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有哪些類似 798 的廢棄廠房改造項目範例?


補充一個半封閉集群式廠房建築改造項目,這個項目算是我撞了個大運發現的。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發現這個廠區改建項目的起因是去年冬天時候要安排去阿姆斯特丹的考(開)察(房)行程,所以來來回回選了不少酒店,其中有一家叫HOTEL DE HALLEN,而這家酒店正是這個廠區改建作品的一部分(到了現場遛彎逛吃胡侃一圈之後才發現)。

這家酒店離我第一天住的cityhub很近,步行即可到達,所以當天晚上我就溜達過去了。

過去之後才發現,好傢夥,有意思了。

Ps:cityhub也是一家非常有意思的新型膠囊旅館,感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一個答案

Juliana Yang:好的青年旅舍是什麼細節打動你?


「1」項目概況:

  • 項目名稱:DE HALLEN AMSTERDAM
  • 項目地點:荷蘭阿姆斯特丹西區 (52.36673649999999, 4.8686857000000145)
  • 項目歷時:2012第四季度~2014第四季度
  • 項目原身:電車工廠兼電車維修倉庫(Tram depot,建於1901-1928)
  • 項目總平:22,000m2(其中地上面積16,000 m2,地下面積6,000 m2)
  • 總投資額:3750萬歐元(其中3220萬歐元用於建造施工和設備安裝)
  • 總設計方:Architectenbureau J. van Stigt bv
  • 總施工方:Bouwbedrijf De Nijs

「2」項目亮點:

因為我自己本身一直對舊改話題很感興趣,大大小小舊改項目也看了不少,設計水平和DE HALLEN不相上下的並不少,而像DE HALLEN一樣將政府、設計師、建造方、租戶、鄰里以及市民聯合起來成立基金以進行廠房重建和運營的項目,我還沒遇到第二個。

該基金會簡稱縮寫為TROM,全名為Tram Remise Development Company,成立於2010年春天,基金會成員數70人。在此之前,De Hallen被談來談去好多次都未能被順利開發。曾經有多個開發商提出過把這裡拆掉做住宅或者改成辦公用途,但是因為當時阿姆斯特丹西區住宅和辦公地產都十分不景氣,所以後來都黃了。再到後來來了個開發商說把這裡做成流行音樂街區和劇院,但也被這裡的鄰居們貼大字報給懟回去了。

再然後,出現了一家名Lingotto的開發商,這家開發商就學聰明了很多,不像之前的開發商們霸王硬上弓的姿態,Lingotto採取了溫柔協商積極推進的態度,他開始與鄰居們進行對話和協商。正常情況下一個項目的啟動和牽頭一般是由開發商和設計方來主導的,但是Lingotto並沒有,他在項目啟動之初除了接入設計公司,更是讓施工方和未來租戶商戶們早早介入,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一方面,在如此初步的階段接入商戶讓物業的出租率有了很好的保證,也讓商戶和鄰里的參與感完美爆棚(可以聯合現在很火的眾籌來理解);另一方面,讓施工方、周邊鄰里及設計方參與到共同基金會TROM中還很完美地解決掉了一部分資金籌措的問題,同時也讓鄰里和租戶們都更加積極的參與到了項目建設中來,完美解決了調皮鄰居們喜歡貼大字報的問題。

在此種形式的推進下,現在你在這個巨型客廳里可以看到周邊居民搞的周末集市,還可以看到Local Good Goods Store,同時,這個廠房原有建築形態的優點被完美轉型利用,天窗下曾經的電車軌道變成了現在的室內陽光步道,曾經的超高層高廠房變成了設有兩層客房的酒店,DE HALLEN最終不僅成功搖身一變成為了阿姆斯特丹西區的市民會客廳,更是一個優秀的創意商業綜合體。


「3」歷史圖集:

圖A1-4: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區飛地的這座電車工廠始建於1901年,在工廠建造過程中大量使用了框架纖細的桁架結構(Polonceau Truss),其屋頂自由跨度可達9米,而後於1928年,其最大自由跨度做到了21米。在後期改造過程中,原有自帶霸氣天窗的屋頂得到了完好的修繕和再利用。


「4」總體規劃:

圖B1-8:DE HALLEN AMSTERDAM 3D模型圖、總平面圖及立面圖


「5」施工記錄:

圖C1-6:在施工過程中,De Nijs 對原有地基進行了下挖及再處理,被改造後的超深地基變為了圖B6中的那個6000㎡地下停車場,與此同時,所有原有場館都加裝了WKO(warmte- en koudeopslag)系統,實現了每平每年僅需12歐元的能耗效果。另外在HAL1內部,也就是圖書館門口,還預留了室內的地下停車場的地面斜坡入口,讓自行車能夠有機會自由穿梭在廠房內部。圖C3為酒店施工現場,C4為電影院施工現場。


「6」建成效果:

