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義:中國要足夠強大,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作者:羅思義 觀察者網特約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導語:中美之間爆發嚴重的衝突不可避免?

近年來熱炒的「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古希臘的兩個城邦國家雅典與斯巴達戰爭所作的總結:即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依此類推,中國是「新崛起的大國」,美國是「現存大國」,兩國之間爆發嚴重的衝突不可避免。

但雅典和斯巴達戰爭與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分辨這些差異至關重要,因為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中國古代智慧和希臘智慧有共通之處,「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 下面我將結合中國古代智慧與中國現代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證明中美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雅典和斯巴達戰爭

和平的經濟收益大於戰爭

雅典和斯巴達戰爭與「修昔底德陷阱」的第一個根本性區別是經濟。事實上,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古代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是微不足道的——年增長率可能低於0.1%。國家間不存在經濟合作以促進經濟顯著增長的客觀可能性,使得通過戰爭掠奪別國資產、奴役別國人民等,成為合理的政策。

工業革命大幅促進經濟提速,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與和平的相對經濟利益。韓國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從低收入到高收入或接近高收入國家的跨越,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增長几乎未曾問斷過。相比之下,上個世紀幾乎所有參與戰爭的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不管它們是輸或贏,伴隨而來的是經濟衰退,而和平則帶來經濟擴張——美國是一個例外,它因為二戰實現了其歷史上最快的經濟增速。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終結了歐洲作為近500年來世界最有活力經濟中心的地位。

同樣,二戰後,美國發動的戰爭導致其絕對優勢相對下降。越戰引發經濟動蕩造成的通脹,使得美國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恢復元氣。據估計,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耗資1萬億至3萬億美元,這導致奧巴馬不得不大幅削減美國軍事支出,以穩定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美國經濟。

英國歷史學家泰勒說過,能否保持大國地位取決於是否擁有打一場大規模戰爭,以及避免打仗的成本大於收益的能力。

除了成本外,根本的原因是,和平與經濟上升、戰爭與經濟下降的關係顯而易見。亞當·斯密最早提出,勞動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最重要因素。這包括國際勞動分工,而國際勞動分工需要和平的環境。因此,在當今時代,和平的經濟收益幾乎總是大於戰爭的經濟收益。

工業革命以來的戰爭教訓

許多西方歷史學家傾向於集中精力研究類似1914年或者最近發生的重要州際衝突,而非修昔底德陷阱。我將根據工業革命以來所爆發的衝突教訓,分析中美爆發重大衝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19世紀時期,英國是「現存大國」,美國是「新崛起的大國」,當時美國的經濟增速比英國快得多。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經濟規模開始大於英國;到1918年,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實例證明,「修昔底德陷阱」並不必然存在——當時的「現存大國」——英國和當時的「新崛起的大國」——美國之間並未發生重大戰爭。原因何在?

如果英國對美國發動戰爭,那麼英國將不可避免地被擊敗,因此英國從未著手對美國發動戰爭——自殺對英國資本主義來說並非一個理性的政策!英美關係證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那麼,中美從下述衝突中可借鑒什麼經驗?

一戰:衰落的大國具有侵略性

此外,核武器的問世意味著戰爭帶來的損失也會更大。這當然是格雷厄姆·艾利森回顧美國歷史研究發現,16世紀以來16個崛起的世界或地區大國中,除了3個最近崛起的大國尚存,大多數早期崛起的大國均已滅亡的一個原因。

但即使經濟狀況相較修昔底德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善,顯然也不能阻止戰爭發生,比如一戰和二戰。所以,它們是按時間順序分析。

一些西方歷史學家在分析1914年爆發的一戰時,將中美關係與英德關係相提並論——美國相當於 1914年的「現存大國」——英國,中國則相當於「新崛起的侵略性大國」——德國。但是,這種類比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歷史學家分析了德國選擇1914年發動侵略戰爭的動機。原因是,當時德國正在經濟上追趕英國,但在與俄羅斯的經濟競爭中日益處於下風,且與美國相比,其軍事地位日益惡化。 1912年,德國總參謀長馮·毛奇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聲明,稱「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越早越好!」據他解釋,就對比俄羅斯與德國的軍事實力而論,德國軍隊財政開始吃緊,意即德國執政界感到他們權力的頂峰已過去,德國軍力現已大大變弱。

中國目前的形勢與1914年的德國完全相反。與最強大的經濟對手美國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並不弱。中國的軍事地位仍遠不如美國,但其軍事實力正日益增強。因此,對中國來說,合理的政策是堅決反對侵略,等待時機。時間在中國而非美國的一邊。事實上,如果真要對1914年前的情況作類比,扮演德國好戰角色的最佳候選人非美國莫屬。美國的軍事實力現正處於頂峰,但經濟活力和經濟增速不及中國。

大量的證據支持這一論點,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戰爭,而中國沒有這樣的記錄。對1914年類比的結論是,日益衰落的大國——美國是具有侵略性的。


推薦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好惹的國家嗎?
如何看待中國綜合國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印度國力與中國國力比較?
不算俄羅斯,綜合國力在歐洲排名第四的國家是哪個?為什麼?

TAG:中美大战 | 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