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氏真的戀母么——藤壺篇(上)

之前說大話答應@明石中宮和@燕仰用專業知識仔細分析下光源氏到底是不是戀母情結,裝聾作啞了這麼久後終於壯著膽子決定嘗試寫寫orz

研究得不多,疏漏在所難免:歡迎專業小夥伴打臉,不過求溫柔點兒。

個人愚見,探討源氏的戀母問題除了藤壺中宮之外,要涉及到他和其他幾位女性的情感經歷:

「替代品」:紫姬;

「寄託」:六條妃子、夕顏、花散里;

「禁忌」:朧月夜、玉鬘,等等。

倘若時間有限,希望可以對每個人物逐一分析,畢竟,紫式部筆下的每一位女子,都是那麼可愛。

不過我這人坑品不行,儘力而為吧╮( ̄▽ ̄")╭

————————

現在不少文章都咬定了光源氏是戀母情結,甚至在一些論文的戀母母題研究中,都會提及光源氏。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參考弗老神棍的精神分析童年找毛病:光源氏童年喪母→童年凄慘孤獨→降為臣籍自卑難過→遇到了酷似生母的藤壺中宮→當成生母,結果愛上→愛而不得,尋求相同容貌的紫姬做替代→戀母結論get

這個思路從邏輯上講確實不算太坑,但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原則上這種研究思路就是錯的。

心理問題從原因上分析太耍流氓了,應該從表現來分析。戀母情結不是因為一就是二,父母雙全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現戀母,這個真的和媽媽死沒死沒關係。

另,精神分析只能倒推,不能預測。因為人在面對創傷的時候,有各種機會去修復它,也有各種更深的壓抑,還有可能反向形成。

如果要思考光源氏是不是有戀母情結,正確的論證過程是:我們先發現成年的光源氏在某些行為/觀念上很有問題,然後,根據光源氏的早年經歷、對話內容、心理活動還有癥狀等進行分析,如果都有支持戀母情結的,咱們才能推測他的問題是否來自於這裡。

因此,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光源氏有沒有表現出所謂的「不正常」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哪怕是按照大家比較接受的「正確思路」,在推測人物和劇情上,仍舊有一些疑點。

疑點一:光源氏的「不正常」到底是「常態」還是「變態」?

在這裡我有必要提醒諸位一句:一千個人可能會有同一種行為/觀念,但是形成這種行為/觀念的原因並不相同,我們要客觀評價,就繞不開對於原因的思考。

光源氏在我們看來不正常的做法,大致有幾點(如果有別的歡迎補充):

1.喜歡尋求刺激,什麼難搞定就一定要得到。

2.不停地玩女人,追逐女性,哪怕是已經有初戀和真愛。

但先不討論這些舉動的源頭在哪,我們就說說,這些舉動,放在當時那個社會,算不算正常

追逐女性這點就很打臉:全書里誰不花心?光源氏好歹妥善安置所有發生過關係的女性,頭中將甚至和老婆變成仇人一樣。更不用說別的男子,真的就沒有光君風流?有了真愛依舊吃碗里看鍋里的只有源氏?夕霧有了雲居雁一樣對嫂子心術不正,朱雀帝有了朧月夜依舊對秋好一見傾心。

同時,源氏並不是一個下半身思考的飢不擇食的男人。除了意外的末摘花和預知夢的明石姬以及玩笑性質的露水姻緣(比如和源典侍),其他女性基本都是高貴身份、姣好容貌、溫婉的性格、上等的才學的完美結合。可以這麼說,人家是色狼,可是人家品味好啊╮( ̄▽ ̄")╭

另外,源氏追逐的女性中有相當一部分並非來自於色慾,而是政治上的考量,比如拒絕朧月夜 的聯姻是政治勢力的思考,迎娶三公主是複雜政治因素的結合。

追求刺激呢這個似乎有可能,可是也不能排除原因是他被寵壞了啊,畢竟在須磨之後,他的這個壞習慣也收斂了不少。而且也不僅僅是他這麼做,頭中將曾和光君比較一起追求末摘花,香王爺也是看到薰君對浮舟動心至此便有意勾引。

