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代梟雄卡扎菲的傳奇人生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布,前國家最高領導人卡扎菲已在其老家蘇爾特被擊斃。兩天後,利比亞過渡政府成立,利比亞人開始緩慢、痛苦地推動著國家的戰後重建和民主化進程。四年過去了,可以輕易的看出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在利比亞身上並沒有體現出來,反而還產生了副作用。

卡扎菲政權垮台後,被高度集權體制掩蓋和壓制住的部落矛盾、地區矛盾、教俗矛盾迅速爆發,由大量原先長期遊離於利比亞政治外的異見人士組建的臨時政府對整個國家缺乏有效控制力,各種伊斯蘭極端組織趁機搶佔這個權力真空的國家,再加上槍支的泛濫,搶劫、暗殺、街頭火併等暴力事件頻頻發生,使得逃往鄰國突尼西亞生活的利比亞人高達200萬人,接近利比亞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卡扎菲當政時期管控很嚴,雖然當時在東部地區也存在一些極端分子,但包括的黎波里在內的地方都沒有恐怖主義活動,當時的安全環境非常好。」的黎波里科林西亞飯店襲擊事件(編者註:2015年1月27日,科西林亞飯店遭遇恐怖襲擊,包括5名外國人在內的至少9人遇難。)發生後,一個市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不知道當年為推翻卡扎菲而歡呼雀躍的年輕人現在會不會開始懷念他呢?」

童年時期

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亞蘇爾特阿布哈迪區的一個游牧部落家庭,父母是目不識丁的貝都因人,生日對於這些荒原上的游牧民來說似乎並不重要,所以卡扎菲的出生時間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在上世紀40年代早期。他有3個姐姐,自己是家中獨子。按照貝都因人的傳統,卡扎菲父母經常給孩子們講述關於他們部落的故事,講那些部落里出現的英雄人物和外國歹徒。卡扎菲反對殖民主義,不信任並討厭西方人的種子或許就是在那個時候種下的。

卡扎菲在當地部落老師那裡接受早期教育,學習《古蘭經》。儘管收入不多,卡父還是把10歲的兒子送去小學念書。據卡父說,念小學的時候卡扎菲是一個不苟言笑、沉默寡言、虔誠篤信的孩子,由於是班裡最大的學生,又是貝都因人,經常被城裡的孩子欺負。14歲念完小學,卡扎菲隨父母遷到了利比亞中南部的一個小市鎮塞卜哈接受中學教育,他在這裡可以接觸到阿拉伯報紙和電台廣播,特別是來自埃及的「開羅之音」。

學校的老師大多是埃及人,課本也是埃及提供的,這些新鮮事物讓卡扎菲對埃及革命產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廣播里那個具有強烈阿拉伯民族主義、猛烈抨擊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堅決捍衛埃及民族自尊和國家利益的埃及領導人納賽爾成為了卡扎菲心目中的英雄。納賽爾的《革命哲學》深刻影響了卡扎菲,書中講述了作者是如何組織「自由軍官組織」並推翻了埃及君主制,它就像是為卡扎菲專門制定的革命藍圖一樣。

在卡扎菲的成長過程中,中東相繼發生了一系列意義重大的事件。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1952年埃及革命,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1958年埃及、敘利亞和北葉門組成阿拉伯合眾國。在泛阿拉伯思想、反西方思潮的社會環境中,父親記憶中那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慢慢成長為一個滔滔雄辯的政治活動家。卡扎菲開始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這期間他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後來出任利比亞總理的賈盧德,直到90年代初後者一直是卡扎菲的得力幫手。1961年10月,卡扎菲組織了一場示威遊行,抗議敘利亞脫離阿拉伯合眾國,遊行者和警察發生了衝突,不少學生被逮捕,卡扎菲一家被當局驅逐出塞卜哈。

利比亞西北部的米蘇拉塔是全國第三大城市,比起塞卜哈,這裡更具有國際性大都市的氛圍,卡扎菲來到米蘇拉塔中學繼續完成他的學業,這段時間也是卡扎菲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關鍵期。20世紀60年代初的阿拉伯世界是一個各種政治組織躁動不安,競相爭取支持的舞台,這些組織包括因2012年成為埃及執政黨而被國人熟知的穆兄會、後來分別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掌握政權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運動。