圖D1-3:De bibliotheek met Leescafé Belcampo 圖書館及圖書館內咖啡店Belcampo

圖E1-8:Hotel de Hallen就是我文首說到的那家酒店,Brunch好吃不貴,PA區域有意思,客房倒是一般般

圖F1:De Filmhallen 電影院及劇場,其中設有3個大型放映廳和6個小型放映廳,其7號廳重現了Parisien Cinema的場景(Parisien,巴黎人電影院, 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圖G1-4:De FoodHallen en de Kanarie Club,美食廣場及Kanarie俱樂部。HAL3是DE HALLEN最古老最具紀念意義的HAL之一,這裡緊鄰Bellamy Square,除了開放檔口式的美食廣場外還設有1個Pub和2個餐廳(Brasserie Halte 3和Meat West)

圖H1-2:陽光步道及市民集市,步道旁邊則是各種設計感很強的設計品販賣店理髮店自行車店等

圖I1:地下停車場室外入口

Note:酒店部分圖片為我本人朋友圈裡倖存的實拍,其餘圖片因為之前的手機掛了沒來得及搶救出來只能用谷歌和官網圖片代替,如果涉及侵權,請原作者與我本人聯繫,我將對圖片進行刪除並致歉。

其餘參考資料:

&<1&> EUMiesAward - De Halls Amsterdam

&<2&> Projecten in uitvoering | Bouwbedrijf De Nijs

&<3&> Amsterdam – De Hallen | Projects Development

&<4&> De Hallen Amsterdam

&<5&> ULI Netherla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 Hallen - ULI Europe

&<6&> Cinema Parisien - Wikipedia

&<7&> Koude-warmteopslag - Wikipedia


提到factory art怎能不提到東柏林?這才是和798有淵源的地方。798工廠的建築設計就是專門派人到東柏林去學習的,因此融合了德國包豪斯和前蘇聯斯大林式建築風格。

東柏林極易讓人有穿越感,「咦,這裡怎麼和上個世紀的中國街道建築風貌這麼像?」 此類斯大林式建築,還可以在如今的波蘭首都華沙以及朝鮮平壤等地見到。東柏林的工廠和我國的工廠建築也貌似且神似。隨著歲月變遷,這些工廠被逐漸遺棄,於是一批工廠藝術變應運而生了。東柏林有不止一處被藝術家「佔領」的廢棄工廠、設施和大樓,不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音樂會、戲劇演出,官方和民間的藝術活動都很活躍。因為地點眾多且範圍廣且比較分散,所以沒有哪個單一的工廠區打造為品牌。從自主性和隨意性上來說,東柏林的工廠藝術區比798要更千姿百態妖孽叢生(在這裡「妖孽」是個褒義詞~)。

舉幾個例子啊:

1. Kunsthaus Tacheles

(拍攝於2009年)

Kunsthaus Tacheles,東柏林這一棟樓不得不被提及。這棟無人管理的建築被藝術家霸佔了22年之久,之所以說「霸佔」,是因為政府早就想整改這棟充斥著各種稀奇古怪的藝術家的大樓,但藝術家們死不肯走,還搞各種簽名活動抗議(鄙人當時也走過路過被簽了大名)。這棟樓(包括後面的一大塊空地)雖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工廠」,但裡面有露天平台bar有個人工作室有公共花園,和工廠藝術區功能類似。Tacheles絕對算是柏林藝術之自由和創造精神的舉大旗者。不過胳膊擰不過大腿,這個光怪陸離的no man"s land已經於2012年徹底關閉了。

2. Wasserturm

(拍攝於2009年)

東柏林有一棟看起來非常中式的建築叫做Wasserturm,是柏林最早的「水塔」,早期用於當地供水。水塔地下部分是挖空的弧拱空間,有一大一小兩個主體,中間連通,裡面有層層環繞的水泥槽,人可以穿行其間,非常幽閉。因為弧形空間有獨特的聲音效果,現在這處公共設施被藝術家用來作為展出sound art gallery(聲音藝術)的場地。內部結構如下圖:

(圖片來自網路)

3. The Stoff- und Ger?telager (warehouse) 大倉庫

(拍攝於2009年)

(圖片來自網路)

位於Revaler strasse 99的Friederichshain是一處地地道道的廢棄工業倉庫,以街頭藝術著名。園區建築現用於一個叫做RAW-Tempel的藝術協會使用。但凡有個什麼音樂節藝術展,這裡絕對是潮人涌動,臨時搭台的live show都能同時有幾處,是文藝犯扎堆喝酒聊天跳舞的地方。可以通過google查看倉庫內部塗鴉藝術→ google.com 的頁面

4.The KINDL當代藝術中心

(圖片來自KINDL –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The
KINDL的前身是柏林釀酒廠,現改為了當代藝術中心。應該算是絕對意義上的工廠改造藝術區項目了。藝術中心保留了建築原本的內外結構和部分現在看來也很美的釀酒設施。場內空間很大,長期舉辦各種藝術展、研討會等,展出和活動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在「柏林48小時」這種平民藝術節里,滿園都是art show。

(圖片來自KINDL –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以上僅舉幾個例,不一而足。推薦~ 供參考。


說一個大明州的例子吧:從廢棄麵粉工廠改造而來的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磨坊城博物館」(Mill City Museum)。博物館周邊,圍繞麵粉工廠遺址和水利設施,還建有一片展現城市發展歷史的景區,並連同從工廠舊址上拔地而起的劇院,將工業,歷史和藝術融合在了一起。

