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母系社會?

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便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這是百度百科看到的。中學歷史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採集時期,母系社會,後來狩獵時期,父系社會。

我不明白的是,在採集時期,男人不能幹採集的活嗎?我體力比你好,完全可以搶你的飯碗啊。為啥那時候男人要出去狩獵?


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不一定是進化到了「人」的階段才有的社會組織形態。具體是怎麼決定的可能跟具體環境有很大關係。

舉例來說,在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關係最為接近的有兩種:黑猩猩(生活於剛果河以北)和倭黑猩猩(生活於剛果河以南)。它們的基因非常接近,與人類基因的關係遠近也差不多。但是他們最主要的差別,是社會組織形態。黑猩猩是「父系社會」,群體中有雄性首領,通過鬥爭產生。黑猩猩好鬥,不同群體之間也經常相互打鬥。還曾經有人拍到過黑猩猩群之間的「戰爭」行為,幾隻黑猩猩合力將一隻其他群體的黑猩猩圍毆致死。而倭黑猩猩則是「母系社會」,帶領群體的是溫和的年長母黑猩猩,群體中個體之間的關係以及群體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融洽。而最有特色的,是倭黑猩猩將性行為作為一種「社交手段」,母的倭黑猩猩經常通過與不同的雄性發生性行為而「進行交流」(比如化解矛盾,得到食物等)。

而具體去考究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這種差別,有一種理論認為,是剛果河的形成造成了它們生存於不同的生活環境,進而導致不同行為的產生的。具體來說,在剛果河形成之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沒有差別。它們的原始群體與大猩猩生活在一起,有生存競爭。後來剛果河形成,將原始的猩猩種群分為了河南和河北兩群,而氣候變化又導致了剛果河以南的大猩猩滅絕了(今天大猩猩只存在於剛果河以北)。這樣,生活於河北的種群需要與大猩猩競爭,因而自然選擇的群體是好鬥的,富於攻擊性的;而河南的種群不需要與大猩猩競爭,食物也相對充足,因而就形成了較為和平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人類社會,以中原的新石器時代為例。現有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3500左右以前,中原地區基本是處於平等的社會階段(典型的可以看半坡類型諸遺址,比如姜寨、半坡),其中也有一些可能表明母系社會的跡象,聚落群體組織以胞族、氏族為核心。前3500年處於仰韶文化時代,中原地區比這更早的是裴李崗和老官台文化,也都有這種特徵。這些特徵「最初」是怎麼形成的,現在還不是特別清楚,它怎麼也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去了,現有這方面的考古資料還很缺乏。而前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中原地區人口密度不大,聚落之間的競爭不激烈。這時,如何應對嚴酷的自然環境才是主要矛盾。

而到了前3500年之後,情況就不同了。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的後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然後在之後的廣義龍山時代(約前3000年到越前2000年)得以確立。而與之伴生的,是聚落內部開始出現社會分層(階級的出現,隨葬品多寡不均,居住遺址大小有別),聚落之間的競爭開始加劇(城牆的出現,戰爭行為的頻繁)等等。

所以說,總結起來,人類社會(也可能可以上溯到類人猿的時代)的組織形態是根據具體的生存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具體是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要看具體環境而定。


關於母系社會的存在性,以及母系社會和母權制的關係,考古學界一直有否定的觀點。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系社會很可能並沒有廣泛存在過,頂多是一個地區性的社會形態,或者某個氏族的階段性現象,並不具有普遍性。事實上,國際考古學界也並未認可母系社會一定產生於父系社會之前這種說法。

認為母系社會產生與父系社會之前這種觀點,最早來之於1861年,J.J
巴霍芬《母權論》一文。後來被百年前的摩爾根所認可,並在考察了加拿大魁北克一個土著民族易洛魁人母系社會後,進一步地進行了論證。由於條件的欠缺,資料
的缺乏,以至於讓恩格斯誤以為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得到恩格斯的肯定與闡發,於是成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組成部分。而恩格斯據說僅僅是中學初中文化程度。由
於國教不容置疑的關係,這一錯誤的歷史觀點,成為每個中國人中學學習的唯一常識性觀點,流傳至今。

縱觀整個動物界在,從猴子、大猩猩、獅群、狒狒、企鵝,等等,從未見過母
系社會;在動物界靠力量說話的時期,雌性動物體力並不佔任何優勢。在人類狩獵時代,是不可能產生母系社會的,最多存在男性過早去世,或因為貿易、戰爭需要
而遠行不在家,或者家族男子過於衰弱幼小,女性因為年高德昭,才華出眾,個性突出等原因,而暫時掌管部落或氏族一段時間。但這不應該是母系社會的特徵。即
使如母系社會化分者為了自圓其說,特彆強調是發生在農耕文明時期,依然在全球找不到特別的證據。人類社會發展階段,雖然有母系社會現象,然而不具有普遍
性,據研究:全球母系社會現象不超過15%(哈賴德,1969)。即使在靠智力或者技術取勝的時代,男性依然佔據優勢地位。比如中國遠古時期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拓者,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只有少量的女性姓名流傳下來,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據研究,母系社會的出現與加強,實與男子經常長期外出,長時間從事貿易或者軍事戰爭有關(哈里斯,1977),不是所有地區與氏族都有產生母系社會的條件。

即使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出版14年後,恩格斯即已經在更多新材料、新觀點面前承認「摩爾根某些假說已經被動搖,甚至被推翻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4卷,16頁)。

自摩爾根根據一個特殊案例就斷言整個人類母系社會具有普遍性後,許多人紛
紛前往摩爾根考察過的地方去重新考察,通過多方面的研究發現:即使易洛魁人最早實行的都不是母系社會,而是兩系,後來才發展為母系,甚至是在歐洲人到了以
後才逐步加強的(德里弗,1969),中國當代的學者也親自前往進行了考證,也發現了摩爾根論證的不足。