卡扎菲拒絕加入這些組織,因為他覺得「政黨是新的專制統治工具。」他大量閱讀了很多關於納賽爾、法國大革命的書籍,還有亞伯拉罕·林肯、孫中山、凱末爾的傳記以及敘利亞政治理論家Michel Aflaq的著作。卡扎菲在米蘇拉塔重新與之前的夥伴建立了聯繫,這些人無一例外的熱衷於伊斯蘭教、阿拉伯統一、自由和社會平等。

槍杆子里出政權

利比亞國王禁止政黨存在,軍隊為社會底層向上層流動提供了唯一機會,在卡扎菲眼中,軍隊是能夠推翻君主制政權的唯一力量。中學畢業後進入班加西大學學習歷史的卡扎菲沒過多久就拉著夥伴們報名加入了班加西皇家軍事學院。這個學院是在1957年仿效英國陸軍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建立起來的,卡扎菲是這個學院在1963年招收的第七批學員。讓這樣一個異見領袖加入軍隊實在是利比亞國安部門的失誤,或許他們沒有仔細查看這個年輕人的檔案,又或許是覺得軍隊里的「愛國主義」氛圍能夠好好的改造一下這個年輕人,不管怎樣,他們錯了。

利比亞的軍官都是由英國軍事使團訓練出來的,把英國看作帝國主義國家的卡扎菲對此很憤怒。他不學英語,也不喜歡英國教官,考試常常不及格,甚至被懷疑參與了暗殺班加西皇家軍事學院司令官的事件。英國教官們把卡扎菲的種種「劣跡」報告給了上級,但這些報告都沒有被理睬。入軍校的兩年間,卡扎菲成立了自由軍官組織,並精選了十一名幹將,組成革命指揮委員會——革命成功後利比亞最高權力機構。1965年8月,卡扎菲從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在陸軍通信部隊做通信員。

年輕時期的卡扎菲

1966年4月,卡扎菲被批准到英國接受軍事培訓。在隨後的9個月里他先是在比肯斯菲爾德高中完成了英語培訓,然後在多塞特郡的博文頓皇家裝甲兵團司令部完成了空軍中隊信號教導員的課程,在肯特郡的海斯完成了步兵信號教導員的課程。比起認為英國情報官員也是一群昏庸無能之輩,我更相信卡扎菲去英國深造是他未來的岳父從中運作的結果。

在1966年早些時候卡扎菲邂逅了利比亞哈利德將軍的女兒法蒂赫,父女兩都喜歡這個能說會道、相貌出眾的年輕人。在博文頓教授信號課程的指導員眼中,卡扎菲成功克服了語言障礙,平時喜歡讀書和踢足球,是一個幽默、樂觀向上、工作努力並且富有責任心的軍官。但其實卡扎菲並不喜歡英國,除了「帝國主義」之外,還有這個國家嚴重的種族歧視。但他並不在意旁人眼光,出門逛街總是穿著傳統的利比亞長袍。回到利比亞後,卡扎菲在班加西附近的軍隊任職,繼續編織自己的關係網,1968年和法蒂赫步入婚姻的殿堂。

利比亞國內,伊德里斯王朝似乎已經搖搖欲墜,儘管從1959年開始利比亞人從沙漠下面攫取了巨大的石油收益,但是貪污腐化現象更加猖狂。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利比亞當局發表了支持阿拉伯國家和反對以色列的聲明,可它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支援,國內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群情激奮,襲擊了英美領事館。身體每況愈下的老國王面對這個暗潮湧動的國家束手無策,早已心生退意,只是王室後輩中並沒有才能出眾、能讓自己安心讓位的合適人選。

1969年8月4日,80歲的老國王簽署了退位詔書,指定王儲哈桑於同年9月2日繼承王位,然後便前往希臘和土耳其接受治療。就在9月2日的前一天,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

