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者是如何尋找大量的受試者完成實驗的?

閱讀《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過程中,發現裡面有大量的需要受試者參與的實驗,這些受試者是怎麼招募的?


說起來都是淚啊……

在我心目中,招募受試者只有兩種模式:easy模式hard模式。

easy模式包括:

(1)校內論壇活躍,發帖招募,輔以誘人的報酬(好懷念98論壇)

(2)用額外的學分吸引心理學相關課程班上的學生

(3)問卷多是在網上發布的,微博QQ等網站上宣傳宣傳

hard模式:

[1]張貼小廣告(貼得校園裡到處都是我的聯繫方式啊%&>_&<%還要和出租房屋家教中介等小廣告爭搶空間%&>_&<%要是被人撕了或者覆蓋了還要及時補充啊)

[2]拉人。在樓下站著,看見個人就上去遊說一番,用盡實驗簡單有趣+有報酬+體驗心理學實驗等理由力勸其參加實驗。(被拒絕無數次還要微笑著走近下一個目標%&>_&<%最討厭的拒絕理由是上次參加過了一點兒都不有趣,同學能不能給條活路啊%&>_&<%)

感覺上,國外貼廣告用報酬吸引受試者和給學生課程學分這兩者用得比較多。坐等親歷者細說~


首先限定一下討論範圍,假設我們的實驗不需要特定的人群(如XX症病人、XX職業人士,這些都需要專門的渠道),假設我們想不出校園就把實驗做了,那麼招募被試的途徑可以分成兩大類:1.花錢的;2.不花錢的。

1.花錢的

1.1 貼廣告

如bbs發帖、校園小廣告等,用物質報酬吸引被試參加。報酬數額通常與實驗任務的時長和難度掛鉤,美國的行情大概是3-5美元起,北大清華的行情大概是20-30元/半小時,腦成像實驗會更高。

  • 優點:被試通常較認真

  • 缺點:約被試的工作很瑣碎;難免會遇到經驗豐富的職業被試,一眼看穿你的實驗設計

1.2 網上做

近年來的新趨勢,直接把實驗放到網上,通過在線平台(如Amazon Mechanical Turks)招募被試,被試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實驗、提交數據並獲得報酬。

  • 優點:價格便宜量又足,誰用誰知道

  • 缺點:不能保證被試做實驗的環境和狀態,可能一手拿著吃的一手做你的實驗;不是所有的實驗操作都能在網上實現

2.不花錢的

2.1 課程被試

國內外都常見,開一門心理學選修課,然後要求選課的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時長的實驗,以換取課程學分。

  • 優點:免費;省事,一來來一批,不用一個一個找

  • 缺點:學生被強迫參加,動機不強,實驗效果經常很差

2.2 網上志願者

也是放到網上做,不過不給錢,純粹仰仗參加者的好奇心、助人為樂精神,或是提供性格分析等個人反饋。

  • 優點:免費;網上做的各種優點;

  • 缺點:網上做的各種缺點;能吸引到的被試人群可能具有特殊性

2.3 方便樣本

全面發動個人關係,找各路親朋好友來做

  • 優點:免費;避免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社交焦慮

  • 缺點:樣本非隨機,可能在某方面嚴重偏差;欠下無數人情債

總的來說,各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每種方法能招到的人群也有所差異,要根據研究問題和實驗性質進行權衡。如果是做比較基礎的認知過程(如視知覺),可能只要是健康的大活人就可以;如果是做人格、社會、文化心理學方面的東西,就需要慎重考慮樣本代表性的問題了。


澳洲大學裡大一的心理學學生參與心理學試驗可以賺取分數。印象里最多5分。在差5分及格的時候可以救一命。參與多了不另外加分。我學校(相信很多西方大學也是)大部分的實驗樣本都是simple和naive的大一心理學學生。所以有人批評過心理學只不過是研究心理學學生的心理學。


其實不同的領域與目的的受訪者(受試者)招募方式不盡相同。

我來回答一下社科研究的。

社科研究如果做定量的理論上講究隨機性,應該把總樣本做成一個可以隨機抽取的列表然後進行隨機抽樣。

但是,這對於大部分項目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學術的還是商業的。

商業的市場調查招募受訪者都是有專門的部門去做的。

定量的話一般分三種。

1、網路在線。非隨機。

2、電話。非隨機。

3、街訪。在路上邀人。非隨機。

這三種都會為受訪者設定一些標準,如年齡學歷等。然後會用配額抽樣的方式彌補一些非隨機的不足。雖然非隨機的不足是不可能被這樣彌補的!!(隨機是一個夢,忘了她吧。。。)

