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單方面停火後主動撤回戰前位置,而不佔領已經攻下的自己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這種做法在當時的情況來看是正確的嗎?從現在來看呢?


一些歷史書上說,西藏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但事實上屬不屬於卻並非書上說的那麼簡單。我爺爺說當年印度的宣傳目標就是:前進(直到西藏獨立),在邊疆特別狂妄。人們只關注中印戰爭,卻忘了那幾年西藏爆炸頻繁,大量藏獨鬧事,這背後印度沒少支持,當年印度那麼狂全在於美國武裝,蘇聯默許,巴基斯坦軍事失利。他們想建立西藏緩衝帶。實際上當年中國連西藏維穩都是個問題,兵少,沒路,外加印度不斷前進,中國可能會因為不斷的動亂丟掉西藏。中印戰爭,中方不是為了隔座巨峰的藏南,是為了西藏的問題,藏南可能是中國方面的一張談判王牌。不過西線奪取的地理位置不錯,能直下印度的平原地區。實際上當年中國國力太弱,沒辦法貪圖藏南,但把爭議地區由西藏前推到藏南確實是目的達到了,印度也是快氣瘋了。建國時印度對中國友好的目的就是想建立西藏地區緩衝國,作為交換印度承認西康昌都地區(現在西藏東部一小部分)歸中國所有並承認中國享有主權,中國未置可否。結果解放軍在西康全殲藏軍主力後就進入西藏地區了。所以印度在軍力強大後兩手行動,一個軍事前推,一個武裝藏獨,力圖迫使中國同意建立緩衝國。但中印戰爭打下來,印軍打敗了,因為印度政府相信必贏,所以沒有二線工事,當時印度真的慌了,甚至求助於美國出兵,國際上印度丟臉丟大了。為了佔據輿論道德至高點,污衊中國主動從邊境線上進攻印軍,使中國成了國際輿論上的討伐對象,但邊疆線卻在國際討伐聲中變成了印度西藏接壤的那條線,西藏是中國領土卻成了鐵的事實。(更有意思的中國地圖畫的邊境線是中國軍隊打到的藏南地區的南線,這樣印度詬病至今,埋汰中國貪得無厭)戰後印度也不敢武裝藏獨,更主要的是西藏沒了爭議,變成了藏南有爭議,更更主要是通過外交讓美蘇和全世界都認為爭議在藏南地區,不在西藏。這是尼赫魯氣的死前都和黨內同僚說他一生最痛恨的國家是中國的原因。印度這個中國建國時的友好國家變成了死敵之一。為了領土,中國算是把周圍得罪遍了,所以中國沒什麼朋友。(但值不值,網友們定吧)……(轉述老人家多年前說話的意思,大意如此,時間緊,不喜勿噴)(手機打字,如有錯別字請更正)


居然有人對印度人有幻想,給你們一個印度記者寫的關於假設印度戰勝了的後果

印度Rediff網專欄作家Rajeev Srinivasan撰文稱,印度人習慣於相信自己沒有一絲機會贏得1962年中印戰爭。不過那純粹是錯誤的。如果印度政府不那麼心生厭倦,如果軍隊領導層不那麼沒用,如果印度空軍參加戰爭,那麼結果將會很大不同。正如身經百戰的越南人在1979年所證明的那樣,中國軍隊遠遠談不上不可征服。作者在文章最後如此定論:中國現在可能領先,但是印度肯定不再是容易打敗的對手。

印度人習慣於相信自己沒有一絲機會贏得1962年中印戰爭。不過那純粹是錯誤的。如果印度政府不那麼心生厭倦,如果軍隊領導層不那麼沒用,如果印度空軍參加戰爭,那麼結果將會很大不同。正如身經百戰的越南人在1979年所證明的那樣,中國軍隊遠遠談不上不可征服。

甚至時機對印度也是有利的,然而我們錯過了。

1962年,中國剛剛經歷過四年糧食減產和大饑荒。中國的中印邊界供給線單薄乏力,可能受到來自空中的破壞。這就是《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受到禁止的原因。這個報告揭示了高層的太多秘密——印度本該可以獲勝的。