卡扎菲年僅27歲就走上了人生巔峰,整整輝煌了42年。在21世紀的今天,恐怕只有中國東北邊那個28歲(只差9天29歲)就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小胖子可以和當年的卡扎菲上校相媲美。

真愛

西方國家最初對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是抱有希望的。這次革命不僅沒有處死任何人,而且以中東和非洲發生過多次的充滿血腥的政變為標準,它對待舊政權是很溫和的。英美並沒有干涉這個新生的國家,根據一位當時英國外交部官員的說法:「很明顯在那個時候,不值得為維持一個衰弱而又不得人心的國王的政權進行鬥爭。」

垂涎於利比亞沙漠下面那純正的石油,歐洲人、美國人和蘇聯人都渴望與卡扎菲培養友好的合作關係。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中只有埃及總統納賽爾一人,他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並沒有多大興趣。

據納賽爾的顧問海卡爾回憶,利比亞革命成功那天晚上他被派去會見這群青年軍官,卡扎菲的質樸、真誠和激進讓海卡爾感到震驚,卡扎菲說:「我們已經實現了這次革命,現在輪到納賽爾總統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了。」海卡爾花了大量時間讓激動的卡扎菲平靜下來。爾後納賽爾幫助卡扎菲鞏固了政權。革命後的一段時間裡行政機構的大部分日常工作以及衛生、教育部門的工作都交給了埃及人。

卡扎菲對待西方國家的態度就大不相同了。在1969年10月份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卡扎菲開始催促英美撤離軍事基地。1970年3月28日,英國人撤離阿丹姆基地;6月11日,美國人告別惠勒斯基地,這兩天成為卡扎菲時代利比亞國家法定節日。為數不多的猶太人和3萬左右富有的義大利農場主也被驅逐出境。1972年,美國、英國、蘇聯等國都接到了利比亞外交辦公室的指示:大使館工作人員減少到15人。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從1969年的85人減少到1973年的13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

卡扎菲話語體系中的三個關鍵詞:自由、社會主義、統一。

對於自由,卡扎菲有非常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在西方社會的政治選舉活動中,候選人獲得51%的選票,一個「錯誤民主掩蓋下的獨裁政府」由此產生,因為其餘49%的選民將受到「專制」。起源於古希臘的全民公投也為卡扎菲所不齒,因為「只許在『是』與『否』之間選擇是一種最殘酷、最粗暴的專制制度。」其他的諸如個人、軍隊統治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卡扎菲認為通向自由的唯一途徑是成立人民大會與人民委員會。西方觀察家指出,卡扎菲只是把議會和內閣的名字改為人民大會與人民委員會而已,不過它們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議會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政策,而在利比亞,一切以卡扎菲的言論為主。

卡扎菲把社會主義作為解決人類經濟問題的辦法,主張社會財富均等化,掌權不久就控制了經濟領域,包括涉及西方經濟利益的石油工業。1969年10月,革命指揮委員會開始在石油工業採取強硬立場。通過威脅勢單力薄的石油公司削減石油產量,逼迫其提高石油價格,與此同時沙特關閉了通過敘利亞向歐洲輸送石油的管道,在卡扎菲奪取政權一周年紀念日那天,西方石油公司自1960年歐佩克成立以來首次提高石油價格,其他產油國紛紛採取相似行動。

從某種角度來看卡扎菲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正是他打開了西方世界的潘多拉魔盒。1973年9月1日,利比亞宣布國內石油生產企業全部實現國有化。10月份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聯合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原油價格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飆升了三倍,從而觸發了工業國家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要知道在1967年阿以戰爭爆發的時候,沒有哪個阿拉伯產油國領導人會違背西方石油公司的意願

利比亞的美好時代

1970年利比亞人口大約在190萬左右,而石油日產量卻達到了330萬桶,之後卡扎菲把日產量削減到200萬桶上下逼西方石油公司就範。雖然產量減少了40%,但是,一桶石油在1970年9月以前賣2美元,1973年10月卻賣到3美元,1974年1月則又升至11.65美元。