明尼蘇達州,以冬季動輒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和四月份不時來襲的暴風雪而聞名,卻在美國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這是博物館宣傳片里說的,不代表本人立場)。明州的繁榮,離不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空前發達的麵粉加工產業。

明州的地理位置不算優越,既不東也不西,遠離兩岸繁華的城市帶。這裡的土地要麼被冰川侵蝕得支離破碎,留下星星點點的冰蝕湖,要麼被針葉林覆蓋,缺乏農業必須的水熱條件。但明州也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優勢:河流和鐵路。中部大平原沃野千里,種植出的小麥要想運往東西兩岸,明州是必經之地。這裡是東西部之間的鐵路樞紐,也是密西西比河通航的起點。密西西比河還在這裡形成了一道不大不小的瀑布,水流雖然不像尼亞加拉一樣雷霆萬鈞,但不緩不急的水流,正好可以作為水力磨坊的動力。

密西西比河晝夜奔流,河水推動的水力磨坊,也不斷地碾出雪白的麵粉 -- 而這座城市,也有了「磨坊城」的別稱。在1910年,僅僅是由聖安東尼瀑布的水流所推動的磨坊,就碾出了佔全美產量20%的麵粉,麵粉的碎屑飄到河面上,將這一段的密西西比河變成了一大鍋濃稠的麵糊糊湯。

描繪明尼阿波利斯市1878年麵粉廠爆炸事件的畫,有一定誇張

然而,麵粉產業卻有一個致命的敵人:粉塵。當空氣中充斥著大量可燃粉塵時,一個火星,就能引發一場大規模爆炸。1878年,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家叫做Washburn A Mill的磨坊發生爆炸,造成18人死亡(幸而事故發生在工廠下班後),十餘公里外的聖保羅市都有房屋被衝擊波破壞的記載。

二戰之後,明州的麵粉加工業開始走向衰落,麵粉廠這一安全隱患,也漸漸被請出了城市中心地帶。「北方的威尼斯」有了自己新的寵兒:3M,Target,Wells Fargo......高科技製造業,零售物流和金融業取代了機器的轟鳴。上面提到的Washburn A Mill,雖然在發生爆炸後得以重建,但依然擺脫不了於1965年被廢棄的命運。1991年的一場火災,更是將其再度變成了斷壁殘垣。

一場在磨坊遺址上舉辦的婚禮

2003年,在麵粉廠的廢墟之上,一家博物館開門迎客了。廠房建築的一大部分雖然在火災中倒塌,但卻成為了建築設計師們揮灑創意的畫板,用大塊玻璃填補了著舊式的磚牆。原本的車間成為了博物館,商店,餐廳和咖啡館,還能在其中舉辦聚會和婚禮。

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當時使用的機械設備。對於我們這些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現代人來說,有必要看一看一粥一飯,一饅頭一麵包都是怎麼來的,經過了多少道工序才走上我們的餐桌。(博物館還引用了一句蘇格拉底的名言:「如果你不了解麵粉,你就不配當政治家」)。

除了工業生產過程,博物館也展示了這座「磨坊城」的興衰,對於了解當地歷史頗有意義。最有意思的一個遊覽項目是「麵粉塔」之旅,參觀者坐著升降機,沿著九層樓高的廠房聽帶劇情的講解。博物館小劇場裡面的紀錄片也非常精彩,帶著點明州人苦中作樂的幽默感。

最後發一張我在博物館頂層觀景台的照片,當時我在想,像這樣有故事的廠房,在我們中國不也有的是嗎?在東北,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廠,也許承載著「偽滿洲國」的屈辱和抗爭,解放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豪邁,大躍進時的荒誕,一代人童年記憶中國企大院的溫暖,下崗潮時的彷徨......在石家莊,火車拉來了一座城市;在貴州,前輩們靠手提肩扛,轉移了大量物資用於三線建設......

在明州的磨坊城博物館,我見到了很多來參觀的小朋友,聽講解員說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講起自己每天所見的城市,如何一磚一瓦成了今日模樣。

我們的廠房,也有自己的故事,你願意聽嗎?


我是個搬運工: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 建築暢言網

最典型的莫過於德國魯爾區了,知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吧,大都是代表各個國家地區悠久歷史和獨特風貌的名勝古迹,而在19世紀後半葉的百年里發展起來的鋼鐵重工業基地魯爾區也榜上有名,位於德國西北部魯爾工業區埃森市的德國煤炭業聯盟洗煤廠就是這樣一處極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遺產。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許多過去作為 經濟支柱的工業基地不再輝煌,德國最大的傳統重工業區——魯爾工業區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運。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 文化遺產觀念,認為產業遺產也是人類進程的歷史見證。魯爾區的興衰聯結著幾代人的生活,也印刻著人類技術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頁。因此,德國人沒有採取大拆大 建的「除銹」行動,而是將這裡大片的產業基地保存了下來。歷經十餘年的改造振興,這個破敗的大型工業區神奇地轉變成了全新概念的現代生活空解析什麼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產業景觀的整體保護

