抱大腿……內地生多學霸,又是經過一輪面試篩進來的,平均素質高,家境又都不錯。所以你周圍凈是些比你長得好看+比你會打扮+比你有錢+比你努力+比你會玩的人蔘贏家們[捂臉]。藍瘦,香菇。

人少學校小的另外一個直接後果——大家都能猜到,就是大家對八卦的熱情極高。由於內地生有個人問題內部解決的優良傳統,所以大家互相對每個人的感情狀況也很關心。我剛到香港學到的第一件是是「唔該」,第二件是就是「報Status。」

Status,就是具體感情狀況,比大陸大家問的「有沒有談戀愛啊?」可高出了一大截,具體分為A
(Available單身), O (Occupied脫單), OBA (Occupied but
Available自行體會), U (Unknown/Undescribable一言難盡)……還有其他更奇葩的Status留給大家補充。後面的數字則是經歷的多寡,A0是完全沒有戀愛經驗,A1是以前有一任,O1是正談著第一次戀愛。我們Amhky組(The Association of Mainland
and Hong Kong Youth,主要負責內地生事務)好像所有女生入學時都是A0,然後有男生已經是1或者2了……

開個小岔,Amhky組由於內部「出pool(脫單)」太多,已經被人戲稱為Omhky了。

內地大學如果你的朋友談戀愛了,很可能那個人你根本不認識。而在BU如果你的內地生朋友談戀愛了,有70%的可能你聽說過對方,有50%的可能你見過對方,有30%的可能你跟對方還蠻熟的,有5%的可能你的兩個朋友背著你談了戀愛……

內地大學可能你熟的大部分都是本專業的人,在BU本專業的人經常少到根本不夠你認識的,所以大部分人也認識不少其他專業的同學。圈子雖然小,但是質量卻不差,想組個團一起旅遊還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BU男生少,總體男女比例3:7,內地生男女比例1:2,所以有很多高質量的女生還單著,對男生是絕好的優勢~當然女生要在BU找男朋友就要面臨選擇匱乏的問題……你也可以說選擇匱乏所以知根知底,由於大家互相都認識,要是做了什麼沒良心的事情就渣男傳千里了。

中肯的話說完了,現在讓我來黑一黑

BU的AR

BU的老師其實還是非常nice的,畢竟是偏文科大學,生活中也沒怎麼聽大家吐糟自己老師水平不夠,反而是吐槽TA的英文水平的比較多……有些內地來的TA簡直比我們學生都羞澀。但是AR(Academic Registry)總是在給學生使絆子,很簡單的手續也弄得非常複雜,一點都不helpful。

大家經常在吐槽BU明明排名低「有些」老師給分標準比名校中的名校還嚴格,根本就是不想要我們走出BU。(當然學霸是不會在乎這點的)。

BU的電動扶梯

BU的電動扶梯是個校園傳說一樣的存在,三天兩頭在維修(真的是三天兩頭,試過一星期維修三次),修的速度也挺快,但是這個修完第二天那個就壞了,或者這個修完過兩天又壞了……

BU的學生會郵件

BU的學生會郵件比旺角的法輪功團體極端多了。而且還喜歡賣弄文采,用八股文的格式寫新一代的大字報。不知道是不是每家院校的學生會都是如此。

BU的飯堂

還好校園小,走兩步就到校外了,不然校內的飯堂真的熬不住[捂臉]。最近因為美心的約滿,學校沒有徵求學生意見打算續約,引起了群情激憤。壓力之下,最近美心的飯竟然開始變得有點好吃了……(主要是他們增加了很多辣的菜式,試圖抱住辣椒的大腿)。這兩年DLB增加了一家餐廳,舊校增加了一家中東餐廳(好清真),選擇稍微多了一些,但是每天去哪吃飯仍然是BU學子們的畢達哥拉斯猜想……

先寫到這兒,有贊補充,有大家感興趣的補充,有料補充。


這是某天李作權大道上基督教會的同學派的氣球 配上BU美麗的背景 美CRY

圖書館二樓有專門的沙發躺椅給學生通宵睡覺

小小的善衡校園有三四個飯堂

一個starbucks還有一個pacific(pacific的檸檬撻贊到不行)