從1974-1978年油價穩定在10-12美元/桶,而兩伊戰爭爆發卻把油價再次推高,升到36.83美元/桶。對於一個石油出口額佔據了總出口90%以上的國家,這意味著它的領導人有足夠的金錢來啟動國內發展項目、購買軍火、進行外交軍事冒險。70年代末利比亞的人均GDP超過了工業化國家義大利。對於大多數利比亞人來說生活明顯變得更好了,在卡扎菲執政的第一個十年里利比亞實現了醫療免費、教育免費。

卡扎菲經常被人稱為「瘋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思想過於簡單,用看待二十多歲青年的眼光來審視這位身居高位的人就不覺得有多奇怪了。卡扎菲並沒有把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完全建立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這點上,更為關鍵的是團結阿拉伯兄弟把「可惡」的以色列人趕出去。在卡扎菲掌權後發現這個「偉大」的理想更像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1969年底,卡扎菲和納賽爾、蘇丹總統簽署了一個原則上三個國家實行「統一」的協議,但這與卡扎菲設想的統一相差甚遠,更像是一種合作。1970年5月,卡扎菲帶上外交部長出訪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埃及,提議搞一個龐大的聯合軍事行動計劃,納賽爾試圖讓卡扎菲明白阿拉伯和以色列在常規軍事力量上的對比並暗示以色列很大可能擁核。據說,卡扎菲後來派自己的中學同學賈盧德去中國買核武器,周總理禮貌地表示中國的原子彈是不出售的。

利比亞革命

納賽爾在1970年9月去世後,卡扎菲更是把統一阿拉伯世界當做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合併無不以失敗而告終,一次次的失敗讓卡扎菲對他的阿拉伯兄弟心灰意冷,特別是LN114號客機事件的發生,成為了卡扎菲發動「五點計劃」的導火索。

1973年2月,一駕飛往開羅的利比亞客機因駕駛員的失誤而不得不經過猶太人佔領的比奈半島,在離埃及邊境很近的地方被以色列戰機擊落了,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卡扎菲對邊境上的埃及戰機沒有採取行動感到傷心,更嚴重的是國內激進分子衝擊了埃及總領事館,撕毀了街道上的革命標語。這出乎卡扎菲的意料。他召開了革命指揮委員會會議,如同1971年9月那樣,他宣布辭職,然後開著直升飛機到沙漠中一處美麗的綠洲,沉思了兩個月。4月,卡扎菲回來了。收回辭呈後卡扎菲發表了一場激進的演說——史稱祖瓦賴演說,據說坐在卡扎菲邊上的賈盧德一臉萬萬沒想到的表情

卡扎菲抨擊了埃及和敘利亞,指責他們不夠團結,LN114號客機事件發生以後,卡扎菲派人前往這兩國,要求聯合採取報復性行動,但卻被拒絕了。同時他還指出阿拉伯民族的不團結導致了巴勒斯坦運動的失敗,年輕的利比亞人正在受到大學裡反革命分子鼓吹思想的毒害,變得不願服兵役,不願從事農業勞動,不願到偏僻地區開發建設。因此,卡扎菲認為該是捍衛革命的時候了,他提出了五點計劃作為利比亞「文化革命」的指導方針:

1.停止實行一切現行法律,所有民事和刑事案件依據「沙里亞」這一出自《古蘭經》的穆斯林宗教法律分辨是非曲直;2.消除國內「政治弊病」,尤其是共產主義、穆斯林兄弟會和阿拉伯復興黨;3.武裝全體人民以「捍衛革命」;4.發動「行政革命」,把國家機構的行政職能還給人民;5.發動「文化大革命」,掃除大學中的蠱惑性思潮和外來文化影響。

卡扎菲要求每個村莊、城鎮、學校、工廠必須在群眾的監督下組成人民委員會以貫徹落實這五點計劃,並威脅如果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辭職。祖瓦賴演說很快得到響應,5月初,利比亞全國各地都選出了人民委員會,負責管理從政府機關、學校到工廠、商店的一切事物。