結果可能是戲劇性的:xz可能被「解放」;印度人可能不會忌憚中國;面子的丟失可能迫使中國龜縮回老家,而不是變成好鬥的帝國主義者。

xz本可以避免災難。首先,充滿活力的印度文化藏傳佛教受到迫害。它們遭遇雙重不幸。因為,藏傳佛教的傳統來自於1193年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洗劫那爛陀寺時逃脫被斬首命運的幾名和尚。如今在敗退後,他們又一次被消滅。這次出自漢人之手。

1962年,中國軍事上非常虛弱。如果印度與那些對中蘇軸心擔憂的西方國家建立聯盟,那麼中國漢人可能被驅逐,xz將免於遭受ΧΧ。美國人可能會合作。在那個多米諾理論流行的年代裡,美國人甚至訓練了一群搞游擊的藏人。印度卻選擇當容易上當受騙的「有用傻子」。

然而,除了出於親近文化的無私考量,印度也可以從xz自游中獲得實質性的東西。xz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對印度親近的xz控制河流對亞洲水資源安全更有保障。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都發源於xz。

可是,中國計劃分流xz的雅魯藏布江。如果這樣做,那麼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匯流區(三泰虎註:包括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康得邦、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等地區)將會幹涸。我們所熟知的文明將在北印度消失。這是最高級別的國家安全問題。印度人的忽視將自己置於危險中。

中國在湄公河上的大壩已經引起下游國家的乾旱,比如寮國和柬埔寨。中國人不久前故意在雅魯藏布江流經「阿魯納恰爾邦」的地區製造洪災。有理由相信中國將無視印度的反對,繼續把雅魯藏布江的水引向其他地方。

如果印度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擊敗中國,那麼印度完全可以避免可能的水資源戰爭。類似地,中國人在xz高原上的核導彈,以及在那裡傾卸的核廢料,對印度都意味著嚴重的安全和環境後果。

從更加微妙的層面上來看,中國在1962年中印戰爭的「面子丟失」對印度將會有不可估量的地緣政治價值。中國那個時候受到蔑視。它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僅僅是因為尼赫魯。智慧無限的尼赫魯把屬於印度的席位讓給了中國人!此外,中國的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怪誕實驗,包括「大躍進」,使大多數觀察家把中國看成是小丑。

中蘇友好關係出現破裂的跡象;集體主義的實驗沒有帶來預期效果;意圖利用大量人力讓國家快速工業化的大躍進(1958-1962)嘗試是個巨大失敗,帶來的饑荒導致多達4000萬人死去。

中國是脆弱的。由於被輕視的外國惡魔無情地侵入自以為是和目空一切的所謂固若金湯的中原王國,中國的自身形象受到重創。英國人通過鴉片和日本人通過軍事力量,顯示中國人的帝國虛榮在現實世界是如何一文不值。

中國被印度打敗將嚴重傷害中國人自尊,以致於中國人不敢幻想統治亞洲。正如在新疆、xz、「阿魯納恰爾邦」、南沙群島、美濟礁和釣魚島上的冒險行動一樣,他們將不會欺負所有的鄰國。他們旨在遏制印度的中國—ysl軸心將夭折。他們不會如此公開地向朝鮮、巴基斯坦、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擴散核技術。

談到一場失敗帶來的心理作用,看看印度就可以了。即使印度人不那麼在意「面子問題」,可是失敗破壞了印度人的心理。遭受背叛的震驚和我們從課本上學到的麥考萊式的失敗歷史,導致印度人將自己看成是失敗者。如果被印度擊敗,中國人感受到的蒙羞感會大得多。

可能會有許多連帶效應。每個人都尊重實力和使用實力的意志。印度進入安理會就會容易得多。通過聯合越南、日本、台灣地區和俄羅斯來遏制中國將會快速展開。印度將有能力在印度洋遏阻波斯灣到中國的關鍵航運路線。印度可能以核國家身份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不是被中國人起草的譴責印度Pokhran II核試驗的安理會1172號決議所欺侮。

