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為什麼要懷念過去?|你走得那麼遠,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負重

「It was to slough off a burden of nostalgia that you went so far away.」(你走了那麼遠的路,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負重。)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第六章

前幾天,後台收到一條既日常,卻又讓人震撼的留言:

「主創你好。小時候,我爸爸每年都會給我買很多玩具,我有一房間的玩具,但我一方面喜歡它們,一方面有點害怕。因為我爸爸每年到了年底,會把那些玩具全部都扔掉,不管我多喜歡,他也一件都不會允許我留下。然後他會再給我買一房間的新玩具。

他說,這是在鍛煉我不要留戀過去,就像他從來不允許我參加同學會。他說,人不能回頭看,那些過去會拖慢我往前走的腳步。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常常懷念過去的人。請問懷念過去真的會對人有不好的影響么?我這是一種軟弱的體現么?」

看完這條留言,心塞了好一會兒,心疼這個寶寶,相信這位爸爸自己也是個有故事的男同學,但這對孩子不能不說是一種傷害。我們決定今天來寫一寫懷舊。

什麼是懷舊(Nostalgia)?

很多研究都發現,人們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產生懷舊的情緒。80%的被調查者每周都至少有過一次懷念過去的體驗(Wildschut,Sedikides, Arndt, & Routledge, 2006; Routledge, Arndt, Sedikides, &Wildschut, 2008)。

懷舊曾經被認為是一種生理疾病。在17世紀,瑞士醫生JohannesHofer創造了「Nostalgia」這個詞,來形容瑞士僱傭兵因遠離家鄉參戰而產生的一種對故鄉的思念之情(Routledge,2013)。他認為這是由大腦神經元病變所導致的一種疾病,發病時可能伴隨心律不齊、食欲不振、失眠、焦慮等生理和心理癥狀。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懷舊都被等同於懷鄉(homesick)。一直到二十世紀後期,懷舊才開始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概念(Wildschut,et al., 2006),認為人們在懷舊的時候,不僅僅懷念故鄉,也懷念故友、往日時光等等。

目前,關於懷舊公認的定義,來自新牛津英文詞典,「懷舊是對過去的飽含情感的一種渴望感」(Wildschut,et al., 2006; Routledge, et al., 2008)。

特定的故事內容與敘事方式,與舊友的重逢,嘗到或聞到熟悉的味道,或是故地重遊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迫切想要回到過去的情緒和願望(Routledge,2013)。

* 懷舊通常和我們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有關

人在懷舊的時候,故事的主角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Wildschut等人(2006)通過對從懷舊文集中挑選出來的42篇自傳的質性研究發現,懷舊是一種與自我高度相關的情緒(self-relevantemotion),不僅如此,懷舊的內容也常常圍繞著「我」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展開。

我們來看兩種懷舊的內容類型:

「那時候的我還是一個少女。在他面前我毫不掩飾。我在馬路上大聲呼喊『我喜歡你』,看著他在人群中羞怯的窘態,我內心竟有一種得逞了的狂喜。」

「那時候的我還是一個少女,我總喜歡花花洋裝和媽媽梳妝台上那支色彩最鮮艷的唇膏,喜歡在校園裡的馬路中央,小跳奔跑,高聲歌唱。」

儘管故事的主角都是自己,但Wildschut等人(2006)發現,大多數人懷舊內容更類似於第一種,也就是說,比起單獨回憶起過去某一個時間段的自己,我們更傾向於懷念自己與重要他人的互動,彼此共同經歷的那些有紀念意義的時刻等等。

* 懷舊往往呈現拯救式的敘事順序

McAdams(2001)指出,通常情況下,人們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理解自己的種種經歷時,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邏輯順序:

1. 拯救式順序(Redemption sequence),即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從坎坷挫折中一步獲得最終成功的故事,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

2. 毀滅式順序(Contamination sequence),即講述一個人生贏家如何跌落谷底,一蹶不振的故事,是一種從積極到消極的敘述方式。

但Wildschut等人(2006)的研究發現,人們懷念過去經歷的方式大都只有一種——近80%的人,回憶往事的方式是「拯救式」的。(點擊【敘事】,查看人生敘事對命運的影響)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感受到的是積極的東西。我們在懷舊時,即便懷念起一些挫折、悲傷,也會懷有一種「我克服了它們」的積極深邃的情感。

