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電的四缸7系還是普通7系嗎?
不過,我很認同的一點是,BMW在「造豪華車」這件事上,實打實地用7系打通了「不成為S級」的任督二脈,自然而然,他們越來越篤定自己的存在哲學,既是第一個幹上V12,又早早幹上2.0T,而在今年寶馬集團創新日期間,我在慕尼黑領教到的是:7系還能幹出混動!
於是,作為全球首試BMW 740Le的六家中國媒體之一,我心存猶豫地決定,嘗試繞開S級談論7系,敲下這樣一篇「蒼白」的車評。
M Performance=極致運動,iPerformance=環保高效
吳佩頻道的車友了解甚至熟悉M Performance的佔大數,但對iPerformance恐怕是一頭霧水,簡單來說,iPerformance是BMW的一系列車型,定位介於BMW和BMW i之間,表面上是對BMW基本車款的「混動化」衍生,將BMW i部門研發的BMW eDrive系統置於其上,算是技術的延伸和轉接,但這不僅限於動力總成,比如i部門側重專註的碳纖維強化塑料領域,使得全新7系也順利用上工業制碳纖維強化塑料CFRP,我們在丁格芬工廠目睹了這套成熟的技術,再比如首次應用在7繫上的激光大燈,這是取得i8的傑作。
這表明出一條很清晰的路線:BMW日後對於基本車款的雙向延伸,要麼極致運動(M Performance),要麼環保高效(iPerformance)。7系一上來就是三款iPerformance:普通軸距版740e,長軸距版740Le,和四驅長軸距版740Le xDrive。
從德國Landshut出發,我開上740Le回到Garching有足足100公里的路程,全新7系的產品力,吳首試已經在車評解答了,對740Le這樣的一款混動車來說,我們需要清楚的,不外乎Le之於Li的變和不變。
變得越來越i
意料之中,740Le的外觀變化僅限於部分位置上,雖然辨識度不高,但你依然能從細節來判斷這是不是一款Le,比如醒目的藍條狀進氣格柵,前燈組和輪轂蓋也有藍色元素,左翼子板側沿有i標識,大尺寸充電口至於其上,還有C柱附近的eDrive,跟i系列車型略帶激進的設計不同,740Le沒有使用大面積元素過分表達自己Hybrid的身份。
變化重點在動力總成,我對740Le的熟悉度源自730Li,同樣是B48 2.0T發動機,400Nm扭矩保證了不錯的加速力道,車頭輕得一塌糊塗,匹配上一副不缺好評的ZF 8速,變速箱銜接上一台永磁同步電動機後,功率和扭矩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增加113hp和250Nm,綜合輸出直達326hp和500Nm,這數據比740Li的3.0T機器還多50Nm。德國不限速的高速公路是一個體驗加速的好地方,試探大車的油門,說推背感就言重了,反而是給足了信心讓我開,第一次在200km/h的速度感受出紮實的底盤,折射出工程師的調教功底,電動機把低轉的扭矩特性發揮得遊刃有餘,百公里加速5.3秒放在一台超過5米長的大旗艦來說算狠角色。
我們可以在變速箱旁邊看見一個eDrive的按鈕,這是740Le增加的駕駛模式,其中又細分成AUTO eDrive、MAX eDrive和BATTERY CONTROL。AUTO eDrive是典型的「懶人」模式——低速下純電行駛,一旦車速超過80km/h或者大腳油門,發動機即刻啟動;MAX eDrive則是純電驅動,最大續航有45km,最高時速140km/h,這個「安靜」模式在德國很管用,因為你總能偶爾途經一些小鎮,氛圍安詳靜和得讓你根本不想干擾到,更別說發動機的聲音了;BATTERY CONTROL允許你設定電池組電量,在30%-100%定一個目標值,系統優先維持電量保證有足夠的純電行駛里程。
最大的不變是改變
賓士仗著「汽車發明者」的口號用S級來告訴大家:豪華車就該這麼造!才有了早期7系尾隨S級的故事,W140的熱銷讓E38的出現更加有的放矢,似乎走的路多了,自己的路也就能摸透,在十字路口的拐角處,7系開始按自己方式來走,1987年的E32代,V12霸王硬上弓,而後7系「自我」的影子越來越濃,這兩年,我們在發動機蓋底下發現一台2.0T小機器,現在,後排座椅下方被安上專門設計的高壓蓄電池,即便是以後備廂不那麼能裝為代價……
果然,在這世界上,最大的不變就是改變。
本文為「吳佩頻道」原創,作者:李創澤。
吳佩頻道:由車評人吳佩創立,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專為深度懂車、玩車人群、意見領袖打造的一個高端受眾品牌。
推薦閱讀:
※2016款雷克薩斯RX450h的缺點是什麼?老款450h有什麼缺點?
※汽車的渦輪是否可以利用電力來驅動?
※如何看待混動版crv?
TAG:混动技术 | 宝马BMW | 奔驰Mercedes-Ben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