另一個副作用,某種程度上對印度是最大的利好,即印度可能拔去馬克思主義在印度的「尖牙」。如果印度在擊敗中國後,就立即堵住毛的言論,馬克思教的福音傳道者將會被一笑置之。此外,還將阻止馬克思主義侵入學術界、機構和媒體。這些領域急需消除馬克思主義的有害影響。更重要的是,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將不會如此欠發達和惡化。

因此,贏得1962年中印戰爭將給印度帶來巨大不同。但是,中印之間的文明衝突並沒有錯。在歷史長河中,1962年中印戰爭只是小衝突。除了個別例子,印度不經過軍事征服或者移民來軟性殖民亞洲。中國通過人口戰爭來殖民亞洲。

印度思想到處傳播——西亞、中亞、東南亞、xz地區、還有中國和通過中國傳向韓國和日本。印度思想非常有影響力,包括宗教、哲學、武術、數學、語言、建築學和神話學。另一方面,中國依靠的是人口推動,即中國漢人攜帶文化和工業藝術的周期性移民。由於中國土地貧瘠,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他們為了生存而走出國門。這個進程目前仍在繼續,出現了大量海外華人。

有關中印不朽競爭的定論是:中國現在可能領先,但是印度肯定不再是容易打敗的對手。

來自三泰虎翻譯

------------------------------

虧得我們打贏了,要是打輸了,還不知道印度人怎麼羞辱我們呢


當時古巴導彈危機,美蘇沒空管我們,我們趁機打一把

導彈危機結束,不趕緊跑還幹啥?等人來打?

主動撤軍還佔個嘴上便宜呢


【轉載】

  中印戰爭後的藏南問題

  今天先拋開中印戰爭熟優熟劣的問題,只簡單談談藏南問題。毛澤東為什麼要在戰勝的情況下放棄藏南,不僅讓印度人吃驚,更讓美國和蘇聯大吃一驚,從來沒見過這麼打仗的。

  毛澤東主要基於以下考慮:一、如果中國進軍藏南的話,那就等於和印度打一場全面戰爭,而以印度人偏狹的民族個性來說,肯定會不計後果的把戰事擴大,反正他們背後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而當時中國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出現困難,如果打一場全面戰爭,以當時的國力恐怕很難堅持下去。

  二、基於第一點考慮,如果和印度打全面戰爭,那麼中國就必須把戰略重心從三北(正北、西北、東北的對付蘇聯)和東南(對付美台)轉移到西南上來,這等於主動的削減中國對抗美蘇的實力,使中國在中蘇美三角大格局中更加處於被動。而美國和蘇聯可以利用扶持印度來吸引中國軍力,從而加大他們在各自對中國利益方向取得他們的利益的可能。毛澤東肯定從曹操放棄南下徐州而保兗州的歷史故事得到啟發,兗州是曹操的根據地,而如果曹操想得到徐州就必須放棄對兗州的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一定能得到徐州。毛澤東面對是同樣的情況,魚(西南)與熊掌(三北和東南)不可兼得,欲得乎熊掌則必棄魚,反之亦然。所以,如果毛澤東舉全力進攻印度,以中國的軍事實力徹底打敗印度並非難事,但等我們攻到新德里而面對更廣大印度領土而不知攻抑守或退的局面時,美國和蘇聯已經把刀架到了中國的脖子上,一旦中國國內有變,印度再反擊,配合美蘇台的戰略反攻,中國必將四面受敵,全面崩潰不是沒有可能。

  三、如果中國趁戰勝印度之時收復藏南,還將面臨如何處置當地印度居民的問題,雖然他們在藏南的沒有合法的居住權,但畢竟是幾十萬條人命。全部攆回?以印度人的性格,肯定會不計後果的和中國進行全面戰爭,這就不符合我在第一條的判斷。全部屠殺?更不可能,首先這等於中國主動放棄道義的高地,授美蘇及反華勢力之口實。全部留下?讓他們充當印度在藏南的定時炸彈,讓他們天天鬧事?更不行,我們不能把精力放在管理安撫這些人上面,而且他們和我們是異族,容易引起不堪設想的民族矛盾,況且我們還要出錢出糧養活他們?一旦有什麼「人權災難」,肯定又授人口實。而且這樣的成本過高,而當時中國手中的本錢並不多。這點毛澤東可能借鑒了諸葛亮不留漢兵於南中而主攻北方的歷史故事,當時蜀漢的戰略重點在乎北魏,而不是南中,伐南中只是希望能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不是希望南中能成為北伐的戰略基地,而是希望他們不牽扯北伐的後腿。)。毛澤東也是基於這個考慮,不希望讓印度加入蘇美全圍中國的圈子,以對中國全面抗衡美蘇做摯肘之用。而且,讓印度停止和中國的戰爭類似於諸葛亮承認孫權稱帝而保持和吳的平衡,把對付吳(在不承認其合法性的情況下)的蜀軍用在對付北魏上,這也是毛澤東必然面臨的選擇。

