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有的人在吃飯之前會拿出相機、手機對著食物拍照?

當然,不一定是拍攝菜,也有咖啡啊,酒啊,反正是桌上的都不放過。歐美人貌似開飯前是祈禱……


吃完了如果死了,就是手機里最後幾張照片的飯店食物可能有毒,這是一種謹慎而機智的做法。


「到此一游」的另外一種體現方式。


誰說只有中國人這樣,看這個 http://www.ifanr.com/106485

上周亞馬遜伺服器的癱瘓導致了一些知名服務的中斷,比如 Instagram。於是 Twitter 上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調侃。

比如:

#instagram is down due to a thunderstorm wiping out their servers in Virginia. You can still drink your coffee and eat. It tastes the same.

Jason de Plater (@jdeplater) June 30, 2012

再比如:

My Instagram is down? What am I supposed to with my food, eat it?

Nicholas. (@YourFavWhiteMan) June 30, 2012

從調侃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Instagram 的用戶喜歡在進食前為食物拍照並分享

分享需要立刻進行

點單,拍照,進食的流程已經條件反射化,以至於破壞這個流程會導致無從下口


因為在微博和其他SNS上沒太多話可說,又不甘沉默。而拍吃的既降低了發言的門坎、吸引了注意力(或讓拍照者認為可以吸引注意力),又是塑造自己網路形象的一種有效手段:看,我有社交生活哦,看,我的生活有質量哦。

諸如轉發、喜歡這些功能鍵,也有部分迎合到普通網民的這種心態:化解了無話可說和遊手好閒之間的矛盾。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毒舌?這也是我個人經驗的總結,勿噴哦」


1、因為在我們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美食是最接近藝術品的存在。

2、美食還經常寄託著對故鄉、對旅行、對舊情人、對媽媽做的菜的思念。

3、美食能間接的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味檔次、財務狀況。

因為1,讓人們輕鬆就能得到好看的照片。

因為2,美食照片在社交網路很容易產生話題、得到互動。

因為3,這是一切社交網站發表內容的原動力啊:炫耀!然後得到同性的讚美,異性的好感。


懷著以此顯擺自己是個好廚娘的居心,必須給它們留個定妝照。


過去,中國老百姓出門愛問「吃了嗎?」,現在人們在網上回答「我吃了」。


相比拍食物,其實我更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堅持每天自拍…


不拿攝像頭消個毒你敢吃???

不拍幾張照片開個光能吃???

吃飯時不拍照片,是對食物的不尊重!!!

拍照不開閃光燈,這是對食物的褻瀆!!!

這是一種莊嚴神聖的儀式,是作為每個吃貨最基本的信仰!!!

記住了,以後吃飯前一定要先給食物拍照,這既是對食物的心懷感恩,也是對死去的食物的一種緬懷方式!!!

如果能邀請上三五親朋好友,舉行個祭祀禱告會。稍微布置美化一番,一起對食物三跪九叩,頂禮膜拜之,更是極好的!!!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亞洲人屬於Collective Society,聚合型社會.此類社會注重家庭單位與朋友圈子

所以或許亞洲人更加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每天在幹什麼,也包括吃什麼吧


(夾雜分享一些自己拍的吃的)

我平常最大的愛好就是拍各種各樣美食的照片,然後飯點一到,把這些照片po到朋友圈。

這些照片大多色澤艷麗,生動誘人,讓人一看就很有食慾。我每次都能憑著這些照片斬獲一日三度的「朋友圈手機攝影大賽」冠軍。簡直當之無愧的「king of friends quan」。別人總是問我:「誒呀誒呀你的攝影技術怎麼這麼高超,你的審美怎麼這麼獨到!」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非常淡然地輕輕說一句:「都是天賦而已啦。」但其實,我心裡比誰都清楚,光環背後,我默默付出了多少的汗水與努力。

我早早就養成了「吃飯先喂手機」的優秀習慣。一般每天我從睜眼開始,看見吃的就要拍,不管是樓下王奶奶家的豬油大餅,還是一年只能去得起兩次的星巴克,統統不能放過。當然拍一張是遠遠不夠的,經驗告訴我,不同角度往往能展現不一樣的美感。「把手機拿近一點,食物會看起來更誘人噢。」「為什麼不多多站起來俯拍呢?」是我送給朋友圈裡廣大攝影發燒友的兩句至理名言。

