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下,O2O公司還值得加入嗎?

最近網路上關於寒冬裁員的文章不斷,一時間彷彿又回到了2015年末那個創業公司接連倒閉、大小公司紛紛裁員的凜冬。而每談至此,總難免讓人想起曾在2014年風光一時,又在2015年慘死一片的O2O行業。

互聯網的世界往往就是這樣,風光有時,凄慘有時。那麼,經歷過大起大落,如今已不再被全民追捧的「過氣網紅」O2O,如今發展幾何?未來是否有再次崛起的希望?現在是否還值得加入?

我試圖結合招聘市場的人才流動給出答案。

寒冬之後,那些加入O2O的候選人現在怎樣了?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幾年O2O行業的發展歷程:從2009年外賣O2O餓了么上線後,各類垂直細分領域的O2O公司不斷呈爆髮式湧現:家政O2O、社區O2O、送洗O2O、生鮮O2O、美業O2O、教育O2O...

下圖中的這些企業都是O2O發展早期各領域的先鋒代表:餓了么、雲家政、e家潔、阿姨來了、e袋洗、滴滴打車、美團、58同城...他們中有些已成功掛牌新三板,如e家潔;有些已成功上市,如58同城;還有些仍在為上市前做最後的衝刺,如美團點評。

圖片來自艾瑞諮詢2016年O2O行業報告

然而短短四五年間,O2O只能靠大量燒錢獲取用戶卻毫無收益可言的弊端就暴露無疑。被創業者們洗腦「O2O的春天終將來臨」的投資者們最終等來的卻是寒冬。

2015年,資本市場遇冷。曾經爭相投資O2O項目,生怕別人比自己先跑到風口下起飛的投資者們終於恢復了理性。

根據騰訊科技在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以本地生活為代表的O2O行業在2015年共收穫425起融資,佔總數的10.8%。然而該領域下半年的融資案例卻比上半年減少了33.3%,這和資本寒冬不無關係。

寒冬之下,那些原本就商業模式不清晰、一味砸錢買用戶的O2O項目經不住暴風雪的洗禮,紛紛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份曾經瘋傳一時的「O2O企業死亡名單」。

O2O企業死亡名單(部分)

資本寒冬不僅對創業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直接影響,反映在招聘市場上就是企業方的招聘需求大量減少,而被迫離職的求職者卻越來越多的不平衡現象。

上圖是2015年100offer上的020企業發出的面邀總數變化趨勢。從中可以看出,自2015年6月以來,O2O企業發送面邀的數量一路下滑,與資本的興衰規律基本一致。

我們再來看同一時間段內,100offer平台上申請拍賣候選人的人數變化。

可以發現,申請拍賣的候選人數量從2015年5月起反而一路飆升,特別在O2O企業陣亡期的10-12月達到頂峰,證實了上述提到的招聘市場供大於求的不平衡現象。

而O2O在2015年4月-12月從爆發走向死亡的這段時間內,市場上的人才主要流向了哪種規模的公司呢?

從這段時間內通過100offer入職O2O的97名候選人的數據來看,加入C輪以上O2O公司的人數最多,占入職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而在這些D輪企業中,又有35%的人加入了滴滴打車、美團點評、時光網、58同城等各領域較知名的O2O企業。

有一種說法是,對於優秀的企業來說,永遠不存在寒冬。正是在寒冬之下,那些真正經得住考驗的優秀公司和項目才會在眾多同質化產品中脫穎而出,這個道理同樣適用在求職者身上。

當招聘市場處於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時,企業在挑選人才時會更加挑剔,這時工作經歷更加豐富、工作背景更加shining、綜合素質高且能夠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求職者更受企業青睞。

下圖是資本寒冬階段,不同工作年限的候選人在100offer上收到的人均面邀情況和面邀薪資,可以看出在寒冬影響下,工作10年以下候選人的人均面邀數基本持平,10年以上的資深候選人成為了最受企業歡迎的對象,無論在面邀數還是面邀薪資上,都遠遠超過了工作10年以下的候選人。

與此同時,O2O企業在過去兩年中,給候選人開出的薪資水平也一直處於各領域公司中的領先水平:

既然O2O在過去一兩年中如此受歡迎,那麼那些在過去一年加入O2O企業的候選人,現在怎樣了呢?