魯爾工業區的保護觀念強調產業景觀(industrial landscape)的整體性, 無論是已經沉寂的車間,還是斑駁的構築,即使是煉焦廠中曾被公認為景觀殺手的巨大圓桶瓦斯槽,或者是當年的鍋爐機房以及其他眾多生產流程中的機械設備和構 築,都被保存了下來。德國煤炭業聯盟廠包含了採煤場和煉焦廠,是整個魯爾區價值最突顯的遺產地,這個在1930年已經設立的基地因其建築的整體性設計和采 礦技術的先進性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現在,從傳輸帶、廠房到生產設備,礦區內幾乎所有呈現往日先進生產過程的建築和構築都經過精心梳理留存下來,並為這 個礦區可能轉換為一個活的產業博物館做出了準備。正是由於其出色的整體保護,它在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工業構築重獲生命

設計師的智慧首先在於賦予昔日的工業構築以人性。他們發現了廢棄的鋼鐵工廠可以成為兒童與青少年的各種 訓練基地。一座廢棄的瓦斯儲放槽經過結構加固變成了一個潛水訓練基地,在這個直徑45米、深13米的圓桶中注滿水之後,放入一艘沉船與一部汽車,由救難協 會管理,作為救難訓練的道具。

在景觀公園裡,昔日的廠區可以變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場,而巨大水泥構築物原來存放鍊鋼用的焦煤,而現 在被改造成了一個攀岩訓練場,水泥岩壁上增設了適合不同水平的攀岩者路徑,吸引了各種年齡的攀岩愛好者。結果是,因為這個場地的設立,在沒有一座山的魯爾 工業區,德國攀岩協會的魯爾分會竟然擁有了全國最多的會員。

舊廠房為藝術搭建舞台

這裡還有許多舊廠房的利用頗有創意,有的被出租給了電影製片者當電影場景,因為高敞空間與各種廢棄機械 設備成為弔掛燈光與裝飾的最佳舞台裝備,更有趣的是,這裡的獨特空間甚至能舉辦別開生面的婚禮晚會,而由英國籍藝術家JonathanPark主導的照明 設計又把這個廠區的夜間裝點得如夢如幻,巨大的工業構築演繹成了震撼人心的當代「雕塑公園」,人們在公園裡既能看工業時代的著名電影《大都會》,又能觀賞 從大煙囪上走下的雜技表演。最意想不到的是,該礦區內原來可以容納數百人同時沖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個舞蹈團練習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會場所,甚至是,原來浴室內的白瓷磚以及內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來。

工業基地成為活教材

巨型圓桶大瓦斯槽曾提供鍊鋼廠所需的瓦斯燃料,它直徑67米,高118米,屬全歐洲之最。1994年, 這個被公認為「景觀殺手」的龐然大物卻被改造成全歐洲最大也是最奇特的展覽場所,一個尺度驚人的、全封閉式的單一展覽空間。這種幻覺般的展覽空間不是親歷 體驗,真是難以想像的,它留存了工業時代完整的空間記憶,又使其變成了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標誌物。每年夏天大瓦斯槽都會舉辦主題展覽。慶祝德國足球協會成 立100周年的展覽就在這裡舉辦。德國煤炭業聯盟廠包含的採煤場和煉焦廠如今已經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廠房和傳輸帶都是展覽空間的組成,最有趣的是新添的這 個大轉輪,它帶著參觀者從空中轉入廠房中的煉焦爐,那可真是一個產業歷史的神奇之旅啊!

從舊煙囪、煤渣山到尋夢樂園

從消耗資源的角度看,即使規劃再好的新建築,也比不上對現有建築物的保護、更新、轉化和再利用

舊工業區的改造和更新,對各國都是一個挑戰。曾經支撐各國經濟的老工業區如今都成了頭號污染區。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隨著人類對環境越來越重視,隨著 IT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重工業基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優勢,成了難以卸掉的大包袱。為了重塑老工業區的形象,再現老工業區的生命力,各國政府都在 絞盡腦汁。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更新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 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閑區。

魯爾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地區,位於萊茵河畔和魯爾河畔,有500萬人口。雖然城市化程度很高,有都市的特徵,但它並不是解析什麼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一個真正的大都市。

魯爾地區是歐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工業區,以煤礦、鋼鐵和能源為支柱產業。憑藉以下因素,工業區在19世紀的工業化時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革新、交通 設施的改善、資本的進入、高度的政治和經濟自由及非凡的創業精神。隨著發電和化工業的發展,對煤炭的需求日益膨脹,正是技術革新迅速擴大了煤炭和鋼鐵業的 產量,也使魯爾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然而,全球化進程使魯爾工業區的主要工業,如煤礦、鋼鐵、化工、造紙及紡織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雖然這些工業曾經創造了工業區輝煌的過去,現在卻失去了競 爭優勢,而且由於文化單一,大大限制了多元化發展的能力。

隨著全世界產業發生結構性大調整,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景觀已經不再是國力的象徵。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重工業成為污染的代名詞。作為傳統重工業帶的魯爾工 業區也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傳統重工業區一樣,衰敗已在所難免,工廠關閉、失業人口劇增、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到處是廢棄的廠房和機器設備,整個工業區已無生機 可言。

面對頹廢的局面,振興工業區的再生計劃勢在必行。因此,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於1989年創建了國際建築展覽公司(IBA),啟動了規模龐大的魯爾區更新計 劃,10餘年間完成了100多個更新方案,每個更新方案都展現出獨特的創意與成熟的執行能力,並且強調生態品質與文化品質。

