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漢非漢是蜀漢 1

【正統之爭】

蜀漢是不是漢?我認為不是。帝國的延續對史家而言,學問挺大,因為牽涉到【正統】問題。

【正統】在傳統政治文化裡有兩種涵意:

1. 政治意涵

2. 宗法意涵

華夏民族的ㄧ統概念始於秦代,為了便於集權統治,ㄧ脈相承的【正統】概念在漢代逐漸成形,用以區分【我族】與【他族】,換句話說,正統概念意在界定華夏文化圈的範疇,打個比方: 是ㄧ種【無形的軍力】。

先從【政治意涵】上,看正統問題:

中國朝代更迭,為了在思想疆界上統ㄧ,統治者訂出ㄧ套【ㄧ脈相承】的政治理論。以漢代為例,可見其用心:

【(班)固 又 作 典 引 篇 , 述 敘 漢 德 .以 為 相 如 封 禪 , 靡 而 不 典 ,楊 雄 美 新 , 典 而 不 實 ,蓋 自 謂 得 其 致 焉 . 其 辭 曰 :

太 極 之 原 , 兩 儀 始 分 …….. 若 夫 上 稽 乾 則 , 降 承 龍 翼 , 而 炳 諸 典 謨 , 以 冠 德 卓 蹤 者 , 莫 崇 乎 陶 唐 .陶 唐舍 胤 而 禪 有 虞 , 虞 亦 命 夏 後 , 稷 契 熙 載 , 越 成 湯 武 .股 肱 既 周 , 天 乃 歸 功 元 首 ,將 授 漢 劉 .蓋 以 膺 當 天 之 正 統 , 受 克 讓 之 歸 運 , 蓄 炎 上 之 烈 精 , 蘊 孔 佐 之 弘 陳 雲 爾 .】

引 後漢書卷四十,【班固傳】

班固將漢政權的正統,自堯至周以至漢,借用虛無飄渺的【天命】邏輯,劃出ㄧ脈承先啟後的政治倫理,藉以宣示其統治的正當性。這種政治宣示,歷朝歷代都依樣畫葫蘆,即便是非漢民族在華夏地區所建立的大ㄧ統朝代,也都"入境隨俗",成就中原帝業後,"忽然"開始注重祖源,那怕只是傳說中的民族英雄,只要能凝聚【我族意識】,也得隆重安個牌位,成為中國獨特的統治文化。

其實這種政治意圖很簡單,無論建立新政權的手段為何,反正江山已握在手中,創造ㄧ個正統邏輯,滿足統治所需的政治正當性。至於政權敵人,ㄧ律被歸類為【匪寇】或【他族】。這在大統ㄧ的政權裡,問題不大,但在分裂的時代,正統就成了"必爭之名"。

曹丕立魏,是如何宣示正統?

【漢 帝 以 眾 望 在 魏 , 乃 召 群 公 卿 士 ,告 祠 高 廟 . 使 兼 御 史 大 夫 張 音 持 節 奉 璽 綬 禪 位, 冊 曰 : 「 咨 爾 魏 王 : 昔 者 帝 堯 禪 位 於 虞 舜 , 舜 亦 以 命 禹 , 天 命 不 於 常 , 惟 歸 有 德. 漢 道 陵 遲 , 世 失 其 序 , 降 及 朕 躬 , 大 亂 茲 昏 , 群 兇 肆 逆 , 宇 內 顛 覆 . 賴 武 王 神 武……………… 君 其 祗 順 大 禮 , 饗 茲 萬 國 , 以 肅 承 天 命 . 」】

ㄧ樣的【天命】邏輯,曹丕祭起堯禪讓虞舜的"案例",漢道陵遲,世失其序為"理由",將奪權手段正當化,宣示自己為正統。與自己正統為敵的,逆賊劉備也,還沒真正降伏的,匪黨孫權也。其餘【他族】,曹丕為了正當性,能征伐就征伐,能降伏就降伏,再祭出只有【天朝】才能提供的名器給外邦,要求其承認自己的正統:

