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是如何沒落的?

內容質量下降,用戶活躍度下降,口碑下降(幾次看到「科普」內容被專業人士or愛好者們集體打臉)。

如果反對「沒落」這一觀點,也請闡述一下反對的理由,謝謝。


幾十號人做出的東西質量真差,還不如方舟子一個人的信用高。


沒有內容質量評價機制,大V自信漸漸爆棚,慢慢的就開始自說自話胡說八道起來。

大家熱熱鬧鬧的炒兒幾年忽然覺得沒什麼意思因為觀眾都散了,他們也沒有新的逼可裝然後也就洗洗散了。。。


路人,一直不喜歡果殼,松鼠會感覺還好點。

只是說說我的觀感,也許有參考作用。

我其實很喜歡科普方面的東西,但是對果殼一直不太有好感,最近才因為想看MOOC註冊了個賬號。

我不喜歡果殼的原因是,這個組織(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詞)讓我覺得極端主義和咄咄逼人。

大概幾年前還玩微博的時候,有個叫李清晨的外科醫生出了本書叫《心外傳奇》,當時稍微關注了一下這個人的微博,給我的感覺就是「你沒證據講感覺講經驗就是不開化不理性,你不認同我就是不理性不講科學,你不反對中醫就是迷信,沒有人反駁我/能駁倒我我就是對的」。

我覺得他的邏輯有問題,但是當時我只是有感覺,卻說不出來為什麼。

而且他在微博上的文字和口吻都讓我覺得戾氣很重,粗口什麼的也讓人不適。

他是果殼的作者,我下意識覺得果殼對他的態度有助於我判斷果殼網站的價值觀。

然後給我的感覺是果殼很喜歡他,他是果殼的中堅力量。

我覺得跟李清晨價值觀不合,所以我覺得跟果殼價值觀不合。所以我不再關注他們。

過了幾年,我發現當時感受到的氛圍可以被形容為「極端主義」。「我專業所以我是對的你們不專業就都以我為準」,這種態度我覺得不是科普。

我覺得科普應該是提供一個入門的方式和索引給想入門的人,然後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兒了。

科普應該是吸引,不應該是強迫以及帶有優越感的隱約指責。

科學應該是問題與假設的討論,成形以及修正,不應該是對某一觀點的極端捍衛。

我覺得果殼和松鼠會的定位如果是科普,他們的氛圍應該是友好,包容與創新的。

而我感受過的是高姿態和不容置疑。

這種氛圍會排斥掉很多人,我覺得尤其是一些有價值的高質量內容的創造者,果殼最想要的那種。

我覺得這些人尤其重視乾貨,而不是花架子。他們如果在一個地方感受不到乾貨,就會去別的地方。

而他們是核心。

您提到的「沒落」,我覺得原因就在這兒吧。極端主義的氛圍導致果殼想要的核心用戶群的流失。

僅出於興趣回復,錯漏與不周到之處還望海涵。

@汪誠傑 的回復幫我串起了很重要的思路,多謝^^


該科普的東西差不多科普完了。


這就是科學松鼠會成員現在的素質


不少人把自己當成為科學傳教的神職人員了。

感覺就像:「我有神諭,我懂真理,我多牛,你們不信我就是異端,信徒們快燒死那些個異端。」

得,我就一老家留田留種自給,信中醫,被神婆站筷子治過市醫院掛三天水治不好的發燒的倖存者殘餘勢力。

我們都願意相信科學,可現在這果殼網的科學天主教不認可科學基督教啊┑( ̄Д  ̄)┍


果殼公眾號做的很好啊,閱讀量10萬+的文章每天都有……微博運營得也還不錯。科學松鼠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科普作者協會。


因為在高格調和媚俗之間舉棋不定,最後出來一些不倫不類的垃圾內容,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自從2014年就再也沒有乾貨了。


科學松鼠會至今沒有手機版,也沒有app,很多時候真的沒有時間打開電腦去瀏覽,僅有一點碎片時間時想用手機去讀個一兩篇文章,體驗卻奇差。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想這至少是沒落的原因之一


或許某一天,以上回答都出現在了「知乎是如何沒落的」這個問題的下面


有何證據說『沒落』?


我以前一直看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直到出現了知乎。大概,是因為用戶無黏度,替代性產品又出現的原因。


果殼的知性被封了之後,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漸漸跟神族差不多了。自以為掌握真理。

所謂科學,無非追逐探索大自然腳步,而非自然本身。

獐頭鼠目方舟子就是其教父。


謝邀,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是,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終於!年輕人不再聊騷,互聯網社交變得很不一樣了?
手機直播平台真的能賺錢嗎?直播平台的差異化在哪裡。
怎樣系統介紹 Branch?
從小身邊就有一個好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網路營銷,水軍是必須的么?如果沒有了水軍會怎樣?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科學松鼠會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