  四、當時的國際大戰略格局明顯對中國不利,而毛澤東必欲打破美蘇並霸的局面,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全力爭取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把美蘇兩極變成美蘇中三極。而在基於以上三條判斷後,放棄藏南可以爭取更廣泛的國際同情(主要是不結盟國家),而且當時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這麼做也有利於瓦解印度在不結盟國家中的威信,因為這場戰爭是印度挑起來的。再加上在非洲的經濟援助,使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些都是戰略上的考慮。

  而我不相信放棄藏南是因為後勤保障困難的說法,在同樣困難的地理條件下,中國都可以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再加上個藏南並不是問題。只是這樣提是一種官方姿態罷了。

  台灣是中國地緣政治利益中的核心,這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寧可把台灣打爛打沉也絕不能讓台灣成為美國進攻中國的不沉航母。而藏南則不具備台灣對中國這樣重要的地位,而且藏南也不是當時中國必須爭取的核心國家地緣政治利益。所以藏南和台灣不是一回事。

  所謂的印度名敗實勝,不是這樣的。印度在中印戰爭後表面上保持了對藏南的控制,但印度失去的遠比個藏南大多了。印度在戰前是世界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中國在當時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遠遠低於印度,尼赫魯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也遠遠高過毛澤東,這些戰略上的優勢的重要性遠比藏南大多了。可到了戰後,印度做了一個事實上的戰敗國,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戰略優勢喪失殆盡。印度和尼赫魯本人的威信也被打到了歷史的最低點,尼赫魯本人也因為這場戰敗而迅速退出歷史舞台,這對印度的國家戰略上的發展是致命性的打擊。而中國則迅速取代了印度成為不結盟運動中事實上的領袖,毛澤東也因這場戰爭取代了尼赫魯的地位,這對毛澤東實現世界三極的戰略是有著極大的正面作用。

  中國也不是名勝實敗,因為當時中國決定和印度進行戰爭的戰略目標就不是趁機奪回藏南(見以上四條判斷),不過是印度欺人太甚,狠狠教訓一下狂妄的印度罷了(類似諸葛亮伐南中)。而中國在戰勝印度後,國際生存空間大大加強,原屬於印度的國際戰略空間被中國搶走,這遠比收復藏南更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雖然印度依然佔據著藏南,但印度人不會明白,這其實是中國把一個暗中系著細線的帶剌的山芋扔給印度人,而印度人迅速吞到口裡,還津津有味呢。一旦中國有戰略迴轉餘地的情況下開始解決藏南問題時,這時中國可以連本帶利的從印度人的口中把這個山芋勾出來,並且帶出來的不僅是這個山芋,而可以利用這個系著細線的帶剌山芋把印度人的五臟六腑都給勾出來,到時候,印度捨得也必須掏出來,不捨得也必須掏出來。

  何況現在也不是中國收復藏南的時機,現在遠比藏南更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需要中國去爭取,藏南問題現在也不著急解決。如果現在真和印度打起來,我還不是笑話印度軍隊,他們沒那個本事。就憑他們那點子餓著肚皮買來的武器武裝起來的沒有戰鬥力的軍隊,中國還真沒放在眼裡。