100offer發現了一個現象:在2015年4月-9月間加入O2O創業公司的候選人,很多都在今年3月以後開始了二次申請拍賣。

研究這些候選人的離職原因發現,大部分候選人都是"被動離職",具體原因多種多樣:公司內部原領導調動、被換崗、職位被架空、進入非核心項目組被裁員等等,這和小型O2O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混亂、不完善息息相關。

比如某位在2015年10月加入某旅遊O2O網站的候選人,當初進入了公司收購的一家小公司的非核心部門,今年2月公司調整項目時將整個部門裁掉,導致一大批員工被動離職。

另外一類申請二次拍賣的候選人選擇了主動離職,原因多是公司融資遇到了困難,項目進入停滯期,商業模式不清晰,人員流動大,看不清發展前景等。

100offer上某位去年加入一家農商O2O企業的候選人說,目前公司的產品只要停止燒錢,用戶量馬上就會下滑。由於資金緊張,產品今年不得不轉型農業saas。即使如此,今年年後,公司還是將除技術以外的部門都裁掉了,從原來的100多人,變成了現在的四五十人。

以上案例都從側面證實了O2O企業的商業模式存在問題,且這一問題至今仍未被大多數公司解決。資本充足時,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充滿激情地與競爭對手展開燒錢大戰,一旦資本進入寒冬,最本源的問題就暴露在了日光之下。

從2015年最艱難的資本寒冬期哪怕到現在,還有不少O2O創業公司在靠著最後一點資金苟延殘存,這讓當初因為看好O2O而加入的候選人多少有些無奈。

在100offer上,有一位準備從某婚慶O2O企業離職的候選人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看完難免讓人唏噓,互聯網既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也是一個殘酷的競技場。很多時候,不清晰的商業模式和一次錯誤的推廣方式,可能都會讓公司員工的所有努力成為徒勞。

這些不得已從O2O行業跳出來的候選人,在後來的求職意向上都很明確:想去有成熟產品和穩定業務的B輪以上企業。

然而殘酷的是,這些從O2O創業公司離職出來的候選人,在今年人才拍賣市場上的受歡迎度已經大打折扣。

下圖是某位在100offer上參加過三次拍賣的技術候選人的面邀情況。按時間順序的方式排序可以看出,從去年的47封面邀到今年的9封面邀,落差明顯。

相比之下,去年加入滴滴打車、美團點評、58同城等這些相對成熟些的D輪以上O2O企業的候選人,在工作的流動上要穩定很多,他們通過試用期的轉正率也更高。

所以有時,資本寒冬也未必是壞事。它能在所有人都頭腦發熱時戳破泡沫,讓我們冷靜下來看清商業的本質。

對於候選人來說,一次錯誤的跳槽,帶來的往往是自身身價的貶值。然而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世界中,我們都只是渺小的一員。誰也無法預測行業的未來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

在職場上,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我判斷能力,盲目跟風和人云亦云的結果,不是大家一起飛上了天,就是一起跌進深淵。

嶄新格局,未來的O2O將走向何方?

O2O行業在2015年的命運可謂艱難多舛,它們的悲慘命運除了上文提到的大批量陣亡之外,還有行業內老大老二之間的抱團取暖,和BAT向其伸出的「隱形之手」。

短短几年時間內,O2O就像曾經風光一時的團購網站一樣,逐漸從「千團大戰」時代的百花齊放,進入了由行業巨頭引導的霸主之爭。如今,幾乎每個O2O細分領域巨頭企業的背後都有一個BAT爸爸罩著。

2015年6月,百度對糯米投入200億為打造一個O2O閉環生態圈;阿里60億增資口碑網、向餓了么投資12.5億美元,布局O2O市場;去年11月,騰訊對新美大投入10億美元的融資額也加入進生活服務電商市場的爭奪戰。

在這種三足鼎立的局勢下,想要在BAT和行業巨頭們涉及到的領域超越他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如今,巨頭們仍在探索O2O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中小型創業公司們則在巨頭的觸角還未伸到的領域小心翼翼地存活著。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在這種巨頭鼎立的情形下,它們自然也壟斷了更多行業內的優秀人才。如果說兩年前還會有候選人在美團和某不知名外賣020行業之間做選擇的話,今年應該很難出現這種情況了。只有在一些尚未出現巨頭企業的O2O領域,各創業公司之間還有相互競爭的空間。

在100offer上目前已註冊的953家020企業里,C輪以下的創業公司依舊佔主流。但是在人才流動上,卻是由行業巨頭們主導。

在這種大環境下,相比2015年,O2O行業如今在候選人中的受歡迎程度如何?我們來看一組100offer平台上的數據。

上圖是100offer上2015年1月至今,O2O行業入職人數的變化趨勢和入職人數佔比。

我們可以結合上圖看出,2015年3月-9月,O2O無論在入職人數還是入職佔比上都呈一路飆升的趨勢。然而,10月以後,進入寒冬,加入O2O行業的候選人明顯大幅下跌,到今年年後有小幅回升趨勢。

從大起大落的2015年,到偃旗息鼓的2016年,曾經站在互聯網風口浪尖之上的O2O,過去一年中在候選人心中的受歡迎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下圖是100offer平台上2015年不同領域公司發出面試邀請的接受情況。