拍完之後,就要進行美化圖片環節了,此環節一般只需要耗費兩到三個小時。首先需要下載一堆修圖app,有些app是用來剪裁形狀的,有些是調顏色的,還有些則可以用來加貼圖。你千萬不要覺得麻煩,你要是不修出一張絕世美圖po到朋友圈,別人怎麼能看出你今天這頓晚飯吃了兩百塊,整整兩百塊誒,別人不知道的話,那不就等於白吃了么?

修完圖片之後我就要開始精心挑選了。一直覺得朋友圈最大的bug就是一次只能發九張圖片,根本一點都不人性嘛。不同的濾鏡修出來的照片感覺完全不一樣,一般我都會專心致志糾結一小時。碰到實在難以抉擇的時候,我就會找朋友們做一個民意調查,問問他們覺得哪張照片比較好,再把調查結果做成表格,計算出均值方差置信區間,最後才發出最後挑選出的那張照片,非常莊重嚴謹。

對於那些天天在朋友圈發矯揉造作的自拍的人,我是相當不屑的,簡直俗不可耐。發美食才能對得起我「文藝青年」的稱號嘛,如果再配上一句「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那差不多能直接晉陞明年的諾貝爾攝影獎和文學家雙料候選人了。

當然,做一個有情懷的人是註定不能被很多人理解的。我曾經交過一個男朋友,口口聲聲說愛我愛我,可是有一次,我們在餐廳吃飯,服務員才剛把菜端上桌,我還沒來得及拍照,他就這麼一筷子夾了下去,好好一盆菜,還沒拍照呢,就被糟蹋了。後來我就跟他分手了,吃飯不讓我先拍照的愛情都是一盤散沙。

有人問我,每天從事這樣的藝術創作會不會太過辛苦。辛苦是必然的,但也絕對不能不拍啊。那些不拍美食的朋友,有些失蹤了,有些永遠被這個世界遺忘了,還有些吃不起一頓飯,過了好幾天才被警察發現餓死在路邊。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真是太可怕了。

微博:花大錢

公主號:huadaqianbaobao

http://weixin.qq.com/r/2kirs_7EK7NUrarQ9x3I (二維碼自動識別)


殺人前給對手拍個遺照,也算是殺手的大度


想起負二老師的這篇牛文。(不算侵犯版權吧)。我支持原創的。!

人們為什麼要在微博、Facebook 等上發布自己的狀態信息或者人生感悟?

-------------------------------------------------------------------------------------------------------------------------------

社交網路,電子時代的人生綁架者

Social Network, The Life Kidnaper

負二

大家在互相打招呼之前,先各自拿出手機,其中幾個人用手機「簽到」,然後把「簽到」信息轉發給在場的每一個人,而另一些人則用手機給飯桌上的菜肴拍照,然後同樣轉發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直到各種提示音消失之後,大家開始一邊動筷子,一邊心不在焉地聊八卦,如果沒有爆炸性的話題出現,吸引在場的每一個人的注意力,那麼大家的注意力都會被自己的手機虜獲——比如我會收到坐在對面的那人發來的一張用手指畫的拙劣的塗鴉,然後讓我根據此圖猜一個單詞。

現在,一次聚餐的情景差不多就是這樣,把一盤菜的照片轉發給就坐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吃飯的那個人,這種事說起來真是要多蠢有多蠢,但人們仍是樂此不疲——當一台飲水機都擁有一個微博賬號時,我們意識到任何事情都已經無法阻止網路社交了,無論是美食還是同學聚會。

大多數熱衷於用手機刷新SNS網站的人並不認為對網路社交上癮是什麼問題——他們有種幻覺:需要的時候,我肯定能夠剋制自己,那肯定比戒煙容易。但事實並非如此,網路社交上癮與煙癮截然不同,如果你對它背後的機制有所了解,一定會對它能夠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到如此地步深感驚訝——一個正常人只要掉進這個圈套,就幾乎不可能不對這玩意上癮。