  題外話:如果當時尼赫魯有一點戰略頭腦的話,可以在戰敗的情況迅速撤出藏南,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中國,和中國進行戰略僵執,讓中國捧著這個山芋,吃不下也拿不穩。如果中國進入藏南,則肯定無法對當地的印度人進行有效的管理,這等於請美國和蘇聯得到了掠奪中國戰略利益的最佳時機。這反而增大了印度和中國談判的籌碼,反正中國當時是沒有條件徹底收復藏南並對其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包括軍事管理)的,因為中國當時的重心是對抗美蘇。印度把藏南扔出的時間越長,在(中印戰略僵執和中印談判)的情況下,中國越不利,而對印度越有利。

  幸虧尼赫魯沒這個戰略眼光,否則中國還真麻煩了。


首先,從歷史傳統上,中央政府從來沒有對西藏實現過直接管轄,歷史上西藏就是一個緩衝區,隔離開南亞次大陸和中國西部地區的一個戰略緩衝區。然後,49年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西藏問題,一直到解放軍進藏前,中印關係還是非常非常緊密的。知道解放軍進藏後,尼赫魯在「大印度主義」思潮下,妄圖繼續保持西藏這個事實上的緩衝區,為此還和中央談判過,當然毛總是不答應了,然後印軍在尼赫魯前進政策的指導下步步為營,開始進駐麥克馬洪線,待解放軍進駐中印邊境時,實際控制線基本就是麥克馬洪線,隨後,老毛的意見是先集中精力於國內搞建設,所以印軍步步緊逼,甚至將哨所修到解放軍的防線後面,還一直挑釁。然後偉大的毛主席說:」要打就要打疼他,就要打出三十年的和平來。「然後舉世震驚的對印自衛反擊作戰開始了,那時大雪已經封山了,但是解放軍的兩個軍仍然開拔到了雪線上,然後勢如破竹,印軍防線不堪一擊,解放軍前鋒部隊已經進抵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據說最前的一個連隊都衝出了山區,看見了印度平原,一個小兵問連長:」連長,我們是不是打到美國去了?「

就是在我軍前鋒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100多公里的時候中央下達了撤軍的命令。至於為什麼撤軍,除了眾所周知的後勤問題外,我認為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略層面上,我軍並未準備進行一次大規模作戰,所用的戰爭動員都是為了有限量的教訓一下印軍,主要是為了制止他的前進政策,這就是為什麼在形式大好的情況下我們主動停火撤軍甚至連個和平協議什麼的都沒談。因為當時以老毛的眼光看,中國的敵人只是美蘇,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和不結盟運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是屬於可以爭取團結的對象。

其次,在後勤補給上有無法克服的困難,平均一油罐油運抵拉薩就要耗費半油罐在路上。而印軍防線後就是印度平原,補給便利,同時,當時的美國蘇聯均跟印度關係良好,而印度作為英聯邦國家自然和英國關係沒的說。在印軍戰敗後,大批美蘇的軍火援助就運抵印度了。在戰爭潛力上中國已經遠遠落後了。而印度國父尼赫魯並沒有求和的打算,所以,中國軍隊見好就收,主動撤回實際控制線,然後印度人雖然捲土重來,但是果然老實了,再也不敢挑釁,前進政策也不了了之。

最後,就是當時的國際背景上,中國被西方國家孤立,跟蘇聯鬧翻了,國內經濟困難,可謂內憂外患,哪裡還有心思發動一場與鄰國的全面戰爭。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所有的對外作戰都是出於自衛反擊作戰的。比如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的軍事學說就沒有佔領這個戰略。無論是從戰略戰術,還是從武器指揮上,都沒有做好準備。


身為中國人,讀過一點歷史,大概都知道 「幽雲十六州」 的危害。

你要問,為何老毛不擴大戰果,搞一下新德里?呵呵,老毛是那種算小帳的人嗎?有便宜不佔?