定性的話一般對受訪者要求比較多,比較細。這個部門的人會有一個庫,說白了就是很多當地人認識很多其他的當地人。每當有新項目需要受訪者就按照招募條件去放線篩選。如果該項目對受訪者的各方面條件要求較高,普通放線可能招不到人。這時候就需要用各種方式應對。首先是研究員也要努力找認識的人的認識的人了,然後是去受訪者可能出沒的地方(線上線下)去找尋。一般也還是能找到受訪者的,畢竟是給錢的。

學術的話就看是不是有錢的項目了。

學生沒錢的項目一般很小,就是熟人和滾雪球了。還有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問卷直奔圖書館自習室。

有錢的項目分三種。

1、很多錢的。

定量會努力保證比較好的隨機性,但是無論多麼努力大概也會在最後一步覺得人生真是徒勞啊。。比如你終於全都符合隨機標準的選了一個城市還得到了戶籍處的所有信息,可是沒有登記的流動人口怎麼辦?!當然人生也沒有那麼絕望,只要儘力就好。

定性說實話一般沒有很多錢,就不說了。

2、就那麼多錢的。

定量可能會用偷懶一點的辦法,比如整群抽樣。你不是研究中國農村嗎,東南西北中隨便抽幾個農村每家每戶都研究一下。

定性的話可能會盡量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標準高一點的受訪者,比如從前積累的資源,別人介紹的,主動搜尋的等等。

3、很少錢的。

很少錢的一般和沒錢的就差不多了。


做過受試者。我是實驗室的人的校友的熟人,所以被找去了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才高中畢業,需要一些錢。。

試藥體驗還不錯,包吃包住,就是老是得抽血,工作人員態度比醫院住院部的好多了

總之我的情況就是由於用戶體驗好,所以試了一次還想試。

當時有其他的試藥者里也有經常試藥的「老用戶」,差不多也是一個理由一次有一次來做實驗。

嗯,過兩天把當時的試藥環境和照片找出來貼過來大家看看吧


我校心理系的日常:

招被試,招被試,招被試

最直接的就是貼廣告招,宿舍教學樓到處都有海報,一般會有報酬,一小時30-50不等,時間越長、要求越多報酬也越多。我室友有空就去做被試掙外快orz

需要特定狀況的被試的實驗會更難招,不過有時候除了報酬還能給你提供一些實驗結果反饋,比如本胃病患者之前參加了一個胃腸和大腦的研究,說最後可以給被試反饋。(然並沒有)

最方便的辦法還是利用選了入門級心理課的人群。我校心理系通選課的學生就是心理系實驗的大糧倉,課程要求你做滿5小時的實驗,佔十分,不去還想不想要學分績了?

某位答主說的「研究心理系學生」的情況至少在我校不會發生。心理系自己的學生是不能去當被試的,因為太熟悉心理學那一套理論,做出來一看,呵呵,不顯著。

因為我校論壇的衰落,現在被試的招募都用的是微信公眾號,好多實驗室都開了公眾號專門招被試,真的用心良苦。

如果實驗對象年齡比較小,比如發展心理學,就要去幼兒園小學之類的,想辦法搞定老師,然後一個班的熊孩子都是你的了。

開學就要開始招被試了,哭。


經常在學校看到小廣告招募心理實驗志願者,有報酬,還不錯。。。


我想就這個提問加一個問:做實驗之前,你們會告訴受試者,他們要參與的實驗試題嗎?


我是心理委員(大家別笑)

本校心理系打著相互交流的旗號勸說+神秘小禮物誘導

於是。。。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網上會有那麼多心靈雞湯式的文章?這些都是誰寫的?為什麼他們又有這麼豐富的經驗?
你可以說謊,但你不能把我當傻子
耶魯校長認為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這項能力
湘潭自殺母親:言說者和失語者所面對的不同世界

TAG:心理學 | 統計學 | 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