區別概念:為「假設的」失去而懷舊

可預期的懷舊(Anticipatory Nostalgia)

(本小節特別鳴謝北京大學洪蔚琳小朋友)

一個有關懷舊的最新概念在2016年被提出,它被稱為「可預期的懷舊」,指的是人們以未來的視角,懷念可能會失去的現在。以概念提出者的原話說,這是一種「在當下過去之前就開始懷念」的感覺(missingthe present before it』s gone)(Batcho, 2016)。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失去當下的美好,並因此產生了「提前到來的懷舊感」(prematurenostalgia)時,ta就陷入了一種可預期的懷舊之中。不同於懷舊是對「已經失去的」人事物的懷念,可預期的懷舊是建立在一種「假設的失去」的基礎上的,即使這種失去在未來可能未必真的會發生。就是這種「假設的失去」會讓人沉浸在「未來可能的失去」和對這種失去的恐懼里。

可預期懷舊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一種有害的情緒。當我們以未來視角看待當下時,會人為地造成對現在的一種心理上的距離感,這就會導致人們以更抽象的、缺乏實際參與感的方式度過現在(Batcho& Shikh, 2016)。恰恰就是這種在未來視角下對失去的惶恐,讓他們在無謂的擔心中真正地失去了每分每秒的現在。

Batcho和Shikh(2016)的研究就發現,可預期的懷舊與人們的消極情緒高度相關,如悲傷、難過、無助感等。

懷舊的4種積極作用

1. 對情緒的影響

研究發現負面情緒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懷舊情緒(Wildschut,et al., 2006)。當現在的生活讓我們感到恐懼、不滿、焦慮和不確定時,我們會希望回到那個(至少在現在看來是)確定而美好的過去。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懷舊有一些補償性的作用,能夠使我們平靜和鎮定下來。

2. 獲得積極的自我認知

其實,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並不是一些過去經歷的客觀事實,而是我們對自己過去經歷的主觀理解。正如SusanWhitbourne(1985)所說,在記憶里塑造和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的過程,才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懷舊,是我們從過去獲得自我認知的過程。

而正如前文所說,大多數人的懷舊,都採用的是一種「拯救式」敘述的方式。也就是說,當懷念過去的時候,「故事」情節的展開往往是我們經過嘗試和努力、克服困難走到今天——過去的經歷成就了今天的我。這就使得懷舊,成為了我們認可自己的付出與成長的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

人們不斷地通過懷舊,與過去的、年輕的自己建立情感上的聯結,能夠幫助我們持續地對自我進行肯定,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認知。

3. 建立並維持社會聯結

Wildschut等人(2006)的研究發現,懷舊能幫助人們在人際互動中更有能力。研究中,121名被試被隨機分入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人分別閱讀不同的實驗說明。

實驗組的人被告知,「請回想一段讓你懷念的過去經歷,越詳細越好。努力找到最能引起你懷舊感的那個事件」。而控制組的人則被告知,「請回想一個你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件,比如上個禮拜發生的一件事情」。閱讀說明之後,兩組人分別寫下與這段經歷相關的四個關鍵詞和現在的感受。

最後他們分別完成一份「人際競爭力問卷」(InterpersonalCompetence Questionnaire),共包含三個方面:1)主動與他人互動,例如,參加聚會或派對,並在聚會中主動與陌生人建立關係;2)主動自我袒露,如向朋友坦率地表達自己對ta的感謝、抱歉、憤怒等;3)提供情感支持,比如在朋友難過的時候及時的陪伴與安慰。得分高表示能力強。

結果發現,實驗組(被喚起懷舊感)的人,在以上三個領域的得分都比控制組的人更高。換言之,懷舊感能引起人們在人際交往方面更好的表現,更主動地與人建立聯繫,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好地照顧他人的感受。