5月中旬,在的黎波里的一次阿拉伯—歐洲青年聚會上,卡扎菲首次談到了「世界第三理論」。「我們稱之為世界第三理論是為了表明,對那些既拒絕功利性的資本主義,也拒絕無神論的共產主義的人來說還有著一條新的道路。」卡扎菲在聚會上說道。

取得政權的最初幾年,利比亞一直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換種說法,一部分國家的中上層人士與卡扎菲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這裡面包括了知識分子、宗教人士、軍人,甚至是革命指揮委員會成員。隨著卡扎菲自己的思想體系日趨「成熟」,他決定剷除任何威脅到他思想權威性的人,這是卡扎菲提出「五點計劃」的主要考慮。

在發表祖瓦賴演說以前,利比亞安全部門逮捕的主要是與舊政權有聯繫的人和涉嫌與幾起未遂政變有牽連的人。1973年夏季,卡扎菲下令逮捕了成百上千的阿拉伯復興黨人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秘密成員,其中包括時任外交部長的親兄弟。穆兄會成員在開始諸如反對招募婦女參軍、撕毀「文化革命」標語之類的做法後也成為了逮捕對象。此外,軍隊也遭到了清洗,1975年9月隨後的幾個月中,卡扎菲逮捕了200名左右「企圖通過使用武力改變利比亞的惡毒法西斯軍官」。革命指揮委員會成員到1975年底只剩下5位,其他7位一人死於車禍,兩人逃往埃及,四人被逮捕。法律的取消也擾亂了社會秩序,1974年,兇殺案比前一年增長了55%,自殺案增長了10%,偷竊案增長了24%,只有搶劫案出現了下降。

從1975年開始,利比亞人民開始學習《綠皮書》,1977年和1978年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依據「世界第三理論」闡述了關於行政管理的實際問題;第二卷談論的是經濟問題的解決辦法;第三卷闡述了卡扎菲對於家庭、部落、民族等事物的看法。對於《綠皮書》里的具體內容,原諒我無法做出解讀,我只想說四個字:不知所云。據說,《綠皮書》直接引自伊斯蘭教的東西較少,更多的是歐洲自然法學派思想和利比亞本國豐富的貝都因人口傳教義,第二卷內容則帶有濃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

卡扎菲很希望把自己的「文化革命」思想送出國界。1973年7月,在一次埃及知識分子的集會上,卡扎菲號召他們開展本國的「文化革命」,這位利比亞領導人問道,「你們怎麼能容忍所有這些酒吧、夜總會呢?這些不是一個革命社會的特徵。」1974年3月,在蘇丹文化和新聞部長訪問利比亞期間,卡扎菲竭力使他相信「世界第三理論」適用於蘇丹。當然,埃及人和蘇丹人對此並不感興趣。

卡扎菲對外交策略也作出了調整。利比亞加快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並提供經濟援助,到1973年底卡扎菲說服了30多個非洲國家同以色列斷交。但這種關係是脆弱的、短暫的,特別是卡扎菲支持臭名昭著的烏干達獨裁者阿明,因為後者支持伊斯蘭教,反對帝國主義。70年代末利比亞在非洲被邊緣化了。

與美國的較量

1979年底,利比亞支持伊朗反對美國,利比亞示威者劫掠了美國駐的黎波里大使館,隨即利比亞被美國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1980年夏,利比亞飛機在地中海攔截了美國飛機。1981年1月,里根上台後美國對利比亞的態度更加強硬起來,8月,美國海軍進入卡扎菲宣稱擁有主權的蘇爾特灣進行軍事演習,兩架利比亞蘇-22式戰鬥機出動,迎接他們的是兩架F-14式戰鬥機,1分鐘的時間裡美國戰機躲過敵方的一次攻擊並擊落了敵方,2:0完勝。

1981年美國石油進口中有7.7%來自利比亞,到了1982年初,則降到了3%,3月,美國宣布對利比亞實施石油禁運。1983年6月美國又一次在利比亞沿海進行軍事演習,利比亞派出的兩架米格-23式戰鬥機企圖接近「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但被美國飛機驅走了。