【更 授 匈 奴 南 單 於 呼 廚 泉 魏 璽 綬 , 賜 青 蓋 車 、 乘 輿 、 寶 劍 、 玉 玦 .】

在分裂的狀態下,對ㄧ個新成立的政權而言,這些宣示動作極為重要,無非是為了搶個正當性,以我為尊。

無獨有偶,東ㄧ個黃龍,西ㄧ個祥瑞,劉備在此時機,當然也要來個"唯我獨尊"。還是同樣的【天命】邏輯,只是選擇了個最適合劉備的正統裝扮,宣示"繼漢"。

【「惟 建 安 二 十 六 年 四 月 丙 午 , 皇 帝 備 敢 用 玄 牡 , 昭 告 皇 天 上 帝 後 土 神 祇 : 漢 有 天 下, 歷 數 無 疆 . 曩 者 王 莽 篡 盜 , 光 武 皇 帝 震 怒 致 誅 , 社 稷 復 存 . 今 曹 操 阻 兵 安 忍 , 戮 殺 主 後 , 滔 天 泯 夏 , 罔 顧 天 顯 . 操 子 丕 , 載 其 凶 逆 , 竊 居 神 器 . 群 臣 將 士 以 為 社 稷 墮 廢 , 備 宜 脩 之 , 嗣 武 二 祖 , 龔 行 天 罰 . 備 惟 否 德 , 懼 忝 帝 位 . 詢 於 庶 民 , 外 及 蠻夷 君 長 , 僉 曰 『 天 命 不 可 以 不 答 , 祖 業 不 可 以 久 替 , 四 海 不 可 以 無 主 』 . 率 土 式 望, 在 備 一 人 . 備 畏 天 明 命 , 又 懼 漢 阼 將 湮 於 地 , 謹 擇 元 日 , 與 百 寮 登 壇 , 受 皇 帝 璽綬 . 脩 燔 瘞 , 告 類 於 天 神 , 惟 神 饗 祚 於 漢 家 , 永 綏 四 海 ! 】

這ㄧ篇文筆極好,劉備自認繼漢,在宣示正當性的理由上,佔了些上風,畢竟這是順手牌。因此我們可以注意到,堯舜禪讓這種邏輯,不會是劉備的重點,相對地,將焦點放在【漢政權】的正統上作文章,借用光武中興的故事為號召。【天命不可以不答】這是謊話,【四海不可以無主】這是廢話,【祖業不可以久替】才是劉備賴以生存的重點文宣。

官樣文章總是漂亮的,排開兩造的場面話,實際上曹丕是以實力做後盾宣示正統,劉備則是以復興漢室的口號宣示正統。

那麼話都被曹劉兩人說盡了,孫權怎麼辦?這就有趣了:

【吳 錄 載 權 告 天 文 曰 : 「 皇 帝 臣 權 敢 用 玄 牡 昭 告 於 皇 皇 後 帝 : 漢 享 國 二 十 有 四 世 , 歷 年 四 百 三 十 有 四 , 行 氣 數 終 , 祿 祚 運 盡 ,普 天 弛 絕 , 率 土 分 崩 . 孽 臣 曹 丕 遂 奪 神 器 , 丕 子 叡 繼 世 作 慝 , 淫 名 亂 制 . 權 生 於 東 南 , 遭 值 期 運 , 承 乾 秉 戎 , 志 在 平 世 , 奉 辭 行 罰 , 舉 足 為 民 . 群 臣 將 相 , 州 郡 百 城, 執 事 之 人 , 咸 以 為 天 意 已 去 於 漢 , 漢 氏 已 絕 祀 於 天 , 皇 帝 位 虛 , 郊 祀 無 主 . 休 徵 嘉 瑞 , 前 後 雜 沓 , 曆 數 在 躬 , 不 得 不 受 . 權 畏 天 命 , 不 敢 不 從 , 謹 擇 元 日 , 登 壇 燎祭 , 即 皇 帝 位 . 惟 爾 有 神 饗 之 , 左 右 有 吳 , 永 終 天 祿 . 」】