因此,光君的「反常」很多只是因為我們用現代人的價值觀去綁架古人了,擱在古代,算不上多大問題╮(╯_╰)╭

疑點二:失去母親的光源氏,童年真的很不幸么?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光源氏三歲喪母后離宮獨居,六歲(?)回宮,九歲和藤壺皇后相遇。

《桐壺》一章,一方面描寫了桐壺更衣和桐壺帝動人的愛情之外,也在細枝末節處向大家展示了光源氏的童年。

(出了點小狀況,故以下採用的是殷志俊譯本,目前主流的參考譯本還是豐子愷版,建議知友看此版)

一開始,因為禮儀問題,光源氏在喪母后遷出宮廷居住。失去母族的孤苦伶仃的光源氏,會不會讓諸位想起那個童年凄涼、和貼身侍女相愛一生的朱見深?

我們看看周圍人對源氏的態度:

太君未及讀完,已是泣不成聲。緩緩道:「妾身老朽,苟且人世是因命當受苦。如今面對松樹,已羞愧難當;何況九重宮門,豈有顏仰望?屢蒙皇恩,百般撫慰,真不知何以表達老身感激之情。但臣妾自身,不便冒昧入宮。只是暗自感到:小皇子雖然年齒尚幼,但不知緣何天資異常聰慧,近來終日想念父皇,急欲進宮。此實在是人間至情,深可為人嘉憫。這事望代為啟奏。妾身命薄,居此荒落之地尚可,可是小皇子,實在委屈他了……」

以及

伴著小皇子來的眾位年輕侍女,人人悲傷,自不待言。她們看慣宮中繁華景色,歎息此地衰落淒涼。她們念及皇上悲痛的情形,甚為同情,便勸說太君,將小皇子早日送人宮去。這太君認為自己乃不法之身,此時偕小皇子入宮,定會生出非議;而自己若不見小皇子,即使時間短暫,也覺心頭不安。小皇子入宮一事,因此擱置。

如果硬要說前半段只是客套話,那後半段呢?

不可否認,眾人非常關心、同情光源氏,真心期望小皇子能夠早日入宮和父親團聚,並且努力地尋找合適的方法和時機。

至於男主人公,此處對源氏描寫不多,也只在側面點了幾處:睡覺、想爸爸。

確實頗為寂寞,可很凄慘么?是否真的嚴重到了讓一個孩子的人格發展受到損傷?僅從書中寥寥幾句,我們真的無法下結論。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對母親毫無記憶、擁有旁人關懷的情況下,入宮前的光源氏,生活雖寂寞,但不算太糟糕。

小皇子七歲開始讀書時,其聰明穎悟,已是絕世罕見。皇上見他過分機敏,反倒覺得擔心。他道:「現在誰還再去怨恨他呢?他沒有母親,就此一點,大家也該好好疼惜他。」皇上駕臨弘徽殿,也常帶他去,還讓他人簾玩耍。這小皇子確實長得可愛,面惡或有仇怨的人,一看見他可愛的情態,也禁不住面帶喜色。弘徽殿女御也不忍心恨他了。除了大星子以外,這弘徽女御還生有兩位皇女,相貌都比不上小星子的俊美。女御和更衣們見了小皇子,也都不計前嫌。人們都想:小小年紀竟這般雅緻風韻、儀態羞媚,確是十分的可親可愛;可和他遊戲玩耍,還須謹慎對待才是。又兼天資聰慧,規定學習的各種學問,均能觸類旁通。就是琴笛之類,也很是精通、擁熟,演奏起來,清純悅耳的聲音響徹雲霄,其多才多藝之能,教人難以置信。

弘徽殿女御背景深厚、跋扈囂張,怨恨桐壺更衣入骨,書中甚至借他人之口直接點出「那桐壺更衣分明就是弘徽殿女御折磨死的」。按理來說,在小皇子回宮之後,她豈不是會想辦法去虐待他?