在中國由於受到固定宣傳思維的影響,以至於長時間沒有注意到母系社會假說的局限性,想當然地認為母系社會普遍存在於中國農耕文明時期,而忽視了始終沒有考古學上的發現這一鐵的事實。即使如所列的從裴李崗文化到馬家窯文化、細瓷器文化等諸多文化時期,沒有一個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母系社會。從最能反映墓主生前身份地位的墓主出土,沒有發現一個女性在墓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反而是首領級男性墓主隨葬品很多卻是普遍現象。

斷定中國古代確實出現過母系社會的例證只有兩個:1、傳說中伏羲、黃帝、
成湯祖先契等產於動物腳印感應或者其母吞食鳥蛋。2、中國姓氏中有一部分帶有女字,比如姜、安、姚等姓,以此證明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普遍的母系社會時代,顯
然是缺乏足夠說服力的。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反證明,更多姓氏不帶女,是否父系社會更普遍?傳說完全可以有多種可能性的分析,並不是只有母系這一種可能。
而且,伏羲、黃帝無不是父系社會的明證。至於姓的作用僅僅是區分血緣,避免近親通婚,女字姓氏僅僅只能代表母系傳承,母系傳承並不能證明女性在生產資料上
佔有優勢,地位比男性高,母系傳承不等於存在母系社會。以上兩點,並不能充分證明中國歷史上存在過普遍的母系社會。有人說中國有書籍記載上古社會只知母不
知父的「走婚」特點,但是這也不能代表母系社會的存在,在生產資料上依舊是男性佔優勢,部落首領依舊是男性擔任,舉個例子,自然界的獅子群體中,小獅子是
由母獅子帶大的,小獅子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雄性獅子,但是獅子群體的領袖依然是雄性獅子。當然,女媧與西王母可能是兩個母系社會的首領,但不能說存在普遍
性。

也許,在中國歷史上確存在過一些母系部落。但在世界各地,以非洲,歐洲和美洲為例的大多數地區,這種母系性質部落分布卻很少,而史前澳洲,曾經是父系部落和母系部落共存的時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狩獵活動,婦女從事農業採集,中國很多地區以平原氣候為主,從事農業和採集業收成比較穩定;而在一些世界其他地區,以高山,草原,叢林,海洋性氣候為主的地區,不宜耕種,但各種飛禽走獸資源豐富,因此,男子從事的狩獵和捕魚等行業佔據主導地位,因此他們的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經歷過母系會。

根據人類考古最新成果,與眾多學者研究結論,可以說雖然有母系社會現象存在,但人類社會經歷了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這種假說是不成立的。只能說母系社會只是父系社會的一個補充。


只因生孩子的是女性。

和題主一樣,我也認為,單單用採集和狩獵來區分男女經濟基礎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男女在各種各樣的勞作收穫上是沒有根本差別的,形不成過大的經濟基礎差距(尤其是女性勝過男性,更不可能形成)。

我個人的觀點是:不管是形成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最根本的原因都在於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通俗的講就是,生孩子的是女性。

理由:回歸到最初的原點,假設男女還沒有社會地位上的差異。當時的文化水平,由於生理的原因,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的母親是明確的,所以如果形成父系社會,氏族關係會不明確,父親在分配財產時,不知道誰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社會資源難以形成正常的傳承,無法積累下來,就形不成強大的部族 。而母系氏族的關係卻很明確,母親只需要把社會財產分配給自己親生的女兒,關係非常明確,社會資源代代相傳,就能形成一個大的氏族。

那麼為什麼母系氏族後來又被父系氏族所取代了呢?根本原因還是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

理由:女性生孩子,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條件下才能使母系氏族顯出優勢。可一旦文化發展到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的水平時,母系氏族便顯出自己特別大的劣勢。此時,如果形成父系社會,氏族關係已經基本明確,可以像母系社會那樣代代傳遞自己氏族的社會財產。而一個氏族要想興旺,首先要保證人丁興旺;相反,氏族最無法挽救的局面是絕嗣。那麼在母系社會,氏族領袖無論與多少男性通婚,生育能力還是跟與一個男性通婚一樣,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平均年齡決定了一個女性一輩子也生不了很多孩子,而且其中還會有不少是男孩,便很容易出現絕嗣的情況。但在父系社會,氏族領袖與多少女性通婚,生育能力就是母系社會的多少倍。所以父系社會逐漸克服了男性社會地位低於女性的阻力,逐漸取代了母系社會。

個人觀點,若有錯誤,歡迎糾正。


根本沒有母系社會。如果有兩個部落,一個男性組成,一個女性組成。那麼男性社會肯定會把所有女性搶過來做老婆。


那個只是一個猜測吧。男性採集明顯比女性強,但仍然要女性採集,說明男性要從事其他更重要的活,比如打獵,比如打架。

之所以會有母系社會,可能原因有1)母系延續後代,受到崇拜;2)母系是一個群體的紐帶,聯繫群體,而男性經常出走,後輩只知其母(舅)不知其父。母系社會並不意味著母權社會,在母系社會裡,最高權力不一定是女性,可能是該女性的兄弟,中國南方的「見舅如見娘」,「舅舅一般稱為母舅」還有這個殘留。


推薦閱讀:

禁止熊孩子進入?英國一家咖啡館惹爭議,網友紛紛站隊表態度
人類/猩猩/猴子——這就是我們社會的構成
《交易員的自我修養》——我不是聖人
導彈襲擊夏威夷!38分鐘後,官方:發錯了...

TAG:社會 | 文明史 | 母系制度社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