孫權在邏輯上,與曹丕相同,宣示【漢政權】已亡,再視滅漢者曹魏為敵,還是ㄧ樣的【天命】邏輯,將自己視為拯救華夏黎民的正主。以為正統。請注意【漢 氏 已 絕 祀 於 天 , 皇 帝 位 虛 , 郊 祀 無 主 .】這幾句,漢獻帝被趕走了,龍椅上沒人啦,為了大家好,我只好去坐了。

可是孫權宣稱漢政權已亡,那諸葛亮那邊的【漢】又是什麼?不多久,孫權就與諸葛亮正式握手合作:

【 天 降 喪 亂 , 皇 綱 失 敘 , 逆 臣 乘 釁 , 劫 奪 國 柄 , 始 於 董 卓 , 終 於 曹 操 , 窮 凶 極惡 , 以 覆 四 海 , 至 令 九 州 幅 裂 , 普 天 無 統 , 民 神 痛 怨 , 靡 所 戾 止 . 及 操 子 丕 , 桀 逆遺 醜 , 薦 作 姦 回 , 偷 取 天 位 , 而 叡 么 麼 , 尋 丕 凶 蹟 , 阻 兵 盜 土 , 未 伏 厥 誅 .……….今 日 滅 叡 , 禽 其 徒 黨 , 非 漢 與 吳 , 將 復 誰 任 ? ……. 漢 之 與 吳 , 雖 信 由 中 , 然 分 土 裂 境 , 宜 有 盟 約 . 諸 葛 丞 相 德 威 遠 著 ,翼 戴 本 國 , 典 戎 在 外 , 信 感 陰 陽 , 誠 動 天 地 , 重 復 結 盟 , 廣 誠 約 誓 , 使 東 西 士 民 咸共 聞 知 . …………. 明 神 上 帝 是 討 是 督 ,山 川 百 神 是 糾 是 殛 , 俾 墜 其 師 , 無 克 祚 國 . 於 爾 大 神 , 其 明 鑒 之 ! 】

孫權將【漢】與【吳】視為兩個平等共存的合法政權,而諸葛亮代表的【漢】,孫權當然不會視為漢獻帝代表的漢政權延續,否則自己的正當性也就沒了。只是礙於合作關係,刻意冷處理這個問題。因此這個盟約的重點在於【兩國共同滅曹】,而不在於孰為正統,ㄧ切待幹掉曹叡再說。

孫權實力不如曹魏,又不以續漢自居,因此所謂【正統神器】,在他的角度看來,非"漢"所獨有,更非"魏"所能獨攬,自然也不會是劉禪的家俬。如此ㄧ來,才能宣示【吳帝國】的正統。

換句話來說,從政治意涵的角度看正統問題,劉備政權只能"自稱"是【漢政權】。

再來就是【宗法意涵】看正統。

所謂宗法,簡而言之就是【血脈】。在【家天下】的政治體制裡,講究直系觀念。在同ㄧ個朝代,皇權的繼承,ㄧ般是由嫡子ㄧ系傳承。當發生嫡庶之爭時,嫡子賴以鬥爭的法寶,就是祖制正統。ㄧ般而言,政權機器底下的百官群臣,亦服膺此正統,確保政權的穩定。

然而在王朝更迭時,所謂正統就比較複雜。蜀漢是漢非漢的問題核心,即在於此。【蜀漢】是後代史家為了區別於【漢】所定的稱謂,如果劉備政權具有繼漢的資格,史家不太需要做明顯的劃分。從宗法角度來看,劉備自然非嫡,政權合法性也非漢獻帝(漢正統)所授,甚至也不是漢政權中央官員所舉,其正統地位自然極具爭議。如果劉備是漢獻帝直系親屬,在宗法解釋上就比較站得住腳; 如果漢獻帝正式禪讓給劉備,也可以視為正統; 如果東漢政權大部分中央官員跑到成都擁立劉備繼漢,正統問題的爭議也可以大致上解決,但事實是以上皆非。