可結果呢?源氏長得太可愛了,蘇力之強以至於連最恨他的弘徽殿女御都不忍心欺負了(千年之謎有意醜化了弘徽殿女御,多敢愛敢恨的一個烈性女子啊居然被胡扯成那樣),其他因為桐壺更衣結仇的女性就更不用說了= =

連他的「政敵」,都很喜愛關懷他——因為他而差點當不成太子的朱雀帝,繼位之後不但沒有報復光源氏,反而在母親決心打壓他的時候努力轉圜,和自己的弟弟關係親密無間,甚至光源氏和自己心愛的女人糾纏不清,他雖然傷感,但是寬容地原諒了兩個人,還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託付給了源氏。

(啊以前很反感那些沒看書就直接說光源氏湯姆蘇的傢伙,可是這麼看,光公子真的好蘇……這掛開的orz)

有人可能會提到,光源氏從小就獲得了過大的寵愛,弘徽殿甚至懷疑他會不會被立為太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所謂的疼愛只是笑面虎?或者說故意寵壞他?

非也,完全沒有必要

過了些日子,小皇子回宮。這孩子越發長得俊美了,竟不似塵世間人,皇上自然更是憐愛有加。來年春天,冊立太子,皇上心中極欲立小皇子為太子,但苦其無顯赫的外戚作後援;而廢長立幼,又為世人所忌,恐反而對小皇子不利。遂打消了這念頭,只好不露聲色,仍立了大皇子為太子。於是世人便有評論:「對小皇子鍾愛如此,終於不立為太子,看來萬事畢竟是有分寸啊廣大皇子母親弘徽殿女御至此也覺得寬慰了。

桐壺帝不是傻子。從政治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外戚還是世人的口舌,廢長立幼都沒有一丁點可能。光源氏再優秀,也註定成不了皇帝——弘徽殿完全沒必要做這套。

另外,光源氏的「幸運」,一方面源自於自身顏值太高太聰明,另一方面,他有一個有遠見而且真心為自己孩子著想的父親。

卻說朝鮮國派使臣來朝見皇上,其中有一個高明的相士。皇上召見這根土,欲令其替小皇子看相。但手多天皇時已有禁令:外國人不得入宮。皇上只好將小皇子扮作朝臣右大井的兒子。這右大並原本是小星子的保護人,他們一起來到款待外賓的鴻腫館訪問相士。相上看罷小皇子的相貌,吃驚不小,又幾度測首細看,不勝詫異。他道:「從這位公子的相貌來看,有君王之相,應該登至尊之位。但果真如此,又恐國家將有變亂,自己也多憂患。如果作為朝中大臣,輔佐治理天下,則又與其相貌不合。」這右大並原本是個富有才藝的博士,當下便和這相上海闊天空地交談起來,言語也很是投契。兩人吟詩作文,互相答謝。相士即日便要告辭返國,他此次得見如此相貌不凡的人物,已深感欣幸;如今離別在即,反生幾分悲傷。他作了許多優美詩文抒發此種心情,並贈與小皇子。小皇子也吟頌詩篇,作為答謝。相上讀罷小皇子的詩篇,讚不絕口,再次贈送種種珍貴禮品。朝廷也重重賞賜這相土。此事雖然秘而不宣,但世人早已傳遍。現太子的外祖父右大臣等得知此事,恐皇上有改立太子之意,於是心中疑忌頓起。

皇上十分賢明,也很能通曉相術,對小皇子的相貌,早就成竹在胸,也就一直不曾封他為親王。如今聽這朝鮮胡士所說和自己見解不謀而合,一方面覺得這相上實甚高明,另一方面又暗下決心:「一定不讓他做個沒有外威作後援的無品親王,以免他一生坎坷。我還能在位幾年,也難料定。倒還不如讓他做個臣子,將來輔佐朝廷。為他前程著想,也不失為兩全其美之計。」從此就教他研習輔佐朝政的種種學問。小皇子明瞭此道之後,更顯得才華橫溢了。視其才能,居臣下之位,確實十分可惜。然而封他為親王,定然招致世人疑忌,對他反而不利。讓精通命理的人為此推算,結果相同。於是皇上從此便決意將這小皇子降為巨籍,賜姓源氏。