為了能夠獲得最好的規劃方案,IBA廣開思路,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招標,目的就是要獲得既有生態品質,又有文化品質和經濟效益的更新規劃方案,將瀕臨死亡的 工業景觀變成巨大的歷史和技術博物館以及最佳的娛樂休閑地。

經過近20年的改造,魯爾工業區已經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成了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魯爾工業區更新計划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各區各廠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局部規劃設計,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工業區總體規劃包括以下基本元素:

* 土地再利用,以防止未開發的土地被繼續開發;

* 對仍在壽命期內的現有建築物進行維護、改善及再利用;

* 新舊建築都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

* 將工業區的生產結構向有利於環保生產方式的方向轉變;

* 突出建築設計:建築設計是環境、社會和經濟再生戰略的重要元素。

德國魯爾工業區

艾姆舍爾公園(Emscher)

19世紀,艾姆舍爾地區曾是歐洲主要的工業和製造業中心。鋼鐵廠、煉焦廠、煤礦及化工廠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嚴重破壞該地區的景觀。隨著環境的破壞和經濟 的衰退,以及廢棄的工業設施對土壤的污染日益嚴重,該地區意識到傳統的城市開發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在實施更新項目之前,艾姆舍爾公園到處都是廢棄的大型鋼鐵廠房、煙囪及瓦斯罐。許多被廢棄的生鏽建築有10多層高。除了少數還在用外,大部分設施都已閑置 多年。到底拿這些工業化的遺留物怎麼辦,成了工業區的頭疼問題。如果拆除這些鋼鐵架構,經濟和環境成本將是巨大的;如果不拆除,它們又怎麼與舊址的新發展 和新利用相結合呢?

當地部門採取了具有獨創性的策略:將這些廢棄廠房和設施建成博物館,既保留工業區的過去,又作為文化活動的中心。「工業紀念碑」的概念構成了艾姆舍爾景觀 公園的核心。人們在這裡舉辦音樂會,穿梭於煤渣山改造的青山之間。瓦斯罐也不再儲存煤氣了,而是文化活動站,經常舉行音樂會、聚會、表演及會議等。往地下 數百英尺輸送礦工的管道以及其他機器也已變成展覽室,參觀者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到過去。

艾姆舍爾公園的設計思想:

以舊艾姆舍爾運河系統再生為基礎的水上公園;

* 鐵路沿線的公園和步行廣場將公園與周邊城市連接起來;

* 見證工業區歷史的花園;

* 公園之間的緩衝區為當地居民提供娛樂活動場所;

* 鍊鋼廠的原貌作為鮮活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鋼材的冶煉過程以及鼓風爐的發展歷史。

艾姆舍爾公園的建設資金來自多方面。當艾姆舍爾公園規劃公司於1988年成立的時候,州政府為IBA撥款3500萬馬克。單個項目的資金則由開發商負責 (即當地政府、私營公司或非營利機構)。大多數項目是由當地政府和私營公司聯合籌資的。惟一例外的是杜伊斯堡——所有開支都是公開集資的。艾姆舍爾公園項 目還得到了州級、國家級結構調整項目的資助和歐盟的資助。

艾姆舍爾公園的發展規劃是在生態原則的指導下實施的,這些原則是為了保護、改善及塑造未開發的區域。這些目標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舊建築再 利用,而不是新建建築的措施。他們認為,從消耗資源的角度看,即使規劃再好的新建築,也比不上對現有建築物的保護、更新、轉化和再利用。

現有建築物的再利用還有其他好處,比如減少新修道路和排水系統等的基礎設施開支,因為這些設施已經存在。解析什麼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另外,為了能夠在舊址再利用上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公共空間的保護及公共藝術也是景觀改造計劃的首要任務。比如,杜伊斯堡的景觀公園項目就同時實現了這兩個 目標。該公園在市中心創造了公共空間,而裡面的建築設計則充滿了藝術氣息。

科學公園(Science Park)

科學公園是魯爾工業區成功改造方案的一個代表作,過去那裡曾是一個規模很大的鍊鋼廠,現在則變成了一個超現代化的建築,四周有大片的空地、綠地與湖泊。科 學公園不但在周邊擁擠的工業區中創造出一片喘息的空間,也是生態改造計劃的一環。

原有設施再利用是整個工業區改造項目貫穿始終的宗旨。科學公園的規劃包括以下設計思想:

1. 景觀復原;

2. 生態改善;

3. 運河為景觀主線;

4. 工業紀念碑作為文化載體;

5. 公園就業;

6. 新概念住宅區;

7. 新概念社會、文化和運動區。

建成後的科學公園完全是一個社區公園,免費對外開放。由於公園的景觀設計非常成功,在周末與下班時間,這裡成了鄰近居民最喜愛的公共空間。科學公園周邊有 許多勞工階層的社區,缺乏公共設施,科學公園的開闢,大幅提升了周邊社區的環境品質。