可以看出,2015年O2O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在眾多領域裡名列前茅,在接受度上卻表現平平。

我們再來看看2016年的情況。

2016年,O2O企業發出的面邀總數出現大規模縮水,但開出面邀的接受率卻大幅度提升。經過資本寒冬的過濾,存活下來的小型020公司大都勒緊腰帶控制人力成本,大一點的O2O公司由於背後有BAT幫忙背書,候選人的接受率相對較高。

下圖分別是北京某O2O巨頭A和某融資到B輪的醫療020公司B在100offer上發出的面試邀請詳情,可以看出兩者都在寒冬之前有大規模的招聘需求,寒冬過後都大規模縮招,其中B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沒有招聘需求。

A公司發出的面邀情況

B公司發出的面邀情況

與此同時,O2O巨頭A也以41%的面邀接受率遠遠超過B公司的12%。

足見,O2O行業經過上半場腥風血雨的洗禮,已正式進入了巨頭之爭的下半場。

那麼,未來幾年內,O2O行業是否還有再次起飛的機會?現在還值得加入嗎?

前半場的燒錢運動基本已經燒出了各個細分領域的霸主,下半場里,燒錢圈地這種野蠻粗暴的商業模式已經行不通了,更多要拼的是個性化的服務與更好的用戶體驗。比如同樣是送外賣,誰的產品能用演算法等手段天天都給用戶推薦符合他口味的菜品,並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戶手上,誰就更容易收穫用戶量。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強大、新興技術的支撐。所以100offer預見:未來幾年,技術人才將是改變O2O行業的中堅力量。O2O的下半場競爭,燒的將是技術。

那麼,O2O企業最缺乏什麼類型的技術人才呢?

職類上看,iOS、安卓、UI設計、UE設計、架構師等崗位的人才必不可少。

綜合素質上看,和傳統互聯網企業需要的技術人才不同,O2O行業更喜歡對該企業所在市場和行業有一定了解,並且有一定線下經驗的技術人才——也就是業務、技術雙驅動型的候選人。

他們在掌握紮實技術的同時,更要懂得所處行業的業務模式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比如對於一個餐飲類O2O產品來說,毛利高的菜品應該放在哪個位置才能收穫更高的點擊率,就是一個需要有相關經驗的技術才能解決的問題。

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和用戶體驗這一點來看,地圖、大數據的技術人才也將受O2O企業爭搶,這些人才也將改變未來兩到三年整個O2O行業的版圖。

所以,候選人在選擇O2O企業時,可以著重了解下這家公司對地圖、大數據,甚至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視程度和技術實踐。

因為地圖和LBS技術要貫穿O2O服務流程的始終,它們是用戶獲取服務的絕對入口。BAT中一直重視技術的百度目前就在這一領域佔據優勢,如百度外賣在處理訂單時,可以通過「外賣騎士」和訂餐用戶的LBS的信息規划出最佳行駛方案,從而將外賣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戶手中。

大數據方面,O2O巨頭在過去幾年的燒錢圈地運動中積攢的大量用戶行為數據在下半場終於能夠派上用場。目前大多數O2O企業的困難在於通過挖掘沉積下來的數據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比如餐飲類APP通過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分析給用戶推薦更符合他們口味的餐廳,省去了他們一日三餐不知道吃什麼的煩惱。

可以預見的是,當流量在O2O行業的核心地位被顛覆後,數據收集沉澱、挖掘能力將會成為一家O2O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一名技術候選人的價值所在。

關於這一點,BAT們也早已開始了全面布局,阿里的網購消費數據、百度的地圖數據、騰訊的用戶社交數據,都將在新的競爭中派上用場,畢竟真實的數據是了解用戶最便捷可靠的方式。

如今,O2O的上半場競賽已經結束,精彩的下半場馬上就要開始了。這一場將是巨頭之間的較量,O2O在這一輪中能否重振威風,還要看它們能否找准風口。

100offer說:

享受過萬人矚目的追捧,經歷過哀鴻遍野的寒冬,發展歷程的大起大落讓O2O這隻「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獸日益走向成熟。

雖然人們曾一度對O2O的商業模式和競爭方式產生質疑,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過去幾年O2O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吃飯訂外賣、出門滴滴打車、衣服上門送洗、旅遊手機訂票、說走就走...隨著消費的逐漸升級和更多生活領域的不斷被挖掘,未來社會,O2O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勢不可擋。

如今,在O2O企業霸主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新一輪的廝殺即將上演。這一次,O2O企業是否還值得加入?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挑戰自我,迎接未知的人,相信O2O一定會給你一段難忘的經歷。


推薦閱讀:

雕爺牛腩現階段經營情況如何?能做成長久品牌不?
如何評價《番茄快點》這款應用?
o2o 開水果店 有沒有必要開實體店?

TAG:互联网 | O2O | 招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