如果你有過在泡論壇時不斷刷新頁面的經歷,你就會明白社交網站的通知系統是一個多麼精巧的引人上鉤的設計——人們難以容忍等待,他們需要新狀態的刺激,現代化的機場都將下飛機口到取行李處的距離設計得要多漫長有多漫長,就是為了避免旅客在取行李處叉著雙手等行李,因為「走」比「等」更容易讓人接受——而創造通知系統的產品經理們顯然深諳此道,只要通知系統不斷地給出狀態更新的通知,就能夠讓人每天乖乖地登錄,然後長時間地留在你的社交網站上,這一招就像用香腸逗狗一樣好用。

許多人認為社交網站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成本,促進了信息流動和世界大同——他們顯然是被Facebook、新浪微薄之類的網站給矇騙了;而對人類社會的本質有所了解的人則會同意窺私慾是支撐社交網站的動力之一——有一定道理,人們總是有無窮的動力想去瞧瞧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老同學,或是初戀情人,看他們是不是過得比自己更差,我的表弟曾向我坦白,在他聽說前女友離婚的消息後,他曾連續一個月關注她的微博和開心網賬號,並且覺得很爽——巴菲特說,競爭並不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動力,嫉妒才是。

但實際上,窺私慾在社交網路這盤大菜中頂多只能算是幾滴醬油——如果你對人性有更透徹的認識,你會從「把一盤菜的照片轉發給和你一起吃飯的每一個人」這一舉動上看到更深層次的動機。只有夠自戀的人才會認為「我在吃這盤菜」這件事很重要,重要到有必要讓每個人知道的地步——不幸的是,這世界上除了抑鬱症患者,每個人都夠自戀,你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社交網路中的大多數信息都與「交流」沒半毛錢關係,只是某人發布的「自以為很重要」的自我推銷信息而已。根據「人類自我表現理論」,人們的自我表現往往根據相互關係中對方的特點而採取某種相應的對策,人們會不斷地調節和控制呈現給其他人的信息,特別是有關自我的信息,以便建立起有利於自己的形象——所以人們會狂熱地維護自己的微博形象,對隱私泄露視而不見,而對愛你的家人惡言相向。

最新的研究表明,熱衷社交網路,也很有可能是你不夠成功的表現——美國人4個中有3個是Facebook用戶,但在可支配財產超過100萬美元的人群中,這一比例只有26%,而百萬富翁中上Twitter的比例更是只有可憐的3%——心理學家指出,原因可能是財富給予人更多的獨立意識,對他人的依賴越少,對他人就越少在意,產生自我關注的傾向。想必扎克伯格自己也不會一天到晚泡在自己的網站上——而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不夠成功」,毫無疑問。

只要看透這一切,你就會明白,社交網路熱潮,根本不是什麼科技革命,它只不過是人性弱點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已,並且在它不為人所見的屁股後面,多多少少都能聞出一絲陰謀家的味道——自由軟體基金會主席Richard Stallman認為,基於實名制的Facebook是一個國際寄生項目,而Jonathan Nolan(《盜夢空間》編劇)則在他的新劇中直接說,Facebook的幕後金主其實是CIA,自從全世界的人們都那麼樂意泄露隱私後,CIA的工作簡單了不少。

現在看來,遠離通知提示音的誘惑,從社交網路那裡為自己「贖身」,才是人生正途。

-------------------------------------------------------------------------------------------------------------------------------


吃貨們總會意猶未盡的給別人看自己吃過的食物。比如我。

畢竟人類最基本的生活維持就是要吃飽。若是食物已經達到可以帶來幸福感的程度,作為吃貨 總覺得很想把這種幸福感分享給身邊人。

當然不排除 一部分是為了作秀自己的高級料理

一部分純粹只是為了曬出自己當時氣氛中難以言表的心情。(大多是樂呵)


出於熱愛。食色性也,我用相機記錄我吃的東西和任何一類如人像、動物、景物攝影沒有區別。


1.社交網路時代,拍下照片與別人分享;

2.記錄下來,證明自己來過或者吃過,可以回憶;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