可能有人因為影視劇的關係(比如官方同人千年之謎)對光源氏降為臣籍的時間有誤會,其實並不是在他成人之後才決定的,而是一早就定好了。

根據第二部分劃線的段落我們可以看出來,桐壺帝是一個很聰明的君主,他很清楚對於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什麼樣的結局才是最好的。在權衡了多方因素之下,最終選擇了讓兒子「委屈」的結局。

可是,這真的是壞結局么?別忘了那時候的日本史攝關政治

所謂天皇,並無實權,真正掌權的,是攝政關白。皇帝那時候,甚至憋屈到連自己喜歡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的地步(沒錯我就是在說桐壺帝),只能默默幫她安置一所小屋,而不是像朱見深一樣一舉廢了王皇后。

在小皇子明顯當不了皇帝的情況下,桐壺帝明面上降低了他的身份,實際上為他成為權臣鋪好了道路,有意培養其能力造就了光源氏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奪目的才華;把原本的太子妃嫁給他,壯大其羽翼。最終光源氏也確實榮耀一生,成為真正的無冕之王,撇開須磨之行(畢竟那時候光君也確實有點被寵壞了,這個估計桐壺帝也沒預料到),真真算是順遂無礙。

最後,還有一點:如果光君真的很孤獨、很缺乏母愛,那麼不用說九歲,早就該爆發了。九歲的時候他已經算是半個小大人了,有自己的判斷,假如戀母情結真的和大眾腦補的一般潤物細無聲,如果光源氏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自卑,那麼在光君幼年懵懂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呀。

然而並沒有,即使是那時候他身邊已經環繞著形形色色的女子。

結合上下文,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極有可能對於母愛的渴望並沒那麼強烈——因為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愛了。(此處邏輯還是很有問題,主要是因為這個研究思路就很有問題。)

擁有父親的關心、宮女的疼惜、其他妃嬪的放過(甚至也有可能喜歡、疼愛),圍繞在眾人寵愛之中的光源氏,童年似乎並沒大家想的那麼凄慘。

疑點三:雖然光源氏童年階段缺乏母親,可是並不缺乏女性的環繞。會不會有誰、或者是哪部分人在其中也充當了母親的角色?

這更衣太君自女兒死後,一直悲傷抑鬱,無以自慰。她終日祈禱佛主,願早八天國,與女兒相聚。不久,果蒙佛力引渡去了西天。皇上為此又頗為悲傷。時小星子年方六歲,已懂得一些人情,哭悼外祖母,真是位借盡哀。祖孫相依多年,親情難分。彌留之際,口中唸唸有詞,反覆念及這小外孫,確是悲慼不已。小皇子自此以後也就長留宮中了。

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了光君和太君的深厚感情。前面的引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侍女、妃嬪對於光源氏,也是頗為愛護。

那時候,父親承擔了教養源氏的責任,而母親需要做的,就是關愛孩子、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畢竟兒子不是女兒,換成女兒的話,媽媽的責任就更大了。

從前文我們可以看出光源氏的童年是在關愛和肯定中長大的,或許有遺憾但是過得很快樂。試問,如果光君思念母親思念的發瘋,那他這快樂的童年又是怎麼來的?

他失去了母親,相對的,他對於太君的愛也異常深厚。如果說那時候母親的責任就是照顧關心孩子,那太君完全做到了桐壺更衣需要做的——這也正是我懷疑的地方,太君在照料源氏的過程中,是否也承擔了母親的部分責任,作為母親的替代品呢?

太君死後,照顧源氏的宮女也是同理。

或許有人會說母親是不可替代的,那如果按照這個觀點,藤壺中宮和太君一樣也無法取代母親的身份啊。就算她具有和桐壺更衣相同的容貌,可別忘了——源氏對母親基本上毫無記憶,像不像,只是聽人說的。(更不用說他都九歲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

如果光君戀母,那為什麼偏偏只對藤壺大肆關注?說實話這樣思考總是會發現漏洞。

疑點四:光君真的很思戀母親么?思戀到發展成戀母?

母親的死這裡,作者這般描述:

小皇子年幼喪母,皇上很想將他留住身邊。可喪服中的是子留待御前,無此先例,只得准其出居外家。小皇子年紀尚幼,見眾宮女啼啼哀號,父皇也淚流不止,心中只是奇怪。他哪能想到平常父母子女別離,已是悲哀斷腸之事,更何況同遭死別生離呢?