為了改善環境及引入人才,科學公園大力吸引能源及低污染、高技術企業入駐,並給予優惠政策,這裡成了太陽能、廢棄物處理等高科技業的研發中心,也成了青年 創業者的樂園。科學園區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條件,也為地區性產業的轉型與提升創造了條件。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一個新概念公園,是在一個關閉的鋼鐵廠建成的。它保留了原廠的廠房、設備、工業設施,可以說保留了整個冶煉過程,供人們參觀。它是一座 工業文化紀念碑,也是一個大眾公園,成為民眾休閑、散步的去處。

經過設計師的精心打造,這裡變成了最好玩的遊樂園,對兒童和青少年充滿了吸引力。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內的一座廢棄的瓦斯罐,經過改造,變成一個潛水訓練基地,這個直徑45米,深13米的圓桶,注滿了水之後,裡面放了一艘沉船與一部汽車, 作為救難訓練的道具。

而一些高大的混凝土建築外牆,則被改造成了攀岩場地。攀岩協會在水泥岩壁上,依照難易程度,設計出適合不同技術水準的攀岩者路徑,結果廣受歡迎,帶起了一 股不分老少的攀岩風潮。魯爾工業區沒有一座山,但是德國攀岩協會的魯爾分會,竟然因為這個場地而擁有全國最多的會員,一個小創意卻創造出了如此高的附加 值,這不能不讓人欽佩,也自然成了各地效仿的對象。

公園內的許多舊廠房出租給了電影製片廠當場景,每天都有攝製組在此拍攝,這又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區的文化價值和知名度。我們看的許多電影也許就是在那裡拍攝 的。

瓦斯罐

在魯爾工業區,到處可見巨大的圓桶瓦斯罐,這些瓦斯罐提供鍊鋼廠所需的瓦斯燃料,當鍊鋼廠一一關閉之後,瓦斯罐也失去了生命,變得一無是處,絕大多數人認 為這些龐然大物是景觀殺手,應該被拆除。

尤其是在歐伯豪森城,瓦斯罐簡直就是一種恥辱,這種大桶不僅醜陋,也給人們帶來恐懼。歐伯豪森城的瓦斯罐可以說是全歐洲最大的,它直徑67米,高118 米,建於1929年,一直用了60年,到1988年停止運轉。

那麼除了搬走或拆除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呢?

歐伯豪森城自有妙招,他們將瓦斯罐改造成一個全歐洲最大、也最另類的展覽館。透過採光天窗,整個展館營造出一個巨大的全封閉式空間。這種戲劇性的展覽空間 體驗,有如科幻電影中的外層空間世界,每每讓參訪者驚艷不已。罐內設有一個直通罐頂的電梯,可以俯視罐內全景,這是一種人間少有的空間體驗。

每年夏天,大瓦斯罐都會舉辦主題展覽。比如,為了慶祝德國足球協會成立100周年,這裡曾舉辦過足球展覽。展覽館的中央,還展出了一片有草皮的足球場地, 古董足球、著名足球選手的球鞋、甚至常在足球場上出現的鴿子,都在展示之列。當你仔細品味展覽時,你能夠體會到足球已深入歐洲人的生活,形成一種深厚的文 化。

一個大瓦斯罐變成一個有特色的展覽館,一個強調體力的運動,變成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文化展覽。從該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化並不局限於特定的形式,而是由 日常生活中轉化升華而來,而且可以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解析什麼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今天,當人們走進瓦斯罐,看著美妙的內部空間時,他們一定會驚嘆,讓瓦斯罐留在那裡的決定是多麼的明智。但是要看留下來做什麼,如果沒有精心的設計,一樣 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雖然變成了展覽館,但它還是一個瓦斯罐,這正是體現了是魯爾工業區改造計劃的核心:保留歷史。如今,它已變成了一個地標,既代表著這一地區的歷史,也代表 著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未來。

魯爾工業區的成就

經過20年的更新,魯爾工業區走上了健康發展道路,為其他地方的老工業區改造創出了一條新路。它的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產業結構多元化。無論從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規模,還是從工業和服務業的範圍看,都顯出了多元化趨勢;

* 從封閉式縱向合作模式向更加開放的橫向合作模式轉變;

* 引入及擴大創新活動;

* 在新建及現有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創立新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環境技術);

* 建立了有利於創新活動的多元化基礎設施,包括教育、研究機構以及融資服務機構等;

* 靈活的管理,包括地方政府與不同部門、行業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作。

從社會經濟觀點看,對技術和革新的積極接受態度以及對該地區願景的信心是魯爾工業區從舊煤礦和鋼鐵廠向現代經濟體系成功轉型的關鍵因素,工業區改造的口號是:「魯爾頭上是一片藍色天空」。


樓上提到的似乎歐洲的比較多,來說說看過的北美的案例吧。

New York High Line/Meatpacking District/Chelsea

屬於區域性的大片改造。前身是工業區/肉廠/鐵路,現在已經成為了比較潮人遊客喜歡去的地方,建築還是保留了原來的特色。

MOMA PS1 紐約長島現代藝術博物館

前身是公立學校

MASS MOCA 麻州現代藝術博物館

前身是電力廠

Toronto Distillery District 多倫多釀酒廠區

前身釀酒廠,現在的藝術購物區

還有South Street Seaport, Atlantic Yard都在建設中。//在補充個網上看到的歐洲案例,似乎很漂亮。

比利時Oostkamp的可口可樂工廠變身的市政廳


近些年來產業園的改造越來越多,在景觀行業也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我蠻喜歡的舊廠房改造項目。