4. 懷舊能對抗一種「存在無意義」的感覺

恐怖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一種心理上的衝突——「強烈的生存渴望」和「意識到死亡不可避免」之間的衝突(Greenberg,Pyszczynski, & Solomon, 1986)。

死亡的不可避免,讓我們感到恐懼,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一種對當前生活的無意義感(既然人都會死)。人的一生有很多時間是在與這種恐懼與無意義感抗爭的。恐怖管理理論認為,人們會通過習得一些宗教、文化價值觀來幫助自己重新獲得人生意義、自我價值感,進而克服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絕望(Routledge,et al., 2008)。

懷舊,也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賦予人生經歷以意義的方法。懷舊能夠在我們感受到死亡恐懼,或者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受到威脅時,防止我們掉入一種存在主義的危機——對自我存在的絕望,失去活著的勇氣(Routledge,et al., 2014)。

Routledge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受到死亡恐懼時,懷念過去能夠幫助他們感受到更多生命的意義,更少產生與死有關的想法。因此,對於身患重病或者對生活感到絕望的人而言,懷舊能夠把生命的意義感重新帶回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找到更多活下去的理由。

* 甚至有學者提出,懷舊可以對抗恐怖主義的自殺式行為

除此之外,學者們認為,一些極端恐怖主義的首腦,正是利用了「存在無意義」感,宣稱通過「自我犧牲」式的行為能找到生命的意義(e.g.為民族獻身),誘惑了一批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絕望的人,達成ta恐怖主義的目的。

而Routledge等人(2014)的研究發現,幫助人們懷念過去,能夠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其實是充滿了珍貴的、有意義的事件的,自己並不需要通過自我犧牲來獲得存在的意義。這就可能被應用於減少宗教式自我犧牲(religiousself-sacrifice)活動的發生,並且能夠減少那些人與死亡相關的想法。

說了這麼多,我們其實特別想讓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粉絲小朋友知道,你爸爸錯了。懷舊,其實是給人們提供另外一條達成「尋找生命意義」的目的的道路。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和過去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因為此刻的你是從過去來的,抹去它,就等於抹去了你自己。不但如此,正是通過回憶,我們獲得了一次珍貴的「重塑」過去的機會:

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最重要的不是真正發生了什麼,而是你覺得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都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過去、解釋過去的角度和方式。而懷舊正是這個過程發生的時刻。

願你能令過去為你所用。

今日互動:

你經常懷念過去嗎?哪件事是你最念念不忘的?懷舊,給你帶來了什麼積極或是消極的影響嗎?留言給我們~

以上。

原文發表於:研究:人為什麼要懷念過去?|你走得那麼遠,只是為了擺脫懷舊的負重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References:

Batcho, K.I. (2016). Missing the present beforeit』s gone. Psychology Today.

Batcho, K.I. & Shikh, S. (2016). Anticipatorynostalgia: Missing the present before it』s gon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 98, 75-84.

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1986).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 A terrormanagement theory. In R. F. Baumeister (Ed.), 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p.189-21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cAdams, D. P. (2001). The psychology of life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 100–122.

Routledge, C. (2013). The rehabilitation of an oldemotion: A new science of nostalgia.

Routledge, C., Arndt, J.,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2008). A blast from the past: The terror management function ofnostalgi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32-140.

Routledge, C., Juhl, J., Abeyta, A., &Roylance, C. (2014). Nostalgia proneness mitigates existential threat inducednationalistic self-sacrifice. Social Psychology, 45(5), 339-346.

Whitbourne, S. K. (1985). The life-span constructas a model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In J. E. Birren & K.W.Schaie (Eds.),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2nd ed., pp. 594-618). NewYork, NY: VanNostrand Reinhold.

Whitbourne, S.K. (2012). What』s so nice aboutnostalgia? Psychology Today.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 function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93.

weixin.qq.com/r/gDmrs5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靈魂擺渡2》第20集番外篇?
怎樣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
遊戲會成為作家的下一個競技場嗎?
為什麼 BBC 紀錄片拍攝水平和敘事水平那麼高?

TAG:心理学 | 怀旧 | 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