卡扎菲則是對一些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表示「支持」和「祝賀」,比如1983年4月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被炸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847號航班劫機案等等。1985年12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羅馬、維也納機場製造慘案,里根政府指控利比亞援助恐怖分子,才發生了這次事件。1986年3月美國發動了代號為「草原烈火」的行動計劃,美海軍在地中海調集了第6艦隊的三個航母戰鬥群,共計34艘艦船、240多架飛機,總兵力2萬餘人,由第6艦隊司令凱爾索將軍率領駛向蘇爾特灣。按耐不住的卡扎菲首先向美軍開火,至於結局……

美軍擊毀利比亞導彈巡邏艦4艘、重創1艘,摧毀「薩姆」-5導彈基地的主要設施,造成利比亞傷亡約150人,而自身機艦無一損失。

4月5日,西柏林拉貝萊迪廳發生爆炸案,美國中情局次日宣布,已證實利比亞實施了這一恐怖襲擊。美國隨即發動「黃金峽谷」空襲行動,摧毀了阿齊齊亞兵營、的黎波里機場軍用區等軍事基礎實施,炸毀十幾架、炸傷數十架利比亞飛機,造成利比亞七百餘人傷亡。根據後面美國官方的披露,很大可能卡扎菲就是在「黃金峽谷」行動以後著手搞化學武器生產。

1988年12月,美國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在蘇格蘭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墜毀,造成機上259人和地面11人喪生,其中189名是美國人。英美在1991年11月宣布了洛克比空難調查結果,空難是由利比亞人製造的。但在1989年1月4日,美國航母再次闖入蘇爾特灣引誘利軍出機,利比亞果然派出兩架米格-23式戰鬥機,美軍還是兩架F-14式戰機,結果還是2:0。

卡扎菲雖然拘留了製造空難的兩位嫌疑犯,但他並不想交給英美兩國,於是美國將此事提交給安理會,1992年,安理會通過制裁利比亞的決議。美國一再敦促全球抵制利比亞石油,但響應寥寥。1996年,利比亞以經濟貧困為由要求安理會允許其將國內大約100萬非洲工人遣送回國,這把非洲國家和聯合國放在了一個對立面,不能否認聯合國的制裁對利比亞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在利比亞工作的非洲人每年對母國的匯款又是該國重要的外匯來源。

1997年2月,非洲統一組織秘書長要求解除對利比亞的制裁,10月,南非總統曼德拉訪問利比亞並感謝卡扎菲在其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時的鼎力支持,到了年末,由於非洲領導人帶頭反對,聯合國制裁逐漸鬆動。曼德拉之所以為卡扎菲站台,主要還是1989年利比亞宣布設置卡扎菲人權獎,專門獎勵那些在「解放戰爭」最前線的第三世界任務、組織或運動,第一位獲獎者就是曼德拉。並且曼德拉還在1999年6月評價卡扎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偶像之一。1998年8月,利比亞接受英美建議,在荷蘭海牙以蘇格蘭法律審判兩位嫌疑犯。兩個月後,安理會通過了利比亞的提議,要求美國立即解除強加給利比亞有關的公司和個人的單方面制裁。1999年4月,卡扎菲交出了兩名洛克比空難嫌疑犯,聯合國暫停了部分制裁。但美國卻沒解除雙邊制裁。

胡蘿蔔加大棒

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西方制裁、油價低迷再加上經濟上的停滯,利比亞國內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流亡在外的反對派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卡扎菲將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來應付反對者。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988年3月利比亞電視直播了卡扎菲開推土機撞破關押政治犯的Furnaj監獄,以此來安撫政治對手。幾天後卡扎菲宣布撕毀由於政治原因禁止離開利比亞的人員名單。

對付那些對政權構成嚴重威脅的叛軍卡扎菲毫不手軟,1993年10月,利比亞部分軍官在米蘇拉塔地區發動叛亂,卡扎菲調派空軍鎮壓,事態平息。儘管因為低油價,石油收入銳減,但利比亞人口並不多,提供必要的商品與服務是能夠做到的,卡扎菲通過這點贏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維繫了政權。