這個項目獲得了2011年ASLA通用設計榮譽獎,是一塊土地被污染的廢棄鋼廠改造。在形式上個人非常喜歡這個項目中一些景觀元素的運用和搭配,該項目採用智慧的設計和可再生的材料。很多罕見的再生材料如工地廢料,金屬廢料,家用電器,自行車等等都被加工集成,變成場地的特色。還有就是這個園區的雨水收集設計。

義大利都靈工業遺址改建項目

這個公園是義大利都靈一個工業遺址改建項目。1998年政府對原有的廢棄工業用地推出

改建計劃。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城市景觀也逐步展現出不同的面貌。這個擁有可持續發

展理念的公園擁有5個獨立的版塊,每個版塊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相互聯繫緊密為一個整體。

公園的主要空間是一片開闊的廣場,這裡聳立著一排排金屬冷卻塔,這些金屬柱子被

保留,成為公園的象徵。在公園各處都可以看到水,西部的水在茂密植物的掩映下隨

季節改變;東部的水被埋在混凝土下成為暗渠。整個場地被整合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水

管理系統,收集並儲存雨水。在公園中,各個穿插的交通元素:長廊,坡道,台階,

橋將公園五個部分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其中700米長6米高的高架人行道穿越公園

主要區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野層面。植物在這樣的公園成為建築物之間緩衝區和

廣場休息的庇護。這些欣欣向榮不斷繁衍的植物讓工業遺迹有了新的氣象。

部分內容來自gooood設計


德國魯爾區,Zollverein,叫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大型機械,廠房,都保留了,紅點博物館也在那裡,很牛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前身為港口倉庫,2000年後經過改造,轉型成為以創新、實驗、前衛為理念打造的藝術展示區。比較有意思的是還有廢棄的火車頭和密集的火車軌,應該也是港口配套火車站,裡面甚至還有一個可以坐的小火車(照片已丟失,圖片來自網路)。


南京1865金陵製造局?


去年做過一個case study很有特點,個人認為是改造案例里非常成功的了,比起798的商業性和話題性,這個項目更專註改變當地的社會狀態,為當地居民提供公共空間。項目在西班牙馬德里,項目名稱Matadero Madrid(翻譯過來是馬德里屠宰場。。。⊙﹏⊙b汗,不能好好起個名字啊,懶死。。。),原來是一個大型的屠宰廠區,離馬德里的市中心有一定距離。現在被一大票當地的建築師(很多沒什麼名氣,以做室內設計為主)進行了改建與重建。現在的Matadero Madrid是一個當代藝術中心,不同於其他的藝術館,Matadero Madrid關注的是把高冷的藝術送到普通居民的身邊,讓藝術平民化、屌絲化,這裡也有世界性的巡迴展覽,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給當地的年輕人藝術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人們在周末就在這裡聚集交流,喝著酒看著年輕小伙妹紙們跳舞畫畫,那叫一個舒心。另外,有幾個館裡用到的可移動的展示結構是多功能空間的典型案例(見下圖)。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上圖。

第一個是我自己做的Analytique,時間很短,圖很爛,大家湊合看,領會精神是關鍵哈~(@^_^@)~

下面這些圖都是Google和ArchDaily上的


廠房改造和經濟發展還有地區的歷史進程有很大關係,因為重工業的逐步淘汰和城市的擴張導致廠房的逐漸廢棄,怎麼讓這些地方重新煥發經濟活力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

因為這個模式是從國外發展過來的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國外的成功的改造項目:

這裡的成功是指:有一定的產業聚集,有一定的知名度

國外的發展模式:

展覽、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休閑娛樂設施、學校、公共空間(博物館、圖書館)、旅遊、酒店業等

國內的發展模式:類似於北京798、武漢漢陽造、上海1933,發展的產業無非就是文化娛樂類型的產業,但是現在由於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更多中小型創業公司進駐這些地方,現在也發揮了眾創空間的功能,比如北京798,現在已經是中關村產業園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有大師俞孔堅總結過:

廠房之所以贏得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青睞,是因為工業建築有別於日常生活空間的建築和景觀,因而可容納各種非日常的活動,為藝術家的個性設計和創造提供非同尋常的體驗;舊建築是有歷史和故事的,通過物質的元素,給空間帶來一種非物質的氛圍,並瀰漫四周,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場所感。這是新的建築設計所不能帶來的。

遊客在鍊鋼場參觀

集裝箱旅館


Tate Modern Museum

另外最近 好像 倫敦的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也在招標,應該也是要改造的節奏


廠房改造的案例太多了。

文化創意群落、藝術館、公共空間、商業展示、辦公室、私宅、酒店、……

  • 自發形成的創意群落

紐約SOHO就是老廠房或倉庫建成文化創意群落的典型。二戰後,空置的大量廠房,因為租金便宜且空間巨大,吸引了大批藝術家進駐,自發形成了一個創意群落。這一類國內例子也很多,比如北京798,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廣州紅磚,杭州絲聯,成都東郊……