別說思慕了,連母親的臉都記不得。

另外:

母親桐壺更衣去世時,公子年方三歲,自然不曾記得她的面容。但聽那典侍說起母親,與這位籐壺女御相貌酷似,年幼的公子便心生戀慕,也時時親近這位繼母

注意,只是聽說長得像媽媽,所以才親近。

源氏物語這本書雖然體現了東方的含蓄之美,政治上也寫得很隱晦,不過在心理描寫上,其實算是比較直白的了。紫式部用道聽途說四個字確定了光君思慕藤壺的原因,還不連後文父皇的有意撮合。

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一千多年前相信鬼神、因果輪迴的平安京,紫式部的文筆又這般「樸素」,倘若紫式部真的希望用戀母來定義這段感情,光源氏真的發瘋一般想念自己的媽媽,那麼紫式部為什麼不寫一段心靈感應或者別的橋段佐證這個說法,或者是在書中描寫孩子如何思念母親?

然而並沒有。

這也正是我對於光君戀母質疑的地方——書中並沒有佐證光君戀母的段落,甚至連光君思念母親的段落都沒有。

如果紫式部想要讓我們覺得光源氏戀母,這種寫法並不是她的風格。

別說他主動親近藤壺中宮——假如你死了媽媽,你聽說你的新媽媽和親媽一模一樣,你爸爸主動撮合你倆的關係,你會不會想要親近?這明明是人之常情好嗎?難道所有人都戀母?你還指望一個九歲的小鬼能夠有多少心機?

疑點五:光源氏很自卑么?

不少人說,光源氏很自卑,因為童年如何如何。可是,如果按照大眾所謂的童年決定論:光源氏不應該自卑啊。

不是太子——可是他的身份本來就當不成皇帝,而且父親還給他鋪路,讓他成為了不是皇帝勝似皇帝的實權掌握者。

容貌才華——另右大臣一脈驚慌的驚世之才,美得連仇人都不忍心怨恨的絕世容顏,在眾人的誇獎和鼓勵下長大的源氏,怎會不自信?

年幼喪母——沒有人諷刺他,所有人都心疼他,最後還來了個容貌一樣的小姐姐當繼母。

生活環境——雖然小時候命途多舛,可是童年贏得了所有人的愛護。

更不用拿出朧月夜事件和六條妃子事件做論證,這兩件事,對光源氏有害無利。倘若光源氏很自卑,按理說,他應該努力迴避這件事,或者是故意為之但內心掙扎。

然而呢?他的態度明擺著就是四個字:有恃無恐。我就是要玩,我就是要折騰,我就是樂意,你們誰敢治我——你們覺得,這是源自於對自己的自卑,還是對自己綜合實力的自信?

我不多說了,順著童年決定論的思路,諸位真的認為,這樣的童年,會讓源氏自卑?成年後的做法,是自卑的體現?

綜上所述,先不說這個研究思路的根本性問題,單按照主流的思路分析,光源氏童年凄慘、缺失母愛的論調也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源氏雖早早喪母,可是早年並沒遭遇什麼挫折,反而得到了大家一致的關注和喜愛。幼年時有太君的關懷、童年有宮女嬪妃的愛護,這些女性或多或少,也極有可能替代了母親的部分角色,再加上父皇的有意栽培,自身優秀得到的肯定——可以這麼說,他雖然失去了母親頗為遺憾,但是童年相當快樂,並沒什麼不健康的地方。

如果按照童年不快樂有病論,那麼,光君都病了,其他人只會比他瘋的更厲害。

然而事實呢?

至於光源氏和藤壺中宮的愛情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那就容我下回分解吧(主要是懶得寫了orz)

啥時候寫……這個……

卷鍋蓋逃。


推薦閱讀:

碰到「賤女孩」,就一巴掌打回去!
抑鬱症患者如何自我治療或自我救贖?
讓我為你再吹一次頭髮吧
11.行為主義心理學評述「總結篇」
擁抱內心的「壞小孩」

TAG:源氏物语书籍 | 心理学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