新千年,新氣象

三十年的統治經歷讓卡扎菲逐漸明白了一些事情。在21世紀的頭十年里卡扎菲推動了一系列非同尋常的革新,成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與商業關係,摒棄了過去激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緩慢地向自由經濟轉變。

卡扎菲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國家間直接合併,而是努力推進非洲聯盟一體化,積極調停非洲國家間的爭端,其與西方的關係也大為改善。2003年8月利比亞官方同意支付27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與利比亞同樣人口規模的約旦當年的財政收入)給270名遇難者家屬作為賠償,9月聯合國解除了利比亞的多邊制裁,年底利比亞宣布放棄化學武器生產。

2006年5月美國全面恢復與利比亞外交關係並把利方從支持恐怖主義黑名單上刪除。利比亞與西方經貿關係得到迅速發展。除了與鄰居改善關係,卡扎菲還把目光投向了遠方,發展了與亞洲國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關係。

卡扎菲變了,有的人說是因為伊拉克戰爭的緣故,也有人說是利比亞內外交困迫切需要與對手握手言和,總之,卡扎菲讓世人覺得有些陌生了。

語驚四座

就在反美人士快要忘記卡扎菲的時候,以「有效應對全球危機:為了國際和平、安全和發展加強多邊主義和文明間的對話」為主題的第6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於2009年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卡扎菲在會場上發表演說,語驚四座。

發言中的卡扎菲

主要內容如下:

1、超級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本身就是恐怖主義。建議聯盟和國家集團獲得安理會常任席位;

2、為什麼亞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要移民去歐洲呢?因為他們是去找回被劫掠的財富,曾經的殖民國家應賠償非洲777萬億美元(為什麼是這麼個數字?我也不懂,同聲傳譯搞錯了也說不定);

3、我們的兒子奧巴馬現在是美國總統,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我們為此感到高興和自豪(卡扎菲當時是非盟主席);

4、有的人坐20個小時的飛機到紐約開聯合國大會,這很累,而且美國現在是基地組織攻擊的目標,可以考慮把總部搬到(地球)中部一個舒適安全的地方,利比亞的蘇爾特就是這麼個地方,或者北京、印度的新德里;

5、應當調查朝鮮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越南戰爭、巴拿馬戰爭、格林那達戰爭、索馬利亞事件、南斯拉夫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應該審判這些戰爭的責任者(編者註:奧巴馬在卡扎菲發言之前離開了大會);

6、資本主義公司製造豬流感,這樣就能生產和銷售疫苗賺錢,這是十分可恥的;

7、建立以色列坦(Israeltine)可以解決巴以衝突。因為阿拉伯人對猶太人沒有惡意,我們是近親。是你們給猶太人帶來了大屠殺,是你們毒害了他們。

......

或許,這是卡扎菲藉助革命40周年這個機會,找找年輕時候的感覺;或許,卡扎菲覺得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體現了美帝國主義的脆弱性與腐朽性;或許,卡扎菲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

上校的冬天

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亞爆發反政府抗議活動。在聯合國設立禁飛區之前政府軍已經逼近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與半年後敘利亞駐聯合國大使在安理會上指責尋求對敘利亞採取行動的西方國家是「敵人」的表現截然不同,利比亞駐聯合國大使在安理會會議上把卡扎菲比作波爾布特(編者註:柬埔寨紅色高棉領導人,在他統治下柬埔寨死了不少人。)和希特勒,並請求聯合國「拯救」利比亞。

在中國人看來,利比亞這種情況就屬於內政問題,應該由利比亞自己解決,而利比亞大使卻說出如此言論,加之「阿拉伯國家和非盟的關切和立場」,再投反對票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禁飛區的設立相當於給卡扎菲政權宣判了死刑。2011年8月22日,反對派控制了的黎波里,開始全城搜捕卡扎菲。

文 楊睿 編輯 張帥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weixin.qq.com/r/r0N0b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以總理公開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建國 與盟友美國唱反調?
薩達姆·海珊的24年(2)
狼來了?——阿夫林州的異動
中東產油國系列介紹:伊拉克戰爭之後的石油市場 | 大宗地理
如何評價美國的中東研究?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