紐約SOHO

洛杉磯釀酒廠(The Brewery)藝術村

  • 舊廠房改造藝術館/藝術中心

比如莫斯科舊電廠改造成當代藝術中心(倫佐·皮亞諾)

西班牙Mediodía發電廠改造為CaixaForum美術館(Herzog
de Meuron)

  • 城市公共空間

阿姆斯特丹舊倉庫改造成多功能廣場(CUBE Architecten)

東京舊書倉庫改造成公共活動空間(kengo kuma)

  • 商業展示

倫敦House of Vans London

將滑鐵盧火車站改造成地下滑板公園(Tim Greatrex,HellicarLewis)

(圖片來自互聯網)


墨爾本有一些,比如South Yarra的The Jam Factory,老果醬廠(也有人說是糖廠)改造的。


不邀自來,上周剛做過案例,找了幾個案例來給題主參考,團隊勞動成果,轉載註明出處。(多圖,乾貨,無碼)

改造前:

原址為一個舊飛艇倉庫,製造飛艇的德國公司於2002年破產,科林·歐以1750萬歐元廉價收購了機庫,並追加7000萬歐元將其改造成遊樂園。

改造後:

原機庫被改造為一個劃分成展現馬來西亞、泰國、剛果的原住民文化特色6個主題區的熱帶主題遊樂園。遊樂園內室溫為大約25攝氏度,湖水大約30攝氏度,種植了從熱帶地區引進的5萬株植物,打造出屬於歐洲的「熱帶雨林」風情。園內還有300米長的「海灘」,400多張日光浴床,遊客可以躺在日光床上透過137米長的透明天幕享受陽光。

改造原因:


1. 勃蘭登堡州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全州年平均溫度9℃,冬季漫長,熱帶主題娛樂、休閑設施稀缺;


2.2004年,勃蘭登堡州生產總值僅為德國的2.1%,經濟落後,州內居民生活水平較低,「熱帶島」給沒有足夠金錢或者沒有時間的人們一次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日光浴和金色沙灘的機會;


3.原建築玻璃屋頂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長度達到137米。

改造前:鍊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

? 梅德里希鋼鐵廠(Meiderich
Ironworks)

? 周邊地區污染嚴重

改造後:工業文化娛樂公園

? 整體廠區的「博物館模式」-工業生產

? 煤氣儲罐的「體育休閑活動模式-人工潛水中心

? 料倉花園的「體育休閑活動、兒童娛樂、展覽模式」

? 中心動力站、鼓風機房綜合體、1號高爐

鑄造車間的「多功能綜合活動中心模式

改建以後的樓頂一部分。上面是畫廊,前景就是購物中心中間開闊空間的頂棚;屋頂畫廊-----Renzo Piano 的典型風格。

購物中心臨主街的入口,裸露的鋼樑混凝土樑柱,露出昔日製造廠的粗曠氣質。

? 引入多種城市功能

? 為施工方便多採用標準的預製構件

? 清理相對雜亂的空間,重視綠化景觀

? 保留並修建主建築一延續人們的記憶歸屬感

? 利用當代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便利,新與老並置即容易被認同,有用所不同

? 4個煤氣罐,每個直徑約60米

? A座煤氣罐由讓.努維爾設計,功能為商場,1-3層中庭引入陽光使空間通透

? B座由藍天組設計,1、2層為蛋形多功能廳,用於會展、文娛,3層為陽光大堂,設有咖啡廳和商場。3層以上為12層公寓。

? C座由維多威設計。五層停車場,兩層商場,九層住宅和辦公

? D座由霍滋鮑爾設計。為維也納城鄉檔案館和住宅。

? 瑞士溫特圖爾蘇爾澤工業區

? 原先一些與工業相關的鐵軌、車輪、火車車廂、吊車構架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並成為城市視覺元素和景觀的一部分

? 原先廠房間的貨物堆場改造成一具有前衛藝術風格的室外表演場地(圖左下)

? 某鍋爐房利用其高大的內部空間,通過鋼結構加層並劃分空間,改造成一所別具空間效果的建築學校(圖右下)

? 法國設計事務所Septembre
完成

? 巴黎小巷廢棄生產作坊

? 現代生活習慣的家庭公寓

? 不同功能的白色木製櫥櫃承擔了收納功能

? 玻璃門窗隔斷使整個空間更顯得簡約而通透

其中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熱帶島、煤氣管城等,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團隊成果,轉載註明出處,by Mark,同策諮詢Tospur


作為目前80 90 00後對於 60-80年代的回憶和文藝情懷傾訴的對象 全國各地都有這種文化創意園區 其他知名的朋友們都在這裡提到了

作為一個四川人 我就說說身邊的範例吧

成都東郊記憶旅遊景區

按城市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存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在成華區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修建而成,是工業遺存保護和相結合的新型旅遊景區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此處引用僅作介紹用

綿陽126文化創意園!

綿陽126文化創意園的前身是原126電子九所的老廠區,關於電子九所,它的全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所(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在國家大三線時期,1967年由北京11所、14所內遷到四川綿陽建成,主要從事磁性功能材料與特種器件的研製、開發、中試生產以及應用磁學基礎研究,是我國磁學領域最大的綜合性應用磁學研究機構。現隸屬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