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減員降薪潮來了,還敢加槓桿買房嗎?

根據FT(金融時報)的報道,2016年以來中國的上市銀行的員工總數減少兩萬人,平均薪酬也有下降。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解釋這個現象,比如每年9月入職的校園招聘並沒有計入上半年員工變化,以及銀行間跳槽。但是從全球銀行業的經驗看,大型銀行們遲早會進入裁員增效的行列,歐洲和美國最大的11家銀行已經在2015年裁剪近10萬個工作崗位。

不光是銀行,其他行業最近也經常能聽到裁員糾紛的消息。煤炭和鋼鐵就不用說了,這是國家出錢補貼分流的重點行業。金融圈裡銀行還算好的,現在只是利潤增速為零,其他金融機構已經有哀嚎惡意裁員的。互聯網圈子也不太平,競爭對手們合併之後僱主數量減少,最近也是傳挺大的一家公司在裁員。

中國富起來的時間還很短,雖然愛發牢騷的人多,可我想還是有很多人低估了經濟危機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比如2008年的四萬億確實有爭議,但當時面臨的情況也非常危急,並不是輕鬆說一句弊大於利就可以說溫相錯了。

要我說,四萬億最大的問題是鼓勵機構和個人向加槓桿一路狂奔。2008年時,按照正常的邏輯應當是減槓桿規避風險的,但四萬億出來,讓加槓桿的賭徒大獲全勝,減槓桿的謹慎者大大吃虧。現在又到了一個類似關口,你是賭可以繼續加槓桿富貴險中求呢,還是老老實實減槓桿降低風險?

對於普通人來說,國家和公司層面的加槓桿和減槓桿太抽象了,沒什麼感覺。咱們換一個說法,如果未來20年你的家庭收入不再增長,還能還得起房貸嗎?

房貸幾乎是普通人能為自己加槓桿的唯一機會。只要拿出首付,然後每個月還固定利率的房貸,就可以享受整套房子上漲的全部價值。普通人在攢首付的時候,就算工資有高低也差距拉的不大。可如果沒早點買房子,家庭財富的差距就是就是加了槓桿快速擴大。你錯過的不只是首付那點錢的增值,是整套房子的增值。

這20年來,儘早加槓桿買房子的邏輯從未錯過。從2006年就有人開始堅持預測房價要崩盤,一直到2016年還是等來北上深新一輪瘋長。需要大家思考的是,買房之所以始終是正確的決策,原因究竟是房價會一直上漲,還是薪資收入在一直上漲?

在我看來,普通人對通貨膨脹大大高估了,推動這20年房價上漲的主因仍然是中國人越來越富了。這20年除了通貨膨脹讓錢越來越不值錢,還包括人們富起來之後不同種類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例如,我小時候易拉罐裝的健力寶是珍貴的奢侈品,但現在隨手我能搬一箱零度可樂回家。同時,涉及人力的保姆阿姨工資卻越來越高,幾乎可以佔到雙職工家庭的一半收入,月嫂更是天價。以後所有包括人工的服務還會更貴,因為你花的錢就是別人掙得錢,人力又很難像生產易拉罐飲料那樣提高几倍效率。

對於那些加槓桿買房的人來說,讓他們感覺買房正確的主因,是收入越來越高。十年前感覺一個月兩三千的房貸壓力山大,現在一個月上萬房貸都有人敢背。設想一下未來20年薪資收入不再增加,超過家庭月收入三分之一的房貸還是正確的決策嗎?

房價一路猛漲到現在,預測什麼時候崩盤下跌是非常危險的,我也想像不出來北上廣的那麼大資金量不買房能幹嘛。各位需要明白的是,就算房價仍然上漲,普通人加槓桿買房的風險也在越來越高,因為整個大經濟環境下的減員降薪潮可能要來了。當家庭收入停止增長,就算房價不下跌,生活也會非常難受。

不要認為通貨膨脹會自動帶來收入增加,這是印鈔票換經濟增長的思路也有可能失效。當經濟發生「滯漲」,經濟不增長大家收入也不增長,可同時又沒耽誤通貨膨脹導致的物價上漲。不要總看日本和香港的房地產崩盤例子,他們倆的貨幣制度非常特殊,港幣直接掛鉤美元不會貶值,日本更是二十多年物價穩定沒有通貨膨脹,中國很難和這兩個特例一樣。

最後需要聲明的是,本文並不是勸你不買房。經濟學很難找到發財機會,通常只能解釋為什麼倒霉。很多城市的房價還在漲,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才是上漲的終點。對於該不該買房,只能說別總盯著房價,多考慮一下自己這份工作夠不夠還房貸吧。

PS. FT報道鏈接,《中國銀行業出現減員降薪潮》。現在該知道我說金融民工不是開玩笑了吧?作者公眾號理財實驗室(微信號:MoneyLab)

推薦閱讀:

當我身邊的人靠著家裡買房買車 ,我老公想要自己奮鬥出來,我應該如何平復自己的虛榮心?
杭州買房,怎麼選擇?預算三百萬以內?
戶型圖都不會看,還買什麼房?
別傻了,束縛你的永遠不是房子
商品房退房的策略和基礎

TAG: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