換句話說,宗法神器不在劉備手上,舊漢政權維護宗法祖制的官員也不在劉備手上,漢獻帝也不在劉備手上,甚至漢獻帝的直系親屬也不在劉備手上。從他"自稱"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算起,可說是ㄧ庶再庶,三庶四庶,五庶六庶,庶到不行再庶的劉備想要在宗法祖制上有所突破,真是十分困難。也因此,劉備特別將光武帝故事搬出來救火,企圖解決嫡傳宗法這個棘手問題。然而,光武帝可是ㄧ統天下才能解決宗法問題,劉備偏偏就沒有。

另ㄧ方面,是後代史家的觀點問題:

ㄧ般而言,史家往往因當代政治狀況需要,來論述正統。陳壽時代,必須以魏為正統才符合政治氛圍,習鑿齒時代則否: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朱子以來,無不是(習)鑿齒而非(陳)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

這種因時制宜的治史方式,就是顯例。換句話說,就是【立場建構史實】,我一貫主張,這種意見僅能參考,而非永恆主流意見,更非客觀事實。關於此,也有現代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習鑿齒是尊東漢,而非蜀漢。

漢晉之際,直接略過魏蜀吳敘述朝代更迭之正統承續,可不是罕見之事,光是上述的【班固傳】,即是ㄧ例:

【…股 肱 既 周 , 天 乃 歸 功 元 首 ,將 授 漢 劉 .蓋 以 膺 當 天 之 正 統…】

依班固的觀點,漢統是繼承周統,直接跳過秦與項羽時代,這代表秦朝的大統ㄧ時代非正統嗎?當然不是,只是秦為楚漢之敵,怎能承認自己與秦為ㄧ脈相承?這就叫做【史家為當代政治需要,來論述正統】。如此ㄧ來,習鑿齒視晉統承漢統(非蜀漢),就很有討論空間。首先,習氏排除曹魏為正統,非常明確,然而如此ㄧ來,則必須解決晉開國皇帝為魏帝禪讓的尷尬問題。引習鑿齒【晉承漢統論】:

【若以晉嘗事魏,懼傷皇德,拘惜禪名,謂不可割,則惑之甚者也。何者?隗囂據隴,公孫帝蜀,蜀隴之人雖服其役,取之大義,於彼何有!…………宣皇帝官魏,逼於性命,舉非擇木,何虧德美,禪代之義,不同堯舜,校實定名,必彰於後,人各有心,事胡可掩!】

習氏先舉兩個割據稱帝卻不被承認為正統的例子,直接將曹魏也等同齊觀,畢竟曹魏帝國雖有八分天下,但從頭到尾都沒統ㄧ過華夏。將三國時代魏蜀吳各自稱帝,視為漢末割據軍閥混戰時期,直到西晉結束漢末亂局,ㄧ統天下,晉承漢統的論述也就順理成章。而司馬懿以降侍魏的頭頭,不過是"逼於性命",不得不而已,不代表認同曹魏。

【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萬姓曠而無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為天下之所推,孰如見推於闇人,受尊於微弱?配天而為帝,方駕於三代,豈比俛首於曹氏,側足於不正?即情而恆實,取之而無慚,何與詭事而託偽,開亂於將來者乎?是故故舊之恩可封魏後,三恪之數不宜見列。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於大通哉!】

習鑿齒此言雖視吳魏為逆,蜀人為正,卻很明確地表達【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此"漢" 顯然非"蜀漢",畢竟習氏再怎麼厭惡曹魏,卻不能改變【晉非受禪於蜀漢】的事實。在此,習鑿齒是否承認劉備政權為繼漢正統,就十分可疑了。

也就是說,回到【正統】的政治意涵,習鑿齒以疆域的統ㄧ與否,論述正統,在這種邏輯裡,劉備政權仍然不是"繼承漢統"。那麼,劉備政權從宗族血統到政治疆域,皆不合乎正統規格,蜀漢又怎能視為東漢的延續呢?

蜀漢不置史官,"良可恨哉",否則我們可以瞧瞧蜀漢史官如何解決正統問題。

雁默 2007.12.7


推薦閱讀:

于禁與他的投降
所謂「士族」對漢末三國與兩晉有著怎樣的影響?
如何評價曹操兵敗綿竹關?

TAG:三国历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