實際情況是,根本沒有佔便宜的機會。老毛打仗你懂的,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不撈足好處不罷休。

不過副作用也是很明顯的,這麼多年都不得安寧。沒辦法,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水火不容。


後勤補給。所有東西完全的人扛馬駝。我記得不知道在哪裡看的,有一個珞巴族的8歲小孩,跟著大人背彈藥到前方,他只能背得起一發炮彈,花了一個星期。然後,砰的一聲打出去,就沒有了。他又跟著大人跑回去背。


太祖建國後確實能打,所以西藏邊防軍就擊潰了印度的王牌部隊。但是太祖太宗都不是窮兵黷武的人,當年運補給到西藏邊陲是非常困難的事,而印度是不結盟運動領袖,美蘇兩國爭相討好印度,所以繼續戰爭完全沒有必要。

印度的決策可以說是自亂陣腳,迅速向美蘇求援,逐步放棄不結盟政策,導致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光環逐步喪失;長期宣傳在邊界衝突中受辱(其實是當時反對尼赫魯的國大黨的一群人誇大了事實,戰事僅持續了一周,從領土來看印度沒有什麼損失,麥克馬洪線基本維持住了,只是軍隊敗了),屬於自掃顏面。

印巴爭端的時候中國毫不猶豫的站在巴基斯坦一邊,印度則多了一個死敵。有說法,當時的印度總統英吉拉甘地是為了國內政治擴大了和巴基斯坦的戰爭。

中印不見得有什麼根本性的矛盾,只是印度國內民族主義盛行,外交政策喜歡投機,多種族多文化的大民主導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而政策缺乏延續性和長遠戰略,中國和巴基斯坦大概都不願意為這些不確定性埋單。


戰略價值不大 不是主要矛盾


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單方面停火後主動撤回戰前位置,而不佔領已經攻下的自己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答:戰術為戰略服務。

這種做法在當時的情況來看是正確的嗎?

答:正確。

從現在來看呢?

答:正確。


藏南易攻難守,所以中方祇是佔據了前往藏南的高地和要塞,一旦戰事再開,可以再次輕而易舉拿下藏南。


後勤保障是個大問題


簡單的說:達到開戰之前設定的目標了,再不收手就該弊端叢生了。


後勤跟不上,長期駐軍補給負擔太重。別說印度邊境了,就是西藏內地的補給在青藏鐵路通車前都是很艱難的。


除了後勤,戰略和國際形勢以外,也要考慮中國當時的領導層。

黨的思路是「槍杆子里出政權」,叢林法則,一切靠實力說話。打得過是最重要的,什麼停戰協定和平條約之類的從來沒有看的很重 - 許諾抗日,國共仍然衝突不斷。停戰協定簽了,仍然爆發內戰。朝鮮最終也沒有一個合法終結戰爭的合同。包括歷屆運動,剛剛鼓勵大家提意見,反手就收拾人。

契約並不被中共的統治哲學信任。所以中印之間的對抗,共產中國並不尋求達成一個可能有合法性協議或者聲明就理所當然了 - 最終是靠戰爭能力說話。打得過什麼都好說,打不過聲明也沒有用。


怎麼沒有一個人提及那時候中國出於三年饑荒時期,那時候國內的問題也是很嚴峻的。


1.戰爭開始就沒打算佔領。法國,老美都被打跑了,中國能不能占的住?

2.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中說:蘇聯在一個月之內就能做好大舉入侵中國的準備,所以一個月之內必須打完。

3.戰爭打的很慘,暴露出中國軍隊的很多問題。撤退時,把進攻區的大部分經濟設施都破壞了。也迫使越南撤出了柬埔寨。目的已經達到---即防止越南在印度支那稱霸。

4.之後直到91年,中越之間還大大小小爆發了不少邊界戰爭,直到蘇聯解體。


這兩場戰爭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戰爭目的模糊不清,對內不好交代,只好扯一大堆的高大上來解釋,什麼不是為了侵略,就是教訓一下你,然後提高國際地位、改善國際環境云云。讓人感覺這兩場戰爭就是裝逼。歷史上戰爭很多,但是為了裝逼的戰爭不多。

誰說這有意義,那就是對他自己有意義而已,對1962的毛有意義,對1979的鄧有意義,就這樣。


推薦閱讀:

被國愛是怎樣的體驗?
怎樣理解今天10W ml 血液運抵西藏,高原反應是要補補血的啦?
安225不是中國的菜,烏克蘭要幫中國造的是這架大飛機

TAG:中國歷史 | 印度 | 國際政治 | 中國 | 領土 |