學校的adddrop課程系統成為每個學期初都要罵一遍的事物

學生設施都挺完善的

就是學生會的幹事比較智障

還有民主牆 整天罵來罵去的 (手動再見)

無論如何

我都愛這個地方

Dana


個人感覺學校十分student-oriented,投放很多資源在學生上,是真的很多很多... 光說好像沒有什麼說服力,舉幾個例子吧。我報了去德國的實習團,項目費+花費大概四五萬,學校資助了2/3以上。 我室友去德國交換一年,拿了8萬獎學金,那年歐元剛好貶值,全年幾乎不用自己掏錢還有多餘的錢去旅遊。我室友是學霸,拿這麼多可能看著好像也挺合理,但我所問過的每個參加交換的學生,不論GPA多少,都至少能拿2萬的資助。說了這麼多聽上去好像學校給這麼多錢挺理所當然?可以問問其他院校比較下,反正我實習的時候問了一個其他院校的實習生,他們學校給交換生的資助是0。

土豪同學感覺幾萬幾萬的聽起來沒意思?十年前商學院有一批十分熱心的校友,組隊一口氣捐出約100萬創立了一個基金。拿來幹什麼呢?全額交給學生管理,讓學生們練習基金管理和股票投資,是全港第一個用真錢投資的投資學會。

今天感恩節,回答完之餘也想感謝學校曾經提供過的幫助。



hkbu aaf 畢業 4個offer 2個在上海 2個在深圳 券商 四大都有 很感恩hkbu


馬一個,今秋入學。


無論你求學前什麼專業,在浸會讀什麼專業,GPA如何。

來之前各種求定位,求規劃,選專業,選學校。

畢業以後一大部分想留在香港的人都去了X誠,XXA賣(XI)保險(QIAN)了。

讀Master的尤其是這樣的情況。


讀計算機本科時,完爆大部分香港本地的學生。專業課最次A-,那時覺得自己還行。

出來上研究院,被周圍所有人完爆加鄙視。

看著北美大學本科生的作業,才發現我去,浸會上的課也太簡單了,太水了。

(不知道現在好點沒。)

當然,我自己不太上進是我水的主要原因。

其實老師都很好,就是不敢把課上太難了。當年OS 1/3 的人沒過。 C語言入門也是1/3 沒過。

我們系老師都快哭了。

其實老師不錯,教授質量也好,就是上課太水。。。


日常晚上十二點後組團九龍城雞煲團 糖水團


看了前幾個高票的回答,忽然很感慨,自己是真的沒有好好珍惜在浸會讀書的這一年。大概是因為我讀的是AAF,商學院的專業,不是浸會的強項,所以真的覺得很水。。。這是實話,真的感覺教的好的老師就那麼幾個,所以只是為了拿一個學位的同學是可以來啦,如果是真的想要學習的同學,那你可能大部分都要靠自己的努力。。。雖然我覺得這一年我沒有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識,但是我還是深深喜歡上了香港,真的是非常有魅力的城市,依然不後悔去這一年,真的是很寶貴的經歷。


真的沒人覺得,美心下午茶的薯條特別好吃嗎?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卻漸漸地愛上了這個專業。


哈哈哈,占坑,今年九月入學,樓上那位盆友,雷猴啊


對於來回兩個校舍,烈日當空,我只能呵呵。

但我去了中文大學,望見高山時,就很想念兩校之間的馬路和天橋。。。


讀了兩年的Mphil,第一學期很痛苦,每周一本英文原著,寫一篇讀書筆記,和導師聊一個下午,外帶每周4個小時帶學生上tutorial課。第二學期為了準備中期答辯。第三學期比較舒服。最後一學期忙著寫論文,找工作,很痛苦。


迫於無奈

它又上了我的研究生候選名單

真是有緣啊…………

(ノ=Д=)ノ┻━┻


讀書體驗取決於專業和選的課,購物體驗我表示又一城不錯,住宿體驗hall兩年還行,校外兩年不太好,學校附近美食體驗不錯。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陸越來越富強,港台卻越來越敵對?
厲害了,香港房價
鑒於進口車關稅重,何不如去香港買iPhone一樣在國外買車再運回來呢?

TAG:香港 | 香港浸會大學 | 留學香港 | 大學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